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厦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在汕头登陆的2005年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和2006年1号台风"珍珠"的二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二次热带气旋的特大暴雨都是螺旋雨带造成的;对应的径向速度场上是风速的辐合,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还有风向的辐合;另外这两个热带气旋,由于它的路径不同,雷达径向速度图上零线和速度极值有不同的特点,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速度极值由不相等到相等再到不相等的过程,1号台风"珍珠"的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始终是来向的极值大于去向的极值,可根据速度极值不对称来判断环境风,从而预报热带气旋未来的移动。  相似文献   

2.
03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鹅路径和降水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向春  郝丽清  翁小芳 《气象》2004,30(11):14-18
详细分析了0308号热带气旋天鹅在南海中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后云系的演变以及对路径和降水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对流云团的“吸附”作用是天鹅登陆后路径南折的主要原因;垂直速度场对热带气旋路径短期偏折方向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热带气旋有向强上升运动区偏折的趋势;中尺度暴雨出现在强对流云团中小涡旋的螺旋云带上或云顶亮温的梯度密集区与地面风向辐合区重叠处。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连云港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8月10日江苏东北部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海葵”登陆后在安徽东南部减弱成热带低压,北伸的低压倒槽与高空低槽的结合,是产生这次特大暴雨的天气背景。特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区域,同时具有水汽强辐合,对流层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环境场特征。散度场的垂直分布特征变化先于降水强度的变化;冷空气从低层开始入侵,并向中高层渗透,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是这次特大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平均径向速度产品揭示的风向风速辐合、气旋性环流、低空急流及暖平流等的环境场特征,为短临预报中判断强降水发生及维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1年5号热带风暴“米雷”、9号强热带风暴“梅花”和2012年15号台风“布拉万”共3个近海北上热带气旋的对比分析发现,这类热带气旋给山东半岛造成的影响表现出“先雨后风”的特点。在近海北上热带气旋的影响下,山东半岛的降水基本呈东西向阶梯型分布,同量级的雨带基本呈南北向分布,某地区降水的起止时间、降水量峰值和风速极值的出现时段与热带气旋距该地的距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越过30°N和到达距某地区最近距离的时间对该地降雨的起止时间、降雨峰值和风速极值出现的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热带气旋业务资料、数值模式分析场等产品从大气环流、双台风作用角度简要分析了1006号强热带风暴“狮子山”奇异路径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同时存在的热带气旋“南川”和“圆规”所产生的双台风作用对“狮子山”路径有重要影响,并针对业务中的预报着眼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以0214号强热带风暴为例,分析影响桂东南的南海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速度和强度变化特征以及其对玉林市暴雨和大风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影响桂东南的南海热带气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0214号强热带风暴为例,分析影响桂东南的南海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速度和强度变化特征以及其对玉林市暴雨和大风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2005年第3季度气候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季度为广东的后汛期,主要气候特点有气温偏高明显、高温日数较多、降水大部分地区偏少明显、以热带气旋引起的降水为主.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只有强热带风暴“珊瑚”,它比常年初台登陆迟了一个半月多,广东还受到多个热带气旋外围环流的直接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灾情;受副高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出现的强降水和雷雨大风也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灾情;全省26个县市出现破(或平)历史最高气温记录的高温天气;局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9.
1995年7~9月广东省主要天气特点是热带气旋登陆迟却集中、暴雨频繁且持续时间长。l热带气旋1.1实况7月31日、8月12、ZO、31日、9月8日分别为9504、9505号强热带风暴、95O6号热带风暴、9509号台风、9511号热带风暴在澄海~饶平、深圳~惠阳、雷州市、海丰~惠东、雷州~湛江登陆。另外在南海生成的9508号热带风暴、9514号台风分别袭击海南省(8月26日)和台湾省南部(9月22日)。9507号热带气旋8月25日袭击浙江省。1.2特点今年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特点:一是我省初旋比常年6月21日偏迟40天。二是西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个数偏少,至9…  相似文献   

