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的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大尺度的太阳高能活动现象,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发现令人瞩目,其强烈的行星际和地球物理效应更引起了天文、空间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共同关注。在本文中介绍了自CME发现以来的22年中观测和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它给太阳物理学带来的影响,并分析了研究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展望了CME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叶式辉 《天文学进展》1998,16(3):187-194
在太阳大气中,共振散射可引起辐射的线偏振.用偏振度测量精度达10-5的仪器,已经探测出完整的偏振辐射谱,这称为第二太阳光谱.它具有大量的、与通常太阳光谱截然不同的特征和结构.已有的研究发现它们与量子力学干涉、同位素效应、分子散射等物理过程有关.利用第二太阳光谱,可以进一步开展太阳物理的多项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北京沿着京承高速公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50千米,是小城怀柔(怀柔区政府所在地),紧邻小城的西侧是水面宽广、碧波荡漾的怀柔水库,面积约6.7平方千米。水库的北岸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山脚下水库边茂盛的绿色植物中,点缀着几个白色半球圆顶建筑,还有几个圆锅状的射电接收天线和几幢房屋,远远望去幽静而神秘。这里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始建于1984年,今年恰逢她建立30周年。说起怀柔观测站,不仅国内天文行业的人们不会陌生,而且她蜚声国际太阳研究领域。这里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多通道望远镜使得我国的太阳物理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时光荏苒,三十年过去7,如今,这里仍然是太阳研究的主战场,这里的观测设备在太阳物理的研究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光力 《天文学进展》2002,20(4):384-384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点项目“太阳射电爆发频谱及其物理机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子课题“太阳高能粒子的起源与输出”等研究为背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述了空间射电天文观测研究的新发现和成果。综合介绍了太阳、三大行星(地球、木星和土星)以及银河系的空间超长波观测方法和观测得到的物理特征,比较了三大行星千米波辐射的异同,讨论了当前空间射电天文观测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3月4日 木星冲日 木星冲日是指木星和太阳的视黄经相差180度的天文现象。行星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地球和行星的位形随时变化。从地球看去,外行星和太阳间的方位在不断变化,当行星和太阳方位相同(黄经相等)时称为合日,当行星和太阳的黄经相差90度时称为方照。冲日时,行星和太阳的黄经差最大,方位刚好相反:太阳在东方,行星在西方,太阳落山之际,行星刚刚在东地  相似文献   

8.
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概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是:使用在太阳轨道上天拖曳航天器和地面站以激光干涉和脉冲测距的方法,精确地探讨天文动力学,检测相对论与时空基本定律,改进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以及更准确地测定太阳,行星和小行星的参数。1969年开始的月球激光(反射)测距,对地球物理,参考坐标的选定,相对论的检验均有重要的贡献。30年来,激光技术的长足进步,使现在正是适合于开始进行研究空间有源(主动)测距和光波空间通讯的时候。激光正是适合于开始进行研究空间有源(主动)测跑和光波空间通讯的时候。激光天文动力学的兴起是必然的趋势,其精确度将比现在提高3到6个数量级,将是天文动力学革命性的发展。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它的关键技术有三,即:弱光锁相,极精确无拖曳航天和高衰减日冕仪。弱光锁相已有长足的进步。对高衰减日冕仪的研究,也有初步的方案。LISA空间计划将于2006年8月发射SMART-2,研究测试极精确地拖曳航天。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的关键技术已日趋成熟。在第一届国际激光天文动力学研讨会(2001,9.13-23)中介绍了各相关学科背景及前沿研究,讨论了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科学目标及相关技术,并召开了两次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预研究筹备会,建立了和欧洲的合作关系。会后着手进行此项对基础物理,太阳系探索及引力波天文学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空间计划预研究。  相似文献   

