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三维地质建模的基本理论、发展现状及未来,该文回顾了三维地质建模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三维地质建模流程,从矢(栅)属性、空间尺度、时间维度、拓扑一致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三维地质建模在石油、地下水模拟、数字矿山、城市地质、岩土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在研究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和国内外软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难点及关键技术;对三维地质建模进行了综合定义,并总结了三维地质建模亟待突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13种期刊近十多年来发表的有关城市旅游的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差异,发现国内在不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比国外起步晚,但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研究方法趋向多样化,且更加注重定量研究方法;提出国内城市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进展对我国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研究理念与概念、研究主要内容两个角度进行梳理,认为未来研究应在理论、方法、规范、实证及实践五方面得到加强:进一步厘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加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灵活运用;制定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选择的指南性规范;合理把握具体评价的时间、空间尺度;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二级管理体系,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意象为解释城市中居民与城市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视角,对城市空间管理与环境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显示,国外学术界对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比较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成果,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从研究的学科视角、核心内容、热点与重点、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来看,国内外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有所异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城市空间意象特征的动态分析和对比分析、城市意象空间营造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等层面提出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希望对国内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静  章锦河  刘泽华  周晶  杨璐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511-1519
作为现实旅游者分享旅游经历和情感的虚拟平台,旅游博客逐渐成为潜在旅游者出游决策的参考依据,已引起学术界和旅游管理者的高度关注,成为旅游研究新的重要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博客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旅游博客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两个角度进行评析。在研究内容方面,目前国内外主要从博主、博文、博客技术等3 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博主研究包括博主的人口学分析、博文写作分析和旅游行为分析,博文研究包括博文对潜在旅游者的作用分析、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作用分析及对旅游营销的作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相关研究比较深入,而国内主要是借鉴国外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以及旅游博客的营销作用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外主要通过网站搜集渠道进行信息获取,应用内容分析法与叙事分析法进行博客分析。最后,文章提出3点研究展望:① 在研究尺度方面,需加强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博文对比分析;② 研究内容方面,应拓宽研究视角,充分利用博客中的图片等有用信息,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的佐证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③ 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研究应该在引介国际前沿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增强区域性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博客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Travel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6 种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从载文作者、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区域4 个方面,对1980-2009 年国内外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从1980-1989 年、1990-1999 年和2000-2009 年3 个阶段,比较国内外旅游研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领域演变存在差异性,即国外研究领域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四降四升”,国内则表现为“三降四升”的特征;而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的演变特征存在相似性:国内外旅游研究区域均表现为“沙漏型”演变规律,即从全球性的研究缩减到对单个区域的案例研究再扩展到跨区域性/全球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采用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方法呈下降趋势,而采用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呈上升趋势。最后,从研究领域、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挑战4 个方面展望国内旅游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研学旅行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旅游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旅游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从狭义的教育旅游研究来看,国内外都侧重于学生教育,将旅游作为一种扩展学生校园课程教育的实践手段。从广义的教育旅游研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细分、教育旅游的意义、个体发展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等;国内相关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思路较单一,主要集中于研学旅游研究、不同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与产品开发研究。本文针对国内研究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教育旅游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在海滨度假区、游憩商务区、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形态变化过程和变化机制以及旅游用地开发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具体有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长期监测,野外调查法被采用的最多.先进的3S技术在已被应用于旅游用地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方面,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国内对旅游用地环境的影响研究多以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环境监测资料为依据,以野外调查为手段,缺乏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存在动态演变模型构建不足、时空尺度单一、生态环境效应的过程与机理研究薄弱、环境效应数据的动态监测缺乏等的问题.指出未来研究的趋势是:旅游用地时空演变机制的动态模拟;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环境效应时空尺度的扩展;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环境效应的监测与预测等.  相似文献   

9.
