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现了观测数据快速传递和资料共享。  相似文献   

2.
地震前兆台网跟踪分析工作的展开,推进前兆台网从观测向观测、应用并重的转变,强化观测数据质量产出,发挥其观测数据在震情监视、地震会商中的作用,使监测与预报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服务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统计了2014年以来的前兆跟踪分析不明原因数据资料和预报研究中心地震会商数据资料,通过对比研究,试图探索跟踪分析新的数据记录方式。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在地震科研和地震预报中,都需要对大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各种分析、计算和制图工作。这些原始数据是通过地震专用电报传至某地区分析预报研究中心,然后用手工进行抄写、分类、编排、点图后再提供给分析人员使用。目前,由于观测技术水平提高,台站观测仪器也随之增加,成天记录下来的数据也逐渐增多。原始手工处理地震电报数据的方法已不  相似文献   

5.
地震前兆数据监视与管理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克昌  李志雄  王松  岳鑫雨  李杰飞 《地震》2006,26(1):115-122
在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建设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地震观测监控系统, 将原来分散的观测项目(如测震、 GPS、 气氡、 气汞、 电磁波、 地电场等测项), 改造为集中到一台服务器管理, 在一个监控平台上统一实现了对台站数据的收集、 入库、 管理、 处理、 监控等业务; 对这些观测项目可以在控制台上直接取数并将数据入库; 初步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 数据处理、 数据管理、 数据监控的软件管理系统, 减少了系统维护工作量, 方便台站工作人员操控。 监控系统的地震前兆数据监管软件系统DataMonitor可准实时监视数据, 检查数据的异常和到达情况, 并向台站数据管理人员告警; 可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统计, 包括数据到达情况统计、 缺数统计、 数据连续率统计等, 并可按用户定制的测项分类进行统计。 该系统还提供多种前兆数据处理方法, 实现对前兆数据的各种常规分析处理。 地震前兆数据监视与管理系统已在北京十三陵地震台应用, 满足了数据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需要, 可及时方便地掌握数据的情况并对观测系统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6.
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者用Visual foxpro开发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台站版)》是专门为地震台站的需要而设计的,系统用登录表单的方式来选择形变、流体学科的4种观测手段,通过不同的菜单,不但能完成前兆观测资料的日常处理,又能完成资料入库、资料解释、资料预处理等工作,从而帮助台站观测人员及时分析处理本区的观测资料,做好地震短临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7.
监测预报是地震部门的核心业务,随着“数据密集型科技”时代的到来,地震信息处理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地震监测预报信息化技术与实践栏目的设置,旨在通过学术交流,分享地震分析会商技术平台的建设经验与成果,促进地震会商技术系统的版本列装,全面推进地震会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方式转变,最终形成新的地震预报业务生态。  相似文献   

8.
“九五”重点项目江苏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提出了建立基于Web的系统集成,全省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库及分析预报系统的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与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合作建立了江苏省前兆数据库和分析预报方法集成系统JSOMEN,编写了适用于江苏前兆观测资料的控制主表,用C,VB等语言编写程序整理入库了1990年以来全省43个测点75个测项的一百多万组前兆观测数据,同时建立了台站和市局的前兆数据库,以达到全省前兆观测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新疆地震监测台站及灾害现场等区域对气象数据的需要,弥补新疆地球物理观测有人或无人值守台站以及GNSS台站缺少辅助观测手段的现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嵌入式的气象辅助观测系统。该系统集成雨量、温度、气压、湿度等测项,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操作、便携且可扩展性强等优点,能够大幅降低气象辅助观测台网式布局成本,填补新疆区域地震监测台站气象辅助观测资料空区,较好满足地震监测工作对气象数据的需求,为地震监测预报人员以及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连续可靠的近点气象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丁娟  潘丹  何琳 《华南地震》2012,32(1):93-98
在中国地震局与各省地震局进行视频会议连通的基础上,安徽省地震局建设了基于IP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安徽省地震系统内部省局与地市局及台站的异地会商和协同工作,改变了安徽省地震局传统、低效的地震会商、会议、学术交流以及联动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跃宏 《山西地震》1991,(1):38-39,35
1简介 分析会商系统是为地震分析预报及震情 会商研制的数据综合处理系统。主要包括:(1)地震活动图象动态显示软件;(2)、地震烈度衰减预测软件;(3)图形(图象) 再现软件;(4)实用化攻关软件系统; (5)地震预报专家系统。 主要特点: ①可直接调用数据检索功能,从数据 库中检索数据,并用上述软件进行处理。 ②应用计算机的窗口技术和图形功 能,模拟普通幻灯机的放映过程研制了电子 幻灯放映软件,使得图形可保存和快速再  相似文献   

