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根据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对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浑善达克沙地苜蓿草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苜蓿草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维地气耦合模式及其在内蒙古草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以内蒙草原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一个一维土壤—植被—大气模式对大气和地表进行耦合模拟。其中,地面过程采用NP89模式进行模拟,大气湍流参数化采用二阶闭合。运用观测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模拟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对比表明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地表与大气的耦合,成功地对地表平坦的草原下垫面大气边界层进行模拟。分析表明,在半干旱内蒙草原草的生长季后期雨季8月,潜热通量占主导地位,最大可超过感热250 W/m2;在内蒙高原云的作用比较明显,影响不可忽略,模式对云的作用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3.
对锡林郭勒草原退化的研究表明,除了人为干扰因素外,气象灾害也是造成草原退化的重要因素,研究气象灾害及其发生规律与草原退化的关系,对遏制和御防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防灾减灾,恢复草原原生植被有着重要意义,利用1953—2005年气象资料和2002—2005年生态气候监测资料,采用气候相似分区计算和分析干旱发生规律及演变趋势;对沙尘暴的发生强度和分布规律也做了深入研究。由于气象灾害日趋加重,草地植被不断退化,气象灾害与草原退化相互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气象灾害加速了草原退化进程,而草原退化使自然灾害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治理草原生态环境,御防和减少气象灾害,是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一维地气耦合模式及其在内蒙草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蒙草原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一个一维土壤一植被一大气模式对大气和地表进行耦合模拟。其中,地面过程采用NP89模式进行模拟,大气湍流参数化采用二阶闭合。运用观测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模拟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对比表明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地表与大气的耦合,成功地对地表平坦的草原下垫面大气边界层进行模拟。分析表明,在半干旱内蒙草原草的生长季后期雨季8月,潜热通量占主导地位,最大可超过感热250W/m2;在内蒙高原云的作用比较明显,影响不可忽略,模式对云的作用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5.
王英舜  师桂花  吴雪宾  史激光  董春丽 《气象》2006,32(S1):113-115
为了研究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禁牧时期的草地与自由放牧草地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987年禁牧的草原的地上生物量为最高,其次是1997年禁牧草原,再次是2003年禁牧草原,自由放牧草原为最低,它们的值分别为 168.61g ? m2.100.05g?m2、86.92g?m2,50.21g?m2。人为干扰对草原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有十分显箸的影响。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影响不同?春季禁牧有利于草原植被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呼盟林火及草原火预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呼伦贝尔盟3O多年的林火及草原火资料以及天气、气象资料,考虑了引火火源、地形地势、森林及草原可燃物类型、地面可燃物负荷量、植物含水率、植物返青状况等多种因子,根据理想的火烧模型和理论,采用以火报火的系统工程,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述了林火及草原火预报的各种指标、模型和基本理论,并研制出了客观配套的“呼盟林火及草原火预报系统软件”。该预报系统软件包括火险等级、火强度等级、火烈度等级、火苗高度、蔓延速度、蔓延距离、火线长、火场面积、火场周边长、有效安全点火灭火的最小距离及相应逆风区火速、雷击火卫星遥感监预测等多种短中长期林火及草原火预报模型和产品。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草原火险及其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7-1994年的草原火灾资料,确定了草原防火期,分析了草原火灾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现划原火灾的发生与相对湿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将草原火险划分为5级,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火险等级预报模型,再进行返青和枯萎期订正。相应的预报业务系统拟合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遥感信息建立草原干旱和雪灾监测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以“3S”技术为依托,依据监测区域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相对湿度与热惯量的关系等监测其干旱程度;根据草地积雪覆盖天然牧草程度反演监测区草地积雪深度和范围,以达到监测草原雪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草原蝗虫的气象遥感监测预测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科技部公益研究专项“草原蝗虫的气象遥感监测预测服务系统”项目经过2年多的科学研究,建立了草原蝗虫大爆发与大尺度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揭示了草原蝗虫大爆发的气候背景;研究了草原主要蝗虫发生、发育、世代与气象生态条件的关系;利用主要气象灾害(高温、干旱、洪涝等)的历史序列资料,结合草原蝗虫爆发的统计资料,建立气象灾害与蝗虫大发生的相关模型;建立了遥感数据反演的草原蝗虫发生期地面温度、  相似文献   

10.