医疗旅游是医疗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医疗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热点领域之一。根据近10多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医疗旅游的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国内外医疗旅游研究方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研究领域大体相当,主要集中在医疗旅游概念、影响因素、旅游效应及旅游市场4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医疗旅游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文章检索了科学引文数据(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中的边境医疗服务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 Space文献分析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边境医疗服务相关研究的重点。从研究区域上看,国外研究多关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地区,国内的研究则聚焦于云南省边境地区;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外研究主要关注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族裔和女性群体,国内研究多关注少数民族群体;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研究主要关注边境地区的健康与疾病管控和跨境就医行为两方面,而国内主要集中于对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的疾病流行和医疗服务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外研究中定性与定量方法兼有,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总体来看,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区域,综合健康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的多元视角,全面分析新时代下的边境健康问题。中国的邻国众多,边境地区地缘环境复杂,边境医疗服务的研究有待加强。未来需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空间分析等新兴方法,结合多种概念模型和边境研究的相关理论,在多学科背景下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相关研究中表现出超强的适应性,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流行范式之一。论文从研究视角和方法、研究内容以及中层理论的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国际旅游研究的十大权威期刊2009—2018年发表的社会网络分析相关文献67篇。在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与10 a前相关文献综述进行对比,总结出近10 a社会网络分析在国外旅游研究中最新的进展。研究发现:① 近10 a相关成果的研究视角进一步完善,表现为自我中心社会网视角以及与整体网结合的双重视角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② 研究方法多样化,关系数据的来源更加丰富,融合相关性分析等各类统计分析技术的定量研究成为主流,扎根理论等定性研究方法也开始应用;③ 研究对象从传统的目的地合作网、政策网等扩展至居民关系网、超链接网、口碑分享网、旅游形象网等;④ 研究内容从旅游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描述与分析转向关系网络的影响因素和效应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研究等;⑤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中层理论的应用也有所拓展,其中社会资本理论对旅游相关议题的解释力进一步凸显,这体现了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由变量测度到测度解释的转向。最后,文章总结了社会网络分析在国外旅游研究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并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把握旅游社会网络分析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趋势,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边界效应概念再议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当今“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的背景下,边界被赋予了“去边界化”与“再边界化”的特征,由此形成的边界效应理论备受关注。旅游的跨边界活动,在促进地区发展与区域合作的同时,也带来了边界渗透、旅游流动、空间失衡、安全防范等系列问题,这些现实问题都迫使边界效应理论与内涵不断发展。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边界效应概念差异、共识、产生原因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归纳。结果显示,边界效应在旅游中是普遍且独特存在的,具体表现为边缘旅游地、旅游一体化、边境旅游社区等实践;虽然在旅游研究中,边界效应在评价、干预、利用方面存在新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适用性不强、解释性不足等问题,边界的阻碍力、吸引力、渗透力和扩散力的综合作用常常被忽略;边界效应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更应充分考虑边界与旅游的特殊互动关系;文章深度解析并构建了旅游中边界效应的研究框架,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边界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通过主动干预、转换利用等手段实现对边界问题的管控。  相似文献   

13.
陆林  任以胜  徐雨晨 《地理学报》2019,74(6):1267-1278
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群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群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维持传统人文活动、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战略空间。关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过程、格局和机制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旅游地理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城市群空间、旅游发展影响、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基本属性等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对城市群内部及周边的边缘地带关注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诠释新的功能地域空间;对旅游显著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的事实关注不够,有待进一步强化旅游助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典型“空间性”研究;对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利用方式关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展城乡空间利用和城乡关系演变研究。研究认为,以旅游作为新的产业路径、新的利用方式科学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推动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转型升级,发挥旅游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探索国土整治与国土空间优化中国特色道路的重要举措。在构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三阶段”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应该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遵循“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研究路线,探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实践路径,提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的技术路径,探索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旅游是人们应对过快生活节奏、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休闲行为之一。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者增多、旅游活动范围扩大,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旅游目的地由于缺乏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与规划,旅游开发模式相对单一、粗放,导致地方一时难以应对大量人口的涌入,自身内部系统受到一系列的干扰,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危及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当地居民的生存质量也受到了威胁。旅游-环境问题成为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学理论为旅游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旅游活动对植被、动物、水、土壤等具体要素及整体环境的影响。通过收集1990-2020年国内外生态学理论相关的旅游文献,梳理生命周期、景观生态学、承载力、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生态足迹等生态学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发现,这些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上,对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生态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理论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并对生态理论在未来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崛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似乎有一种“中国旅游世界化,世界旅游中国化”的文化倾向。基于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与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收录的中国旅游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研究、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新型旅游研究、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旅游活动参与者研究、区域综合研究等方面。研究中国旅游发展是日本研究中国的重要领域,呈现出研究内容的多元与延续、研究方法的交叉与结合、研究区域的集中与扩大、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发展动态、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趋势特征。厘清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整体特征,可以为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海外旅游形象的建构提供他者视阈下的思考与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6.
