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雨锋空间结构及其雨成锋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0~1983年梅雨期间安徽发生的6次暴雨过程,作了沿117.5°E的空间剖面图分析。结果发现,梅雨锋常不及地,在低层锋区特征不明显,而且在地面出现带状雷暴雨时,常在雨区南侧形成“雨成锋”。作者对雨成锋的形成和演变作了初步探讨,并对各阶段经圈环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邵春森 《气象》1981,7(2):38-38
“梅雨”是特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季节的一种特定天气气候现象。我们认为梅雨期的划分应以天气现象来确定。这是因为: 1.如依天气形势和天气系统来划分梅雨的起止,容易失去其原来的含义。正如“雨天”意义为下雨,如按天气形势或天气系统划分,把低压控制,定义为“雨天”是不妥的一样。因为低压控制仅是易于产生“雨天”的条件。 2.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的一段阴雨日总结出的“梅雨天气形势”,也类似于总结出的“寒潮形势”。但我们并不用“寒潮形势”来确定“寒潮”,自然也不宜用“梅雨形势”来定“梅雨”,当然,如果“梅雨天气  相似文献   

3.
梅雨结束时期沿东经140度上风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隆勳 《气象学报》1957,28(4):294-302
根据1950—1956年6—8月日本馆野站上空200毫巴的每天测风材料,定出在东亚梅雨结束期的风向、风速转变的奇异性.我们发现馆野上空西风急流的消失和东风的出现,是东亚梅雨结束和盛夏开始时期的一个良好的标记.另外,又作了1954—1956年东经140度各年6—7月每5天平均东西风风速剖面图.我们发现在东亚梅雨结束时期,日本上空的高空西风北撤,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显著北伸,并且西南太平洋上的颱风便一个接一个侵入东海黄海.这种特徵各年都是相似的,因此可能有一定的预告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金锡  徐耀华 《气象》1983,9(2):5-8
梅雨锋锋面两侧温度对比很不显著,而湿度差别则较明显。因此在个例研究中分析梅雨锋垂直结构的剖面图上常用θ_(se)取代θ的分析而取得较好的结果。本文分析了1981年梅雨锋降水与低空梅雨锋——700毫巴θ_(se)密集区的关系,用梅雨锋生函数公式计算了1981年6月22—26日淮河流域一次静止锋的生消演变过程,并且讨论了强锋生中心和暴雨产生的关系,希望能对台站作梅雨锋分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夏季梅雨锋上发生的暴雨过程中,常产生弱气旋波,我们称为“梅雨气旋”。1978年6月25日发生在淮河上游的气旋是一次典型例子。本文对此例作了诊断分析,探讨气  相似文献   

6.
董晓敏  傅顺瑛 《气象》1980,6(10):10-11
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春末夏初多有一段潮湿、阴雨、暴雨频繁的梅雨期,这是客观现象,为大家所公认。但在具体划分梅雨期时,除因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外,还有认识上的分歧而存在的争议。这些争议集中表现在入梅、出梅、梅雨间断、早梅雨,倒黄梅等问题上,统称为“梅雨问题”。我们认为,就梅雨问题展开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梅雨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林春育 《气象》1981,7(7):12-14
关于梅雨问题的讨论,从1980年第8期开始, 到本期告一段落,共刊登了21篇文章。这次讨论, 思想活跃,不同学术思想得到交流,对于深入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的规律,统一梅雨期的划分标准,提高对梅雨的预报能力,以及今后加强对梅雨问題的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讨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从讨论中也看出,对梅雨问题的研究,还缺乏统一的规划,一些基础性的分析研究工作也开展得不够。因此,目前还不可能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得出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还有待于用更多的事实,更深入的研究来回答。 本期,我们请林春育同志写了“关于梅雨问题讨论中的几个问題”一文,作为近一年来关于梅雨问题讨论的小结。这个小结仅对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作一些归纳性的阐述,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在讨论期间,许多同志积极来稿,参加讨论,给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篇幅所限,有关梅雨问题讨论的来稿不再刊用,也在此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逐候平均的沿120°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研究了1991年梅雨各个阶段东亚副热带锋区的结构及锋区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1991年梅雨第一阶段与典型梅雨不同,是在冬夏流型转变中局部异常环流条件下形成的;(2)梅雨期三个阶段的锋区结构分别为浅薄型、深厚I型和深厚Ⅱ型,浅薄型锋区低层正涡度轴线近于垂直,深厚型锋区正涡度轴线自下而上向北倾斜,分别对应相当正压结构和斜压结构;(3)深厚型锋区南  相似文献   

9.
张宏生 《气象》1981,7(1):19-20
我站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属苏州地区,邻近上海。每年6—7月间常出现持续阴雨的“梅雨”天气,有些年份“梅雨”常出现两段,中间有一个间歇时期,当地群众习惯地把前一段称之为“早黄梅”,后一段称之为“正黄梅”。由于出现“早黄梅”时正值我县夏收夏种的农村大忙季节,因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当地领导和群众对这个问题是十分关心的。但在本地区的预报讨论中常只把“正黄梅”作为“梅雨”来看待,轻视“早梅雨”的存在。如关于1979年的“梅雨”问题,对此我有不同看法。下面谈谈我对“早梅雨”的看法: 如何确定“早梅雨”? 我县一般年份从6月中旬后期入梅,至7月上旬后期出梅,梅雨期约一个月左右,但在有些年份“梅雨”常分为两段:第一段出现在6月上旬(个别甚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讨论了6月500hPa亚洲中低纬环流特征与浙北丰枯梅雨的关系以及以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建立丰枯梅雨的长期预报的问题。分析发现:6月500hPa环流变高场出现“X”型和“V”型是丰梅特征,出现“M”型是枯梅特征,梅雨丰枯环流特征对比鲜明。用3月环流特征量为主体作梅雨丰枯的长期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5,(6):33-34
群众经验“春风唤秋雨”、“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了天气演变存在着180天、150天的韵律关系,采用这种韵律关系,关键在于确定冷空气活动过程的预报指标。群众看天经验有很多是以风报雨,我们受到启发,采用了一月中最多风向作为预报因子,点绘最多风向曲线图,配合高空风时间剖面图、地面要素时间剖面图,构  相似文献   

