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喻正科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经喻教授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28 例,将其诊疗数据标准化,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喻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652首处方,共259味中药,累计频次11786次,使用频次排前20位的依次为:三七、天麻、丹参、葛根、川牛膝、石菖蒲、煅龙骨、炒白术、陈皮、鸡血藤、蒲黄、益母草、法半夏、川芎、煅牡蛎、姜黄、山药、珍珠母、杜仲、赤芍。频次最高的药性为温性,药味为甘味。药物归经排前3位的依次是:肝、脾、胃经。药物功效排前3位的依次是:活血化瘀、补虚、平肝息风。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药对组合13对、聚类处方7首。结论:喻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多用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等药物,体现了平肝潜阳、活血通络的治疗方法及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于志强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总结其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教授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医案,将有效方剂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其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分布、功效频次、用药频次,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及复杂网络药物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370 例,录入有效方剂455 首。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药物功效分类以平抑肝阳、明目、燥湿化痰、祛风通络为主。中药使用频次以天麻、钩藤、炙甘草、夏枯草等为多。关联规则显示钩藤-天麻、夏枯草-天麻等关联度最高,菊花-天麻、菊花-钩藤等组合应用最频繁。聚类分析得出3个核心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结论:于教授临证治疗高血压病多从肝论治,病机为肝风肝火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治疗喜用平肝风、清肝火、健脾化痰、活血祛瘀等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明代岳甫嘉所著《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中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古医籍珍本《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中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方剂33首,将其全部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利用该软件的集成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挖掘明代岳甫嘉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33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单味药物使用频次前5位的分别是牛膝、枸杞、菟丝子、五味子、茯苓;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5位分别是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牛膝、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茯苓、菟丝子-牛膝,提取到1个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新处方是芡实、续断、黑芝麻、枸杞、麦冬、人参。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刘春华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有效处方,采用Excel、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中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处方138首,涉及中药194味,其中高频药物21味,功效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药性以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5组药对,聚类分析得出4组核心药物。结论:刘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要治法,兼顾活血、化痰,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代湖湘医家与现代医家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方法:挖掘《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丛书及网络数据库中关于癫痫的医案,运用Excel 2010创建数据库并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Venny 2.1.0进行关联规则与集合分析。结果:古代湖湘医家治疗癫痫的处方168首,中药226味;排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半夏、茯苓、朱砂、人参;排前3位的功效为补虚、清热、安神;排前3位的归经依次为脾、肺、心经;药物关联规则以半夏-陈皮药对支持度最高。现代医家治疗癫痫的处方93首,中药176味;排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半夏、甘草、茯苓、石菖蒲、天南星;排前3位的功效分别为平肝息风、补虚、化痰止咳平喘;排前3位的归经为肝、肺、脾经;药物关联规则以半夏-陈皮-茯苓药组支持度最高。两者药性均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主要为苦、甘、辛。其共同关联药对及药组为陈皮、茯苓、半夏、甘草等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结论:古代湖湘医家治疗癫痫善补虚治本,重在补脾胃后天之本,兼顾祛湿化痰,若神机气乱,则需治神,标本兼顾。现代医家认为肝风内动致其病者多,故重视从肝论治,平肝息风。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全国名中医张奇文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1998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张奇文治疗癫痫的医案,对医案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功效归经、关联、聚类等进行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结果:共筛选出40首处方,中药120味。排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全蝎、蜈蚣、僵蚕、炙甘草、麦芽、山楂、钩藤、羚羊角、珍珠、牛黄,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主要为甘、辛、苦,主要归肝、肺、脾经,功效以通络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等为主。关联组合支持度高的组合为全蝎-蜈蚣、全蝎-僵蚕、僵蚕-蜈蚣、钩藤-全蝎、钩藤-蜈蚣。