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Jun生态生长效率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95,26(6):586-590
于1983年12月-1984年5月和1990年6月-1991年1月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生物培育楼养殖黑Jun为材料,进行黑Jun周年的摄食-生长实验,以探讨其生态生长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冷温性鱼,黑Jun在4.0-27.3℃水温条件下都有摄食;平均日摄食量为2.4-10.0g,相对体重的百分比为1.1%-4.4%,这二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体重日增长量以4,6,7月和10-12月  相似文献   

2.
白沙湖四角蛤蜊的繁殖期及增养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10月-1995年9月在汕尾市白沙湖进行了四角蛤蜊的肥满度及生长的周年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肥满度在4.73%-9.84%之间,平均为7.07%,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最低值在5月份;繁殖盛期主要为9-12月,其闪为2-3月。其生长与水温及年龄均有密切关系,春夏季生长快,秋冬季生长慢;1-2龄贝生长快,3龄贝生长慢。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草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于1992年4月-1992年5月在22,26及30℃,以莴苣叶为食物,不限量摄食,测定草鱼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草鱼摄食率及生长率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最大摄食率与水温的关系温度对食物能分配于能量收支各组分的比例没有显著影响,在3个温度测定的平均能量收支式为:100c=29.89F+3.30U+52.48R+14.34G,式中C为食物能,F为排粪能,U为排泄能,R为代谢能,G为生长能。  相似文献   

4.
光温与坛紫自由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3年3月-1994年4月在实验室内可控条件下,用坛紫菜自由丝状体为材料,研究温度(13-33℃),光强「5-40μmol/(m^2.s)」光周期(8-24h)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17-21℃,丝太体生长快速健康;25-29℃,适于孢子囊枝的形成,27℃较佳;丝状体在温度高于29℃时开始死亡,丝状藻对高温的耐受力比孢子囊枝差;17-21℃,适于壳孢子的形成。(2)丝状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日本沼虾生理生态学研究

Ⅱ.温度和体重对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1993年3-5月对采自上海市的日本沼虾的能量收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日摄入能量主要受水温和体重影响,它们的关系式为:C=26.7W^0.389e^0.16T;在蜕壳间期,其摄食遥蚊幼虫时摄入能量有6.2%以粪便排掉,37.0%被用于生长,1.4%作为氨和尿素被排泄,其余55.4%被呼吸代谢;随水温提高其摄入能量中用于生长的比例减小,用于呼吸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捕捞的水温选择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9-1998年台湾海峡南部渔场生产记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灯光围网捕捞主要捕捞年适宜水温16.1-30℃,年较佳水温20.1-30℃,年最佳选择水温21.2-29℃。环境水温过高或过低,不利于灯光围网生产。各季度的选择水温,冬季为21.2-24℃,春季为21.1-27℃,夏季为26.1-29℃,秋季为25.1-28℃;各月选择水温为该月环境水温的中间值至偏高2℃,多数比中间值偏高1-2℃。选择水温范围的宽幅3-5℃;随环境水温升高或降低,鱼类对水温选择发生同的、同步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在环境水温上升或持续高温,温跃层存在、底层低温涌升水强盛的条件下,灯光围网的作业效率均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红树蚬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4月-1993年8月,对广东,广西,海南的红树蚬Polymesda erosa(Solander)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与分布等进行了观察。红树蚬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生活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和潮间带,生长量适的水温20-28℃,盐度5-20,海水PH7.2-8.2,底质为软泥,泥砂或砂泥,栖息深度约10cm,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繁殖期为5-9月。其肉供食用,药用,可发展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8.
1991年4月─1993年8月,对广东、广西、海南的红树蚬Polymesodaerosa(Solander)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与分布等进行了观察。红树蚬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生活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和潮间带,生长最适的水温20—28℃,盐度5—20,海水pH7.2─8.2,底质为软泥、泥砂或砂泥,栖息深度约10cm,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繁殖期为5—9月。其肉供食用、药用,可发展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9.
青岛文昌鱼的生活史──年龄、生长和死亡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于1989年8月-1990年7月对青岛文昌鱼的生活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岛文昌鱼种群由4个齿组组成,它至少生产4a以上,甚至可达6a左右。(2)在Ⅰ、Ⅱ齿时生长较快,平均年生长13-15mm,Ⅲ龄后生长速度减慢,即使同一年龄组的文晶鱼,在不同季节其生长速度也不同。(3)在冬春采集的文昌鱼中Ⅲ龄组的峰值较小。(4)繁殖季节过后,老龄文昌鱼因衰老而死亡。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营养盐的现状和变化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沈志良 《海洋科学》1997,21(1):60-64
报道了1991年5月至1994年2月12个航次胶州湾NO3-N,NO2-N,NH4-N,PO4-P和SiO3-Si的时空分布基本特征,60年代于至90年代的变化表明,胶州湾营养盐的浓度和分布已发生显变化。尤其从60年代至80年代,30年来,胶州湾中东部水城PO4-P,NO3-N和NH4-N浓度分别增加2.2,7.3和7.1倍,TON浓度也增加了3.5倍,TIN/PO4-P从10增加至24.2;T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物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毒性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赤潮异弯藻导致二者较快死亡的机制。结果发现,赤潮异弯藻不仅对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影响,而且使其个体变小、产幼前发育时间延长、总生殖量降低、平均存活时间缩短,种群数量增长受抑制。显微观察发现,蒙古裸腹溞能摄食赤潮异弯藻,但摄食后,其粪便紧紧地粘在蒙古裸腹溞的肠道末端;日本新糠虾不摄食赤潮异弯藻,但该藻粘附在其触须、附肢以及腹部、尾部的刚毛上,以及作为食物的卤虫幼体也被大量粘附在一起,聚集成团,或通过赤潮异弯藻粘附在日本新糠虾的附肢上。因此赤潮异弯藻很可能通过干扰蒙古裸腹溞和日本新糠虾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导致其快速死亡。  相似文献   

