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4,21(2):F003-F003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岩溶地质景观为主体的地质公园.同时也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具有近30年的开发历史.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公园位于贵州西部织金县境内.由四个景区及其周围的保护区组成.总面积307km^2。四个景区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贵州普定岩溶地貌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俞锦标  章海生 《中国岩溶》1988,7(2):163-172
研究表明,贵州普定地区是一个白垩纪末至老第三纪时期形成的岩溶夷平面。其中峰林生成于新第三纪热带气候条件,且受到目前亚热带气候的改造,这种峰林称为残留峰林,高不及200米。由于近期高原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峡谷,成为典型的高原分水岭峡谷型岩溶地貌。自河谷到分水岭岩溶发育程度不是减弱反而增强。岩溶地貌的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呈带状,在垂直方向上呈层状。通常岩溶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层为生物碎屑灰岩。   相似文献   

3.
认为普者黑景区具有独特的亚热带高原岩溶地貌特征,指出持久保存、保护普者黑岩溶水文系统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园区内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高峰丛、丘陵、单面山与象形山、水文遗迹等8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为核心,形态雄伟、典型、优美、珍稀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公园岩溶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探讨了织金喀斯特,及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大地貌单元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认为它们的发育模式由地下喀斯特逐渐过渡至地表喀斯特,系统完整地纪录了贵州高原喀斯特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陈兆棉 《地质通报》2000,19(2):210-217
北京市房山区中西部约有 90 0km2 覆盖着碳酸盐岩 ,岩溶景观发育 ,可以划分出“十渡岩溶峡谷风景区”、“石经山—上方山佛教名胜区”、“周口店古人类社会风情名胜区”、“石花洞—银狐洞岩溶洞穴风景区”、“圣米石塘—万顷园岩溶峡谷风景区”5个景区。以这 5个景区为基础 ,提出建立“北京岩溶国家公园”的构思。建园要与保护环境、发展山区、治理地质灾害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房山区中西部约有900km^2覆盖着碳酸盐岩,岩溶景观发育,可以划分出“十渡岩溶峡谷风景区”、“石径山-上方山佛教名胜区”、“周口店人类社会风情名胜区”、“石花洞-银狐洞岩溶洞穴风景区”、“圣米石塘-万顷园岩溶峡谷风景区”5个景区。以这5个景区为基础,提出建立“北京岩溶国家公园”的构思。建园要与保护环境、发展山区、治理地质灾害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陕西商南金丝峡地质公园岩溶峡谷演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商南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成立于2009年8月,以岩溶峡谷、多层岩溶溶洞及十三级瀑布群地质遗迹为特色,包括白龙峡景区、黑龙峡景区、青龙峡景区、石燕寨景区及丹江源景区五大景区,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峡谷型地质公园。岩溶峡谷地质遗迹具有多样性,在空间上总体有隘谷-嶂谷-峡谷(狭义)展布的规律。公园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岩石主要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组成,该岩溶峡谷景观系统的形成在秦岭具有典型性,与公园岩石地层、断裂构造、崩塌作用、新构造运动及溶蚀性径流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形成机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称之为"金丝峡模式",即岩溶峡谷谷坡崩塌式后退、平面上呈鱼鳞状扩展的峡谷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贵州西部的岩溶地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安顺、水城地区位于贵州高原西部,锥状岩溶非常显著,河流峡谷深切,从高原分水岭区的峰林盆地过渡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再到干流峡谷区的封闭的峰丛洼地,表现出明显的分带现象。