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闻资讯     
关键词抗震防灾隔震减震技术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召开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昆明组织召开了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做好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隔震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及住院楼进行了隔震分析与设计计算,主要内容包括隔震层支座的布置与计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的计算、隔震层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和拉应力的计算、隔震层支墩及支柱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参数分析。通过隔震与非隔震两种设计的对比分析,说明隔震设计是合理可行的,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的阻尼比,减少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建质[2014]25号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为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意见。加强宣传指导,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4.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福建省勘察设计暨抗震工作会议今天召开,在此我代表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年11月初,根据中编办《关于建设部内设机构调整的批复》,结合建设部“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能,建设部撤销原建筑管理司、勘察设计司,重新组建了建筑市场管理司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两司目前均已正式运转。这次调整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勘察设计》2014,(3):32-33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为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隔震技术     
通过对地震的应力分析,建筑物抗震设计应该考虑对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控制。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采用减震调整结构应力特性,使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显著减小,因此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是一项比较理想的控制地震反应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减隔震技术作为结构抗震主流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1],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多项相关规定[2]-[3],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以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在民用建筑工程也有较多的应用,特别是超高层等对地震敏感的建筑,对减隔震技术有比较迫切的需求。相比较而言,目前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应用案例较少。本文以云南电网省级计量检定中心业务用房项目中实际应用的减隔震技术为例,介绍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分析过程,为后续电力工程中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建筑物的底部或某高度的侧移刚度小、变形能力大的隔震装置组成隔震层,保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隔离,以减小地震能量向隔震层以上的结构传递,从而降低隔震层以上结构地震反应的技术。[1]随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2]的颁布实施以及对高抗震性能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目  相似文献   

9.
谢振乾 《陕西地质》2013,31(1):72-75,84
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只有把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核(批),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因此,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的研发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十分重大而意义深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建设部近日发出《关于加强抗震防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破坏性地震对建设工程造成的震害与工程抗震经验,提高我国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抗震防灾水平。 《通知》要求,位于7度及7度以上抗震设防区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时,应将抗震防灾内容纳入城市的日常管理工作;要特别注重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城市桥梁、地下管线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和水平。对面广量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应将重点放在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与地基处理上,提高工程的地基抗震稳定性,避免和减轻由于地震时沙土液化等造成地基失效引起的灾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高层结构隔震技术应用的难点,在上部结构形式和布置、隔震支座的改善、计算方法的改进、多种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在高层结构的联合应用以及构造措施和管理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供高层结构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SAP2000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建立层间隔震结构的三维模型基础上,设置所在不同的隔震层位置,对所建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输入选定的不同地震波,通过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层间隔震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减震效果,同时讨论不同位置的隔震层对结构变化规律和减震效果的影响,从而验证层间隔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以切实抓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监管为目标,以制定、修订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为重点,加强抗震设防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加强新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施工质量监管,加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继续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推动既有建筑抗震性能普查和加固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防灾和工程抗震水平。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作好工作部署一是按照国务院立法计划,做好《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起草工作。二是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  相似文献   

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抗震办,国务院有关部、委建设司,各有关设计、科研单位: 近年来,随着隔震技术的发展,其在国内的工程应用试点逐渐增多,但由于隔震技术目前尚无国家规范,在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为了保障隔震技术的健康发展,加强各级抗震主管部门对隔震建筑工程试点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质量监督的全面管理,以确保其抗震安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刘志刚副会长热情引荐下,采访了周锡元院士。周锡元院士是我国抗震防灾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为使我国在抗震防灾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采访中,周锡元院士着重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抗震防灾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目前达到的水平和抗震防灾学科的发展前景。很值得从事抗震防灾专业工作的学者、科技人员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实录国内外隔震与消能减震实例,阐述隔震设计的理论,对隔震结构的设计、施工、维护及耐久性等多方面作了简要介绍,推动隔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经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同时,还兼任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城镇抗震防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相似文献   

18.
院士访谈     
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刘志刚副会长热情引荐下,采访了周锡元院士。周锡元院士是我国抗震防灾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为使我国在抗震防灾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采访中,周锡元院士着重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抗震防灾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目前达到的水平和抗震防灾学科的发展前景。很值得从事抗震防灾专业工作的学者、科技人员学习、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为交流总结近四年来我国在建筑抗震及振动控制、动力机器基础、土动力学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推动其工程应用和学科发展,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振与控制委员会、上海市力学学会等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建筑振动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10月23~25日在西安市军安王朝大酒店召开。  相似文献   

20.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暨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今年要着力做好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监管、法制和工程标准建设。维护建设领域社会稳定,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反腐倡廉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九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