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文与地貌特征变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陈晓宏  陈永勤 《地理学报》2002,57(4):429-436
采用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数十年来的人类活动和水文特征资料,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的水文响应特征,发现该地区近10年多来水文情势发生了显著异变。主要表现在河道人工采砂以及大洪水冲刷导致河床下芬,部分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异变。部分河段冲淤特征倒转,汊河分水分沙比发生变化。围垦,臾,码头建设以及水闸的不合理调度使得水量集中,蓄滞洪能力减小,河道流量增加。三角洲上部河床剧烈下切,汇流速度加快;而口门多呈淤只状态,加之海平面上升,潮流顶托阻水,三角洲腹地水位抬升,洪涝威胁加剧。剧烈人类活动是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文与地貌特征变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横沙通道近岸冲刷地貌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凯  程和琴  郑树伟 《地理学报》2019,74(7):1363-1373
近岸河床的剧烈冲刷是引起岸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SeaBat 7125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口近岸冲刷最为剧烈的横沙通道北口冲刷坑地貌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双频ADCP采集区域水流数据,结合历史海图资料,研究该冲刷坑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冲刷坑呈椭圆形,长约430 m,宽约150 m,最深处距床面约38 m;1984-2017年期间,冲刷坑附近河床经历了冲—淤—冲的演变模式,整体呈冲刷状态,净冲刷量3.45×10 7 m 3,平均冲深4.68 m;2005年后冲刷坑快速发育,且持续向南延伸。这主要是因为长兴北沿圈围工程的建设减小该处弯道曲率半径,导致了侵蚀加剧。其次,青草沙水库的建设使得北港上中段深泓线发生偏移,横沙通道北口水动力增强,这也是快速冲刷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横沙东滩围垦、横沙通道两侧圈围工程及港口码头的建设也一定程度加剧了冲刷之势。由此可见,人类涉水工程活动是引起该处大型冲刷坑快速发育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珠江河口磨刀门的整治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排洪通道、航运通道、排水通道的形成以及浅滩围垦等方面阐述磨刀门10 a综合整治的效 果.口门延伸、平原扩展及地貌类型、沉积构造及冲淤变化反映了近20多年来磨刀门从浅海 湾演变为三角洲的过程.“磨刀门外水下三角洲”未来的发展趋势受沉积基础、水动力条件 、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由于水动力从径流优势型转变为径流-潮流优势型,沿岸流 、风暴潮、波浪的作用增强,使得口外海域的滩槽向西南方向延伸.未来“磨刀门外水下三角洲”治导线的布设应为南偏西,并保持大喇叭口态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剧烈开发背景下长江口浅滩的演变特征,运用GIS技术建立1879年以来长江口地区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再现百余年来长江口长兴岛—横沙岛和九段沙浅滩的演变过程,并计算浅滩的面积、体积、冲淤量和冲淤厚度。结果表明:百余年来长兴岛—横沙岛和九段沙浅滩总体上呈淤涨趋势,并沿东南方向向海推进;长江流域中上游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河口地区重大工程对浅滩演变的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宋城城  王军 《地理学报》2014,69(11):1683-1696
利用长江口1982-2010年间4个年份的高精度实测地形数据、大通站输沙量数据以及河口工程建设信息等,分3个阶段研究了长江口整体冲淤规律、不同分区冲淤变化时空差异、重点断面垂向冲淤特征、水下三角洲重要区域 (崇明东滩、横沙浅滩、九段沙以及南汇东滩) 的演变趋势与受控因素。结果表明:(1) 近30年长江口整体上表现为略微冲刷,冲刷面积占51.83%,在3个阶段中呈现出“冲刷—淤积—再冲刷”的冲淤演化态势,且冲淤变化时空差异显著,仅长江北港区为持续冲刷。(2) 崇明东滩和横沙浅滩东侧和北侧、九段沙北侧以及南汇东滩的5 m以浅区域以垂向淤积为主,而崇明东滩和横沙浅滩南侧、九段沙东侧和南侧的5 m以浅区域则以垂向冲刷为主。(3) 长江口重要区域2 m和5 m等深线包络面积整体上是不断增加的,1982-2010年时段内年均增加量分别为10.42 km2/a和7.99 km2/a,但各分区则表现不一致;10 m等深线包络面积在整体上及各个分区内均表现为明显减小;1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幅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4) 受河口工程建设影响,仅崇明东滩水下三角洲等深线包络面积减小的趋势与大通站输沙量减少趋势相同。主要结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等深线包络面积和分布形态的变化看,基于目前上游输沙量持续减少的宏观自然背景下,大规模的河口工程建设对近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演变的控制作用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锦州湾滩地动力地貌特征及其冲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锦州湾滩地动力地貌特征,海滩剖面形变,潮滩微地貌类型与横向分带性;并采用潮滩剖面重复水准测量、新老海图对比和210pb沉积速率测定等方法着重讨论了潮间浅滩和水下浅滩的冲淤变化。新老海图对比值为4-6mm/a,210pb沉积速率测定为1-5mm/a,湾内泥沙输沙量估算为2-4mm/a,三个量值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7.
克里雅河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克里雅河源自昆仑山中段北坡的冰川,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较大内陆河流。笔者1988年参加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考察。驻就克里雅河地貌基本特征和演化进行探讨。初步认为:(1)克里雅河发育,明显受控于构造断裂。大约在中更新世昆仑山强烈上升以后,冰雪作用得到最大发展,充足的水源有力地深切岩层,贯通汇入塔里木河。(2)历史时期以来,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旱化加强,人类活动主要沿河进行。随着第四纪后期高原山地的加速升,并向极端高寒荒漠方向发展,源头冰雪水愈益减少。中游人类活动日益膨胀,下游河道剧烈变迁,导致现今克里雅河的断流和退缩。(3)克里雅河正处塔里木菱形地块中轴部位,成为西北风和东北风吹扬的交汇复合地带。造就了风沙地貌沿河两侧以不同的方向排列、复合与组合。成为我国沙漠地貌中罕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正>一、概况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与八个省(区)和两个国家接壤。地理坐标为东径97°10′-1 26°1 2′,北纬37°30′-53°20′,呈狭长弧形状,由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1 1 8.3平方公里。根据地貌形态、成因地表  相似文献   

