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提出了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进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在模拟的过程中,作者建立了破坏单元以及单元破坏准则,导出了切合实际的结构倒塌的判定方法,开发了计算机机动模型的自动生成和分析技术以及可视化模拟技术,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工程结构地震破坏概率矩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工程结构地震坡坏概率矩阵的方法,建立了地震地面运动模型和结构分析模型,对结构进行了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并获得了结构随机分应的统计量,进而采用双参数的结构破坏模型,给出了教育处结构地震破坏概率的表达式,利用此方法计算了一座按8度要求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型,给出了计算结构地震坡坏概率的表达式,利用此方法计算了一座按8度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概率矩阵,本文提出了方法可以在确定抗震设防标准和进行震害预测时采用。  相似文献   

3.
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本文在分析现有结构地震破坏模型的基础下,提出了一种改进掇参数地震破坏模型。文中采用三线退化型恢复力模型对实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与累积耗能,极限变形与极限滞回耗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的破损结果与实际在结果的对比,研究了模型参数,从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  相似文献   

4.
抗震结构的等效延性破坏准则及其子结构试验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试验结果与分析,本文提出了反映结构低周疲劳特性的“等效延性破坏准则”。将由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求得的、预计按本文所提破坏准则能引起柱破坏的三种不同位移反应时程,施加于三个柱试件,以验证所提准则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刘伯权 《世界地震工程》1998,14(1):17-20,45
在文献「1」的基础上,根据试验与分析结果,指出了目前中抗震结构破坏准则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作者考虑结构低周疲劳特性,进行破坏准则研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立交桥结构三维地震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建立了城市立交桥结构地震破坏过程的分析模型,考虑了柱墩、梁、支座的单元模式,推导并建立了行波法输入下结构动力平衡方程,进而研究了地震多点输入下立义桥结构的地震反应问题,建立了立交桥结构的破坏准则,分别对几种方式地震输入下城市立交桥结构的地震反应瓿进行了具体研究。从而为人们对实际立交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在对桥梁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不应该忽略地震对它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钢管混凝土空间简体结构是将钢管混凝土柱通过环状桁架拉结形成中空筒状的高耸特种结构,在化肥厂的建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抗震性能的研究目前仍属空白.以应用比较广泛的110m高,17m直径的典型造粒塔为工程背景,对此类结构进行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对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同时用Push-over方法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得到了罕遇地震作用下梁柱塑性区的主要分布.结果表明,楼梯间钢柱和环状桁架对其抗震性能影响较大,此类结构抗震性能一般较好.最后根据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计对策,可为同类构筑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复杂体型高层结构的推覆分析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进行了推覆分析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推覆分析计算机程序。为了满足复杂体型高层结构的需要,提出了多种类型的单元,包括梁柱单元、单片墙单元、三垂直杆墙元和简体墙单元,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这些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并且能够搜索到结构反应的全过程,甚至结构的软化阶段。最后对一栋具有复杂体型的高层结构实际工程进行了推覆分析研究,为结构设计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竖向钢筋连接节点的承载力试验,对连接节点模型进行了力学性能有限元模拟。模拟软件采用ABAQUS,模型中单元采用三维实体单元C3D8R。为简化计算,假设灌浆料不开裂。此假设可直接用于钢筋拉断的强度破坏模拟,精度较好。对于钢筋拉出的粘结破坏模拟,采用减小钢筋与灌浆料连接面积的方法进行等效。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得出此等效方法可以较好的模拟此种节点的粘结破坏。其研究为以后剪力墙整体模型的力学性能有限元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实际港珠澳大跨度连续梁隔震桥为研究对象,采用纤维塑性铰单元模拟钢筋混凝土桥墩的非线性状态,建立其三维全桥有限元模型,对隔震及非隔震桥梁进行时程分析,采用桥墩曲率延性比和支座极限容许位移作为桥梁损伤破坏指标,定量评价隔震及非隔震桥梁在罕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探讨隔震桥梁和非隔震桥梁的破坏模式;并研究材料非线性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是否考虑材料非线性,对非隔震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对隔震桥梁影响较小;强震下隔震桥梁抗震性能明显高于非隔震桥梁,且破坏模式也不同于非隔震桥梁;隔震桥梁很好地保护桥墩构件,桥墩未发生任何损伤,而非隔震桥梁其桥墩在极罕遇地震作用时进入了严重破坏状态,且桥墩构件先于盆式支座发生损伤破坏。  相似文献   

