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3,(12):24-27
生活在中国海洋中的海生龟类有5种:绿诲龟、玳瑁,蠵(xī)龟、丽龟和棱皮龟。我国海龟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以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最为丰富,南海北部海域次之。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8—2019年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采集的礁栖鱼类黑缘尾九棘鲈(Cephalopholis spiloparaea)样本, 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肥满度、年龄与生长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南海这两个珊瑚礁海域中黑缘尾九棘鲈生物学特征的地理差异。结果表明: 在南沙海域和西沙海域中黑缘尾九棘鲈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05.5±10.5mm和110.4±13.1mm, 两海域间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 南沙海域与西沙海域样本体长和体质量关系的异速生长因子b值分别为2.881与2.797; 耳石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范围为0.58~1.44a, 两个海域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所得的生长参数显示, 南沙海域的黑缘尾九棘鲈比西沙海域的体型相对较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两海域黑缘尾九棘鲈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为主, 且西沙海域样本性腺成熟比例高于南沙海域; 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 两个海域间的摄食等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西沙群岛海域相比, 南沙群岛海域的黑缘尾九棘鲈群体表现出肝体比较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南海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中南海中南部大洋性、上升流区域更是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气候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海洋植被和油气矿藏等海洋资源,其中又以渔业资源的开发潜力最大.在南海问题近年来显著升温的背景下,通过推动加大南海特别是西沙海域的渔业资源开发力度,妥善处理南海争议、更好地维护我国南海主权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参,是我国古人给它起的名字。“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此得名。海参是生长海洋底层岩石上或海藻间的一种棘皮动物。又名海黄瓜、沙嘿。海参共有800多种,可供食用的仅有20多种。海参品种因地而异,我国西沙群岛,海南岛盛产梅花参、乌元参等;福建、浙江出产肥皂参、光参;而北方海产唯有刺参,它是食用海参中较名贵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多次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的采集工作;作者参加过一次考察,并对该岛的棘皮动物进行过专门的采集与观察。 富饶的西沙群岛,盛产海参,有的地方,可谓俯拾皆是。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岛即产有20种。世界上一些名贵的种类,例如梅花参、黑乳海参、蛇目白尼参和辐肛参等,该岛均有出产。 本文报道了经济意义较大的海参纲动物的研究结果,共检查了标本425个,鉴定为41种,分隶于3目,5科,16属,内有一新种,有14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在南海主权问题上,1996年以前,台湾当局与祖国大陆的立场基本一致,称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坚持南海的“历史性水域”,反对其他国家的侵占。海峡两岸甚至还形成了守卫南海的默契。1976年3月,台湾当局针对越南出版的地图将西沙、南沙群岛列人其领土,还专门发表了声明,指出西沙、南沙群岛均为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7.
深层海水资源具有低温、富含营养盐以及清洁无菌等特性,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已先期进行了多年研究并已开始产业化。我国台湾岛和南海西沙、南沙群岛具备开发深层海水资源的条件,建议我国开展深层海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先期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沙趣事     
作为一名海军军官,我有幸在西沙整整度过了五个春夏秋冬。我曾亲身经历过不少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但印象最深的是鱼趣、鼠害和鸟趣。鱼趣西沙海域是我国最大天然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这里的鱼类足有数千种,其中包括马鲛、石斑等多种名贵鱼类。这里还盛产个头特大的章鱼、龙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9年7月航次在南沙群岛海域现场投放沉积物捕获器所取得的样品及分析结果,计算了南沙群岛海域夏季沉降颗粒的垂直通量、沉降颗粒中有机碳、总磷、有机磷的垂直通量,以及沉降颗粒中有机碳的百分含量,通过与南海其它海区及南沙群岛海域不同季节的沉降颗粒垂直通量作比较,认为南沙群岛海域沉降颗粒的垂直通量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南沙群岛是南海中最靠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岛;南沙群岛海区南起3°57′N,北至11°55′N,西起103°30′E,东至117°50′E,由众多礁、滩、岛屿等组成,为典型的热带海域。