10.
管耀红 《广西气象》1997,18(4):26-28
对9516号强热带风暴的地面、高空形势及物理量的进行分析,得出了造成该强热带风暴路径变化及其暴雨的主要原因,为提高预报热带气旋的准确率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9516号强热带风暴的地面、高空形势及物理量的进行分析,得出了造成该强热带风暴路径变化及其暴雨的主要原因,为提高预报热带气旋的准确率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9910号强热带风暴造成粤北暴雨的天气学分析,可看到强热带风暴外围的中低空偏东南急流和东路弱冷空气的相互作用,在登陆减弱后的热带低压东北象限的粤北形成一条东西向的中尺度辐合线,并提供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再生,形成多个中尺度云团,造成距离热带低压中心二三百公里外的华南北部普降暴雨到大暴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气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2005年台风“海棠”造成的濮阳特大暴雨成因及暴雨落区和回波特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中小尺度运动辐合区对应暴雨中心;辐合区、逆风区有利于强降水回波的发展和维持,是分析暴雨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回波中心朝辐合区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4.
冷空气侵入台风“珍珠”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汕头和厦门的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等资料,研究2006年5月17日台风“珍珠”的短时特大暴雨特征。多普勒雷达探测表明,17日18~19 h,在台风“珍珠”的核半径附近,正、负径向速度极值区分布不对称,即台风前进方向左侧的径向速度明显地大于右侧,研究表明这种特殊情况是由于冷空气(东北风)侵入所导致的,而且该冷空气侵入主要位于4 km以下的中低层,正是因为冷空气侵入造成强迫抬升,加剧不稳定能量释放,触发强降水产生,冷空气影响后期导致台风迅速减弱。与雷达速度场回波观测到的冷空气侵入相对应,17日18 h NCEP风速资料显示在中低层(约1~3 km)台风中心偏西侧,存在明显的全风速高值区,而除了受冷空气影响部位外,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各层风速仍然大于左侧。利用蓝金模式模拟结果,可进一步证实了在台风前进方向左侧的中低层,东北向气流侵入台风涡旋的事实。通过计算物理量表明,在冷空气侵入区域存在高θse密集锋区,θse密集带从底层向高层、由偏东向偏西、由偏南向偏北方向倾斜,闽南地区的特大暴雨就发生在高θse的密集锋区附近。  相似文献   

15.
登陆热带气旋影响湖南并造成强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1951~2007年热带气旋、湖南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登陆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及造成的强降水特征.结果表明:57年中登陆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共161个,平均每年3个,主要出现在7~9月,影响热带气旋主要为台风或以上强度;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登陆地点以广东、福建最多,强度达强热带风暴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可造成极端暴雨降水,时间主要出现在8月.20世纪90年代以后暴雨强度呈加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携带的测雨雷达(PR)、闪电成像仪(LIS)和微波辐射计(TMI)的同步探测资料,选取1998-2008年登陆中国的46个热带气旋,分析了其不同强度阶段的闪电活动、雷达反射率和冰散射信号的分布特征,以及闪电的发生与雷达反射率和冰散射信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强度较弱的热带气旋平均闪电次数相对较高;当强度达到强热带风暴阶段后,强度越强,闪电数量反而越少.热带气旋强度不同,闪电的空间分布也有差别,热带风暴、强台风和超强台风阶段眼壁区闪电密度最大,而其他阶段则在外雨带区密度最大.热带气旋大部分区域被层云和弱对流降水控制,0℃层以上雷达反射率迅速减小,冰散射信号也普遍较弱.虽然热带气旋的眼壁区对流活动最强.但相比于外面带却较不易发生闪电.在同等大小的雷达反射率下,闪电更易发生在台风和强热带风暴阶段,超强台风阶段发生闪电阈值最高.由于闪电的发生与软雹、冰晶和过冷水等微物理参量以及上升气流速度紧密相关,因此闪电资料可以提供关于热带气旋不同区域的微物理过程和动力过程信息.  相似文献   

17.
沈华平 《广西气象》2007,28(A02):107-109
对2006年7月14日到7月17日厦门连续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由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与中低纬环流,主要有北方弱冷空气及华南偏南风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卫星云图显示登陆后强热带风暴螺旋云带有再次加强;雷达回波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逆风区的存在。本文试探用雷达回波特征来警戒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18.
1995年8月广西地区在9504、9505两强热带风暴登陆粤东地区以后,受与其活动相关的涡旋云团接连影响,造成了罕见的次生低涡重大暴雨天气过程(简称9504、9505过程,下同)。从天气学特征分析,两者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别。其一为热带辐合带内扰动西移影响,另一次则是高原东南部由极锋锋区扰动而产生的“类西南涡过程”。经过综合分析,可以认为热带气旋登陆后,其伴随着辐合带内扰动云团的强烈发展及不断西移,是桂南局地出现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这要在暴雨分析中引起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NOAA—5号甚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造成1977年8月21—22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热带辐合带中的云团群,由于受到7号台风外围强偏南急流的旋转操纵作用而北转到中纬度地区,在钱塘江口——长江口一带与大陆上残留的西风带切变云系相结合并加强,在结合点附近生产特大暴雨中心,影响后移向东北方向发展成为温带气旋,并吸引7号台风云团与之合并,移向日本。这是台风间接作用下的一种新的暴雨类型,也是一次盛夏发展在黄海南部的气旋特例。  相似文献   

20.
黄晓莹  程正泉 《广东气象》2011,33(6):1-3,2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产品等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对1011号超强台风“凡亚比”登陆后造成茂名马贵镇特大暴雨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贵镇的地形作用配合低空急流的产生、地面中尺度气旋的维持以及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造成的强烈上升运动均对马贵镇特大暴雨的产生十分有利.另外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