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东北地区佳木斯隆起与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群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东北地区佳木斯隆起与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群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剖面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区的盆山耦合关系:在早白垩世发生NW-SE向伸展作用,形成广泛发育呈NE向展布的伸展盆山耦合系统;在晚白垩世受到NWW-SEE向挤压作用,形成NE-NNE向的逆冲推覆构造与挤压坳陷型盆地并存的盆山耦合系统;在渐新世-中新世受到近NS向挤压作用,不仅使白垩纪形成的NE-NNE向构造和盆地受到叠加改造,而且形成了与NS向挤压作用相伴产生的挤压坳陷型盆地,构成了广泛发育的近EW向展布的隆起和挤压坳陷盆地并存的盆山耦合系统。佳木斯隆起在中新生代的隆起作用主要是晚白垩世、渐新世-中新世2次逆冲作用叠加的结果。研究区自白垩纪以来始终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背景。上述3个阶段的盆山耦合机制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珍汉  陆露  赵珍  胡道功  张耀玲 《地质通报》2016,35(7):1056-1068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结合地质填图资料,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厘定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不同时代的逆冲岩席自北—北东向南—南西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及下伏岩石地层之上,形成大量逆冲断层、滑脱构造、飞来峰、构造窗和褶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导致侏罗纪蛇绿混杂岩、石炭系—二叠系构造层、古生界浅变质岩、变质基底之间发生拆离滑脱,在聂荣变质杂岩内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和高角度斜冲断层。在唐古拉山口南侧形成北西—南东向土门-托纠-杂色右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末端转换为近东西向逆冲推覆构造。聂荣变质杂岩顶部逆冲推覆叠加滑覆,导致侏罗系混杂堆积和古生界沉积盖层向南西—西向运移86~110km,在那曲-巴尔达-班戈北形成近东西向长透镜状懂错蛇绿混杂岩逆冲岩席,沿缓倾斜断层发育向西倾斜的构造片理、摩擦镜面和近东西走向的矿物线理。裂变径迹测年表明,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时代主要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111±5~91±5Ma)、晚白垩世晚期(89±6~69±5Ma)、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期(55±4~44±2Ma),估算构造隆升视速率为0.10~0.69mm/a,部分断层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延续至古近纪晚期。综合各类观测资料,建立不同时期构造模式,探讨聂荣变质杂岩及邻区逆冲推覆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论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侏罗纪变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侏罗纪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可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弱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近N-S至NNE-SSW向,伸展变形主要发生在盆地周边地带,其发生与晚三叠世华南-华北地块沿秦岭造山带碰撞后的陆内应力场调整作用有关。中晚侏罗世,盆地遭受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挤压方向近W-E、NW-SE和NE-SW,在盆地周缘形成展布方向不一、构造样式不同的边界挤压构造带,盆地轮廓基本定型。西缘近N-S向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和陇西地块向东挤出作用有关;东缘及东南缘总体呈“S”形展布的挤压边界带表现为反向逆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推测发生在山西台褶带深部滑脱系统的前锋上盘断坡。盆地北侧大青山地区近东西向大型推覆构造和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构造挤压反转,表明阴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强烈的N-S向缩短变形和再生造山。鄂尔多斯盆地周缘边界构造带记录了中晚侏罗世强烈的陆内多向内挤压作用和大陆地壳增厚过程,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与周邻不同板块(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中晚侏罗世多向挤压变形加速了鄂尔多斯盆地生烃过程,对多种能源矿产富集和成藏定位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佳木斯隆起周缘的勃利盆地和鸡西盆地中的早白垩世穆棱组和滴道组砂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碎屑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滴道组和穆棱组沉积时期,没有500Ma或大于500Ma的来自佳木斯地块基底的年龄纪录,暗示佳木斯隆起在早白垩世穆棱组沉积时期尚未隆起。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为统一的原型盆地,结合对该区白垩纪砂岩的矿物组成和砾石统计的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末东山组沉积以后佳木斯隆起开始隆升,猴石沟组沉积时期佳木斯隆起已经隆升到一定高度并为其周缘盆地提供物源,同时随着佳木斯隆起的隆升,原来早白垩世的统一盆地遭到分割破坏,形成诸多相对独立的盆地。  相似文献   

5.
