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78年初至1981年初,我们用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进行了专门的星表观测。获得的星表包括777颗两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径改正△α和赤纬改正△δ。其中有FK4星357颗,FK4supp星189颗,GC星231颗。对于|cosq|≤0.3的星没有计算△δ。所有FK4星△α、△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0036和±0″.063。另外,还给出了43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经改正△α和2颗星的赤纬改正△δ。为有效地扩充待测星数,除在时间、纬度观测纲要即基本组(2小时一组)内插入适当数目的待测星外,我们增加了星表组(1小时一组)。观测方案是: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或者星表组——基本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的系统完全由基本组的FK4星决定。将各基本组化到平均系统以后,所有的星表组及基本组内的插入星直接相对于这个平均系统求其残差平均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中国光电等高仪系统的等高总星表(GCPA)。它以光电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的系统差组成赤经和赤纬综合系统,再将用Danjon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归化到综合系统上。总星表共有1579颗星,1541个△α值,1131个△δ值.所有△α和△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3ms和±0.058,其中FK4星的相应值分别为±2.3ms和±0.042.由两个和两个以上仪器观测得到的FK4星有485个△α值和349个△α值,其外部符合精度分别为±3.8ms和±0.041。最后给出了由GCPA确定的FK4的系统改正,并与有关星表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用1976—1978年期间,GDⅡ No.2观测的355颗基本星和367颗待测星的残差值进行了归算和分析,探讨了2K和星等、光谱型的关系,得到196颗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星位改正(GDⅡ No.2-FK_4)△α和△δ,其中△δ因受盲区限制只得137个值.其平均精度分别为±2.6ms和±o'.'046.此外,在一定条件下,还求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星位改正△α和△δ各130和11个值.最后给出了FK_4星表的△α_δ、△δ_δ、△α_α和△δ_α型系统改正.结果表明Ⅱ型光电等高仪是适合于作星位改正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用光电等高仪(I型)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的观测得到的FK_4星表改正,描述了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同时研究了FK_4星表的△a_B、△δ_δ型的系统误差。所得结果表明,用光电等高仪(I型)改进星表要优于Danjon等高仪。  相似文献   

5.
上海天文台用国产的Ⅱ型光电等高仪和丹容等高仪进行了一年平行试验观测,比较了两种仪器的观测精度,证明Ⅱ型光电等高仪的各项精度指标均优于丹容等高仪.文章还用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的短期波动对测时结果的影响,计算了月亮潮对观测的影响,给出单架仪器所订出的FK4星表的△α_δ型和△δ_δ型系统差.  相似文献   

6.
用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Ⅱ型)1975年9月至1978年的观测结果,计算了恒星的星位改正以及星表的系统改正△α_δ、△δ_δ.  相似文献   

7.
作者利用1978年1月至1981年6月期间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Ⅰ)的专门星表观测资料,归算了820颗恒星的星表位置改正Δα和Δδ。文章介绍了观测方案、归算方法以及仪器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等。所得到的818颗星的Δα和568颗星的Δδ的平均内部精度分别为m_(Δα)=±0~S.0043,m_(Δδ)=±0″.072。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80年11月——1981年,用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Ⅱ型)和丹容等高仪(OPL、No.14)对15颗射电星进行了观测,它们的系统均已归化到FK4系统,取得了△α和△δ的星位改正值,结果分别列于表1、2。 Source:源名. FK4、GC:来自干FK4或GC星表的星号. Mag:星等. SP:光谱型. α、δ:赤经和赤纬. Epoch:历元  相似文献   

9.
本利用较长时间段的两期照相观测资料,对60颗射电星进行坐标系统和参考星表的系统统一后,求得它们在FK5系统部自行,这些射电星的平均自行精度在赤经和赤纬方向上分别为±0″.0043/yr和±0″.0042/yr,比原来SAO星表的自行精度±0″.0119/yr和±0″.0113yr高2.7倍左右。  相似文献   