9.
湄洲湾中央深槽及白牛浅滩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流场和地形特征的分析,研究湄洲湾中央深槽及白牛浅滩的形成机理。从湾顶延伸至口外的中央深槽,在半岛、岛屿和岬角控制下,由潮流塑造而成,但发育过程各段不尽相同,有涨潮流作用为主、落潮流作用为主和涨落潮流共同作用的三种类型。白牛浅滩的地貌形态,似沙嘴,如沙脊,又像独立的堆积体,形成模式与众不同,是湄洲湾中一个特殊的浅滩。  相似文献   

10.
江苏北部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稳定性和深水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黄河口三角洲的演化主要表现为水下三角洲大面积的冲蚀和三角洲海岸线的夷平,形成了由—10m以深的平坦悔床、—5m~—10m问的水下斜坡和—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构成的地形格局。—10m~—15m水下平台稳定,略有冲刷;而水下斜坡随着往复性潮流长轴与斜坡走向逐渐趋于一致,潮流侧向侵蚀弱化;近岸浅滩则表现为人工护岸条件下的有限下切。这为深水港口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近岸水深条件和相对稳定的水陆域环境。  相似文献   

11.
沙岬(沙嘴)是一种海岸动力地貌类型。通过区域地貌背景、海底地貌-浅地层、海洋动力条件、相关的海岸沙坝和现代海滩的分析,认为灯楼角沙岬是来自琼州海峡的东向波浪和来自北部湾的西向波浪两种相向波浪动力平衡、灯楼角东沿岸存在逆时针环流和灯楼角西沿岸存在顺时针环流两者于此辐合,并把带来的砂子沉积下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长江河口没冒沙动态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该海区近百年来各个时期海图资料,运用Mapinfo软件分析没冒沙的形成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没冒沙的形成和发育经历了局部边滩冲刷、边滩沙嘴发育和沙脊形成三个阶段;无论是其横断面变化,还是平面变化,均反映了其沙头部位冲刷下移(但其移动距离不大);近半个世纪来,沙体中轴位置在稳定强劲的涨落潮流作用下呈现出西北-东南走向,位置基本不变,形态变化不大,其冲淤量在1959年后变化很小,0m沙体变化基本不变,-2m沙体略有冲刷,冲刷量为0.07×106m3/a,反映出没冒沙稳定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The southern Delmarva Peninsula is located along the middle Atlantic Coastal Plai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axial highland of the peninsula formed in four stages of Pleistocene spit progradation. The landward shoreline of the peninsula is on the Chesapeake Bay. The seaside shoreline of the peninsula is o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coast of the peninsula is composed of five landscape sections described as a headland, a left-hand spit, a right-hand spit, a wave-dominated barrier island, and tide-dominated barrier islands.Fisherman Island is a barrier island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southern Delmarva Peninsula. The landscape features on Fisherman Island do not illustrate a direct linkage to (1) the sediment dispersion from the Delaware headland or (2) the influence of local antecedent topography. The island has a bipolar progradational history that is normal to the axis of the southerly sediment dispersion pattern from the Delmarva headlands.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sea-level rise flooded the low-elevation land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southern Delmarva Peninsula. The submerged area formed a shallow platform in the entrance to the Chesapeake Bay. Two sediment dispersion tracts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On the ocean side of the peninsula, sediment moved southward along the lower shoreface to the Chesapeake Bay entranc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peninsula, southerly moving bay currents also dispersed sediment to the entrance of the bay. The two tracts converg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bay entrance forming a broad sand shoal. Wave diffraction and refraction around the margins of the shoal “swept” sediment into linear sand bars that migrated back toward the peninsula.By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fusion of sand bars on the shoal surface produced a permanent nucleus for island development. Wave refraction caused wave crests to “wrap around” the island core producing separate easterly and westerly components of shore aggradation. The westerly aggradational history is recorded in closely spaced sets of beach ridges. The easterly aggradational history is recorded in broadly spaced hammocks.  相似文献   