对佳木斯隆起周缘的勃利盆地和鸡西盆地中的早白垩世穆棱组和滴道组砂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碎屑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滴道组和穆棱组沉积时期,没有500Ma或大于500Ma的来自佳木斯地块基底的年龄纪录,暗示佳木斯隆起在早白垩世穆棱组沉积时期尚未隆起.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为统一的原型盆地,结合对该区白垩纪砂岩的矿物组成和砾石统计的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末东山组沉积以后佳木斯隆起开始隆升,猴石沟组沉积时期佳木斯隆起已经隆升到一定高度并为其周缘盆地提供物源,同时随着佳木斯隆起的隆升,原来早白垩世的统一盆地遭到分割破坏,形成诸多相对独立的盆地.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后期改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地内部,后期改造过程中发育在盖层中的断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盆地中部东西向断裂带对盆地的构造特征具有分区性,南北构造特征有别,北部地区北东、北西、近东西向断裂均有发育,正断裂、逆断裂和由断裂控制的挠曲构造等有规律发育,在不同方向基底断裂交汇部位的盖层内断裂最发育。南部则主要发育北东方向断层。  相似文献   

7.
冀中坳陷中生代构造变形的转换及油气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冀中坳陷中生代构造变形主要包括印支期古亚洲域的北西西向和燕山期环太平洋域的北东、北北东向压性构造及其配套的北西向张性构造。前者主要是残存的徐水─任丘古隆起带,次要则如留西─大王庄古隆起带等;后者除了北东向的高阳─无极隆起带以外,则以同向的断裂构造为主。西界为太行山东伸展断层,而东界为 (古 )马西逆冲断层和 (古 )里坦逆冲断层以及 (古 )宁晋逆冲断层、 (古 )新河逆冲断层等构成叠瓦状逆冲系统。古亚洲域向环太平洋域的转换时期在中侏罗─早白垩世之间。中生代构造研究可以为冀中坳陷深层油气提供潜山圈闭、下第三系披覆背斜圈闭和岩性圈闭等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发育北东走向的逆冲断裂带,但地球物理资料揭示,该地区还发育北西走向的断裂构造.这两个方向的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呈近于正交的关系.北东向的柯坪逆冲带中发育北西向的皮羌走滑断裂,并在走向上与巴楚隆起南缘的色力布亚断裂一致,但两者构造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巴楚隆起向西延伸到柯坪逆冲带之下,该构造带中潜伏有早期发育的北西向构造.北西向的皮羌断裂的深层构造为基底卷入向南逆冲的楔形构造,浅层构造为走滑断裂,属于晚期形成的构造,与柯坪逆冲带的形成时代一致,为上新世至第四纪.色力布亚断裂上发育的生长地层指示深层构造形成时代为中新世至上新世.尽管在深层构造上,皮羌断裂与色力布亚断裂为同一条断裂,构造样式为卷入前寒武系(元古界)结晶基底向南逆冲的楔形构造,但它们在近地表或浅部倾向相反,形成时代不同,应当定义为皮羌走滑断裂与色力布亚断裂在柯坪逆冲带中的断裂复合.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北延及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现有如下5个阶段:(1)早、中侏罗世直到早白垩世时以拉张为主,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形成了独特的火山-湖相沉积盆地;(2)早白垩世末,为北西—南东向的压缩构造应力场,使盆地内的中、上侏罗统地层发生走向近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3)晚白垩世,为北东向左行剪切构造应力场,区内侏罗系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物发生褶皱,与上覆地层呈明显的不整合;(4)古近纪时为北西—南东向拉张构造应力场,日本海从古近纪开始逐渐拉开,直到新近纪完成现在的格局;(5)新近纪时又转换为挤压构造应力场,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使古近系沉积物发生轻微的褶皱。  相似文献   

10.
