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文期、构造 气候耦合与地质灾害李长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地文期”一词是1903年维里期在研究华北区域地貌发展历史时提出的,其意思是指区域地貌发育过程中以侵蚀为主和以堆积为主相互交替的历史阶段。大量地质事实表明,地文期的形成与地壳运...  相似文献   

2.
“清水侵蚀-马兰堆积”地文旋回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兰英 《第四纪研究》1998,18(3):284-284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学者对北京西山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研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华北地文期。李吉钧等曾把冰期、地文期与黄土一古土壤序列纪录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以探讨我国的环境变化。近年来我们对“清水侵蚀一马兰堆积”地文旋回的命名地——北京西山清水河河谷及斋堂盆地马兰台等地的马兰砾石堆积物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初步成果,也许这些资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这一地文旋回在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内涵。在清水河流域许多地点都有类似于马兰台出露的马兰砾石堆积物,典型者见于燕家台、梁家台、青龙涧小台等地。其共同特征是:l)分布在清水河支沟与清水河交汇处嗽叭状的支沟沟槽内52)地貌形态上兼有冲积锥和冲积扇的特点,平面是窄扇  相似文献   

3.
陆相沉积盆地的构造与沉积演化节律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沉积盆地的构造与沉积演化节律耦合关系蔡雄飞(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陆相沉积盆地存在盆内与盆外紧密相关的节律耦合关系,这种节律耦合关系,以外部的构造、源区岩性、气候和古地形等因素尤为重要。其中构造节律因素最为重要,它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4.
孙殿卿  吴锡浩 《地球学报》1987,9(1):121-135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和加强了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本文从十个方面扼要地综述了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发现和确定了中国第四纪早冰期和中国东部的晚冰期;探讨了冰川和冰缘关系、冰川发育条件;认识了黄土的发育规律是与气候旋回,更确切地说与冰期有成因上的联系。以构造-气候旋回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层法、古地磁法并考虑古土壤、地貌、年龄数据资料等多种因素,补充修订了经典的冰期系列;讨论了第四纪海水进退、海面变化、第四纪下限及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地文期及其在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杂地貌景现。侵蚀循环和地文期理论是研究上述地质历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讨论侵蚀循环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新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地文期在中国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意义,希望加强研究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家界市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造就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同时存在众多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分析张家界市永定区2014年至2022年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易发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以中部断层发育区与东北部页岩地层区最多,时间分布相对集中在5、6、7月雨季;区内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并受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在碎屑岩丘陵地貌中灾害点密度最高;在志留系砂质页岩岩组中地质灾害最易发;受构造影响明显,断褶构造带处灾害点密集;灾害高发期与雨季耦合,诱发因素主要是降雨;不合理地切坡建房、道路建设等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采用易发程度指数法,基于ArcGIS信息统计分析,将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与低易发区。研究可为永定区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旅游路线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貌响应时间域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岩河道流域地区的地貌演化定量化研究在构造-气候-表面过程关系的探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量化的分析主要关注气候、构造等外在因素以及河流内在调节机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关于基岩河道流域地貌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利用DL模型对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段进行了演算,结果显示该地区在稳定状态下地貌演化时间域在0.065~0.420M a之间,反映了该地区快速的地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是科技防灾减灾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在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区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类型、空间分布和典型灾害体特征,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灾害点的关系.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岷县-漳县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小型、中型的黄土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总体表现为数量多、分布广,与发震断裂和水系关系密切,滑坡灾害危害严重;2)地质灾害分布密集区与地震烈度的极震区基本吻合,且地形坡度为10°~30°的范围内与地貌高程2000~3000m的范围内地质灾害分布最为密集,它们的灾害数量分别占震区地质灾害总数的70.1%和84.4%;3)震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总体展布特征受控于NW向的韩家山-梅川镇断裂,其是NWW临潭-宕昌断裂的分支断裂.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一系列野外调查和年代测定以及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测试分析,阐述了南海北部早更新世湛江组和中更新世北海组的沉积相、化学组分、磁化率等特征,并描述了该区构造变形、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在0.9~0.7MaB.P.的早-中更新世转换期间(中国第三大构造-地貌阶梯主隆起期)发生了一系列构造活动,导致了沉积相由海陆交互相向陆相的转变、大陆风化和剥蚀作用的增强、海平面急剧下降、火山强烈喷发以及褶皱、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形成。这种事件群发性所指示的构造活化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记录相似,例如,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华北、华东和西部;同时指示,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不仅导致其自身构造-地貌-气候的剧变,而且引起了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和东亚大陆环境的剧变。这种构造运动可能是在气候-构造旋回的规律下,受气候-构造耦合系统的控制,即受内外动力系统的控制,或全球构造系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王国灿  申添毅  陈超  季军良  王岸 《地球科学》2020,45(12):4313-4331
西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发育系列断陷盆地,盆地内的覆盖层结构及其与周缘造山带之间的盆山构造地貌关系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基础性问题.在覆盖区地质调查工作中,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钻探等多种方法手段,可以对覆盖区盆地的结构形态、盆地边界构造属性、沉积物分布特征、沉积过程的源汇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帮助深入理解覆盖区的沉积过程、山脉隆升剥露过程以及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基于新疆吐哈盆地覆盖区的地质调查工作,本研究提出并实践了在覆盖区开展盆山构造地貌关系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结合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以及钻孔岩心分析,系统分析和探讨了哈密盆地中-新生代覆盖层三维结构、控盆控貌构造及源汇系统,建立了研究区与相邻造山带之间的盆山耦合关系及构造地貌演化过程,为覆盖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开展盆山构造地貌过程的研究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11.