结论:张奇文治疗癫痫标本兼顾,治标重视息风,治本重视健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肖长江教授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例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归纳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肖长江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有效病例处方,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搜集处方78 个,总用药频次为1157次,使用中药162味,得出核心中药21味,进行数据分析后,筛选出10组2味药对,12组3味药组合体。结论:肖长江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用药以平肝息风、补益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痰为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口服拉西地平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头痛的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搜集公开发表的熊老辨治头痛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关联度、关联规则等分析。结果:共获得处方 49 首,中药 94 味,药物总频次为618次。高频使用药物排前5位的依次为川芎、甘草、天麻、白芷、僵蚕。治疗头痛主要采用解表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药物四气中,温性>平性>寒性>凉性>热性;五味中,辛味>甘味>苦味>酸味>咸味;归经中以肝经最多,其次为脾、肺二经。常用药物组合主要以高频药物(川芎、天麻、僵蚕、白芷、黄芩、甘草等)两两组合或三者组合为主。有高度关联性的药物有川芎、天麻、白芷、僵蚕、柴胡、白芍、葛根等。获得核心组合3组。结论:熊老治疗头痛有2个特点,一是善用风药和虫药,二是喜用川芎。本研究对头痛的临床治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全面系统地评价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6月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数据库中关于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分别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1373 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纳入研究间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P=0.82,P>0.05,I=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23,95%CI(3.04,5.87),P<0.00001]。结论: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提示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整理总结抗精神病药物(APS)所致闭经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起至2020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医药治疗APS所致闭经的文献,对文献中用药进行属性、功效、频次、关联、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文献91篇,收集处方111首,中药140味。中药性味以平、温、微寒、微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药物功效多为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疏肝解郁、补血活血;高频药物有当归、柴胡、甘草、川芎、白芍、茯苓、桃仁;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当归→川芎、甘草→当归、当归→柴胡等;系统聚类提取共获得4个核心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方药组成为: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芍、丹参、生地黄。结论:中医药治疗APS所致闭经用药以活血调经、疏肝解郁、补血活血等为主要治法,并善用逍遥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左归丸等名方灵活辨证化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肝肾不足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用药规律,并探索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建库至2023年5月5日的中医药治疗肝肾不足型RA的相关文献,利用R语言对处方进行药物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关联、聚类、相关分析的统计,分析得到核心药物。TCMSP数据库获取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及靶点,取药物与RA交集靶点作为核心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经分析得到核心成分、关键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54首处方,共149味中药,这些中药多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得到48项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发现3个新组方。核心药对与RA的交集靶点144个,分析得到29个活性成分,39个关键靶点。GO功能分析得到1013个结果,KEGG富集分析获得173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示对接靶点与核心成分结合性较好。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肾不足型RA处方用药多以补肝肾、祛风湿、活血止痛为主,通过辨证配伍温肾阳、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药物。核心药对中的多个有效成分通过调控多靶点、多条通路治疗肝肾不足型R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使用SPSS 21.0软件,采用频次和聚类分析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08篇,含处方113首,其中涉及中药176味,频次1357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中药用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显示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法则。结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黄芪、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芍、柴胡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及佐证巴戟天-牛膝药对切合骨关节炎(OA)治则的效应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巴戟天-牛膝药对的所有成分,借助Uniprot数据库将药对中显效物质成分所靶向关联的效用点进行筛选,对OA的疾病靶点进行联合检索、收集与分析。将筛选出的显效靶标与OA靶点进行交联分析,将其共有靶标作为巴戟天-牛膝药对治疗OA的预测靶基因。将预测靶基因通过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关系(PPI)网络显示,筛选核心基因,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联合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巴戟天-牛膝药对切合OA治则的药效基础及效应机制。结果:经筛选分析得出槲皮素可能在巴戟天-牛膝药对治疗OA中发挥主导作用,观察预测靶基因之间的PPI关系,发现网络中转录因子AP-1(JUN)、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白细胞介素-6(IL-6)5个核心基因度值较高。