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构造体系的概念是通过实地观测、总结了各种构造类型,特别是总结了扭动构造型式的规律性和普遍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构造体系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具有独特形态的构造型式才是具体的东西.因此,可以说构造型式是构造体系的具体化构造体系是构造型式的概括和总结.通过鉴定构造型式才能认识构造体系.具有独自形态特征的构造体系的具体表象,称为构造型式.例如,一个构造体系的总体几何形态象汉文的"山"字,我们形象的称之为山字型构造;若象个"多"字,则称之为多字型构造,其他还有棋盘格式、人字型构造等等.但是,必须指出这些构造型式的划分并非仅据其几何形态,而是依据不  相似文献   

2.
对构造体系之间复合与联合关系的研究,是追溯构造应力场的依据.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踪迹可以探索、恢复一个地区构造运动方式与方向的演变历史.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造体系在同一或相邻地区内相互交织、叠置引起的不同构造成分之间以不同方式相互干扰和彼此结合、双方牵就的现象,称构造复合;广义的构造复合包括构造联合.一狭义的构造体系复合的概念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造体系或其一部分,在同一或相邻地区交织发生的现象;它们各自的组成部分基本上保持着其固有的特征.属于不同体系的构造成分复合时,仍各自按照其所属体系中应有的方位排列,大都互相彼此穿插,但并不互相结合成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亚洲大陆中、北部环绕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广泛发育中新生代指向南的弧形构造体系,呈现具有成因联系的有规律的成带分布,显然它们已不属于该区域先期古生代的古亚洲构造,而是与中新生代同期的西太平洋洋陆俯冲构造体系和环青藏及喜马拉雅碰撞隆升构造体系相鼎立的亚洲独立的另一构造体系,可简称为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无疑,它是在古亚洲构造基础上,经叠加复合而新生的中新生代陆内构造系统.提出并强调将其与古亚洲构造加以区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中国和亚洲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持续俯冲和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挤压对辽河盆地的形成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构造线索的深入剖析,该地区早第三纪的构造活动可划分为伸展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前者形成于引张应力场背景,主要活动期为沙三期,是该区裂谷盆地的主要发育阶段;后者形成于右旋扭性应力场背景,主要发育期为东营期,是该区主要构造线索定型的主要时期.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成盆演化明显受2种构造体系的叠加控制,表现为在继承伸展构造体系基础上,走滑构造体系的新生和改造作用.油气勘探实践证明,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对油气藏形成和富集起着决定性作用,正确认识和剖析成盆历史是成功地开展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珠江作为亚洲的一条重要河流,它的中上游南盘江-红水河(中段)流经右江-南盘江被动陆缘造山带的西北段.研究南盘江-红水河(中段)的河流地貌是了解老造山带内部新构造活动情况和考察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活动远程效应的重要手段.经过调查发现,南盘江-红水河(中段)所属的亚流域Ⅱ出现左右岸流域严重不对称,亚流域Ⅱ南部隆林至天峨一线出现近东西向弧形分水岭.隆林附近的坝索至纳贡一带,南盘江河道出现裂点段落,小流域(RN3)出现“反S”形河网,且其北边界发生地貌跃迁.该河段附近的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弧形断层发育,并有弧形支流出现.天峨附近红水河河道有反向裂点出现,天峨附近的布柳河呈北东向弧形展布.文章引入了向形构造体系和旋块构造体系对上述地貌现象和构造活动特征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南盘江-红水河(中段)的流域不对称、近东西向的弧形分水岭分布、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弧形断层以及弧形支流展布受控于先存构造形成的向形构造系统.在先存的向形构造系统中,隆林一带河流的裂点、地貌跃迁和“反S”形河网等河流地貌现象是对后期构造体系活动的响应,后期构造活动继承了早期向形构造体系的格局,以祥播块体(A)为旋转中心,带动了周边构造变形,形成旋块构造体系.天峨反向裂点是上下游水利条件差异与构造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旋块构造体系活动的启动和分期活动的时代仍未有合理的时间约束.亚洲大陆逃逸为旋块构造体系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6.
重点研究了吐哈盆地构造单元的类型、构造属性及其与构造反转之间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吐哈盆地的构造单元可归为2种不同类型的体系:坳陷/隆起-凹陷/凸起类型的体系和构造带类型的体系.前者为沉积构造单元,具有同沉积构造的属性.可代表盆地形成时期的伸展性结构与构造;后者则为变形构造单元,具有"后生或次生"构造的属性,反映或代表了后期的构造反转.吐哈盆地"东西分块"应是同沉积期构造格局的表象,"南北分带"则主要是后期挤压与构造反转的结果.由此也进一步证明,吐哈原型盆地属伸展性盆地,后期则因挤压改造而发生了构造反转.前述各种特征则可能是此类构造反转盆地所具有的特殊的地质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7.
研究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该区古生代期间是一个由多块体拼贴的造山带,这些块体包括佳木斯地块、兴凯地块、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额尔古纳地块等,它们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演化.中生代该区叠加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是何时转化的?这是该区地质研究中一直存在的争论问题.吉黑东部早-中侏罗世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的研究为此提供了制约.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的年代学格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其南为华北克拉通.该区构造演化复杂,不仅经历了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的演化,而且中、新生代叠加了环太平洋构造体系以及蒙古-额霍茨克缝合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理论出发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等方法,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模型.柴达木盆地受到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围绕中部刚性基底周边发育北部祁连山、南部东昆仑山及西部阿尔金山三大构造体系,每个构造体系都是由主要断裂及...  相似文献   

