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热史恢复与成藏期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确定了高邮凹陷主要构造单元古地温梯度: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5.6℃/km,北斜坡西为43.9℃/km,北斜坡东为33.2℃/km;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31.4℃/km,北斜坡西为39.3℃/km,北斜坡东为50℃/km;包裹体均一温度计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为29℃/km,北斜坡西为42.5℃/km,北斜坡东为32.3℃/km。对比分析现今地温梯度得出:深凹带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0~7℃/km;北斜坡西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10~15℃/km;北斜坡东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4~21℃/km,今古地温梯度变化规律为深凹带变化小,斜坡带变化大。将典型单井埋藏史-热史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分析,判识高邮凹陷深凹带成藏期介于46~37Ma,北斜坡成藏期介于40.9~37.5Ma,具有深凹带早于北斜坡的规律,判定出三垛期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主要成藏时期。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古地温梯度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法和镜质体反射率(Ro)法恢复了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的古地温梯度。研究结果显示,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分布在3.5~3.9℃/hm;镜质体反射率(Ro)恢复的古地温梯度接近4.0℃/hm;平均接近3.7℃/hm,明显高于2.3℃/hm的现今地温梯度。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较高古地温场背景不仅对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指示了准噶尔盆地北部存在一次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中原地区古地温梯度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具有叠合盆地多期叠加演化的特点,不同地质时期地温场的恢复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应用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Barker温度函数法、EASY%Ro模拟等方法,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最高古地温的恢复,进行不同地质时期的地温梯度恢复。研究表明:(1)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Barker温度函数等方法仅适用于欠补偿沉积区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恢复;(2)Barker法计算的地温梯度偏高;(3)而EASY%Ro热史模拟方法是补偿-近补偿沉积区古地温梯度恢复的有效方法;(4)三叠纪、侏罗—白垩纪、古近纪是影响上古生界烃源岩演化的关键时期,地温梯度分别为3.3℃/100 m、4.5℃/100 m和4.0℃/100 m。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热史与成藏期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金湖凹陷西斜坡和卞闵杨构造带进行古地温梯度计算和热史恢复.根据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出西斜坡的古地温范围介于45.6~128.4℃,古地温梯度为45.5℃/km;卞闵杨构造带古地温为26.4~120.3℃,古地温梯度为42.7℃/km.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计算出西斜坡古地温...  相似文献   

5.
宁武-静乐含煤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武-静乐盆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含煤构造盆地,是山西省煤层气勘探主要区域。本文基于镜质组反射率及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恢复了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太原组煤层的Ro值主要反映中生代晚期地层达到最大埋深时的古地温状况,根据最大古埋藏深度,获得盆地的古地温梯度约3.88 ℃/100 m~4.34 ℃/100 m。裂变径迹资料抬升冷却分析,得出盆地经历了70~63 Ma和38~20 Ma以来的两次快速抬升。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表明,盆地经历的最大古地温时期是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达到的,该时期是煤层气主要生成期。晚白垩世期盆地抬升冷却,地温明显降低,生气作用减弱及停止。镜质组反射率和裂变径迹所揭示的热演化史对于深化认识宁武-静乐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盆山构造热演化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磷灰石构造热年代学年龄、有机质成熟度指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和单井EASY%Ro反演等方法,对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盆山系统开展盆山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磷灰石年龄记录了早白垩世(99~1244 Ma)、晚白垩世(66~87 Ma)和古近纪(284~63 Ma)3次抬升过程;有机质成熟度指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反映出海西期构造抬升过程。单井热史模拟表明,孔雀河斜坡下古生界烃源岩在志留纪末-早泥盆世到达最大热演化程度,模拟最大古地温梯度为356 ℃/100 m,侏罗纪末古地温梯度为31 ℃/100 m,焉耆盆地南部凹陷侏罗纪晚期模拟最大古地温梯度达415 ℃/100 m。海西期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孔雀河斜坡由沉积转入剥蚀演化阶段,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晚白垩世隆升使孔雀河斜坡及焉耆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热演化停止。  相似文献   

