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1978,4(8):1-4
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1890—1974年),逝世已经4年多了。他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使我国广大科技界特别是我们气象工作者,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他是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科学事业的名孚众望、为人称颂和受人爱戴的领导人之一。他以对中国气候、气候变迁和科学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徐近之(1908—1982年),名念庄,字希朗,男,汉族,著名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部委员、研究员,是我国地理文献学和历史气候学的开拓者之一. 1 机缘:竺可桢委派徐近之赴藏 1934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委派徐近之去拉萨开展气象观测和研究,采集当地的气象数据,用于全国的天气预报,开展季风...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近代气象史上有一位大家,他就是竺可桢。笔者20世纪70年代上大学时有一门学科——航海气象,虽然不是主科,但却让我了解了气象学家竺可桢“滴水穿石”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气象在农业上实占  相似文献   

5.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之一。他几乎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的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竺可桢被称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是前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他  相似文献   

6.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农业气象科学的启蒙者。他对我国农业气象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与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一向重视气象工作为农业服务和农业气象工作。早在1916年,在他的第一篇气象论文中[1]就体现了这一思想;1921年,他在建议“我国应多设气象台”[2]时,首先讨论的是“气象台与农业”;1922年,又指出“气象与农业之关系,至重且要。  相似文献   

7.
缅怀泰山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先生陈建昌(泰安市气象局.271000)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1)。1993年我因负责征集《泰山气象志》史料,有幸详细阅查了30年代泰山气象史形成...  相似文献   

8.
南京之高空     
卢鋈 《气象学报》1937,13(1):1-23
本篇所用材料,以飞机记录为限,测风气球纪录已由竺可桢朱文荣诸氏整理成篇读者可参观竺氏中国气流运行(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四号),朱氏南京高层气流观测(气象杂志十二卷P.20—30)。关于气团分析,赵九章氏中国东部空气团之分析(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六号)及朱炳海氏太平洋及其隣近之气团(象杂志十一卷P.178—183)两文,均有精详之讨论,为避免工作重复起见,本文亦未列入,文中气压与温度之相关系数,系由薛铁虎先生代为计算,谨此致谢。  相似文献   

9.
最近(1983)农业出版社做为“中国农书丛刊气象之部”其中的一本,出版了洪世年和陈文言编著的《中国气象史》一书,全书142页,按年代分为六章。这是世界上有关中国气象学史的第三本著作,第一部是日本的田村专之助于1973—1977年间出版的《中国气象学史研究》上、中、下三册;第二部是我国台湾省的刘昭民于1980年出版的《中华气象学  相似文献   

10.
<正>《竺可桢全集》第22~24卷收录了第二历史档案馆有关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函稿藏件,史料价值很大。就我个人历事而言,可以解决中国现代气象学史上的不少悬疑问题。1931年5月,中德(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气象组主任德国人赫德博士(Dr.W.Haude)第二次来华携带了气象风筝及探空设备等。中国的气象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气象学奠基人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在他所著的《直隶地理环境和水灾》(竺可桢文集 )第 1 0 8~ 1 1 5页中指出 :“我国的涝灾与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广大山岭与平原交界处是涝灾多发区 ,如河北平原的几条河流发源于山西、河南、河北西部的山区。在山区 ,坡陡流速大。  相似文献   

12.
《广西气象》今年第二期“台站论坛”刊登了一篇题为“闲话‘文味’”的文章,指出了我们气象部门存在的一种普遍问题:文科知识少,写作能力差,缺乏“文味”。文章写得好,但觉得意犹末尽,我想补充几句。 我国学术造诣高深的科学家,大都是很讲究“文味”,也很重视“文味”的。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竺可帧、茅以升等,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能写一手好文章。他们的科普作品也特别秀丽,颇有吸引人的魅力。气象前辈竺可桢教授,酷爱古典文学,他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找到了许多我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史证,写成了著名的《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气象科学事业卓越的建设者、组织者、国际知名的气象学家涂长望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一位中国气象学家说:如果把竺可桢比作中国近代气象园地的播种者,那么涂长望和赵九章则是护苗人。今天,中国气象事业欣欣向荣,与他们当年的劳绩密不可分。涂长望同志热爱祖国、坚信真理、严谨治学,为发展我国气象事业鞠  相似文献   

