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鸿祯 《地质论评》1943,8(Z1):183-184
中国泥盆纪含鱼层之层位,久为学者注意,此层在云南东部,分布颇广,如在昆明附近,此层常直覆较老地层之上,且其上每即为石炭纪灰岩,所产鱼化石,植物化石,及岩性与湖  相似文献   

2.
边兆祥 《地质论评》1947,12(5):425-430
中国泥盆纪鱼化石之发现,远在民国初年(1913—1014),为丁文江先生在云南沾益翠峰山所采,该含鱼层尚有植物化石,经Halle教授鉴定,其主要者为Drepanophycus Spinseformis  相似文献   

3.
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的组成与古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楠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2009,11(1):91-104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相似文献   

4.
青海玉树地区首次发现中泥盆世植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玉树西部地区原下石炭统杂多群发现保存完好的Psilophyton dapsile等植物化石,据此,含化石地层厘定为中泥盆统。这一发现对研究青海南部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以及我国泥盆纪植物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斯行健 《地质论评》1942,7(6):355-358
自沟鳞鱼之发现,我不反对计荣森先生之主张,将跳马涧系归入于上泥盆纪,但从今天以前,我始终没有说过,跳马涧系有属于上泥盈纪之可能,计先生在其大著里面(中国地质学  相似文献   

6.
武汉地质学院王良忱于1983年8月,在湖南省桂阳县莲塘公社南约五公里处的晚泥盆世地层中,采得一块保存相当好的肺鱼脑颅化石。中国过去发现的肺鱼化石只用于分离的齿板(刘宪亭、叶祥奎1957,1960;王俊卿,1981)。新近在云南省发现的泥盆纪早期的希望奇异鱼(Diabolichthys speratus Chang et Yu,1984)又和过去已知的肺鱼有较大差别。莲塘的肺鱼化石表现了典型的泥盆纪肺鱼特征,可归入双翼鱼科(Dipteridae)的掌双翼鱼属(Chirodipterus)。  相似文献   

7.
《地质论评》1993,39(1):89
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发展地质找矿事业,由中国地质学会、广西科协、广西地质学会、国际地科联泥盆纪地层分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泥盆系及固体矿产与油气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9日至12日在桂林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立陶宛、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越南、中国(含台湾)等国家的近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首次在中国举行的这次泥盆系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53篇(含国外47篇),广泛交流了全球各地泥盆纪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沉积学与矿产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对全球性地层界线、事件地层、中国南方泥盆纪沉积类型、火山沉积建造、生物礁、华南与秦岭泥盆系多金属矿产的研究比较详细。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外贝加尔泥盆纪油  相似文献   

8.
粤东北的梅县、兴宁、蕉岭一带前泥盆纪地层出露较广,自下而上划分为楼子坝组、南岩组、黄连组和林田组.除南岩组外,其余各地层单位均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划分为Leiopsophosphaera(光球藻)-Trachysphaeridium(粗面球形藻)-Laminarites(片藻)和Leiopsophosphaera(光球藻)-Micrhystridium(微刺藻)-Reticulum(粗网球藻)两个组合,并认为该地区可能存在元古代地层.  相似文献   

9.
陈国达 《地质论评》1949,14(Z1):67-69
中国南部之泥盆纪海侵,在下泥盆纪时,似犹未大片淹及粤境。中上泥盆纪时,向所知者,亦仅在省境西南部及北部有深海相或浅海相地层之存在。民国十六年,两广地质调查所成立之初,诸先辈在花县赤泥圩附近,曾有志留纪地层之绘述,今春笔者偕中山大学地质系同学黄国贤等数人,前往查勘,曾在其处采得上泥盆纪化石数种,因知该地层之时代,实系(或至少有一部分)应属泥盆纪之产物。  相似文献   

10.
《地质论评》1959,19(1):27-27
广东省地质局最近在龙门县龙山系地层中发现笔石,含笔石地层与上复泥盆纪地层为不整合接触。这一事实澄清了  相似文献   

11.
黄文荣  姚昌俊 《地质论评》1966,24(3):245-246
含锆石量很高的石英砂岩,在国内还未报导过,最近本省在进行区测时,于二迭纪地层中发现了两层厚度不等的含锆石石英砂岩,现介绍于后。该地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纪—早侏罗  相似文献   