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2012—201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共开展了春秋2个航次的调查;根据该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共获得鱼类357种,隶属于27目108科219属,其中暖水性鱼类327种,暖温性鱼类30种。优势种鱼类(IRI500)有菲律宾尖牙鲈(Synagrops philippinensis)、土佐副眶棘鲈(Parascolopsis tosensis)、锯棘尖牙鲈(Synagrops serratospinosus)等5种,多为中小型鱼类,且季节间变化较大。分析多样性指数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较大(3.05~4.20),两季间变化最为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春秋两季间变动范围较小(2.31~2.69);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间基本保持一致(0.69~0.70);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显示,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要低于春季,而且两个季节的鱼类群落结构都偏离平衡状态;同时分析数量生物量曲线显示,春秋两季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群落主要以生长较快,个体较小的r选择物种为主,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较高,稳定性较差。鱼类的洄游、不同适温性鱼类的迁入迁出以及繁殖群体的补充、个体生长、捕捞等都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热带6种海参骨片的种类和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菁  张吕平  胡超群  沈琪 《海洋学报》2009,31(2):139-14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6种热带海参(蛇目白尼参、玉足海参、花刺参、梅花参、子安辐肛参和巨梅花参)背脊部骨片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蛇目白尼参骨片有3种类型的花纹样体和1种杆状体;玉足海参骨片有2种类型的桌形体和1种扣形体;花刺参骨片有2种类型的桌形体、1种C形体和1种花纹样体;梅花参骨片有4种类型的杆状体;子安辐肛参骨片有1种花纹样体;巨梅花参骨片有1种杆状体、1种拟桌形体和1种颗粒体。结果显示,与之前学者光镜下观察的结果存在差异,玉足海参桌形体底盘中央是单孔而非4孔;花刺参桌形体立柱之间没有横梁连接。并发现了新的骨片类型:蛇目白尼参Ⅲ型花纹样体和杆状体;玉足海参顶部周缘小孔桌形体;花刺参顶部5簇小齿桌形体;梅花参Ⅱ型、Ⅲ型、Ⅳ型杆状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海诸岛浮游多毛类的地理分布和演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阔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统称为南海诸岛。我国南海诸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大洋性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勤劳勇敢渔民的重要渔捞基地。为了建设我国神圣领土南海诸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多次科学考查,采集的浮游多毛类,经过我们初步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南海诸岛浮游多毛类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种的组成与底栖多毛类迥不相同(底栖多毛类几乎由全部与珊瑚礁相联系的典型热带种组成),有很显明的地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斑点杂交方法对不同种类的海参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采用CTAB沉淀法提取海参的DNA,PCR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并测序,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并筛选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北大西洋瓜参(Cucumaria frondosa)、加州红参(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及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4种海参的特异性探针,设计并进行斑点杂交实验。实验结果显示:4条探针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灵敏度可达100pg,能够实现对仿刺参、北大西洋瓜参、加州红参和梅花参的准确鉴定。本文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为海参品种的快速、准确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海洋底栖生物种类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最大的两个群岛。解放后,我国海洋生物工作者对两个群岛进行了多次考察,记录描述了大量海洋生物种类(包括新的分类单元)。近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对南沙群岛进行了重点考察,获得了很多重要资料和生物样品,但很多分类学专家却认为对南沙群岛的样品采集和分类学研究还很肤浅,远未达到对西沙群岛的采集和研究深度,这是因为南沙群岛已发现的种类在某些类群上少于西沙群岛,因此被认为南沙群岛的物种多样性程度不如西沙群岛。作者为了解目前两群岛海洋生物的物种研究状况,根据现有资料,对两群岛已描述的底栖生物种类作了比较,为今后加强对南海珊瑚礁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世界》2009,(5):5-5