则木河断裂带具有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跃、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本文以鹅掌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断裂的活动特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长期活动性与成因机制和地貌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则木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影响地质环境的演化。新构造运动引起断裂带局部应变失衡,断裂活动诱发频繁地震;隆起和断陷断块的差异性活动,加剧地貌演化与地表过程;沉积建造环境的不同,影响岩土体的剥蚀与沉积;断裂的掀斜运动,改变地表水系格局与地热运移。(2)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表现为灾害具有时空效应。空间上,灾害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分布,具有地层倾向性,集中于断裂破碎带的软岩,微地貌效应显著;时间上,现有地质灾害在多次地震扰动和强降雨触发下形成,鹅掌河形成高频泥石流。(3)断裂活动影响灾害成因机制和灾害类型及破坏模式,脆弱的地质环境在地震持续扰动和极端降雨的耦合作用是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依据灾害成灾机制,将灾害分为3大类,7小类,具有震裂斜坡的典型破坏模式。(4)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相互作用决定地貌演化。鹅掌河泥石流影响邛海的地貌变迁,通过计算构造隆起量与灾害剥蚀量,表明鹅掌河处于隆起区,邛海处于淤积区。由此可见,则木河断裂活动特征通过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演化,诱发大量的地震地质灾害,最终由地震构造作用驱动的隆起和断陷,地表灾害过程驱动的剥蚀和淤积,两者相互作用决定现有地貌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灾害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加速的特征,将其整个隆升过程分为 4个隆升阶段 15个隆升幕,即喜马拉雅运动(6个加速隆升幕)---递进式压缩隆升阶段;青藏运动(3个加速隆升幕)---构造变形、断裂运动性质调整阶段;昆黄运动(3个加速隆升幕)---高原造貌主阶段;共和运动阶段(3个加速隆升幕)---地质灾害高发期。由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最终使其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青藏高原周缘西北部的黄河上游 流域、东南部的长江上游流域、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区及其东南部的"三江地区",成为地质灾害事件集中发生的区域,其中的地震、崩滑流、断裂活动等地质灾害效应最为强烈,成为影响现代人类工程活动和生存环境的主要灾害。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历史上大型滑坡广泛发育。近年库区滑坡灾害有逐年增加趋势。这些滑坡形成的堆积体成因复杂,不能单纯从传统的外动力或内动力作用来解释,给库区灾害的防治工程带来了很大困难。三峡库区大型古滑坡主要沿长江干流和支流的深切河谷两岸分布,与河流发育演化史密切相关。15万年以来,长江三峡地区经历了新构造期以来抬升速率最快的一次构造幕,山原期夷平面上升了100m,河流强烈下切,形成高陡岸坡,卸荷效应显著;同时,该时期三峡地区的气候受到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间冰期可能存在相似的暖湿古气候环境,降水极为丰富。三峡库区的大型古滑坡在新构造快速抬升时期广泛发育,并且与暖湿多雨期相对应,表明库区滑坡的发育演化是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的持续性、阶段性隆升是地球演化过程中重要的地质和环境事件。尤其是晚新生代以来的加速隆升,使青藏高原主体及其周缘地区成为中国大陆地貌的最高一级阶梯。笔者主要从新构造运动条件下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哈巴雪山断块这样一个典型的第四纪以来断块快速差异隆升的地区出发,通过详细研究该断块的组成以及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来探讨其隆升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快速隆起的地质灾害效应(如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及其对本区地质灾害发育和发展的控制作用,进而得到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与重大地质灾害(外动力地质作用)之间存在必然的耦合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马脑壳金矿床位于中国重要的"川、甘、陕"成矿远景区的川西北地区,是川西北地区与构造蚀变带有关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深部勘查、外围找矿和矿山开采发现了许多与原有认识不一致的地质现象,特别是越往深部,构造控矿和热液流体活动的迹象明显增强。根据对矿床地质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分析了矿床控矿因素,总结了成矿规律,探讨了矿床成因,指出了进一步找矿的方向。认为马脑壳金矿床以构造控矿为主,构造破碎岩带是主要矿体赋存部位,构造变形程度控制着矿体的空间分布、产出形态和矿化富集程度。多组构造复合部位是重要的赋矿部位,虽然矿(化)体总体呈北西向展布,但北北东向构造、北西向以及南北向构造复合部位是寻找富大矿体的主要方向。矿床表现出的层控性特点,主要与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岩层的岩石组合有关,能干性(渗透障)与非能干性(不渗透障)岩层的交互叠置和有序排列,导致所有金矿体都产于能干性和非能干性的转换部位,即砂岩、板岩的接触部位。马脑壳矿床的成矿与传统的卡林型金矿有较大的差异,构造—岩浆活动对成矿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有深部流体参与成矿的迹象,属多因复式成矿特征的大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山区构造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强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异常活动,使该区域公路边坡扰动灾害十分严重,对区域内公路的安全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扰动崩滑灾害发育规律、防护措施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从边坡的物质成分和地层结构类型出发,对全区公路边坡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边坡失稳破坏的多种模式。