12.
地球物理台网观测数据是反映前兆台网数据变化信息的重要部分,可为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地震分析预报会商、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充分利用这些保存在数据库中的事件数据记录,研制了基于MapSIS的地球物理台网事件可视化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事件记录的人工交互分析、自动统计分析,基于震情自动触发的专题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具有功能全面、运行稳定的优点。该平台现已在全国地震前兆台网、地震分析预报会商中部署使用,可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科学可靠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WDC-D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数据的抢救和整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数据抢救和整编的必要性; 介绍了前兆观测数据库的选取及特点; 系统收集了首都圈范围内(包括5省2市)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 并对其进行分析、 整编并入库。 通过WDC-D项目支持, 本专题共抢救和整编了8个单位共304个台站的前兆观测数据, 其中专业台121个, 地方台183 个, 共计1709个测项的344M前兆综合观测数据。 同时, 通过局域网和Internet为研究和分析人员提供了前兆综合观测数据的服务和数据共享。 文中分析了WDC-D项目数据共享服务的几种方式, 即局域网内基于C/S结构的应用、 广域网上基于B/S结构的数据下载服务及图形服务方式, 并简要分析了这几种数据服务方式的优缺点。 最后, 在总结和分析所做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苏乃秦  韩月鹏 《内陆地震》1989,3(4):385-388
地震分析会商系统是地震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是我国大陆多震区之一,地震分析预报任务繁重,但多年来地震会商条件十分简陋,很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而地震分析会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十分紧迫和必要。在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统一部署下,我局于1987年开始实施“新疆地震分析会商系统现代化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5.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新北京市地震局从组建开始,就把监测预报和震情跟踪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建起了比较完善的监测预报和震情跟踪工作体系。1 前兆监测台网的组成及完善11 前兆监测台网的构成北京市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由专业台站和地方观测点共同组成。北京市地震局现有专业台站8个,共22种主要前兆观测方法(见表1)。这8个台站都为有人值守台站,观测仪器设备为中国地震局认可的专业仪器设备,专业观测人员进行观测及维护,观测程序按照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各方法观测规范进行,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6.
电离层斜测数据集包括F2层临界频率数据和最大电子密度空间分布图,来源于中国地震电离层监测试验网观测数据。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在国防科技工业电波环境观测站网原有的稀疏发射站网基础上,根据地震重点监测区带分布和区域数据覆盖能力的双重需要,利用电离层对地基发射信号的反射特性,在华北5个电离层垂测发射站的基础上,建立了20个电离层斜测接收站,形成100条发射—接收链路,达到以经济手段取得电离层加密监测的效果。数据由接收台站接收后,汇聚到北京数据中心,并建立Oracle数据库,将数据入库。通过人工判读,生成可应用的电离层斜测观测数据。此数据集通过数据共享网站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可为地震系统内部各省地震局和研究所进行地震监测预测研究以及系统外部科研机构和院校电离层观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为改变目前地震监测与震情会商工作效率低、人为因素大,资料利用差等情况。国家局科技司于1988年下达了《广东省地震局会商系统建设》的课题任务,该项目由我局综合预报室负责承担,于1989年11月底完成并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局级验收,可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引用现代计算机设备和技术,实现了对各种地震观测数据的汇集、储存和管理,并进行快速的计算处理。通过大屏幕投影、绘图仪或打印机等输出各种图形、曲线、表格及数据,为地震预报人员进行预报决策提供了现代化的会商手段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地热观测台网监测效能评估是优化与完善前兆观测系统、提高在地热观测台网在防震减灾中效能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观测质量和观测资料应用等方面,以省局和台站自评为基础,学科组结合日常管理对各测点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地热观测台网监测效能的主要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合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地震局的领导下,全国地震基本台站的观测质量逐年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提高得更快、面也更广。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对此颇有感受。以下谈几点个人体会。 1.领导重视,促进了观测质量的提高由于国家局对台站工作的重视,近两年来将台站工作作为检查、评审省局和技术牵头单位的重要内容之一,颁发了《监测预报成果申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的暂行规定》。在国家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台站经费不仅没有压缩,相反,还略有增加。由于领导重视,方针明确,措施有力,局种监司的工作越来越深入细致,有力地促进与调动了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在省局之间、台管部门之间、台站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大好形势。  相似文献   

20.
《全国地震水化观测资料汇编(1969—1982)》1984年4月由测绘出版社出版。该书16开本,804页。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地震的探索工作,并在多次强震和中强震前后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变化,积累了大量资料。该书收集了全国重点台站从始测到1982年底的全部水化观测数据,内容包括多数观测点的水中溶解氡、水温、流量、以及一些综合观测点的井压、水中溶解气体总量、氦气、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