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东旭  程彧  董铭 《甘肃地质》2003,12(2):31-37
礼岷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期深海—半深海的复理石沉积阶段和晚期陆相磨拉石沉积阶段。该盆地在成盆及盆山转换过程中在其前渊、隆后盆地以及褶皱冲断带内形成了Au、Ag、Pb、Zn、Cu、Mo等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
礼岷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期深海—半深海的复理石沉积阶段和晚期陆相磨拉石沉积阶段。该盆地在成盆及盆山转换过程中在其前渊、隆后盆地以及褶皱冲断带内形成了Au、Ag、Pb、Zn、Cu、Mo等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3.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楚雄盆地位于场子陆块的西南边缘,为一典型的中生代周缘前陆盆地,盆地演化阶段明显,晚三叠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沉积,侏罗纪则为前陆晚期磨拉石沉积。对盆地构造沉降史研究后笔者认为:①晚三叠世复理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幅度巨大,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盆地最西部,紧邻古哀牢山造山带,沉积体呈形楔形展布;③侏罗纪磨拉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中心以及前缘隆起向内陆方向迁移明显;③中生代构造快速沉降的沉积体的楔形展布表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沉积相特征分析,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地区地质大剖面。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和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经历了三叠纪末逆冲推覆变形,早侏罗世伸展变形,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挤压变形,古近纪弱伸展变形和中新世以来逆冲-走滑变形;而塔东南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则经历了早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坳陷盆地阶段,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挤压-抬升-剥蚀阶段,古近纪弱伸展盆地阶段和中新世以来陆内走滑型挤压挠曲盆地阶段等五个阶段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滇西新生代兰坪盆地和剑川盆地分别位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两侧,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内,其沉积过程和构造变形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演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这两个盆地古近纪沉积和构造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兰坪盆地和剑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分为三期:始新世早期的强烈挤压变形、始新世中晚期的伸展变形、渐新世的走滑变形。始新世早期的挤压变形主要表现为兰坪地区的褶皱–冲断系统、哀牢山-红河断裂的逆冲活动和剑川盆地的宽缓褶皱。沉积方面,古新统勐野井组(E_1m)较为稳定的细粒滨湖相沉积转变为始新统宝相寺组(E_2b)较粗的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的河流相沉积,特别是宝相寺组底部发育的一套快速堆积的磨拉石建造,可能是对始新世强烈挤压环境下的沉积响应。始新世中晚期伸展变形体现在盆地的构造环境由早期的挤压环境变为伸展环境和该时期大量富钾岩体和岩脉的侵入,沉积学上,下始新统宝相寺组的河流相转变为中始新统金丝厂组(E_2j)具有快速堆积磨拉石特征的曲流河沉积,极可能是对构造体制变革的沉积响应。渐新世的走滑变形则体现在渐新统的缺失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早期左行走滑。因此,我们认为剑川–兰坪地区在始新世中期和渐新世均发生了显著的运动学转换,这一认识也得到了始新世中期兰坪和剑川盆地物源明显变化的支持。结合青藏高原东南部始新世中晚期岩浆的活动,渐新世大型剪切带(崇山剪切带、高黎贡剪切带)的强烈走滑和保山块体的旋转,我们推测青藏高原东南缘古近纪的构造演化为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挤压、始新世中晚期的伸展、渐新世的转换压缩。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系统地质调查和实测地质剖面研究,在海拉尔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识别出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盆地伸展构造和盆地挤压构造3类构造样式。其中: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包括额尔古纳韧性剪切带和嵯岗构造片麻岩带;盆地伸展构造样式以海拉尔市北部日军要塞堑垒、断阶构造、追踪张性断层和灵泉露天煤矿大型正断层为代表;盆地挤压构造样式以头站旅店逆冲断层、灵泉露天煤矿断褶带、伊敏露天煤矿顶厚褶皱和大型同沉积褶皱为代表。在构造样式形成时代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解释成果,认为海拉尔盆地由老至新至少经历了6期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基底大规模伸展、下白垩统铜钵庙组沉积期强烈断陷、下白垩统南屯组沉积后挤压反转、大磨拐河组二段—伊敏组沉积期伸展拗陷、伊敏组沉积之后至上白垩统青元岗组沉积之前强烈挤压、青元岗组沉积期同沉积挤压。6期变形事件由老至新组成了海拉尔盆地较为完整的变形序列。  相似文献   

7.