大多数洞穴为潜流成因,有继续发育的洞穴及高层老洞穴系统,后者显示了构造上升和地貌回春的较长发育史。沿深切三岔河的河流袭夺使地表、地下的岩溶地形特征有非常壮观的发育。锥状岩溶的形态分析揭示出锥峰坡度比较对称且较少受地质的控制。岩溶演化的关键性因素是构造上升速率。岩溶地形类型发育序列的模式与基面控制、地面剥蚀速度、侧方夷平作用及构造抬升有密切关系。而简单的地貌动力平衡模式不能充分说明贵州岩溶地貌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贵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成景机制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织金喀斯特分为8大类: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高峰丛、丘陵、单面山与象形山、水文遗迹等,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为核心,形态雄伟、典型、优美、珍稀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公园区域成景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织金喀斯特的形成演化,始于古近纪,以三处喀斯特区域相互之间水力联系的演变为主轴,历经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古近纪期间,喀斯特地层出露)→雏形阶段(分轴型离散岛屿式成景过程)→重要发育阶段(主轴型离散岛屿式与集合型岛屿式成景过程)→现代喀斯特阶段。期间,三个喀斯特区域产生不同的喀斯特响应过程:(1)织金洞区域,以织金洞地下河的演变为主轴,历经横向裂隙式岩溶水→地下河道→抬升形成化石洞穴/洞穴景观发育阶段/袭夺地表河(古新寨河)→地下河大规模发育→抬升形成化石洞穴/被袭夺阶段/→地下河小规模发育/洞穴景观发育等不同的地下岩溶循环发育阶段,形成了规模宏大的4层迷宫式化石洞穴系统—织金洞洞穴系统,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齐全,形态优美、独特,体量巨大,现代总体属于已停止发育的化石型洞穴喀斯特区域。(2)绮结河区域,以绮结河的演变为主轴,历经地表流水各向分散流动阶段→地表河阶段→地下河阶段→地下河改道/袭夺阶段→地下河大规模发育阶段→改道/明流与伏流交替阶段等不同的地表与地下岩溶交替循环发育阶段,峰丛、洞穴、峡谷、天坑、天生桥等地貌有序分布于河谷上或其两侧,协同共生,现代总体属于地表与地下喀斯特正在相互交替发育的区域。(3)东风湖区域,以六冲河的演变为主轴,历经持续、漫长、大规模、高强度的横向—纵向侵蚀、切割,峰丛、丘陵、象形山、单面山、峡谷有序分布于其上宽下窄的河谷上或其两侧,共生发育,现代总体属于正在发育的地表喀斯特区域。(4)整个公园,以三处喀斯特区域相互之间水力联系的演变为主轴,历经四个不同的喀斯特阶段,及各区域不同的喀斯特响应过程,形成独特的织金高原喀斯特景观群,现代总体上正在分区进行着三种不同的喀斯特过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轴型、主轴型、离散型和集合型等四种岛屿式成景机制。同时,通过与相似、典型岩溶区域(如广西乐业、重庆武隆等)的成景模式进行对比,将织金喀斯特成景模式归纳为"相邻岛屿式成景模式"。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正安县岩溶旅游资源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安岩溶旅游资源丰富,地表、地下旅游资源类型齐全。中、低岩溶台面景物(点)具浓厚的高原岩溶生态、地貌景观特色。洞穴系统大,洞景分段明显。与岩溶景区配套的森林、竹林、娃娃鱼、锦鸡、猕猴等稀有珍贵动植物资源,显示出高原特有的生态、环境特色。文物古迹众多,保存好,是辉煌的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业,可望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小芊  谢珈  张艳蓉 《中国岩溶》2019,38(6):957-966
洞穴旅游是最具特色的旅游活动之一,游客对洞穴景区旅游形象的认知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对景区的营销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以旅游网站上的点评、游记等网络文本为基础,采用ROST CM内容挖掘软件及内容分析法,对贵州织金洞旅游形象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40篇游记样本与2591条点评样本中提取出232条高频词汇,频次排在前60位的词汇表明游客的主要关注点集中于织金洞自然景观;高频词汇的语义网络矩阵以“织金洞”、“溶洞”为核心,其他特征词向周围发散状,关联词汇的关系强度表明织金洞中规模宏伟、造型奇特的岩溶景观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旅游形象属性主类目中涉及旅游景观的高频特征词最多,其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设施;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岩溶景观是织金洞最大的特点,洞穴内灯光效果对游客游览有最为直接的影响。③游客积极情绪的词汇出现的频次所占比例达81.85%,消极情绪的词汇出现的频次不到10%。   相似文献   

