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华北几次大震前弱震分布参数R(t)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西林  华爱军 《地震学刊》1994,(3):17-20,26
本文详细研究了1974年以来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值均出现了先上升,然后下降直至主震发生的异常图像。根据R(t)值异常可能对未来发生的大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文中对R(t)值异常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周仕勇  朱令人 《地震研究》1992,15(3):263-270
本文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异常图象的方法,并定义了缺信量I_Q值来定量分析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或空间上分布图象的异常程度。文中还根据1977年1月~1990年11月新疆部分地震区的地震资料,算出了四条I_Q—t曲线,发现在研究的时段和区域内发生的10多次M_s≥5.0级地震中,绝大多数有I_Q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3.
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维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镇文  王琳瑛 《地震学报》1989,11(3):251-258
本文根据Mandelbrot提出的分形几何学观点,对海城、唐山和松潘三个大地震前后地震(ML3.0)序列,根据其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自相似结构,计算了各自的分维。结果表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类似于一维Cantor集合或一维连续统(这里有图片19890303-251-1.jif)Cantor集合。并以大震发生为对称点,得到大震前后的分维明显不同。一般大震前,其时空分布具有较低的分维,震后偏高。本文认为,用分维定量描述地震时空分布的复杂性是一个较好的物理量,也许它对未来大震发生的时空预报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建平  马丽  张晁军 《地震学报》2006,28(5):529-539
以伤口愈合理论为基础的地震矩比成像算法,把每次大震的能量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其周围分配,分析地震矩比R值随时空变化的特征,从而找出地震矩比R值与强震的对应关系.本文以中国地震目录分别作分区、震源深度分析和记录完整性分析,应用调整了参数的地震矩比成像算法,分析了1966年以来中国不同地区7.0级以上地震前,震中及其周围R值对应的异常演化过程,发现通过分析R值异常的时空变化,能够定量化确定未来大震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迫近程度.结果显示,R值的时空变化能够定量反映大震发生的时空要素,而且R值的变化特征能够反映介质破裂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大震前小震活动的时空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唐山,海域,澜沧-耿马地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信息维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局域空间发维可以反映大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大震发生在信息维中等值区;(2)局域时间分数维显示大震前小震活动存在的降维过程,且大震发生在降维之后的升维过程中或发生在降维过程结束之时。  相似文献   

6.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3,7(2):114-120
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异常图象的方法,并定义缺信量I_q值来定量分析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或空间上分布图象的异常程度。文中还根据1978~1990年新疆天山部分地区的地震资料,计算出了4条I_q——t曲线,发现在研究的时段和区域内发生的10多次M_s≥5.0级地震,绝大多数有I_q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7.
新疆大震前b值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英 《内陆地震》1997,11(1):34-39
研究了1970年以来新疆及各地震在大震前b值时空扫描动态变化。根据异常分布特征,结合新疆近几年b值时空扫描图象分析,给出了未来几年新疆b值异常分布区。最后对b异常特征进行了可能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地震活动信息熵在地震危险区判定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仕勇  朱令人 《中国地震》1995,11(3):283-292
震例和实验指出,大震的孕育准备过程中,总是要出现小震活动时空分布随机性减少及有序性增大的过程。本文从现代统计物理学熵的概念出发,系统定义了反映地震活动分析有序性大小的信息熵,并通过分析新疆乌恰、西克尔、乌什及北天山玛纳斯地区的地震资料,探讨信息熵的动态变化与强震发生时间的关系及信息熵值的空间分布与强震发生地点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地震时空分布的统计特征及其强震危险性估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郯庐断裂带地震时空分布图象的定量描述入手,分析了不同区段的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的演变。在分析研究不同区段正常背景分布及大震前异常分布图象特征的基础上,对鲁南地区未来强震的危险性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P、S最大振幅比资料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参数的方法,测定了澜沧—耿马地震前后震区182个中、小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并将这些结果结合大震及强余震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对大震前后震区应力场方向的时空调整变化,以及序列的震源错动性质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依据“固定质量法”的定义及原理,本文给出了一种判断地震空间分布分形结构及计算D_q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的统计条件下,不同区域范围内、不同时间段的地震分布均具有分形结构。围绕海城、唐山大震区分别选择4个大小不同的区域,分不同时段计算其D_q—q谱。结果表明,强震前后其形态无显著变化。强震前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D_o值有降低的趋势,震后回升;在震源区周围较小区域内,D_o的变化相反;而有的区域强震前后D_o值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地震时、 空分布均匀度研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强震在孕育过程中,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多数伴随大量的地震时空集中活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含义明确、 适用性好的刻画地震时、 空分布均匀程度的定量参数Ct和Cd。 研究了宁夏及邻区的5个MS≥5.5地震, 以及我国华北的4个MS≥6.0的地震, 发现震前几个月或1年左右, Ct和Cd值有一明显的异常上升过程, 表明震前地震在时间、 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集中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量介质品质因子来开展大同窗附近测震台站记录P波衰减频散特征的研究,并分析大同窗近场区和外围区震例前后的变化。对山自皂台记录的2001年以来大同窗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区3次和外围区6次地震前,介质品质因子显示超出1倍均方差的高值变化特征,震后逐渐恢复到背景起伏状态;与大同窗传统的频次指标相比,介质品质因子的映震效果更好;阳原台的结果表明,仅近场区1次和外围区2次地震前,介质品质因子显示超出1倍均方差的高值变化特征,且有虚报、漏报。所处地质构造位置不同、传播路径介质差异可能是引起上述两个台站附近介质品质因子的地震对应效果明显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短周期垂直向的直达 P 波数字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3个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及其随后小地震的应力降和介质 Q 值。初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中强地震在这方面的差异。并指出,中强地震的应力降低,与随后发生的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比值也小时,有可能在震中附近还会发生更大的地震。相反,中强地震的应力降高,与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的比值大时,随后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小。同时还指出,中强地震发生前,往往介质 Q 值部较低。这在中强地震发生后,对及时估计地震趋势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澜沧—耿马地震短期和临震阶段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月君  陆远忠 《地震》1994,(5):78-83