2009年4月25日,越南当局悍然任命“西沙地区主席”一职管理西沙岛屿。中国外交部已多次表示,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方有充足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圆筛藻属的种类是南海近岸浮游植物中的优势种或习见种,又是海洋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发现在油田岩心样品中也保存着一些圆筛藻,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圆筛藻的种类和分布,供作我国资源开发的参考。 关于南海圆筛藻的分类研究,金德祥等报告过14种1变种。郭玉洁报告过圆筛藻属的5个新种。郭玉洁等报告过采自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圆筛藻9种。本文主要报告采自广东省近海和北部湾东部的圆筛藻13种7变种,其中4种6变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1种和1变种是世界新记录。到目前为止,在南海已记录圆筛藻24种7变种。 本文除对产自我国南海的圆筛藻的壳面特征进行绘图、描述和拍照外,并对其环面也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以补充以往文献的不足。对于在西沙和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已作过详细形态描述的种类如高圆筛藻(Coscinodiscus nobilis Gruu.)等,在此则不再重复。各种名下仅列出其原始定名文献和国内资料,对国外的一般性文献则从略。本文绝大部分种类的学名均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藻类名词及名称》(1979)。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49—2014年CMA-STITC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对进入的TC源地、路径、强度和频数等活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其环境场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每年9、10月份进入西沙海域的TC居多,进入时其强度不尽相同,以台风强度进入的居多;进入西沙海域的TC来源于西北太平洋和来源于南海的各占50%,前者进入时强度偏强,后者的偏弱;来源于西北太平洋的TC进入路径主要有4种,分别为穿过菲律宾北部、中部、南部和巴士海峡后进入西沙海域,穿过菲律宾中部进入的居多,其次为穿过菲律宾北部进入,穿过巴士海峡进入的极少,而来源于南海的路径较为怪异;进入西沙海域的TC个数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厄尔尼诺(拉尼娜)发展(衰减)年份进入西沙海域的TC的源地、路径、强度和频数存在差异。来源于西北太平洋的TC以不同路径进入西沙海域其环流形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不仅有大量的史料、文件、地图和文物所证明,而且以我国人民最早开发和长期经营管理赢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广泛的国际舆论所承认。在南海的群岛中,南沙群岛的面积最为广阔,约80万平方公里。其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生物种类约3000种,其中经济品种就有300种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海芋螺科研究增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芋螺科(Conidae)为暖水性较强、种类繁多的软体动物。作者曾报道过中国近海的芋螺科种类71种,近年来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比较少见的和稀有种类,经过整理、研究,鉴定出10种,其中6种C. hypochlorous,C.vimineus,C.coelinae,C.striatellus,C.moreleti,C.sibogae在我国海区为首次记录;其余4种C.mustelinus,C. eugranmatus,C.balteatus,C.luteus分别由Kuroda(1941),Walls(1978)和台湾学者赖景阳(1987)报道,分布于中国近海和台湾。以上种类均产于南海,发现于北部湾(2种)、海南三亚(2种)、西沙和南沙群岛(分别为4种和2种)。  相似文献   

20.
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与中国和东南亚大陆相毗连。以往对南海海域物理海洋学的研究较多,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研究均集中于西沙和南沙群岛(杨嘉东,1993;陈兴群等,1989),对南海北部海域的研究较少(黄良民,1992)。目前,尚未见有关南海北部海域粒度分级的研究报道。 南海北部湾是中国的第四大渔场,除1994年对北部湾全海域进行过生物资源调查外(刘子琳等,1998),其他仅见小范围的调查,如在菜州湾邻近海区(昌瑞华等,1995),但未见其他有关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报道。 海洋光能自养浮游植物作为海洋食物网结构中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叶绿素a(Chl a)浓度是表征光能自养生物量和反映海水肥瘠程度的重要指标;初级生产力(PP)反映海域自养浮游生物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海洋生态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 本文报道了南海北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可为渔业资源评估和海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调查中对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分三级(Net级份,>20μm;Nano级份,2~20μm;Pico级份,<2μm)进行粒度分析测定,从更深层次上来研究该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粒度结构及其环境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