12.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空间非均匀分布与前期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确定了近30 a(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讨论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非均匀分布特征,着重研究了影响江淮梅雨空间非均匀分布的前期海温关键区及关键时段.结果表明:全区一致梅雨旱涝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海温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当前期冬季该海域海温偏高时,冬季风偏弱,对应后期梅雨一致偏涝,反之则偏旱.5月南海至台湾和菲律宾以东附近海温偏低,江淮流域梅雨量偏多,反之则偏少.梅雨的南北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中印度洋的海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一年10月至当年1月中印度洋海温偏高时,梅雨期850 hPa江淮之间易形成切变线,有利于梅雨区“南旱北涝”,反之则“南涝北旱”.梅雨的东西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关系密切,ENSO事件有可能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从而引起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梅雨东西分布反相.前期秋季和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年(对应ENSO暖事件),西太副高位置偏西,有利于梅雨区“东旱西涝”,反之则“东涝西旱”.  相似文献   

13.
“进入梅汛期”概念在中期入梅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雨是我国特定地理条件下,初夏季风向北推进过程中梅雨锋系在江淮流域停滞阶段的天气现象,它具有明显的气候意义,也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由于每年梅雨锋停滞的位置不同或梅雨锋的摆动,各地降水的起止日期、持续时间的长短、梅雨量的多少都有很大差异。浙北梅雨实际上是雨带从江南到江淮推进中,在浙北相对停留的一段时期,也是江淮梅雨的一部分。由于梅雨的划分各地气象台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所以每年入梅日期历来是争论不休,而且无法统一的难题。本文提出“进入梅汛期”概念,以取代以往传统中的入梅日预报,在近几年梅雨期预报中,开始在旬报和3—5天趋势预报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一些地区,一年中某一特定时期总是会出现某种天气特征,成为一种地方性气候。最为熟知的例子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了。梅雨时节,阴雨连绵,连日不断,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许多诗词都有涉及到梅雨,如宋代赵师秀《约客》:  相似文献   

15.
我站自去年使用“九五”剖面图以来的实践证明,用“九五”剖面图,作中、短期预报是可行的。它突出的优点是弥补了目前的简易小天气图无法提供的未来2—3天,3—4天或更长的时间的天气背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长期预报服务的需要,本文利用德清县局历年的梅雨等气象资料,选择了与梅雨总量相关的四个因子,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建立隶属函数通过“连”、“交”运算,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因子的作用,求算出当年的梅雨总趋势,为防汛抗旱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梅雨季节和单站梅雨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达人 《气象》1980,6(10):12-13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之一。研究梅雨,首先要准确地划定各年的梅雨期。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家所取的标准不同所致。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认为可以统一划定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下称“梅雨季节”或“梅季”),各台(站)再根据本地情况划定单站梅雨期。下面就长江中下游梅季、单站梅雨期的标准及与梅雨有关的若干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林佩云 《广东气象》1995,(2):45-47,28
引言台湾地处东亚季风区。在春末夏初冬季风至夏季风转换期间,副热带辐合带北移,往往使华南及台湾附近普降大雨。台湾气象工作者把这个多雨季节称为“台湾梅雨”。它与华南同期雨季密切相关,比长江流域梅雨和日本梅雨早一个月左右。梅雨是东亚一种独特的地区性现象,也是亚洲季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球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因此,要认识梅雨活动,就必须对东南亚夏季风的发展过程进行广泛的研究。本文着重综述东亚夏季风的发展及其对台湾梅雨活动的影响。l东亚五季风结构和季节变化中国南部的季风气流可以是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海洋…  相似文献   

19.
林必元 《气象》1980,6(12):14-14
在划定梅雨期的问题上,我们认为不宜以环流调整为主。理由如下: 1.在理论上,环流调整不是产生梅雨的全部原因。通过长期的天气学研究,发现梅雨与环流调整有关。但是环流调整是大尺度现象。而梅雨不但以阴雨时间长,而且以暴雨频繁为其特点;而任何暴雨都与中小系统有关,因此梅雨本身就是大、中、小不同尺度系  相似文献   

20.
近50a江淮梅雨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江淮地区44个站1954-2003年50 a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模糊聚类、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淮梅雨期梅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不同的区域差异,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区.梅雨量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区候平均雨量峰值出现在6月第5候,北区峰值出现在7月第1候,副高脊线的两次北跳分别与江淮梅雨的平均入梅日期(6月第4候)和平均出梅日期(7月第2候)密切有关;南区梅雨量长期变化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北区变化不明显;南北两区梅雨量具有显著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方差构成.南北两区梅雨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到江淮梅雨期梅雨量的丰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