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巴戟天-牛膝药对治疗OA主要涉及抗炎、抗氧化以及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途径。在大鼠体外实验中,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RELA、IL-17、IL-6蛋白表达升高(P<0.01);经过槲皮素治疗后RELA、IL-17、IL-6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巴戟天-牛膝药对治疗OA的潜在机制是通过槲皮素降低RELA、IL-17、IL-6蛋白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延缓关节软骨退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采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组成剂量明确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4.3),进行中药用药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1篇,共215首方剂,256味中药,中药频次排名前3位的为川芎、全蝎、白芍;功效以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为主;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脾经。高频药物组合为全蝎-川芎、白芷-川芎、蜈蚣-全蝎;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规则 5条,中药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组合6组。结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主要功效为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并根据兼证不同,佐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寒湿型腰痛的核心药物,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收录的中药治疗寒湿型腰痛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运用SPSS 25.0、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药治疗寒湿型腰痛的核心药物。应用TCMSP平台检索核心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药物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及运用K-core(k核算法)分析得到治疗寒湿腰痛的核心药物为桑寄生、川乌、杜仲、牛膝和甘草。对5味核心药物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10个关键靶点,靶点主要富集在分子功能中的蛋白结合以及等离子体膜、细胞质等细胞组分方面,预测可能作用于癌症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钙离子信号通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道和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结论:中药治疗寒湿型腰痛以桑寄生、川乌、杜仲、牛膝和甘草为核心药物,核心药物的关键成分可通过调控VEFGA、HIF1A等关键靶点,作用于MAPK、cAMP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刘敏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刘教授门诊276例乳腺癌患者的首诊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对其进行标准化录入,构建处方数据库,采用该系统的方剂分析等模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用药规律。结果:276首处方中,排名前5位的药物为山茱萸、炒白术、炒白芍、淫羊藿、党参;药性以温性频次最高,其次为平、寒、凉、热性;药味以甘味频次最高,其次为辛、苦、酸、咸味;药物归经以肝经频次最高(2004次),其次为脾、肾经;常用的药物组合有山茱萸-炒白术、山茱萸-炒白芍、炒白术-炒白芍、山茱萸-淫羊藿、山茱萸-炒白术-炒白芍。根据药物关联规则演化得到关联规则7个,聚类处方6组。结论:刘教授治疗乳腺癌以补肾健脾疏肝为主,兼以化瘀解毒抗癌,体现了扶正祛邪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CiteSpace分析天麻钩藤饮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与天麻钩藤饮相关的文献。采用NoteExpress合并去重,运用CiteSpace 6.2.R3软件进行作者共现、机构合作、关键词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829篇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文期刊最多的为《内蒙古中医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冼绍祥;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出现频数及中介中心性均较高的关键词为眩晕、肝阳上亢、头痛、临床疗效、中风。结论:临床应用与辨证施治是目前天麻钩藤饮的主要研究热点,未来可深度挖掘天麻钩藤饮对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并联合多团队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疗效研究,为临床更好应用天麻钩藤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仇湘中教授运用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方法:收集仇教授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的门诊临证处方,对符合KOA诊断的处方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进行药物频数、药物组合等统计。结果:共纳入432 例病例,涉及中药49 味,在KOA中使用频率>1%者有16 味;其中25.50%为补虚药,15.31%为活血化瘀药,13.77%为平肝息风药;68.75%的药物入肝经;药性上以温(频率49.95%)、平(频率37.50%)为重,辅以寒性(频率25.01%)佐制;药味上多以苦、甘、酸为主,分别占比43.75%、41.62%和31.25%。结论:仇教授治疗KOA用药遵《金匮要略》之法,强调补肝通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云南名医吴佩衡含附子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吴佩衡医案》,将含附子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处方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药物使用频次、剂量与药物配伍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64首含附子的处方,其中包含107味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附片、甘草、干姜、肉桂、茯苓、细辛等,附子单次使用剂量10~450 g。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排前3位的药物组合为:甘草-附子、附子-干姜、附子-肉桂等;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排前3位的药物组合为附子-茯苓,附子-茯苓、干姜,附子-肉桂、干姜,附子-肉桂、干姜、甘草。《吴佩衡医案》中常用处方的核心药物与四逆汤、苓桂术甘汤、赤丸三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论:吴佩衡应用附子多与温补药干姜、肉桂相伍,强调脾肾阳气双补,重视健运脾阳对恢复人体阳气的重要意义,为辨治各种危急重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