9.
构建虚拟太阳天文台的中国数据结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不断对太阳展开多波段观测以及Web Services等新兴IT技术的应用,虚拟太阳天文台(VSO)应运而生.它基于Web Services技术,是解决异地异构海量多波段数据访问和获取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将VSO技术实现的方法引入中国天文界、空间物理、地球物理等领域的基础上,以怀柔太阳观测站(HSOS)为基点,设计了怀柔数据结点,并实现了与VSO系统的整合,为中国其他站点联入VSO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10.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台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1.
观测角     
10月24日木星冲日冲日是指从地球上看,地外行星和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度的天文现象。太阳下落时,行星从东地平升起,半夜时分上中天,整个夜晚都可看到行星。行星冲日时离地球距离较近,是观察行星的好时机。10月24日木星冲日,它的视直径为49″7,视亮度达-29等。在夜空中显...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天文用近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的发展历程,阐述了IRFPA的结构,重点介绍了InSb、HgCdTe和PtSi三种近红外探测器阵列,结合目前正在筹建的红外太阳塔计划,对其各项性能指标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3.
耿立红 《天文学进展》2000,18(2):91-103
叙述了太阳射电天文和太阳物理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几个射电日像仪的概况及其进步与发展,并简述了未来射电日像仪可以完成的科学目标以及应具有的特点,以期为在21世纪我国实现“一颗空间X射线卫星、一座红外太阳塔和一台射电像仪”的宏伟构想提供研制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天象仪和天文馆在英文中是同一个词planetarium;最初用来称呼一种能展示行星运动的机械模型——行星仪;现在用来指一种光学投影仪器,它把恒星、行星、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文现象投影到半球状天幕,演示人造星空.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自1979年以来云南天文台太阳射电天文仪器,技术和方法以及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太阳数据VO化初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太阳物理研究的深入、观测仪器的发展、观测数据的积累,促使人们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利用全世界不同时间、地点、波段的太阳相关数据、历史数据去对很多悬而未解的科学问题寻求答案,同时使研究者容易的去检索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这就是虚拟太阳天文台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虚拟太阳天文台项目得到了全世界有关天文台、研究所和大学的积极响应和运作。本文介绍了国内应如何面对虚拟天文台的发展及国内太阳数据VO化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7.
寻常看不见偶而露尊容──水星观测记孙寿甡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大行星,离太阳平均只有五千多万公里。遥远的冥王星因其远而不易观测,水星却因其近而难见尊容。传说,日心说的创始人、天文大师哥白尼因未见过水星而遗憾终生,因此观测水星成为天文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一...  相似文献   

18.
从零开始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在地球上可以观测到在地球公转一周期间,太阳穿过黄道十二星座和黄道上的二十四个节气点。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它的公转轨道面成66.5°交角,太阳光线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就有半年落在北半球,半年落在南半球,一年中有两次直射在赤道上,因而地球上就产生了四季交替、昼夜长短变化和极昼极夜。所有这些内容不仅天文课上要讲,地理课上更是必讲的,而且是这两门课的基本点、重点和难点。其难就难在要表现的是一个既有平面上的地球绕太阳运行和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行星于太阳黄经相差180度的天文现象称为行星冲日。冲日时,当太阳西沉降入地平线,行星则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整夜都可观测到行星。因此,冲日前后是观测地外行星(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外边的行星)的最好时机,对于地内行星则不会发生冲日现象。今年5月4日23时发生木星冲日。今年1月到3月初,木星在天秤座顺行(由西向东运行),3月5日留后在天秤座逆行直到7月7日。5月4日冲日时木星的亮度达到-2.5等。左图为今年木星运行示意图。  相似文献   

20.
凌星太阳系外行星巡天卫星正在革新人类对太阳邻域中行星的认识,但发现新的行星只是开始。1995年,在类太阳恒星旁发现了首颗太阳系外行星。到2005年,太阳系外行星搜寻仍处于襁褓中。天文学家当时依然不清楚,环绕其他恒星的行星是普遍存在的,还是罕见的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