章雨  李江海  程鹏 《地球科学》2021,46(6):2218-2229
南大西洋中段被动陆缘含盐盆地群是全球油气储量快速增长的地区,阿普特阶盐岩的分布及构造变形对该区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前人地震及重磁资料基础上,沿热刺转换断裂带选取圣埃斯皮里图和宽扎这组典型共轭盐盆,平面上在Gplates软件中叠合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进行板块构造重建,剖面上应用Move软件进行平衡恢复,根据反演结果设计正演模型,进行物理模拟对比实验.在重力滑脱及重力扩展作用下,盆地内形成了伸展-过渡-挤压的盐构造分带,而底板斜坡倾角、基底伸展量、前缘阻挡、盐上沉积载荷及同沉积速率等因素,造成了共轭盆地间盐构造变形过程的差异性.盐构造变形过程可分为盐构造初期变形阶段(阿普特期-阿尔比早期)和盐构造继承性发育阶段(两期,阿尔比晚期-古近纪早期和古近纪晚期-现今):(1)阿普特期-阿尔比早期,圣埃斯皮里图和宽扎盆地初始为统一盐盆,盐盆东侧强烈伸展,形成伸展区断裂及盐筏,同时盐盆逐渐一分为二并形成外部高地带,盐岩重力变形逐渐减慢.(2)阿尔比晚期-古近纪早期,圣埃斯皮里图盆地外部高地带继承性隆起,盐岩垂向上浮迁移;宽扎盆地厚层盐高原隆起,盐岩越过外部高地带形成逆冲推覆体.(3)古近纪晚期-现今,圣埃斯皮里图盆地基底稳定热沉降,盐构造继承性发育,整个盆地盐岩呈现垂向迁移特征;宽扎盆地靠陆端基底一定规模构造抬升,盐岩向海运输重建,伸展区盐筏进一步发育成盐滚,过渡区及挤压区盐底辟持续上拱,逆冲推覆体继续发育并在盐上层形成大量断裂及褶皱,整个盆地盐岩不断向坡下聚集且构造分带性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古龙地区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通过古龙地区登娄库组的构造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特征综合研究,对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特征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断坳转换期,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和晚期、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和晚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对应4个三级层序(Sq1-Sq4); 古龙地区登娄库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 登娄库组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演化,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沉积充填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Sq1)和晚期(Sq2)下部地层受断陷作用控制,沉积充填特征符合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演化模式; 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和晚期(Sq4)地层具有坳陷层序地层特征,其中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和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属于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晚期(Sq4)发育干旱背景下的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
胶莱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的陆相盆地,构造变形较为复杂。在野外断裂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年代学数据和地层沉积序列,确立了胶莱盆地白垩纪的变形演化历史。总体上,胶莱盆地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沉积了3套地层,经历了多个构造变形阶段。其中,发生在白垩纪的变形阶段主要有:(1)早白垩世早期,鲁东地区受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场控制,胶莱盆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发间歇期沉积了大盛群;早白垩世晚期,受强烈的区域性NW—SE向挤压,胶莱盆地褶皱回返。(2)晚白垩世早期,在区域近S—N向引张应力作用下,诸城断陷盆地发育,王氏群沉积;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导致王氏群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0.
加里曼丹岛地处东南亚区域中心位置,新生代以来其最显著的构造特征是伴随东南亚板块构造运动经历了逆时针旋转过程。重点针对中新世时期东南亚区域大规模构造事件,开展区域构造—沉积响应特征研究。基于加里曼丹岛东南部库泰盆地中新世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研究成果,结合加里曼丹岛南部东爪哇盆地中新世半深海斜坡—盆底沉积体系特征分析,综合探讨加里曼丹岛南缘中新世区域构造反转—沉积响应特征。中中新世时期15 Ma左右,形成了大规模马哈坎进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雏形;依据钻井与地震数据约束,推断东爪哇盆地中新世半深海斜坡—盆底沉积体系初始发育时间为16~15 Ma,2种沉积体系初始发育时间基本一致。推断东南亚区域中中新世时期大规模构造反转事件是加里曼丹岛南缘2种沉积体系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同时期库泰盆地开阔深水环境和东爪哇盆地东西向狭长延伸半深海环境,分别为库泰盆地大规模进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和东爪哇盆地半深海浊积体发育创造了充足的可容纳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郎坪弧后盆地是北秦岭早生古代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二郎坪岩群是古弧后盆地的物质残存,记录了盆地演化方式和过程,沉积建造和岩浆作用研究发同,在二郎坪弧后盆地南北两侧各发育一套活动型陆缘沉积体系和一系列府冲型花岗岩,变形构造解析反映出主造山期早期沿弧后盆地两侧各形成一套韧性推覆构造系,并具对冲型几何学样式,为俯冲带典型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弧后盆地在造山早期分别俯冲于南部秦岭古岛弧和北部宽坪古陆之下,具双向式俯冲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藏羌塘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藏羌塘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内晚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抬升剥蚀阶段 ,形成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南羌塘被动大陆边缘和北羌塘弧后盆地以及晚侏罗世之后的构造地貌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 ,盆地从北向南形成了北缘冲褶带、北羌塘变形带、中央碰撞隆起带、南羌塘变形带和南缘冲断带五个构造单元。变形由坳陷边缘到中心逐渐减弱 ,侏罗山式褶皱样式 ,反映出盖层浅层滑脱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3.