高晓杰 《内蒙古气象》2002,(4):19-20,22
东乌珠穆沁旗是乌珠穆沁草原的主体,东乌气象局地处草原腹地,用该局196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乌珠穆沁草原气候及沙尘暴的变化趋势。发现20世纪90年代乌珠穆沁草原气候变暖增湿,但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寒潮、沙尘暴发生频率较60、70、80年代均大幅减少,但沙尘暴对草原生态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规律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系统地对近20年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火灾历史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内蒙古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周期变化和影响因子;同时依据历史资料对内蒙古森林、草原火灾进行区划,并建立相应的区划图形库和历史资料库。为火灾预防和火险等级预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防火工作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抵御草原病虫害 内蒙古气象出新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解决日益猖厥的草原蝗灾危害,一套可提供草原蝗虫监测预测信息的服务系统———“草原蝗虫的气象遥感监测预测服务系统”日前通过了中国气象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草原蝗灾的监测预测乃至整个抵御草原病虫害工作有望得到实质性推动。近年来,蝗虫灾害在内蒙古草原持续爆发,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而且对国家正在实施的天然草原保护工程和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产生严重破坏。“草原蝗虫的气象遥感监测预测服务系统”是2004年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参与、共同承担的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此项目结…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草原资源。但是近年来,南北疆草原蝗虫虫害周期性的频繁发生,对我区的草场资源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继水灾、旱灾之后的第三大自然灾害。以前对蝗虫灾害的研究主要偏重蝗虫本身的生理特点和所处的地理条件来进行,而事实上在蝗虫灾害的发生与前期的气象因素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所以从气象角度来研究蝗灾的发展过程,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新疆草原蝗虫灾情动态进行监测和预测研究,将会大大提高治蝗工作的科技水平,使蝗灾防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傅泽强 《内蒙古气象》2001,(1):28-30,35
利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干草原地区1953-1997年共计37年的火情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草原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火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依据国家草原火险等级划分标准,针对锡林郭勒盟的具体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逐月调整,运用多个气象因子和综合因子之间相关来确定草原火险天气等级标准,建立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方程,并开发研制了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服务系统,经过近1年的试运行,能够对草原火险天气进行很好的预报预测,同时指导草原火险的遥感监测业务.  相似文献   

16.
草原火灾灾情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灾害发生原理及一般灾情评估方法,建立了草原火灾灾情评估指标及一般数学模型,并将灾情划分为重灾、大灾和小灾3个等级。以锡盟地区草原火灾灾情评估为案例进行了模型检验,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7.
张果  周广胜 《高原气象》2012,31(4):942-951
基于Noah陆面过程模式,利用内蒙古荒漠草原陆—气通量长期定位观测资料,模拟了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对该荒漠草原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将改善Noah陆面过程模式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感热通量的模拟,但对受水分制约的潜热通量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表明准确地模拟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对模拟稀疏植被的感热通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曾皓  张宗群 《四川气象》2005,25(2):22-23
在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选取石渠、色达、理塘、稻城等八个气象站地面上温度、露点、降水量、风速等气象要素,通过计算得到相对湿度后,自动替换生成最近连续五天的与草原火险有关的气象资料库。通过干燥度指数计算得着火指标,风湿指数计算得蔓延指数;通过着火指数(蔓延指数)与着火(蔓延)阀值的比较得出着火(蔓延)等级初值;再通过降水量的客观预报值对其初值进行修订得出未来24小时川西高原草原着火、蔓延危害等级预报。以上全过程均自动实现。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草原碳收支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通榆草甸草原站2011~2017年和毛登典型草原站2013~2017年涡动相关法观测数据,分析了生长季碳通量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碳通量日变化过程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处草原7月碳吸收活动最强,草甸草原生长季各月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Re)和净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的峰值均高于典型草原。NEE的日变化以单峰型为主,但7月、8月饱和水汽压差较高时,GPP在正午前后降低,引起NEE的双峰型日变化。光合有效辐射是草甸草原NEE日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在典型草原,浅层土壤含水量(5 cm)也主导了NEE日变化。水分亏缺使草原碳交换速率显著降低,草甸草原固碳速率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强于典型草原。同时,水分亏缺也改变了GPP、Re和NEE对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分是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为快速、有效了解典型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及评估草原干旱灾害,以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快速监测和反演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土壤水分并与地面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AR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达0.8;在不同地面粗糙度条件下,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实测土壤水分相关系数达0.9。说明利用Sentinel-1 SAR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研究区进行土壤水分动态监测,这也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典型草原干旱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