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帕米尔与天山为当今大陆内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合作研究该处10年强震危险区在联合国减轻自然灾害10年活动中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在共同编制1:500000地质图、新构造图、卫片解译图、活断层图、强震等震线图及在研究区域重力、磁场、地壳岩石圈厚度、基底等深线的基础上,圈出14个5.5级以上地震危险区。卫片显示的线性构造是基底构造在地表的反映,已切到地表的线性构造─—活断层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危险区的大小按吉萨尔-阔克萨勒等震线理论模式圈定。震级大小按活断层闭锁段的长度或4级以上地震空区的范围估算。10年内地震危险区的个数,据历史地震的活动水平判定。地震活动的时间及其顺序按强震迁移规律及危险区判据的充分程度确定。阿图什以东、乌什、吉萨尔以酉及加尔姆酉南是今后10年的主要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2.
罗福忠  柏美祥 《内陆地震》1993,7(2):173-179
根据新疆天山活断层新活动特征、卫星影象显示的线性构造与地震活动显示的网络构造,确定出天山可能发生强震的警戒断层有:独山子——安集海活断层、清水河子与精河——阿什里活断层、卡克博河与特克斯河活断层、兴地活断层和北轮台活断层。综合分析判定出5个未来十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沙湾西南强震危险区、乌鲁木齐西南新生强震危险区、新源西新生强震危险区、库尔勒东强震危险区和轮台北新生强震危险区。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地区全新世活断层新活动颇为强烈,某些活断层具有控震作用。预测今后十年新疆天山地区有发生多个6.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戈澍漠  郑福婉 《内陆地震》1997,11(3):193-201
强震危险区预测是当前地震预报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以预警活断层、预警活断层分段研究解决断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为主线,配合地震活动动态分析、地震波介质特征早期信息、近场趋势性前兆异常和危险性概率预测,确定了判别几年尺度强震危险区的指标。在“八五”地震科技课题研究过程中,圈这了范围不超过10000km^2的5个强震危险区,已成功地对1993年10月2日若羌6.6级地震、1995年5月2日乌苏5.8级  相似文献   

4.
戈澍谟 《内陆地震》1995,9(3):227-233
一年至几年时间尺度的强震危险区预测,是当前地震预测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活断层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近期活动的预警活断层,再在判定为预警活断层上圈定中期强震危险区。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地震危险区的边界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分上存在的问题,从地震地质和地震构造的角度,结合测震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地震分布和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定与活动构造有密切的联系。依据这一思想,阐明了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地震危险区边界判析的原则,即把地震危险区限制在一定的地震构造区(带);其边界依据活动构造划定;在地震危险区内部进行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并对这些发震构造(活断层)进行活动度分析;分层次地对地震危险区范围及其危险度进行确定。 本文着重进行了活动构造的研究,对中国大陆的活断层、新生代盆地、地形面以及古地震等作了活动时代、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等多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收集和分析中国大陆的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资料的基础上,初步圈定出769个构造物理潜在震源,并对其中477个位于主要强震区、带内的潜在震源进行了空间几何定量描述和基本震源参数的系统分析,在GIS平台上开发了分析系统,逐一计算了每一潜在震源的十年发震概率,圈定了1999~2008年的强震危险区,根据发震概率的大小对危险区的危险性进行分类。近几年发生的强震与预测结果的对比检验结果表明,用构造物理模型确定的十年地震危险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尝试用剪切波分裂分析的方法探测地壳内部的线性构造。从地震图上可以看出日本西南部地区存在一些线性构造。在该地区没有发现明显的活断层能证明这些线性构造的存在。我们用两种后续震相,即PpPms和PpSms震相对日本西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进行了研究。PpPms是一种后续S波震相,它是P波在地表反射后又入射到地壳中经莫霍面反射转换成的S波。PpSms也是一种后续S波震相,它是P波在地表反射转换成S波后经莫霍面再次反射入射到台站的s波。我们用这两种震相检测了地壳中的线性构造。观测到的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北东东—南西西、北东—南西和南北的横向变化。得到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该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不一致。最大主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引起的各向异性解释不了日本西南部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结果。北东—南西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该地区的地质线性构造方向一致。该地区的剪切波分裂有可能是地壳内的线性构造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从断层相互作用研究华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应力释放角度研究断层相互作用,采用合应力描述已发震断层对相邻活断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认为,合应力为正的地区,未来发震的可能性增大;反之,发震的可能性减小。对华北地区1966 ̄1977年发生的14次6级以上地震进行了预测效能检验。结果表明,合应力为正值的地区与后继强震的相关达75%。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华北地区给出了该地区2005年前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试论地质学者的地震理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江娃利 《地震地质》2008,30(1):305-323
地质学者认为断层是震源在地表的表现。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文中讨论了如何通过活断层定量研究开展强震预测。强震地点预测的依据是断层活动性调查。在这方面强调航片判读和野外断层地形学的调查,由此获取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时期。对于确认的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断裂带,认为其将来具有发生强震的潜势。强震的活动强度从调查活断层的长度和同震位移入手。全球大量的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表明,断层长度与地震震级之间、以及同震位移与地震震级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有关强震时间的预测,需要获知各条断裂带的强震间隔和最新活动的离逝时间。尽管通过断层的活动速率和同震位移的比值可获取断裂带的强震平均间隔,但通过探槽调查获取古地震活动的年代对分辨各条断裂带强震活动的个性特征仍十分重要。文中多处引用了日本活断层研究的资料和松田?彦教授的认识。最后简要回顾了中国活断层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0.
华北北部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福明  马廷著 《中国地震》1995,11(2):121-132
本文根据震源机制、原地应力测量、小震应力降和形变测量等资料,结合有限元数值计算的结果,研究了华北北部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并根据库仑剪切破裂准则,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危险区的应力标志。结果表明,强震危险区的应力标志是:(1)最大剪应力相对集中的高值区;(2)围压相对较小的引张区;(3)发震断裂走向与临界走向断裂的走向相同或相近,据此,综合判定研究区未来的强震危险区主要有4个,若依危险程度的大小顺序排列,则  相似文献   