12.
赵汝旋  秦国荣 《广东地质》1997,12(1):19-26,T001
粤北地区下石炭统下部的古孢子化石组合以具有泥盆-石炭纪过渡色彩为特征。根据其产出的地层位置和组成特征,划分Verrucossisportites nitidus-Anapiculatisporite hystricousus组合带(NH组合带(和Lycospora-Calamospora组合带(组合带)。前者以乐昌大赛坝剖面为单位层型,其中的孢子较原理,交复杂,繁盛于泥盆纪的分子含也较高,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广西钦州、玉林地区的志留系和泥盆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正> 广西钦州、玉林地区是研究中国南方志留系、泥盆系,特别是含笔石、竹节石地层的重要地区。这个地区的志留、泥盆系是由广西区测队、广西第三地质队等单位最先研究的。汪啸风(1977,1978a)曾著文发表了钦州的志留纪地层和笔石动物群。玉林地区的泥盆纪  相似文献   

14.
八卦庙大型金矿床含矿岩石中斑点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从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层特征和多期成矿等方面阐述了八卦庙金矿岩石中斑点的物质组成及其特征,指出秦岭泥盆纪含矿岩石中斑点状构造为矿流体多期作用的结果且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可作为金矿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在四川赭盆地的位置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在四川赭盆地的西北,大致自阳化之西,向西南延展到安县之北,长约100公里,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向斜区。从四川盆地周围来看,本纪地层只有在龙门山本部,即雁阳坝经江油至安县正北一段,发育最为完好,其东北三磊坝至川陕交界之朝天驿一带,也有一些狭长而比较零星的露头;它的地层,在安县西南还断断续续的向西南延伸到绵竹以西、灌县以北,与康定附近的泥盆纪地层遥相含接。换言之本纪地层是从盆地边缘的西北,一直延伸到它的西南。但盆地东北的大巴山和川南、黔北的边缘,以及盆地内部,都没有海相泥盆纪地层的存在。很显然,在盆地北、西、南三面和内部,大凡海相泥盆纪地层存在的地区,每每跟随着丰宁纪和中石炭纪  相似文献   

16.
李文辉 《广东地质》2001,16(2):55-62
粤东北的梅县、兴宁、蕉岭一带前泥盆纪地层出露较广,自下而上划分为楼子坝组、南岩组、黄连组和林田组。除南岩组外,其余各地层单位均含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划分为Leiopsophosphaera(光球藻)-Trachysphaeridium(粗面球形藻)-Laminarites(片藻)和Leiopsophosphaera(光球藻)-Micrhystridium(微刺激)-Reticulum(粗网球藻)两个组合,并认为该地区可能存在元古代地层。  相似文献   

17.
姚树帆 《地质论评》1959,19(5):227-228
常安之同志曾在古生物学报6卷1期发表了“大兴安岭海神石灰岩地层古生物群和古地理的研究并讨论中国南部上泥盆纪后期的间断”一文,文中对中国南部上泥盆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按笔者理解,常安之同志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阐述了以  相似文献   

18.
儋州市兰洋镇上番开村附近的青天峡组中晶灰岩首次发现竹节石化石多筒节石属Polycylindrites和光壳节石属Styliolina,据此将含化石地层的时代由原来的晚石炭世厘定为晚泥盆世弗拉期。进一步确定了泥盆纪沉积在海南岛的存在,补充和完善了该岛区域地层柱。为解决海南岛是否存在泥盆纪沉积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难地层问题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证据。竹节石在海南岛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该岛晚古生代生物群面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泥盆纪聚煤作用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泥盆纪是中国聚炮期之一,它标志着晚古生代聚炮作用开始,并不断发展。到石炭二叠纪达到高峰,导致中国重要聚煤期的出现。华南泥盆纪沉积十分发育,其聚煤作用受地壳运动和海水进退的控制,显示了从西南到东北规律的迁移。泥盆纪煤层是浜海或浅海环境的产物,某些煤含有多量的角质层物质,故称为角质残植煤,这与沉积环境及原始成煤质料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海平面升降规程,频幅及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海平面升降由三个准二级旋回叠加组成,第一个含S1-S3层序所对应的三个海平面升降旋回;第二个、第三个分别含S4-S10六个和S11-S18八个层序的三级海平面组合而成。海平面升降频幅样式可识别低频低幅、高频低幅、低频高幅、高频高幅上种类型,整个泥盆纪表现为早晚期低频低幅型,中期则以另外三种混合叠加为主,最高,最低海平面对比显示全球各大陆具不等时性,全球海平面升降规程则具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