10.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刘和甫 《地球科学》2001,26(6):581-596
盆山耦合分析应该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 根据地球动力学环境所提出的: 伸展构造体系、挤压构造体系、走滑构造体系和克拉通构造体系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依照板块运动学序列所划分的主要旋回: 裂解阶段、俯冲阶段、碰撞阶段和后造山阶段进行定位与定时分析.伸展构造体系在离散期为陆内裂陷盆地及伸展造山带; 在聚合期为弧后裂陷盆地及张性岩浆弧造山带; 在后造山期为后继裂陷盆地及晚期伸展造山带.挤压构造体系在俯冲期为弧后前陆盆地及俯冲造山带; 在碰撞期为周缘前陆盆地及碰撞造山带; 在再活动期为再生前陆盆地及再生造山带.走滑构造体系在伸展期为走滑拉分盆地及剪张山岭; 在挤压期为走滑挠曲盆地及剪压造山带.克拉通构造体系在裂解期为克拉通内部盆地; 在拼合期为克拉通边缘盆地.   相似文献   

11.
我省自19—1978年间区内共发生248次浅震和10次深震。这些地震活动明显地受挽近期活动断裂构造控制,地震震中的分布显示带状及线状的规律性,据此划分了不同方向的地震带。本文分三个方面对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做了初步探讨。一、构造体系概况区内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经过不同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体系(带)有: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华夏式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旋扭构造体系、弧形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其中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是我省主要的构造体系,它们互相交切,组成了我省的基本构造格架。这些构造体系在  相似文献   

12.
广东凡口铅锌矿矿床的一个重要的构造特征就是层间滑动构造十分发育,其在矿区的重要的控矿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文章根据矿床地质勘探、生产勘探、地质科研成果和矿山生产实际,分析了矿区层间滑动构造的各种成因类型、它们与矿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褶皱构造体系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层间滑动构造的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岩浆侵位的接触构造体系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在中国南部古大陆边缘构造带扬子边缘构造区探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岩浆侵位的不同接触构造体系与成矿.构造岩浆侵位有三步曲,一是地球深部构造岩浆的形成;二是构造岩浆侵位的动力作用;三是在表壳与围岩形成不同侵位接触构造样式的成矿场地.最后,作者例举大冶铁矿和铜陵铜矿两成矿区的构造岩浆主动侵位形成顶沉构造(rooffoundering)和超复侵位于围岩顶垂体(roof-pendent)之上,并形成不同深度的转折接触构造控矿体系.该侵入接触控矿体系应是在区内向不同深度“逐级开拓”找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理论对陕西省主要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主要有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区域东西向构造带、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陇西帚状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巴山弧形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并对其分布特征、发生发展、对矿产与地震分布的控制作用略加叙述,以使读者对陕西构造体系有一个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东南段铜多金属成矿构造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成矿带存在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3个构造层,各构造层的断裂体系构成了大兴安岭东南段的等距、网格状的构造格局.铜多金属成矿受“带、块、结、点、缘”区域性构造控制.不同型式的构造控制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低序次扭动构造体系控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开展塔里木、准噶尔-吐哈、走廊、鄂尔多斯、四川、松辽、渤海湾等8个(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深刻认识到油气田分布主要受各类低序次扭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建立了五类低序次扭动构造体系控油模式,包括帚状构造体系、旋扭构造体系、雁列构造体系、入字型构造体系和反"S"型构造体系。文章分别以具体典型实例系统概述了其各类低序次构造体系的形成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认为构造体系的形成受不同构造环境和应力场控制;不同低序次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分布规律各异。这些控油模式的建立对当前和今后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发现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构造沉积学基本概念,在使用回剥法恢复古沉降速率和古构造活动速率法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南部控坳断裂在断陷湖盆期的平面和垂向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的控制作用.同时,将断层活动速率和断层构造样式相结合,认为不同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类型也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分析了在该坳陷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开庆(1979;1986)通过实践和总结,探讨了矿田构造型式的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地质找矿意义.矿田构造型式试图将地质力学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的概念,延伸到三维空间,运用到构造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的解析上,深化了构造矿规律的认识,开阔了隐伏矿床预测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区域成矿与矿田构造--构建成矿构造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造与成矿具有密不可分的动态耦合关系。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控制了成矿作用。不同形式的构造,如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和壳幔构造等,对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构造体系具有多级控矿的规律。构造体系与成矿系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成矿构造体系。全球具有多个巨型成矿构造体系,包括环太平详、特提斯一喜马拉雅、古亚洲、大洋脊一大陆裂谷和克拉通等巨型成矿构造体系。成矿构造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成矿规律与矿田构造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