11.
据航、卫片解译,杜尚别-瓦赫什地区有11条线性构造。由它们构成的努涅克和科摩索姆洛巴德构造结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构造,未来可能发生强震及灾难性地震。  相似文献   

12.
1996年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是滇东地区近10年来的最大地震事件。本文首先论述了该地区的长期缺震现象及周边强震持续活跃对它的牵动影响;进而通过多种地球物理量的时空分析,发现震前1年震区地表荷载突然出现剧烈加载,震区地下介质亦变得很不稳定;最后,6.5级地震恰在有多个“天文奇点”会集的10月24日爆发,受调性质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广泛收集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弱震,前兆,地质,卫片,气象和太阳黑子等资料。按照课题提出的中期预测新思路,应用现代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丛集性特征,地震活动熵值变化,前兆信息系统有序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配合常规的地震学方法,统计预测、卫片解译和环境因子分析等,进行了多学科、多手段、多方法的综合研究。配合综合预报专家系统(ESCEP)计算结果,对南北地震带的中期地震大形势和中期强震危险区进行了研究与判定。本课题思路新颖、内容丰富、方法先进、结论明确。所取得的成果,对南北地震带的监测预报、防抗对策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A.P.伊索 《内陆地震》1996,10(3):276-280
据航、卫片解译、杜尚别-瓦赫什地区有11条线性结构。由它们构成的努涅克和科摩索姆洛巴德构造结为晚更新世一全新世活动构造,未来可能发生强震及灾难性地震。  相似文献   

15.
张世民  李发祥  李克 《中国地震》2000,16(4):352-363
基于近10年活断层研究资料和第四代全国抗震设防区划图的成果,对中国大陆有史以来6级以上强震的构造环境进行了统计研究。探讨了各地震区强震的震源区构造类型、发震构造活动方式,分析了各类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和极震区长轴方位特征,以及强震震源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包括重力异常、壳幔高导层异常、大地热流密度)和现代地壳垂直形变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1999年9月21台湾集集地震中全岛地表运动的观测记录与空间的依存关系。首次披露了使用强震记录在近源和近震地区所作遥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地表运动分析,集集地震的二维地表运动是由400多个经绝对时间校正的自由场强震记录重建的,重建的地震波坡可被看作是一种新的观测数据,称其为“三维地震图”,本研究得出的结晶为基三维数字模型的震源与波传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些见解,并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区分地震波是由震源还是由地震构造了产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马集遐 《中国地震》1994,10(3):251-261
本文依据深部地球物理场、区域大地构造、地表活动断裂、地震活动等,划分了中国大陆的地震构造带,同时分析了地震构造带的活动特征和孕震构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具体地把地震构造带的概念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分析之中,探讨了地震危险区及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构造带的关系,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带研究作为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的基础,将地震构造带作为系统性的活动构造条件应用于地震危险区划分之中。  相似文献   

18.
侯康明 《华南地震》1998,18(3):28-34
在室内航,卫片解释及野外1:5万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等专项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主发震断裂皇城-双塔断裂带的几何分段及运动学特征。依据断层的几何特征,活动时期,活动强度可将该断裂带分为3段,分别为皇城盆地段(西段)、上寺段(中段)和冬青顶段(东段)。其中东段是古浪地震的发震段,与西段和中段相比,它具有活动时代新、活动强度大等特点,属全新世活动段。1927年古浪地震的发生与其特  相似文献   

19.
柏美祥 《地震工程学报》1987,9(S1):88-88,94
未来仁和时段地震危险区的圈定,都离不开对发震构造即对活断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了地震地质、物探、卫片等新的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在菏泽地震区地下隐伏着一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地震区内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与北西向的成武-定陶断裂构成共轭破裂导致藻泽5.9级地震发生,北东向断裂是其主要的发震构造。由菏泽5.9级地震前沿发震断层的ML≥3.0级地震震中迁移、震源深度的变化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表明,发震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逐步克服障碍,使断层贯通,与此同时在发震构造断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