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地质特征,认为在彰武地区存在东西、北东、北西三组构造,北东向闾山西侧断裂(北延段)、北西向绕阳河断裂和养息牧河断裂是主要的活动断裂,首次提出彰武西六家子—五峰地区存在近东西向第三纪—中更新世古隆起,最后指出哈尔套—双庙一两家子地区是本区较危险的地段,并分析了彰武1988年4.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
分析丹东地震台地倾斜资料与周围地区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时,发现震中位于鸭绿江断裂北西盘上的地震异常反映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3.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和1978年5月18日海城官屯6级地震,是继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7.4级强震后,沿郯城—庐江深断裂地震活动带朝北东方向移动到辽东半岛西北缘的又一次大陆强震活动,在此对海城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的区域大致在N24°—N26°,E99.5°—E102°的范围内,位于喜马拉雅—缅甸弧形构造带的东缘,构造现象丰富多彩,地震地质问题鲜明突出。 本文建立在对中新生界的发育与变形的分析基础上,指出自上新世以来,本区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下,受到强大的南西西—北东东方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地壳迅速收缩并增厚,基底断裂,盖层褶皱,推复构造发育,准平原解体,山系和盆地形成,这种构造运动目前仍在继续,是本区地震发生的基本因素。 另外,我们扼要地分析了对区内构造发育起控制作用的深断裂,并讨论其在本区地震地质学中的位置。 对于区内的构造应力场与地震应力场、地震与构造问题,作者也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5.
阿图什地区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阿图什地区8条活断层近期活动强烈,是大震活动区。新构造时期有基性岩浆侵入。对区域活断层的地震活动历史分析表明,哈拉峻第四纪盆地周围的柯坪、皮羌、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与卡拉铁克活断层是潜在震源区,震级为6级左右。 新疆南天山西部阿图什地区于1902年8月22日发生过震惊中外的33/4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有记载以来新疆最强烈的一次地震。自大震以后,其发震构造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活断层(依斯拉克-卡拉乌尔活断层)迄今来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今后有无大震危险?为什么新疆最大的地震发生在这个地区?是本文论述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文安~霸县地区发育两组深断裂构造,一组为北东到北北东,另一组为北西到近东西,其中北东到北北东向断裂较发育,控制该区的断陷和凸起,霸县断陷就是受活动性牛东深断裂控制形成的。据人工测深和重力资料推算结果,文霸地区位于上地幔隆起区内,并被几条深断裂切割,地壳厚度变化梯度较大,深部构造较复杂。据地震活动性与震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与华北地区同处于一致性较好的应力场中。综合以上,本区与华北地区强震的地质构造对比研究表明,具备发生强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7.
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链及其有序网络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0):2573-2579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839年以来Ms≥5中强地震链时空有序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本区南黄海海域和全区Ms≥6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并据此对未来6级强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分期.结论表明:本区从1998年起进入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下次活跃幕的首次6级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活动的特征,结果是:地震活跃期为230—250年,平静期为130—150年;喜马拉雅南缘、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强震与本区强震明显相关,喜马拉雅南缘与缅甸北部地区发生强震后本区发震的概率分别为87.5%和66.7%;本区7级地震分带交替发生,最先发生的两个6级地震对预测未来7级地震发震地点有一定意义;中强震在8级地震前不活跃,而在7级地震前比较活跃,且青海北部与西部发生6级地震后,甘肃东南部或甘青川交界有5级地震活动。据此判断本区未来10年内存在发生7级强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辽宁东港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和主要断裂活动性的调查,讨论了该区主要断裂活动性与地震的关系,指出鸭绿江断裂南段是主要的地震构造,该段的中强地震活动是造成东港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对辽宁省大东港地震基本烈度复核工作,利用实测重力资料,对港区及其附近地区的重力异常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践证明,重力勘探确定鸭绿江断裂穿过东沟盆地由前阳山继续南延及查明港区的构造稳定性,有着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玉森  万波  曲乐  索锐  李伟 《华南地震》2021,41(1):16-25
《辽宁省1∶100万数字地震构造图》以ArcGIS为平台,以《1∶400万中国地震构造图》和《辽宁省1∶50万地质图》为底图,结合近年来1∶25万、1∶20万、1∶5万地质调查新成果和城市活断层探测等有关资料,采用新方法、新规范(GB/T36072-2018、DB/T73-2018、GB/T 985-2015)[1-3]编制而成.图中对于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性要素、地震构造基础条件、地层要素、主要构造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建立了42条活动断裂数据库,并增加了依兰—伊通断裂、密山-敦化断裂、金州断裂、鸭绿江断裂等研究新成果.为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及地震危险区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沟—海城—林西—锡盟深地震测深剖面是我国布设的十二条地学大断面中的一条,全长约一千多千米,是我国东北南部地区又一条大的深地震测深剖面.剖面跨越华北地台、内蒙吉黑断褶带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近似垂直的穿过赤峰—开原等十二条深大断裂.并通过海城、敖汉地震活动区.测线经过高山、平原、沙漠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十分复杂.根据地学断面的要求,在该断面上要开展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力与航磁和地震地质等工作,并要求物探方法的探测深度达到M面以下的上地幔.该断面的东段闾阳  相似文献   