本文主要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震前短临阶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包括b值、震群、临震的小震活动等,文中也简要回顾了大同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同时探讨了地震系列的算法复杂性在实际震例中应用的可能,表现为在时间分布上强震前大小地震的有序性增加,随机性降低的过程。目的是寻找强震前一定时空范围内,中期向短期阶段过渡及短临阶段普遍存在的地震活动图象的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Dynamic tracing of space-time evolution pattern of wave velocity ratio before the Lijiang earthquake with M=7.0 occurred on February 3, 1996 in northwestern Yunnan. We compared the Ninglang earthquakes with M=6.7 and M=6.4 which occurred on November 7 and December 13. 1976, 90 km away from the Lijiang earthquake. We found that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patterns of velocity that various authors' studied at different times are very similar.Anomaly area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with high values appeared in the seismogenic areas 5 -7 years before the strong earthquake. Anomalies with low values in large areas appeared 3-4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Once again the anomaly area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with high values appear in a lower range 1 ~2 years before. The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overlapping area of two high value anomaly areas, surrounded by the anomaly areas with low values. The monthly mean value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before the two strong earthquakes had maintained low value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7.
由于缺乏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的认识,地震前兆异常判别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周围环境甚至心理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在地震预报中出现诸多的怪异现象:地震前兆多是事后总结出来的;绝大多数异常之后没有地震发生;多数地震之前测不到前兆异常;前兆测值对近处地震无反应,但其异常与远处地震对应较好;前兆异常缺乏重现性;异常数量与台站多寡、震情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等等。这些都说明,在地震科学的研究中,我们仍应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再逐步地实现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8.
The diurnal-variation anomalies of the vertical-component in geomagnetic field are mainly the changes of phase and amplitude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basis of data recorded by the network of geomagnetic observatories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the anomalous features of appearance time of the minima of diurnal variations (i.e, low-point time) of the geomagnetic vertical components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e, phenomena of low-point displacement) have been studied before over 30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 S≥6.6 such as Kunlunshan M S=8.1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1; Bachu-Jashi M S=6.8 earthquake on February 24, 2003; Xiaojin M S=6.6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22, 1989, etc. There are good relations between such rare phenomena of geomagnetic anomali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most earthquakes occu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boundary line of sudden change of the low-point displacement and generally within four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27th or 41st day counting from the day of appearance of the anomaly. In addition, the anomalies of diurnal-variation amplitude near the epicentral area have been also studied before Kunlunshan M S=8.1 earthquake and Bachu-Jiashi M S=6.8 earthquake.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Science Technology Tackle Key Project during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2001BA601B01-05-04)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2日在赤峰—开原断裂中段发生了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地震形势产生双重影响。基于K值、G-R关系、能量释放比例RE和M-T等指标判定通辽5.3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根据1900年以来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时空演化规律分析认为,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5级以上地震具有基于时间相依的空间对跳现象,通辽5.3地震是继2008年6月10日阿荣旗与鄂伦春交界5.2级地震之后,对跳发生于松辽盆地东南边缘的一次中强地震;对比东北地区以往震例分析认为,通辽5.3级地震既具有符合历史统计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不同于历史统计规律的特殊性。根据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强震前后东北地区中等以上地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认为,海拉尔盆地及大兴安岭过渡带、环渤海地区至开鲁盆地的"菱形"区域是日本9.0级地震之后我国东部地区响应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同时受到日本9.0级地震和鄂霍次克海8.2级深震前所未有的双重影响,2013年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史无前例的发生了8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未来东北地区很可能将重启新的地震活动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