14.
15.
近30 年来长江口岸滩沉积物与地貌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长江口潮间带宽度、表层和浅地层柱状样沉积物、典型水下岸坡剖面的现场测量,以及对潮间带宽度及水下岸坡剖面的多幅历史海图分析,研究近30 年长江口岸滩演变特征及岸滩演变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 岸滩沉积物整体上呈“北细南粗”的变化特征,横沙东滩北岸、长江和东海大桥下等主要大型工程附近潮间带柱状样粒序向上显著变粗;(2) 长江口部分潮间带宽度减少90%以上;水下岸坡由1980 年的“S”形向凹形、斜坡形等侵蚀型形态转变,岸坡明显变陡,侵蚀型岸滩特征凸显;南汇嘴至芦潮港岸段水下岸坡闭合水深1978-2004 年为-8 m,近10 年来滩底发生侵蚀,刷深约1 m;(3) 流域来沙量锐减导致长江口侵蚀型水下岸滩格局的形成;河口大面积围垦、青草沙水库和长江与东海大桥等大型工程建设是造成潮间带大面积损失和局部沉积物粗化的主要原因;沙体变迁是狭长型河槽局部岸滩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苏北岸外条子泥沙洲潮沟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君  冯卫兵  张忍顺 《地理科学》2004,24(1):94-100
以苏北岸外条子泥沙洲潮沟系统为例,分析该区域野外实地测量及历年卫片,分析主要潮沟系统近20年来的动态变化。总结了潮沟系统发育演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各个主干潮沟系统摆动幅度、速率均不相同,单独潮沟系统的各沟段亦有不同的摆动幅度、速率;位于沙洲中部西大港西侧近岸潮沟系统摆动具一定周期性,其东侧潮沟摆动较稳定;潮沟摆动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沙洲潮沟系统在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具备自动调整作用,主要表现为单一潮沟具有平衡倾向性及沙洲潮沟系统整体的综合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17.
李清  殷勇 《地理研究》2013,32(10):1843-1855
11DT02孔位于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东北部里磕脚沙脊南坡,通过沉积相分析、粒度统计,结合年代地层数据,重建晚更新世以来里磕脚沙脊的长周期环境演化,分析沙脊成因、厘定沙脊发育年代。研究表明:里磕脚沙脊从下至上由潮滩相、硬黏土相、潮滩相和潮流沙脊相组成。潮流沙脊和潮滩由粉砂、细砂和少量黏土组成,两者均成正偏态分布。潮流沙脊和潮滩在概率累积曲线上分别表现为三段式和四段式分布,以跳跃次总体为主,并呈双跳跃特点。研究区晚更新世经历海平面下降发育潮滩环境,到完全暴露形成标志性的“硬黏土”层;全新世初期经历海侵,研究区复又开始潮滩沉积,随后被海水完全淹没,潮流作用渐强,改造下伏潮滩和“硬黏土”,逐渐堆积成高差最大达30 m的脊槽地形。  相似文献   

18.
江苏海岸侵蚀过程及其趋势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江苏省侵蚀海岸的总长度为 30 1 7km ,分为 4段 :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港海岸、吕四海岸以及海州湾的沙质海岸。各段海岸侵蚀原因不同。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是因黄河改道失去泥沙来源 ;吕四与港海岸则因辐射沙洲调整过程中滨岸水道的向岸移动造成的 ;而北部沙岸则是因人类活动 (上游建设水库及开挖海滩沙 )的干扰。江苏海岸是一个沉积物准封闭系统 ,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将加剧这一侵蚀过程 ,预计未来侵蚀海岸的长度将增加 ,辐射沙洲区的外围沙洲将因侵蚀而向中心区退缩。一些目前是隐型侵蚀的岸段将向显性侵蚀的阶段发展。由于连云港到长江口北支的岸段是软性海岸 ,缺乏硬质节点 ,在没有建造大型人工设施的前提下 ,估计江苏海岸动态及制定开发规划时必须考虑平直化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灌丛沙堆表面压力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风成沙丘表面压力分布特征直接反映沙丘表面风蚀风积特点,因而是研究沙丘表面地貌过程的重要依据。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性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柽柳沙堆为基础,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成四组模型,选用起沙风速区间在6~14 m/s的5组不同风速分别对四组模型在风洞中作纯气流表面压力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无植物覆盖的半球形沙堆和圆锥形沙堆的表面压力分布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有较明显反射涡流,丘顶存在高压剪切气流区域,圆锥形沙堆则不存在这种风压变化,此外半球形和圆锥形沙堆两翼的高低压风蚀区域分布特点也不一致。人工“植物”引发的沙堆丘顶和背风坡区域表面风压的显著变化有利于截留沙尘、保护沙堆免受风蚀并促进沙堆增长。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和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泽刚 《地理学报》1997,52(1):54-62
从河海双向动力平衡角度,阐明了泥沙在滞流点附近沉积,以及滞流点位置变动,拦门沙发育和演变的特征,提出了河口海岸7.5m水深为冲淤分界线及涨落潮期间拦门沙的冲淤分布,其结论对黄河口拦门沙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