13.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1个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曾发生的1585年巢县南5级、1654年庐江东南5级等4次地震呈NNE向带状展布,构成了1条醒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带。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浅层物探、钻探资料、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等表明该地区矾山断裂、夏家岭断裂和朗村断裂是前第四纪断裂。铜陵断裂是1条中更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可发生中强地震,控制了近地表的3个雁列状构造的演化和发展。4次地震强度呈现了向S递减的特点,而这与晚新生代无为盆地的凹陷幅度明显大于南边的贵池盆地的特点相一致。在深部构造上,铜陵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对应着1条NNE向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巢湖—铜陵地区中更新世活动的铜陵断裂、雁列状分布的构造、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以及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带在空间上的对应性,显示了它们应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14.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震地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是华北地块一级构造单元。该单元处于太行山断块、冀鲁断块、皖豫断块的交汇部位,是北东—北北东向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沧东—聊考断裂带与北西向的磁县—大名断裂、新乡—商丘断裂的扭结区,并构成以内黄隆起为中心的,西、东两侧隆起,北、南两边沉陷的鞍状构造。从新构造活动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得出:本区自第三纪末—第四纪以来受北东东—南西西方向的区域主压应力的控制,故新构造活动在保留原有升降运动的基础上,以水平扭动为主,并伴有掀斜升隆及块体的框动。本区地震活动呈显明的条带分布,明显地受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及沧东—聊考断裂带的控制,构成太行山东麓地震活动区及沧东—聊考地震活动区。而北西西向断裂的切错常成为具体的发震条件。可能由于内黄隆起块体的框动的影响,本区重要的强震及中强震围绕着它呈中心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地质方法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北段)位错速率:狭谷段(定西岭)水平位错速率8毫米/年,垂直位错速率1.8毫米/年;宽谷段(大理)水平位错速率5毫米/年,垂直位错速率9毫米/年。据断裂位错参数计算,本区6.8级左右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是178±29年;它与6—7级历史地震重复时间间隔150±50年在时间尺度上相当,这对地震中长期预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遥感信息解译,现场地震地质调查,控制性钻探和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等项工作,查明了丹东新城区及附近的地震地质条件,认为新城区的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鸭绿江断裂,因此,需要考虑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岫岩西北部的偏岭地区属海城地震的余震区,地震活动受北西向海城河断裂的控制,这里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它地区属中、小地震活动区。在有旋扭构造发育的地区,当外区有强震发生时有可能出现震害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海城地震区、下辽河—辽东湾、鸭绿江口和辽东半岛西侧的金州断裂沿线,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明显受到了NE—N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的制约,构造交会部位亦即地震活动条带的结点是破坏性地震的多发区。研究表明,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海城河断裂、鸭绿江断裂西支东港以南段等6条地震构造(段)是区内危险性最高的地震构造,按照4级划分原则,可将其确定为高危险等级;金州断裂金州—普兰店段、郯庐断裂带渤中北—辽东湾段、依兰—伊通断裂铁岭—开原北段等10条地震构造(段)确定为较高危险等级;郯庐断裂带下辽河段、医巫闾山西侧断裂等4条地震构造(段)危险等级一般,其它地震构造(段)的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地貌分析法确定了云南省通海—石屏地区第四纪中的地表垂直构造形变。应用这个形变资料,根据弹性位错理论求得区内几条活动断层的错距,其中曲江断裂的右旋水平错距为5公里。指出本区在第四纪中主要受北北西—南东东方向的压应力作用。根据地震裂缝、三边测量、定点基线测量和震源机制资料,求得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作者发现它与第四纪构造应力场是相似的。由曲江断裂的平均5—7毫米/年的水平运动速度去估计,通海7.7级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300—400年。作者还指出通海地震前400年内,地震活动形成空区。并利用围空地震资料,求得空区内地震震级M与围空地震的断层总面积S之间存在经验关系, M=1gs-3.8  相似文献   

20.
安徽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地区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着大别造山带的陆一陆碰撞变形带,构造背景复杂多样,断裂十分发育。郯庐断裂带长期控制着两侧的构造格局,大别山东缘的霍山地区多条断裂在晚第四纪有新活动。史料记载表明安徽地区历史地震以中强震为主,最高震级为M6 1/4级。根据区域地震地质、历史地震近年最新研究成果,对第四纪特别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习性做出归纳和分类,并分析历史地震、1970年后有仪器记载以来中等强度地震和小地震密集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