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风雪中雪龙船更是一个温暖的家币卿幼今、万梦去二二旗定镶擞爵l藉掩麓毅毅裘冰站建立后人员物资往返忙看萌是考察队的患吴面磊续国耶鲁“学的德国博士是一“优”的中国“二“北极考”队员■矗●■—■■——■——————■■■————■—●■■一 直升飞机是北极考察的重要工具北极合影犁浪破冰向北极——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剪影  相似文献   

2.
首次携带探险者们去北极点的飞机比现在的直升飞机小得多也粗糙得多。它们是轻型的,由内燃机提供动力。机舱里很冷,飞行员不得不穿毛皮夹克,头盔和靴子以防冻僵。但是有些飞机一次次证明了它们的价值.例如理查德·伯德使用的德国稻克尔F-7型飞机就于1926年到达了北极点。  相似文献   

3.
津沙 《海洋世界》2012,(1):48-51
据估计,全世界19个北极熊种群的数量在2万只到2.5万只之间。生活在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波弗特海以及哈得逊湾的北极熊是被研究时间最长的北极熊。自缪尔搭乘“考温”号前往阿拉斯加以来,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1华氏度左右。看似很小的1华氏度,却严重破坏了冰雪环境,好像在北极上空放了一个巨型的放大镜。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北极活动历史,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和科学光环的小说,经历了英雄时代、无畏的考察时代、技术应用时代后,现在已步入了科学考察的时代。几百年来,世界各国探险家为了探险北极,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有的乘探险船或坐狗橇去,骑自行车或徒步等前往,有的试图同浮冰一道漂流到达,也有的乘坐气球或飞艇去。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到达北极点,已不只是一个梦,你只要花上约2万美元,就可以搭乘北极之旅的原子破冰船,直达北极点,并可登上船载直升飞机在  相似文献   

5.
撞击,成为生命绝响柯林斯和驾驶员们向机舱外的墨克默多湾方向望去,现在飞机大约还乘半个小时的航程。罗斯岛的两座巨峰埃里巴斯火山和794米的恐怖山此时应该在地平上出现了。但此时却有一片1500英尺高的云层遮没了整个罗斯岛,阳光从飞机的后下方照耀而来,非飞机穿过云层,降到云层的下才能见到美丽的墨克默多湾。12时18分41秒,墨克墨多基空中指挥中心通过电讯同意柯斯把飞机下降到1800英尺。一  相似文献   

6.
刘涛 《海洋世界》2011,(11):33-37
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自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为科学目标,先后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点等海域,进行了135个海洋站位和10个冰上站位的考察作业,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获得了大量的样品和数据。本次北极考察历时82天,总航程达12600海里,调查范围南北纵贯2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是历次北极考察中范围最广、距离最远的一次考察,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其中"雪龙"船北进至北纬88度26分,创下中国航海史上最北端的纪录;部分科考队员利用直升机抵达北极点进行科考,实现中国人靠自身能力挺进到北极点的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9,(1):7-7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极变暖,春天的破冰时间提前。北极熊为了生存,必须寻找其他的食物来源。过去,人类曾发现北极熊吞食棉凫(棉鸭)蛋和黑雁蛋。最近,有研究者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未来雪雁蛋可以作为食物,缓解北极熊的生存压力。北极熊和雪雁在加拿大的哈德逊湾“相遇”。在那里,北极熊每年通常会有4~5个月待在陆地上。由于气候变暖,每年的破冰时间平均提前0.72天,  相似文献   

8.
将地球沉积盖层作为统一的系统,对全球常规可采石油资源进行概率估计,并对21世纪末之前的全球石油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全球石油产量最有可能在2020—2030年间达到高峰,每年42~47亿吨。届时主要的产区将在波斯湾、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上游部门的注意力将转向北极陆架。至少到2040年前,年产量将维持在42—45亿吨水平。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11,(9):7-7
去年夏季,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在北冰洋上进行了冰浮标布放作业。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些留在北极漂浮冰面的冰浮标怎么样了呢?近日,从该项目现场执行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雷瑞波博士处了解到,第四次北极考察共布放冰上浮标6个,其中运行时间最长的浮标共工作了343天,随浮冰漂移的距离达2500多千米。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10,(2):5-5
1989年埃克森公司的“瓦尔迪兹”号邮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泄漏的原油仍在继续污染着那里的海岸。随着气候的变化使北极地区向石油开发和海运开放,找到清理残留在海上的原油泄漏污染的有效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蓝色新事     
<正>北极熊温室气体排放对北极熊生存带来威胁美国政府机构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温室气体排放对北极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报告称,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北极熊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科学模型显示目前全球北极熊的生存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北极熊。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科学模型预测以下两种情况对北极熊  相似文献   