14.
卢鋈 《气象学报》1936,12(7):371-377
本文系以 W.R.Gregg,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y,Monthly Weather Review Vol 63,No12 Dec,1935一文为本,参照竺可桢氏第七次国际气象台台长会议记略,国际气象管理会章程,与国际气象台台长会议略史,许鉴明先生第八届国际气象会议近讯与一九三五年华沙国际气象会议,J.B.Kincer,The Danzig Meeting of theInternational Climatological Commisson and the Commission on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M.W.R.Vol63,No 12及 N.Shaw,Manualof Meteolology Vol Ⅰ.Chap.Ⅸ pp156—174编译而成。远东气象台台长会议,虽仅开会一次,然以其与我国关系重大,故亦略述梗概,取材则悉出于沈孝凰先生远东气象会议提要。至于国际地球物理学会气象组之情形,以其性质偏重学术,与上二会议偏重行政者不同,故特另文叙述。  相似文献   

15.
论生长季气候寒暖变化与农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二、三十年来,北半球广大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寒暖变化,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这就促使人们对气候变化愈来愈关心,竺可桢同志曾根据动植物变迁,冬季冰雪等现象,估算了我国近5000年来冬季温度的变化。在他的方法启示下,本文主要依据春秋季节的物候现象讨论我国历史时期以来生长季长度的变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降水量和历史干旱频率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国昌  姚辉  李珊 《气象学报》1992,50(3):378-382
竺可桢根据我国丰富的历史记载,首先给出了我国近5000年的温度序列,对历史气候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家诚等组织完成了我国500年旱涝图集,並且作了许多历史气候的研究工作。但是受资料的限制,过去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气候的研究较少。而现代气候(一般指使用现代气象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与历史气候的研究相比,我国现代气候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 本文根据目前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一套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气候和历史气候变化的资料,並着重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周期。  相似文献   

17.
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年)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气候变迁、物候、农业气候、自然区划和科学史等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科学事业受人爱戴的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木一 《气象学报》1962,32(4):337-338
中国气象学会在1962年8月2—8日于北京举行了1962年年会暨代表大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7个省、市、自治区气象学会的代表和在京的气象科学工作者共300多人。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竺可桢先生和理事长赵九章先生,分别在会上致了开幕词和闭幕词。 这次年会,是中国气象学会成立38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比较丰富、论文数量较多的一次学术活动。年会收到的论文,总数超过350篇。 为了达到检阅成果、交流经验的目的,这次年  相似文献   

19.
是肆虐的狂风推着浩翰无垠的沙丘 ,向着科尔沁沙地南缘逼近 ,使他饱经干旱和沙暴的考验 ,但却造就了他坚毅、刚柔兼备的性格 ;是风霜雨雪伴着他走过几度春秋 ,向着气象事业的辉煌迈进 ,使他将年华和才智都奉献给了这片塞北绿洲 ,呕心沥血地书写着气象人生……他平凡极了 ,言辞不多质朴无华 ,但他有他自己的个性 ,那就是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他追求着 ,在追求中奉献 ,为发展气象事业 ,他谱写着一曲曲勤政廉洁的乐章 ;他奉献着 ,在奉献中追求 ,为气象事业的发展 ,绘制着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图画。他就是彰武县气象局局长霍反修。(一 )霍反修…  相似文献   

20.
他,金鸿祥.今年58岁,现任湖北省气象局副总工程师.在气象战线上,整整奋斗了33个春秋.他从1951年开始涉足气象,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