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发现,喜马拉雅山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发生和分布与区域断裂、地震动强度、岩土结构类型及气候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并给出了量化的变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理论对喜马拉雅山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差异隆升与河流下切导致岩体结构松弛效应及山体崩塌滑坡,是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在公路工程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当前该地区最为活跃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在边坡扰动灾害防护方面,边坡灾害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安全性等不确定性较大,调查中10%的边坡崩滑防治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防护措施破坏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边坡灾害防护效果与防护措施自身稳定性差异性的原因,提出边坡坡面防护措施的选型与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坡面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点、灾害体类型、运动路径、致灾模式与工程匹配性等因素,应采用多重防护措施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华南内陆中生代构造环境与演化过程的认识存在分歧,一定程度上与对多种地质要素的综合研究不够有关。笔者研究认识到湘东南及湘粤赣边区中生代不同构造阶段发育不同的代表性地质要素,并分别指示不同的构造环境。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为前造山阶段,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中三叠世后期-中侏罗世初为陆内造山阶段,其中中三叠世后期发生强烈陆内汇聚挤压,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NNE向的逆冲断裂与褶皱,以及NW向的基底走滑断裂等;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后期为同造山阶段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印支期强过铝花岗岩;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为同造山上隆伸展环境,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裂陷盆地与拉斑玄武岩;中侏罗世初期为挤压环境,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山前冲断收缩盆地及盆地边缘的逆冲断裂。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为后造山阶段,形成的主要地质要素是大量后造山花岗岩以及与花岗岩相关的大量有色金属矿床。白垩纪为陆内裂谷阶段,形成的代表性地质要素有AA型花岗岩、大量陆相红色断陷盆地、基性火山岩、双峰式次火山岩等。结合上述成果和区域资料,提出应通过多种地质要素综合研究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注意构造环境判别的地质要素代表性、地质要素时限性以及构造发展过程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地球是经历46亿年漫长地质演化、具有复杂的动态动力学系统的天体。地球物质组成和结构的非均一性,地球构造的多阶段、多类型、多成因、多级序性决定了地球构造的时空演化是非均变,多种构造体制共存,主次有别的复杂组合,并呈现多阶段的演化。文中对地球构造活动时期的确定分别从角度不整合、盆 山转换耦合关系、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同位素年龄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重要的活动构造区,高原峡谷区斜坡陡峻,高位崩滑灾害多发。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钻孔勘探及测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藏洛隆察达沟和易贡扎木弄沟两处高位崩滑堆积体的多动力多期次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沿陡峻沟道发生的高位崩滑灾害多为复合成因,兼具内动力和外动力作用交替促发特征;(2)洛隆察达沟晚更新世以来的堆积物形成序列可分为4期,分别经历了以冰川作用为主的冰碛物堆积、古地震引发的高位崩滑-碎屑流堆积、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冰-岩崩滑堆积及近代重力崩滑堆积;(3)易贡扎木弄沟在过去5500年中,先后发生了8次以上较大规模崩滑堆积,测年结果显示了巨型崩滑事件存在百年数量级的复发周期,由于不同期次巨型崩滑体的成因不同,复发周期可能存在长、中、短的差异;(4)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冰-岩崩滑灾害频现,可能成为高原峡谷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研究的焦点。本文关于高位崩滑灾害多期次演化过程的认识对于高原峡谷区重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构造事件的节律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构造事件是否存在节律性,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构造事件、生物灾变事件、巨大陨击事件、气候与环境变化都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节律性、周期性或旋回性。在一些大陆边缘地区,构造作用表现出几千万年相对的稳定期和数百万年的活跃期(突变期)相间的演化过程,而在板块内部与造山带,节律性则可能表现得不太明显。岩石圈上各地区的构造活跃期,由于应力集中现象缓慢传递的结果,而表现出全球不同时的特征。看来,构造事件尽管都是流变作用的产物,但仍然具有节律性,不过各地区存在着不等时和不同时的节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