7.
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经历的古地温环境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流体包裹体等古温标揭示古地温大小,并建立烃源岩热演化史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油气成藏期次判定.研究区现今为低温传导型地温场,地温梯度为2.76 ℃/100m.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古地温场特征不同:盐场次凹、小湖子次凹为传导型古地温场,古地温梯度为2.8~3.4 ℃/100m,古地温约81.2℃~128.1℃;黑沙低凸起带受凸起聚热或热异常作用的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高于沉积凹陷区域,达到4.0~4.8 ℃/100m,古地温约103.2℃~140.2℃.中侏罗统古地温高于现今地层温度,有机质成熟演化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热史模拟和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表明,萨尔台凹陷不同次级构造单元油气充注过程稍有差异,但对整个萨尔台凹陷中侏罗统储层来讲主要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45.0~152.0 Ma)和早白垩世(100.0~134.0 Ma),与达到古地温峰值的时间大致相当,体现出古地温场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大民屯凹陷古今地温场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系统测温资料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特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了古地温,利用EasyRo模型反演热史变化,并与东西部凹陷热史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1)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梯度较低,平均为2.9℃/100m。(2)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揭示大民屯凹陷古地温梯度较高,其中安福屯洼陷和荣胜堡洼陷分别4.07和3.6℃/100m,皆高于东部凹陷(平均为3.3℃/100m)。从而解释了其较低的生烃门限。(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结果认为地质历史时期研究区热流体活动较强烈。以高凝油为主的安福屯洼陷油气充注为幕式快速运聚成藏,而以正常稀油为主的荣胜堡洼陷油气运聚为在异常高压下的快速运移和浮力作用下的缓慢运移相结合。(4)大民屯凹陷的热史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东部凹陷,与西部凹陷也有差异,整个热史演化程度较低,有利于高凝油油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温标方法模拟的济阳坳陷地温演化情况表明,地温梯度在坳陷的演化过程中是逐渐降低的。在孔店组-沙河街组沉积期间地温梯度是较高的,最高可达5.5~6.0℃/100m,但在此期间地温梯度下降较快,在东营组沉积时期降为3.5~4.5℃/100m;在馆陶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变化很小,至第三纪末地温梯度已降至目前的3.5℃/100m左右。济阳坳陷的构造沉降特征表现为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期间(65~43Ma)的快速构造沉降阶段和沙三段沉积(43Ma)以后的热沉降阶段,盆地的地热史模拟结果和构造沉降所揭示的坳陷演化阶段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坳陷热历史研究为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与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地温场对比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任战利  赵重远 《沉积学报》1997,15(2):134-137
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都为大型的沉积盆地,中间以吕梁隆起相隔开。本文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包体测温等古地温研究方法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中生代晚期的古地温梯度和古大地热流,鄂尔多斯盆地为3.3~4.3℃/100m及81~95mW/m2,沁水盆地为6.1℃/100m及106mW/m2。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都较高且沁水盆地高于鄂尔多斯盆地说明中生代晚期存在一次构造热事件,构造热事件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次构造热事件提高了气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加速了天然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孙继朝  贾秀梅 《地球学报》1998,19(4):383-386
对地下水年龄,测年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环境同位素方法是目前地下水测年中较为理想的方法。能动地^14C地下水测年的回顾,认为提高测年质量的关键是加强水岩作用和水动力混合影响研究,建议将测年纳入研究工作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丁清峰 《世界地质》2001,20(1):17-24
近些年来,煌斑岩研究倍受地质学家重视,在诸如煌斑岩分类、成因及其与金矿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煌斑岩仍难以根据现有的准则分类,钾镁煌斑岩和金伯利岩最好能从煌斑岩中独立出来,Mitchell建议的“煌斑岩相”的概念比“煌斑岩族”更能体现煌斑岩的特征而煌斑岩原始岩浆可能并不存在,煌斑岩是普遍类型的基性岩浆在源区或侵位过程中遭受地壳混染的衍生物;Rock等人提出的煌斑岩中温热液金矿成因模式存在明显的问题,因为煌斑岩高含量金多为次生富集的,煌斑岩与金矿伴生的主要原因是二者具相同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硅钡铁钛石(Bafertisite)是1959年在我国内蒙白云鄂博高温热液型铁矿床中首次发现的矿物。近来在江苏某地的区域变质岩中,也发现了该矿物。它产于混合岩化片麻岩中碱质交代比较强烈的地段,与石英、微斜长石、斜长石、钠闪石、霓石、钠辉石、  相似文献   

14.
静态控制破碎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验分析了静态破碎剂膨胀压的产生过程及膨胀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把静态破碎剂的应用温度范围分为速效高效阶段,普通高效阶段和“滞死”阶段,为解决“滞死”阶段的药剂失效问题,研制了可回收利用的温控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控制同步破碎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土微结构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通过电镜扫描分析手段,对Q3黄土试验场地土样微结构特征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旨在找出其规律性。同时,本文还介绍了黄土微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要求。结合室内实验,对所获得的一系列黄土特性量化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比,揭示了微结构与黄土液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由统计值变异系数,能达到对黄土场地液化势起到相当程度确定性的目的,验证了利用微结构研究黄土结构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江苏溧阳透闪石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测试方法,对江苏省溧阳过去发现的白玉和新发现的青白玉、青玉和碧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溧阳透闪石玉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Na含量正常,而不是以前文献所报导的钠透闪石;其主要结构与和田玉基本一致,证明了溧阳透闪石玉也是一种典型的透闪石玉.本文还论述了其成因,指出了进一步找矿及考古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海山 《世界地质》2000,19(4):392-396,401
以实现空间正确归位为目的的地震偏移技术方法业已历经了长足发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为人们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在综合考虑偏移策略,算法、参数和速度等决定剖面质量因素之后,不难发现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巨大差距,近期地震偏移技术的研究进展迅速三维深度偏移和适用于复杂介质情况的综合方法将有望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钻石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钻石的分级与评价,钻石的人工优化与鉴定,钻石的人工合成及其鉴别,钻石首饰镶嵌的研究现状,探讨了钻石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螺旋面的拟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基伟 《岩土工程技术》2009,23(2):87-89,94
提出了一种螺旋面的拟合算法。利用参数方程建立独立参数与直角坐标的代数关系,构建出误差方程组,再利用非线性方程的多维数值寻根方法求解出螺旋面的各项参数。用模拟数据进行了算法的验证,并给出了误差的评定方法。此法可拓展到对其它参数曲面的拟合。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多次室内试验,大致掌握了不同电势梯度下非饱和黏性土的水平电渗排水规律,从电渗排水量、排水速率、土体电阻、能量消耗、电渗透系数、耗能系数等方面对电渗进行曲线分析,通过分析大致判断电渗排水的终止条件,可以对未来电渗法的实际操作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土体的电阻增大,其电流减小,导致电渗排水的速率降低,出于节能的考虑,可以在电渗末期停止通电,这样做既节能又有利于电渗排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