12.
Piwi(P-element induced wimpy testis)基因编码Piwi蛋白,在生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减数分裂过程、RNA沉默和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Piwi基因参与两性卤虫生殖发育的作用,从两性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转录组中筛选获得Piwi基因开放阅读框,进行序列分析和结构域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技术研究该基因在A.franciscana生殖腺发育不同时期表达特征,并利用RNAi显微注射技术探究其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franciscana Piwi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2 619 bp,编码872个氨基酸;Piwi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98.11 kDa,等电点为9.50,为碱性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存在Piwi和PAZ结构域及ArgoL1结构域,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三级结构与之对应;系统进化树显示A.franciscana与蚤状溞和大型溞的Piwi序列相似性最高。qPCR结果表明,Piwi基因在卵巢的卵黄发生晚期和晚期胚胎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卵黄发生早期和早期胚胎(P<0.01);Piwi基因在精巢的未成熟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成熟早期、成熟中期和成熟晚期(P<0.01)。RNAi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显著降低Piwi基因的表达水平(P<0.01),并导致A.franciscana所产后代均为休眠卵,说明Piwi基因不但在A.franciscana生殖发育调控起重要作用,而且可能在其繁殖方式决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两性卤虫Piwi/piRNA功能和分子机制调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将有助于揭示Piwi基因参与调控两性卤虫生殖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13.
郑珊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2,43(3):445-450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度范围内,随藻细胞密度的增加,水螅体和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一直升高。水螅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均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4623cells/(ind.h)和4118cells/(ind.h)。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也是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174671cells/(ind.h)和47218cells/(ind.h)。清滤率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相似细胞密度下,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高于东海原甲藻。水螅体和碟状体对同种藻的摄食情况不同,在相似藻细胞密度下,碟状体的摄食率比水螅体高。经过藻类饵料适应处理的水螅体对藻类的摄食率会有显著增加,约为未经饵料适应处理的10倍。水母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未发生摄食。  相似文献   