李刚  刘正宏 《世界地质》2009,28(4):451-459
内蒙古西部狼山温更逆冲断层发育在温更侏罗纪沉积盆地西北边界, 是一条规模较大的逆冲断裂构造带。断层倾向北西, 上盘由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地层和古生代深成侵入体构成, 下盘为侏罗纪沉积, 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逆冲。断层切割改造了早-中侏罗世沉积地层, 被早白垩世沉积地层覆盖, 表明了逆冲断层形成在下中侏罗统沉积之后白垩系固阳组沉积之前。断层带同构造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果表明, 断层形成于5.5~6 km浅部地壳构造层之上, 温度为195℃~210℃, 围压为50 ~60 MPa, 断层带的宏观和显微构造显示断层以脆性变形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降升变化,侏罗系沉积作用分布于整个盆地,中、晚侏罗世盆地内地层遭受广泛剥蚀。白垩纪沉积物局限于盆地东部,最大剥蚀区在盆地东南部。下第三系沉积集中于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中,剥蚀主要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根据南北向平衡剖面分析,早侏罗世盆地为南北挤压,晚侏罗世盆地拉张松驰形成东西向断层;白垩纪受东西向挤压,早第三纪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在盆地内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南北向巨型隆起,隆起形成干早白垩世早期延续到晚白垩世晚期。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前挤压推覆,侏罗-白垩纪松驰下陷,白垩纪盆地西部及中部隆升,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盆地受南北向拉张作用。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第三纪挤压降升。  相似文献   

12.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盆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坳陷及其以后的改造三大阶段。目前控制侏罗系展布的断层有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反转断层等。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层的控制,对侏罗纪盆地进行了叠合改造。两个时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三种干涉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区对侏罗系烃源岩埋藏较好,对油气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黑龙江省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由佳木斯地块和完达山地体复合而成.佳木斯地块以加里东期变质岩及花岗岩为主,东缘发育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完达山地体在中-晚侏罗世就位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并在早白垩世早期逆冲到佳木斯地块之上,形成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的大三江盆地.大三江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遭受逆冲、走滑构造改造.敦密断裂以北的诸多盆地均属大三江盆地改造后的残余盆地.这些残余盆地和完达山地体之下可能存在隐伏的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三江盆地东部是古近纪断陷的主要发育区,可能存在一与佳依地堑平行的深断陷.隐伏的大陆边缘沉积和断陷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4.
北山—阿拉善地区白垩纪、侏罗纪盆地叠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发育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为北东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经历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及其以后的后期改造阶段。两大世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等三种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对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形成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差异活动特征及成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因其断裂构造特征与演化异常复杂,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本文通过对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及最新的钻井、露头等资料,阐明了巴楚隆起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期差异性和分区、分带、分段及分层差异性。巴楚隆起断裂构造主要经历了4期差异活动,即加里东早期发育张扭性断裂、海西晚期断裂挤压反转、喜马拉雅山中期断裂强烈压扭逆冲与分区差异变形、喜马拉雅山晚期西南缘断裂带分段分层差异改造与叠加。断裂演化主要受控于加里东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山中-晚期构造运动及对应时期塔里木古陆周缘洋盆开合与造山作用,喜马拉雅山中期是巴楚隆起断裂活动关键期,因受西昆仑和西南天山强烈挤压,隆起西段发生“屈服型”冲断隆升与走滑旋转,东段相应发生“受限型”弧形逆冲与向南掀斜,喜马拉雅山晚期断裂主要活动表现在隆起西北缘和西南缘,特别在西南缘断裂带发生了强烈的分段、分层差异叠加改造,其成因与西昆仑强烈隆升和向北挤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区横山堡地区是重要的油气接替区域。本文利用构造解析、地震勘探等技术方法,对研究区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目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纪末期,研究区为银川复背斜东翼,喜山期构造调整后转为前缘反冲带,由一系列西冲东倾逆冲断层与断背斜组成;该区可分为西部逆冲断褶带、中部逆冲断阶带和东部过渡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断层可分为4级;以燕山期近南北—北北东向逆断层为主,其次为喜山期近东西向走滑断层,并错断了燕山期逆断层。构造样式为一系列东倾单向叠瓦状冲断组合,由近南北向逆断层及加持于其中的断块组成,断块往往为一些小型断背斜,其轴迹走向以近南北—北北东向为主。地质结构为深层滑脱型单向东倾冲断构造。根据上述研究,在沙亥庙断裂上盘断背斜构造高部位优选出一个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 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 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8.
辽宁及其毗邻地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外带内陆区,该区分布有为数众多的中生代盆地.根据前晚三叠世基底出露情况,在该区划分出了61个中生代盆地.盆地的构造类型分为拗裂型、裂陷型、断陷型和断拗型4种类型.拗裂型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又称早中生代盆地;断陷型和裂陷型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又称晚中生代早期盆地;断拗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又称晚中生代晚期盆地.拗裂盆地与环太平洋深大断裂体系的热构造关系不明显,而与古板块构造的隆起和裂陷有关;裂陷和断陷盆地与环太平洋深大断裂体系的热构造密切相关,盆地严格受大兴安岭和下辽河-双辽两大热构造隆起带控制;断拗盆地与环太平洋弧后拉张的热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