10.
FK5系统中几个星表系统差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由云南天台的光电等高星表(YUA),La Palma子午星表CAMC5,以及中国光电等高第三总星表(GCA),东京天台子午星表9PMC85)相对于FK5系统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FK5星表的赤经系统相对比赤纬系统平稳;在赤纬δ=+40°附近由两个子午星表反映出约±0.″1、方向相反的系统差波动,能是由观测误差而引起,而不是FK5本身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发表中国天文年历中92颗非FK5恒星的精确位置和自行。这些星的位置和自行参数是利用39部星表提供的位置统一归化到FK5系统后重新计算得到的。它们在平均观测历元的位置精度是: M_(a_0)cosδ_0=0.″066 M_δ_0=0.″067百年自行的平均精度是: M_μcosδ_0=0.″215 M_μ=0.″218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1976年12月-1978年12月观测得到的182颗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位置改正,并计算了FK_4星表的系统误差Δα_δ和Δ_δ_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试验观测的过程,给出了归算的程序,得到用CCD测定河外星系相对于两颗定标星位置的单次测定精度是±0″.050,中误差是±0″.022,外部符合是±0″.044。从而证明用CCD测量技术,并采用“底片重迭法”,通过两颗定标星来精确测定河外星系的相对位置是可行的。可望以相隔10年左右的两个历元的观测测定出岁差常数改正值。  相似文献   

14.
本以复盖鬼星团区域的6张AC底片为第一期底片,1986年用佘山40厘米望远镜拍摄的7张鬼星团底片为第二期底片,作在1991年发表的鬼星团中心区域257颗星的J2000.0位置和自行星表为参考星表,算出了296颗AC星的赤经自行和赤纬自行,精度好于±0″.005/年,大多数星达±0″.001/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刊载了北天空三个区域(KNO10,NKO27,KNO148)的恒星相对于河外星系的自行(表4)。使用的资料由佘山40厘米赤道仪摄取(见表1)。归算方案见方程(1)。归算中,剔除了大自行的定标星,同时对得系和底片对采用加权法处理。最后结果:在x和y方向,星系平均“自行”的标准差分别为±0″.0017/年和±0″.0015/年;待测星的绝对自行的标准差为±0″.0021/年和±0″.0019/年;AGK3星表星的绝对自行的标准差为±0″.0035/年和±0″.0039/年(见表3)。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在1987年至1990年大地星表观测期间,云南天文台所观测到的604颗(其中FK5及FK5补编共203)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位置改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云南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的Ⅱ型光电等高仪观测的残差,进行了一种综合等高仪星表处理方法的尝试。即利用重新确定量K和ΔD的数值来达到两个星表系统的联结。并计算了两个台站综合的Δδ_δ、Δa_δcosδ系统。最后和其他的子午星表及等高仪星表进行了比较。除了δ≤5°区域外,其他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高等仪1976年12月至1981年12月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82颗两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和部分一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并用这些改正值计算了FK_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差。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用两种方法重新分析了光电等高仪(Ⅰ型)观测结果的光谱型差,从B型到M型两个方法所给出的结果分别为0″.15和0″.19。后者为将每颗星的残差化至平均组后的统计结果,它与本文所得的理论计算值0″.21符合得更好。同时,还研究了Danjon等高仪的光谱型差,其理论计算值与多架仪器的实测结果平均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以θ′Ori为中心的,100′×100′范围內,恆星的自行.同时研究在这个区域內,星协的扩散运动,自行是利用三对底片获得的.每对底片相隔約40—50年.所有底片,都是用余山观象台40厘米大赤道仪拍摄的.从三对底片求得自行的平均誤差是ρ_(μα)=±0″_.0013,ρ_(μδ)=±0″_.0016.根据所求得星协星的自行資料,我們求得扩散速度是每年每度+0″.00199±0″.00097,从此可以估計出这个星协的年龄为1.8×10~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