12.
蓝色新事     
《海洋世界》2013,(9):38-39
北极Arctic气候变化导致北极熊饿死今年4月,挪威极地研究所的研究员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特群岛上,抓拍到一只看似体格健壮的雄性北极熊。而7月,再次见到这只北极熊时,却看到了它枯瘦如柴的尸体,令人不忍直视。对此,野生动  相似文献   

13.
“弗拉姆”号探险船是挪威著名探险家南森先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南森先生生活的19世纪末期,还没有人驾船穿越北极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北极地区常年冰天雪地,南森先生设想建造一艘能够在冰冻的北极海面航行的船只,这艘船既能顶住冰块的巨大压力和冲击,又能在冰上漂浮通过北极。南森设计了一艘不同寻常的船,没有龙骨,底部是半圆形的,好像半个鸡蛋壳。看到这种怪模怪样的船,有人认为,乘这种船到北极等于自杀,一定会重  相似文献   

14.
夏风 《海洋世界》2019,(4):76-80
新科学警告说,冰川和永久冻土的融化可能会引发恶性循环,使气候变化更加严重。北极变暖可能会增加人类经济损失达数万亿美元。科学家们已经警告说,气候变化可能会让人类付出高昂代价,从海平面上升到强风暴,都会让人类经济遭受到损失。一项新的研究为这些损失贴上了巨大的价格标签。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北极航道开通和资源开采带来的潜在巨大利益,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到北极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在北极的权益包括科学考察、环境保护、航行和资源开发4个方面。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国家安全理论、国际法依据、生态政治理论、全球治理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北极治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北极科考、北极政治参与、与北极和非北极国家合作、北极环境治理和北极航运。在这5个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障碍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龙口湾大振幅假潮形成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口湾是出现假潮比较显著的海湾之一。据统计,1972~1981年,平均每年出现6次〉40cm的振动,其中1980年9月1日观测到水位振动的最大振幅达293cm,同日的气压波也有7hPa的起伏。用数值模拟方法,初步探讨了气压扰动与1980年9月1日 在龙口湾观测到的假潮之间的定量关系,证实,在龙口湾中出现的大振幅假潮的确是由于移动气压波扰动激起湾外长波传入湾内发生共振所引起的。直接由气压波扰动很难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备受瞩目,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得如火如荼,为北极国家能源产量增长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以北极国家为出发点,采用文献梳理法,系统研究俄罗斯、美国、挪威、加拿大等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情况;采用统计分析法,分析北极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与已发现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特点。伴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突破以及北极航道的逐渐开通,北极国家纷纷加快北极地区油气开发活动的进程,目前北极国家油气开发活动主要在陆地,而未来将逐步迈向北极近海。中国作为北极事物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积极与北极国家开展合作,进而参与到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8.
北极冬季季节性海冰双模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光华  苏洁  黄菲 《海洋学报》2015,37(11):11-22
近年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北极中央区边缘正由以多年冰为主转为季节性海冰为主。通过对北极冬季季节性海冰的EOF分解发现,2002-2012年期间北极季节性海冰变化的前两模态主要体现为2005年和2007年的季节性海冰距平。其中第二模态主要体现了北极海冰在2005年的一种极端变化,而第一模态不仅体现了北极海冰在2007年的变化,还体现了北极季节性海冰的从负位相到正位相的转变。通过比较发现,在研究时段北极季节性海冰最主要的变化发生在北极太平洋扇区,在2007年,冬季季节性海冰距平发生位相转变,2007-2010年一直维持正位相,北极太平洋扇区冬季季节性海冰保持显著正距平。太平洋扇区表面温度最大异常也发生在2007年,从大气环流来看,2007年之后波弗特海区异常高压有利于夏季太平洋扇区海冰的减少,而西风急流的减弱有利于夏季波弗特海区异常高压的维持,结合夏季海冰速度,顺时针的冰速分布有利于海冰离开太平洋扇区,因而会导致冬季太平洋扇区季节性海冰转为正距平并且从2007年一直维持到2010年。  相似文献   

19.
白鲸是生活在北极海洋中的一种鲸类,以前对其研究甚少。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便与当地居民和政府合作,对当地人的捕猎是否会引起白鲸种群的减少而进行了研究。白鲸的分布范围从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到斯堪的纳维亚及俄罗斯,恰好在地球的北端围成一圈,属北极、亚北极种类,种群大约有8~10万头。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09,(4):9-9
北极的巨大变化是过去两年中的热点问题。北极是地球上变暖最快的地方。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不到1℃,而北极的大部分地方则升温3℃,有的地方甚至升温5℃。每年夏季,北极都有大量的海冰融化。有人预测,到2030年,北极夏季可能连一块冰都没有。海冰消失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过去,人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航运和矿物开采的影响,二是给北极熊带来的生存困境。但是,北极海冰融化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最令人担心的是北极冻土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