11.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推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结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采用自编的高层结构三维推覆分析程序(TBPOA)对某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三维推覆分析研究,对该结构进行了结构抗震整体性能和局部性能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满足小震强度设计要求并按构造要求配筋的钢筋混凝土柱,在大震作用时可能有部分构件难以满足变形要求,通过推覆分析对构件和结构的变形性能进行评估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提供两个高效而实用的FORTRAN程序(例行子程序形式),用于对称三对角矩阵的两个计算问题(其一是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其二是广义特征值问题的计算)。在工程应用中,它们可用于多层建筑的振动特性分析、反应谱法地震变形计算、Pushover静力推覆分析和时程法地震反应分析等问题中。  相似文献   

13.
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柱式桥墩抗震性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座典型的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双柱式桥墩,利用Priestley等建议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剪强度计算方法和型态描述方程,结合Rush-over方法进行了延性抗震能力评价。一般说来,纵桥向能够满足延性抗震要求,而横桥向一些配箍率较低的桥墩在地震中会发生脆性的弯剪破坏,其底部塑性铰将形成在柱基之中,部分桩基可能会遭受损害。  相似文献   

14.
考虑接连两次地震影响的建筑物震害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建筑物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和静力循环往复加载分析,分别得到两次地震作用对建筑物所造成的损伤。分析表明,考虑两次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累积破坏现象明显。最后给出了一个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算例。  相似文献   

15.
三亚市交通系统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验统计法,模糊数学理论和Push—over等方法,针对三亚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进行易损性分析研究,给出了不同烈度下道路、桥梁易损性分析结果,从中找出交通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三亚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和制定防灾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力设计原理的双肢剪力墙极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双肢剪力墙的静力推覆分析(Push-over分析)揭示其极限状态的多种形式并提出连梁强度折减系数K,对在理想极限状态下的连梁剪力超强进行折减,得出对应于不同极限状态下连梁对墙肢轴力的改变量,可用于双肢剪力墙结构超强的整体计算,为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转换结构的能力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联肢钢板剪力墙能通过连梁耗能实现多重抗侧体系,其优良的抗震性能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论证。本文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和Chao和Goel提出的弹塑性层剪力分布模式,预设目标侧移及屈服机制等性能参数,归纳出完整的联肢钢板剪力墙结构塑性设计流程,并采用该方法基于8度(0.3g)抗震设防条件下设计了12个联肢钢板剪力墙结构算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结构进行了Push-over分析,研究了刚度退化、构件屈服顺序和结构整体变形等方面的结果。结果表明:设计算例能够实现多重抗震机制,并满足预期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已修建完成了大量隔震建筑,但仅有少量经受了地震检验,绝大部分隔震结构减震能力能否达到设计目标尚存疑问.本文针对基础隔震建筑,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由振动响应的减震能力评估方法.首先,对隔震建筑进行多级幅值初位移自由振动原位试验,获取结构的抗震能力曲线;其次,根据地震反应谱建立地震需求曲面,进而确定隔震结构性能点;最...  相似文献   

19.
刘亚飞 《华南地震》2019,39(1):110-114
为了提高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力,需要对承载力进行量化测试,提出一种基于弹性模量载荷应力线性评估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力测试方法。构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力测试的约束参量模型,结合受力参量估计方法进行应力屈服响应评估,测试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动态承载力,采用屈服应力推服响应控制方法进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力的自动加载和自适应控制,测试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力和抗拉能力,实现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力参数的优化估计。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力测试的准确性较高,提高了建筑体的抗震力。  相似文献   

20.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non-linear static analysis of complex building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monotonically increasing horizontal loading (push-over analysis) is presented. The method is designed to be a part of new methodologies for the seismic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tructures. It is based on the extension of a pseudo-three-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a building structure into the non-linear range. The structure consists of planar macroelements. For each planar macroelement, a simple bilinear or multilinear base shear–top 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is assumed. By a step-by-step analysis an approx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lobal base shear and top displacement is computed. During the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plastic hinges throughout the building can be monitored. The method has been implemented into a prototype computer program. In the paper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he base shear–top 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acroelements, and the step-by-step computational procedure are described. The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for the analysis of a symmetric and an asymmetric variant of a seven-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wall building, as well as for the analysis of a complex asymmetric 21-storey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 building. The influence of torsion on structural behaviour is discussed. ©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