旅游消费行为和偏好等旅游市场研究是旅游理论发展与操作实践的核心内容,而代际研究能很好地解释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文章通过对代际理论发展及其在旅游研究中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从代际理论内涵、代际划分和代际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3方面综述了国内外代际理论在旅游研究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国外从代际理论视角研究游客旅游消费行为,既注重代际之间差异的横向对比,又重视同个代不同时段的纵向分析,还关注年龄、代群、周期性外部事件等对游客旅游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增强,科学的实证分析也为旅游开发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而国内相关的研究还未广泛展开,既无法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又缺乏严谨、科学的实证探索。因此,当前中国在应用代际理论研究游客旅游消费行为时,应明确中国代际划分、辨析旅游消费行为,开展代际理论与区域差异耦合研究,拓展代际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时空尺度。  相似文献   

17.
运用推拉理论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近40年。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研究地域、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旅游推力与拉力因素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指出目前中国在该项研究上的不足,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陶慧  刘家明 《地理研究》2014,33(9):1758-1767
地质公园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课题。为区别于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和植物等自然景观,将地质公园中的所有人工景观统称为硬质景观。硬质景观作为连接旅游者与所在地域环境的重要纽带,是地质公园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色、地域形象的载体和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针对目前我国地质公园硬质景观建设中忽视地域特色差异性,呈现出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问题,借鉴《园冶》景观设计的“境域联想、融题于形、物为人用”等理念,从地域性影响要素、地域性设计理念和硬质景观载体解构三个方面,构建了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理念框架。地质公园所在地域的地脉、文脉和技术环境通过科普内容、景观符号以及以人为本等方式融入到硬质景观的设计中,并以硬质景观载体展现出来。地脉确立硬质景观的科学性,决定着硬质景观的科普内涵;文脉则通过符号化的要素传递历史文化内涵;技术环境从技术手段上凸显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性关怀。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的地域性美学表达载体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更是多维度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的解构提炼出“尺度、色彩、质感”三种载体,以彰显地域性差异,杜绝在区域差异很大的公园之内,出现外形、色彩、质地基本一样的景观形态,强化了公园建设的独特性与价值体验。以新疆温宿地质公园的界碑牌示系统设计为实证,展示了地质公园硬质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理念的应用价值,为地质公园硬质景观特色化设计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期刊视角,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高频关键词构建了由空间生产理论演变、研究主要背景、研究主要视角、空间主要类型等8部分组成的空间生产研究知识体系,籍此探讨了空间生产在中国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旅游空间生产研究进行述评,研究发现:旅游空间生产研究文献所在期刊及发文作者均较集中,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主要集中在古镇旅游和社区旅游空间,主要内容包括概念界定、生产主体探究、生产框架建构、生产动力剖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中国旅游空间生产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从理论、实证及方法等方面展望了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保继刚 《地理学报》2009,64(10):1184-1192
中国旅游地理学从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发展历程中,诸多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但是现有总结和评价仍多是基于学科内部视角,缺乏站在中国社会发展宏观背景、学术发展整体背景以及旅游业实践背景下的外部视角.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外部视角来回顾、评价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研究价值取向的差别,将中国旅游地理学30年来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理想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并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阶段,各阶段的时间跨度均大致为10年.通过总结各阶段旅游地理学的主要进展反映不同价值取向对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具备旅游地理学彻底地理性回归的现实条件,当前的理性回归是基于知识分子内省的个体选择,因此这种理性回归究竟能否持续仍存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