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系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支点”概念模型尝试解释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当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随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状态。人类社会系统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压力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方式的响应:① 通过人口数量的调节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其特点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支点”位置)不变;② 通过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技术革新方式使社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体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韧性呈增强趋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导因素也整体呈现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的偏移。最后,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为例,运用“支点”概念模型分析了其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地理学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诚 《地理研究》1992,11(3):108-110
地理学研究关注的范围包括地球上所有人类活动的空间,而地理学最终致力的目标是全球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综合发展——包括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诸多方面的和谐。自从80年代初李旭旦先生等呼吁复兴人文地理学以来,我们对于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地理学统一性观念开始出现了初步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科学研究需要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优先领域。影响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需求、学科自身性质和其他学科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当前发展态势包括积极参与多学科研究计划、新思维和新领域的出现、模式(model)作为重要手段、在认识自然演变机理的基础上解释空间格局、成果得到更广泛应用等。未来自然地理学将出现更加综合、在全球变化的高度上进行研究、更深入地揭示过程及其动态变化的机理机制、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武装、更加密切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等趋势。中国自然地理学未来的优先领域是: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土地变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与调控,流域地表过程与综合管理,土壤演变过程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健康风险与控制,灾害形成机制与综合风险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要加强特殊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研究,包括区域综合理论研究,寒区现代地表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干旱化过程与人地关系演化,湿地生态过程、服务功能与恢复模式,风成环境与风成过程及其调控,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与可持续性,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作用及区域生态安全,山地灾害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的参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球环境变化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系统本身的科学问题,而是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人文诸多方面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所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引起了相关学科领域越来越深的参与,愈来愈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要素综合集成研究的趋向。过去的科学实践已证明地理学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力量。地理学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不完全归因于它在探讨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中具有综合研究的学科特性,部分原因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强调我国人文地理学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初步讨论了人文地理学要关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人文地理学参与的途径及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是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和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自然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需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以及地球系统科学联盟中的许多领域包含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我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等也提出了一系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若干自然地理学的新方法和技术已被应用于数据采集、模型模拟、实验室分析、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环境变化研究、全球自然地理学研究.本文概括了所有这些前沿领域和论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自然地理学态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0,29(1):1-10
认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态势,有助于把握学术前沿。当代自然地理学不仅研究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研究空间过程和区域差异,也研究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中的各种关系,将一定时间或空间尺度上获得的结果推演到其他尺度,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的资源、环境管理问题。国际自然地理学的新领域可以概括为自然地理系统、自然地理过程、景观与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全球自然地理学和文化自然地理学。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源于本土地理学并受欧美地理学和俄罗斯地理学的影响,在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学术思想、理论和方法方面,独立的建树和自主创新尚待加强。我国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是走向更加综合、站在全球变化的高度、走向更深入地揭示关键过程及其动态变化的机理机制、更加重视高新技术的运用、更加密切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并需要加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基石。本文在梳理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思考了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在全球环境变化驱动下,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在传承中得到新的发展。自然地理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过程综合与深化、陆地表层系统集成、陆海相互作用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应用等方面。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需要面向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需求,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要素多过程集成研究,发展并完善地理模型,模拟和预测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政府决策。在发展过程中,亟待关注以下前沿领域与方向:①地貌学需要重点加强地貌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关系研究;②生物地理学有待深化属性地理学、全球变化生物地理学等前沿领域的探索,连接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地理空间分布与人类需求;③水文学需要开展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综合集成研究,发展生态水文学、社会水文学、水文形态学等新兴学科领域;④自然地理学有待全方位介入气候变化研究,在气候变化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支撑功能;⑤综合自然地理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⑥自然地理学需深化耦合自然与人文要素及过程研究,建立发展复杂系统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变化环境下的自然、人文要素耦合机制和陆地表层系统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的办刊宗旨为:“为亚热带资源环境和地理综合研究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注重具有区域特色和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先发表原创性成果,传播学术信息,并为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支撑。”以发表资源、环境和地理及其综合、交叉研究成果作为本刊的宗旨,是基于我们对资源、环境与地理学三者相互关系及其综合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9.
环境考古学具有以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和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基础。分别由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常常处于脱节状态。史前聚落具备的"自然"、"人文"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联接环境考古两大研究体系的桥梁,并成为地学与考古学主导的环境考古研究相同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趋势。但是,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的聚落考古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以复原史前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与此不同,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交互作用,并以史前人地关系及其演化为最终目标。尽管如此,交叉学科特征明显的史前聚落地理研究需要包括地学、考古学等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共同开展综合研究,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陆地表层格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未来地球计划是目前国际上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前沿研究的综合科学计划,集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所领导的四大科学计划为一体,旨在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并加强决策支持和研究交流,寻求地球系统可持续途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合作构建综合集成平台,推进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本文剖析陆地表层格局特点,分析陆地表层格局的国内外关注焦点及其研究理念的转变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分析表明:陆地表层是未来地球计划关注的重点之一,陆地表层要素与过程相互作用并在人类活动驱动下形成的格局,可作为未来地球计划进一步研究的区域基础框架。未来,陆地表层格局研究应力求方法论的突破,为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扬  汤青 《地理研究》2018,37(8):1655-1670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① 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②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③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中国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  相似文献   

13.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韩增林  刘桂春 《地理科学》2007,27(6):761-767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海洋作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组成部分和延展,开展人海关系研究具有丰富人地关系理论和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阐述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与特性,并分析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进而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角度,简要论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并分析其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地关系的系统结构及2050年趋势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永恒研究主题,也是助推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系统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究人地关系的内在结构及要素关联,进而构建人地系统模型,模拟在基础模式和调控模式2种发展情景下至2050年中国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及核心特征。结果表明:在以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组成的现代人地系统中,存在4条核心的正负反馈回路,5类要素在系统中具有不同角色:人口是主因,经济是促因,资源是支撑,环境是表征,社会是调控。2017―2050年,若任由现今的人地相处模式延续下去,核心资源环境要素将始终处于高压状态,人地系统面临崩溃风险。而在承载多种政策意图的调控发展模式下,虽然核心资源要素依然有超载状态,但系统整体趋势向好,人地关系将迎来拐点期。未来相关政策调控还需持续在能源供需缺口及减排目标上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15.