14.
于1997年6月在青岛附近海域集性成熟的鹰爪虾、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精子的形成过程及形态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鹰爪虾精子细胞产生于精巢的生精小管,在输精管内进一步发育,逐渐形成成熟的精子,许多精子在输精管内聚集成团,外包胶质膜,形成许多精子囊。精子入海水中不运动。鹰爪虾精子后部具有特殊的细胞质区,内含有大量囊泡及膜层体。棘突从体部前端横向伸出,由许多纤丝平行紧密排列组成,外包质膜。从雄虾精子囊中取出的精子与雌虾纳精囊内的精子在形态结构上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白鱀豚的皮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鲸类的皮肤是适应完全水生而发生显著改变的器官之一。 在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只有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皮肤尚未研究。(1974)报道了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及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的皮肤构造。但他观察的只是眼周围的皮肤,对身体其他部分的皮肤尚缺了解。为此,我们研究了白鱀豚各部分皮肤及皮下层的组织学构造。  相似文献   

16.
蜈蚣藻离体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 C. Ag.)是生长在潮间带或低潮带附近的一种红藻。它生长的繁盛季节是在夏季,因此,夏天到海边常见到蜈蚣藻的枝体或碎段随着波浪或潮流被漂到岸边。这些枝离破碎的藻体在海洋中有无再生能力,能否形成一个新的个体呢?近年来,科学工作者曾对海藻进行了切段再生和组  相似文献   

17.
于1995年3月--1996年1月,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研究了中肋骨条菏和新月菱形藻对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速率,以及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新月菱形藻吸收磷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用Michaelis-Menton方程处理,求得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吸收磷酸盐的半饱和常数分别为0.61μmol/L和0.48μmol/L,吸收硝酸半饱和常数分别为7.8μmol/L和6.0μmol/L,新月菱形藻对磷酸盐  相似文献   

1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在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贝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仍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已发表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基因组和转录组,获得其PPAR基因,命名为CfPPAR-like,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572 bp,编码48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MW为54305.3 Da,等电点pI为8.3,二、三级结构以转角和卷曲为主,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属于胞内蛋白。与脊椎动物PPARs蛋白序列比对表明CfPPAR-like包含DBD和LDB结构域,其中DBD区域保守性较高,而LBD的保守性较低。进化分析显示,栉孔扇贝等软体动物的PPARs聚为单独一支,仿刺参等棘皮动物的PPARs聚为单独一支,果蝇和线虫的PPARs基因同源物在进化树的最外端,脊椎动物的三种PPARs亚型分别聚类后,再与无脊椎动物PPARs聚类,结果支持核激素受体超家族在脊椎动物进化早期出现了各亚型这一假说。CfPPAR-like在幼虫发育过程中呈现普遍性表达,暗示其参与扇贝幼虫早期的分裂,贝壳的形成以及幼贝的变态过程;在成体各组织中,CfPPAR-like在栉孔扇贝的性腺、肾脏以及消化腺中表达量较高,表明其参与扇贝性腺分化、脂肪代谢等过程的调控。研究结果对于揭示贝类脂质代谢调控机制以及优良扇贝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异枝麒麟菜和扇形叉枝藻卡拉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0年以海南文昌海藻养殖场进口的异枝麒麟菜和在山东省青岛市采集的扇形叉枝藻为材料进行多糖产率,凝胶强度、粘度、凝固点、融点、硫酸酯和3.6-内醚-半乳糖含量分析,同时用红外光谱和^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它们的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东海米氏凯伦藻水华中中华哲水蚤的选择性摄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为评估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有害藻华发展进程的影响,应用一种新的结合Frost直接摄食法和Landry稀释法的现场培养方法,于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进行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对浮游植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的研究。比较了中华哲水蚤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摄食习性的差异,并评估了其摄食在水华进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有害藻华物种存在摄食选择性和摄食速率的阈值。当自然水体中米氏凯伦藻细胞丰度达到157cells/ml和具齿原甲藻细胞丰度达到981 cells/ml时是中华哲水蚤由偏好趋于排斥摄食的阈值。当自然水体中米氏凯伦藻细胞丰度达到176 cells/ml时,中华哲水蚤对其停止摄食。米氏凯伦藻有害藻华发生区中华哲水蚤对具齿原甲藻的无选择性滤食以及对米氏凯伦藻的排斥摄食行为,影响水华进程,最终导致水华物种向米氏凯伦藻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