柴北缘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地质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柴达木盆地北缘及邻区包括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南祁连地块(宗务隆天山期裂陷槽)、欧龙布鲁克微陆块、柴北缘祁连期结合带、柴达木地块、东昆仑晚天山-印支期结合带(东昆北岩浆弧)和西秦岭结合带。其中柴北缘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寒武纪基底成生与演化、祁连期洋-陆转化、天山-印支期板内变形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高原隆升等四个阶段。本文在论述各个演化阶段的沉积事件、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形迹和成矿作用等地质事件群的基础上,对柴北缘的变质基底、全球大地构造对比和显生宙花岗岩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阜新盆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充填、成矿作用的总结,识别出阜新中、新生代发生的三次构造转换,即挤压—伸展,伸展—挤压,挤压—伸展,其时限分别是(135~120)Ma、100Ma和40Ma。深部岩石圈的构造变动是盆地表壳层地质作用的根本控制因素;盆地内的岩浆岩、沉积充填以及成矿作用是地球深部作用的浅部响应。  相似文献   

15.
罗盼  任建业  雷超 《地质学报》2024,98(4):1101-1113
为了阐明南海由陆向洋的过渡带内构造活动的时间 空间迁移过程,本文以两条跨南海东部共轭被动陆缘和南海西南部共轭陆缘的两条长剖面为基础,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分析,在南海洋陆转换带内确定了出Tb、SD、PD和Bi四个一级层序界面,并以这4个一层序界面为界,将南海陆缘划分为:早期断陷盆地(Tb—SD)、晚期拆离盆地(SD—PD)和断坳转换盆地(PD—Bi)。通过对同一剖面不同构造单元带内同构造地层的分析,发现构造活动时代由陆向洋逐渐变年轻;通过对比不同剖面同一构造单元带内的同构造地层发现,构造活动时代沿着海底扩张迁移的方向逐渐变年轻。因此,在南海扩张期间,岩石圈的伸展变形不仅表现为向洋方向的迁移,同时表现为向海底扩张方向的迁移。  相似文献   

16.
在西藏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地质调查图成果的基础上,重建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3个地层区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地层序列,对地层纵向、横向序列变化和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时,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沉积与其南、北两侧大陆边缘沉积有明显差异;中特提斯海洋盆地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深海-半深海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残余海(洋)盆地沉积和晚白垩世残余海盆消亡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佳疙瘩组变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佳疙瘩组变碎屑岩的主量元素以富集SiO2、Al2O3、K2O、Na2O等为特征,微量元素以富含高场强不相容元素为特征。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性质为被动大陆边缘拉张(早期)和弧后拉张(后期)两种深部背景下的拉张断陷盆地。而基性岩浆的侵入活动代表这一过程的持续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甘肃红石山地区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红石山蛇绿混杂岩产出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红石山深大断裂带中。其物质组成反映出该杂岩形成于小洋盆环境。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后经历了至少3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叠加与改造。于二叠纪晚期运移至地表。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红石山蛇绿岩的组成及变形变质特征,为研究北山北带提供了最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东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挤压构造环境下,造山带与相邻的克拉通之间形成前陆盆地,其演化是由早期不稳定阶段向晚期稳定阶段不断发展。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于克拉麦里山前形成典型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及前缘陆隆的演化、迁移与克拉麦里深大断裂的走滑发展休戚相关。早石炭世前陆盆地位于陆南-滴西地区,晚石炭世迁至东部大井-石钱滩北部,二叠纪,受克拉麦里大断裂影响,开始向西迁移至五彩湾一带;晚二叠世晚期前陆盆地消失,进入统一拗陷时期。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早期与晚期的构造应力作用松弛期,为前陆盆地发育期,分别形成该地区滴水泉组与平地泉组两套烃源岩。其中滴水泉组形成的石炭纪原生油气藏,在后期的构造变动中,遭受了破坏,油气发生散失,而平地泉组最具现实意义。前缘陆隆的变迁,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前缘陆隆于演化过程中逐步被NE向构造改造,后期得到不断加强的古隆起之上的NE向构造是油气有利聚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