韩勇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4):122-130
系统总结了2000年以来英语世界人地关系研究在认识,方法和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总体评价提出了以资我国人地关系研究借鉴之处。无论是在学科内还是在学科间的交流中,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传统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认识上,地理学环境研究的复兴与学科内的融合是实现统一地理学发展的桥梁,学科间的交叉拓宽了人地关系研究视野;在方法上表现为依托现代技术的方法综合,即在复杂系统科学的背景下,建构以关系思考为本的评价模型;在应用上以人地关系之人文关怀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解决从全球到地方尺度的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刘毅 《地理研究》2018,37(8):1477-1484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古老又年轻的话题,其内涵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具体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自吴传钧先生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以来,人地关系在学科建设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制定研究中发挥着基础科学支撑作用,其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逐步被强化。在人地冲突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对人地关系的系统认知,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探讨人地关系动态演进的理论基础,并从综合视角审视新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核心特征及机制,继而探讨现代人地关系的协调路径。总的来说,人地关系演进的实质是人地要素之间围绕发展空间的博弈过程,新时期中国人地关系演变速度加快,人地要素的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深。通过技术进步、增加要素投入和调配资源等方式,中国基本已化解了“以量为主”的第一代人地矛盾,而进入“以质为主”的第二代人地矛盾期。典型表现是,粮食总量不再短缺,但在生产粮食过程中引发的土壤退化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加剧;区域性资源不再短缺,但在跨区域开发调配资源过程中引发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提升人的思想认知和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知是纠偏人地演进路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围绕全球变化问题,国际科技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组织了4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即WCRP、IGBP、IHDP、DIVERSITAS,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众多核心研究计划或支撑研究计划。随着这些研究计划的酝酿、实施和推进,其明显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问题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不仅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地理学提出了新的科学命题,同时也为地理学与其它科学领域的融合、交叉提供了广泛途径。在分析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进展基础上,指出入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面临5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本土到全球网络化的人地关系思维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明洪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21,76(10):2333-2342
早期地理学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多基于本土思维,秉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理念。在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农业社会,这一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区域地理研究和区域管理实践,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系统开放程度的增加,规模不等、层级不同的地域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耦合的地理网络。每个地域都是这个网络上的节点,地域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与网络上其他节点有密切关联、与地域系统内外因素紧密相关,地域外因素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虚拟水、生态足迹、贸易隐含碳排放、资源纽带关系及人地关系远程耦合等概念和方法的提出,标志着人地关系研究范式从本土思维向全球网络化思维转型。依照新的理念和研究范式,传统的本土思维范式及建立在此范式上的相关研究主题(如区域承载力)应该受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赵雪雁  李巍 《地理研究》2019,38(4):743-759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领域,开展区域研究需要选择既具全球意义又具区域特色,且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区域。作为“第三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南高原不仅是典型的地理过渡区与生态脆弱区,也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与深度贫困区,因而成为中国地理学开展区域研究的最佳实验区之一。在阐述甘南高原地理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从陆地地表过程与机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适应、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机制、农户生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资本与区域发展、城镇化与乡村聚落、旅游发展等领域出发,系统梳理了中国地理学中的甘南研究现状,提出新时期应以更综合的多维视角开展甘南研究,重点关注甘南高原地表格局-过程集成研究、人地耦合系统演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可持续生计、新型城镇化、乡村发展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健身消费与地方建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林耿  沈建萍 《地理学报》2011,66(10):1321-1331
随着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如何重塑人地关系日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选题, 西方学界自20 世纪90 年代即开启了消费实践与地理学的全面联结。这种学术观照自然而然地延展到消费关系中折射出来的地理想象、地方认同和空间生产等主题之中。作为城市化衍生的生活方式,健身消费成为身体地理、空间想象和地方建构等研究交汇的重要议题。研究援引建构取向的地方理论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行动者对“健身”的转译过程,指出行动者的消费关系社会性地建构了一个地理想象的“健康天堂”,健身的消费想象,与话语权力的凝视和影响是高度相关的。地理空间生产一种功能性消费关系和节点型人地关系,后者将本土消费关系想象式地嵌入到全球消费文化脉络之中,将人地关系从本土联结和延伸到全球。 通过身体实践的方式,行动者网络下的健身消费关系将微区位建构为多层次的地方。地方是一个现实与虚拟、本土与全球交互的关键节点,一种多向度的节点型人地关系可以在地理微区位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