12.
《上海国土资源》2007,(1):F0004-F0004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中南部、以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及产地、典型岩溶地貌景观为特色,由顶效、乌沙两个动物群化石产地及马岭河峡谷、西峰林、东峰林、泥凼石林、坡岗岩溶生态等7个景区组成,总面积约270km^2.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毕节鸡鸣三省?贵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发育特征及旅游开发价值,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公园内地质遗迹的类型与发育特征,根据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公园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是斜坡带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2)从分水岭到赤水河谷,岩溶地貌表现为由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岩溶峡谷的系列变化,具有显著的地带分异性,展现了岩溶地貌在水文单元系统中的发育规律;(3)资源景观类型互补性强,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4)园区地质遗迹类型共分为6大类10类10亚类,以岩溶峡谷、洞穴、天生桥、天坑、峰丛、溶丘、石林、象形山等岩溶地貌为主,以水体景观、地质剖面、古生物、环境地质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为辅。园区内有国家级地质遗迹3处,省级地质遗迹11处。   相似文献   

14.
轮南奥陶系潜山表层岩溶储层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轮南古潜山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地区,主要岩溶层位是奥陶系鹰山组与一间房组,轮南古潜山的形成条件和表生岩溶作用时间与中国南方的桂林岩溶存在极其相似之处。本文通过研究轮南地区古风化壳表层岩溶带发育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影响因素,认为:表层岩溶带主要分布于距古风化面以下0~40m范围内,此带范围内岩溶缝洞系统相对比较发育,岩溶缝洞系统具有一定连通性,属岩溶储层较为发育的部位,岩溶储层有效储集空间主要是溶蚀孔洞、小规模溶洞和溶蚀裂缝;表层岩溶带发育与古岩溶地貌及古水动力条件具有密切关系,岩溶地貌类型或水动力条件不同,表层岩溶带发育厚度、岩溶形态与岩溶缝洞系统发育规模、岩溶缝洞系统充填特征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黔西高原是指贵阳市以西至盘县一带,与云南省相毗邻。有六盘水、贵阳近郊和织金等煤田,是贵州煤炭工业的重要基地。 本区地处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和珠江流域之北盘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两条水系其支流河溪是高原内的主要地表水体,径流短,对煤矿供水意义不大,因此有供水意义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本区广泛分布的三叠统碳酸盐类和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及石炭系摆佐组、黄龙组、马平组碳酸盐岩类岩溶含水层。  相似文献   

16.
房山区岩溶地貌是北方岩溶的典型代表,其中溶洞发育最多。通过野外调查共发现研究区内岩溶洞穴百余个,其中人可进入、规模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有20余个。这些溶洞在空间分布、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以及洞体结构和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溶洞发育的地方,地下水富集度较高,因此也是岩溶地下水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宁蒗泸沽湖区岩溶洞穴类型多,三个洞穴层与三级岩溶台面伴生,洞穴沉(堆)积物丰富,有开发利用和重建高原古气候环境的研究价值.泸沽湖湖底由二叠纪火山喷溢中心的环状、放射状火山基底构造和北西向、北东向为主导的基底断裂断陷组成,而湖区则是3500m高程以上洞穴层的部分洞水出露带.  相似文献   

18.
岩溶地貌在全球广泛分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貌形态及自然景观。在我国湘黔鄂渝交界区存在着极具观赏性的特殊岩溶地貌,其形态特征有别于常见的岩溶地貌。但当前对这套特殊岩溶地貌的名称及其地学价值尚未深入探讨。该类型地貌具有四个基本特点:红颜色、层状凹凸形态、泥质灰岩的成景岩性、土下环境差异溶蚀成因。在对比分析它与红色系地貌、已认识的岩溶形态、常见岩溶地貌的差异性基础上,文章采用“外观特征”+“地貌类型”的命名原则将它命名为“红色层状凹凸岩溶地貌”,简称“红色岩溶”,并提出其科学定义及界定标准。红色岩溶具有重要的地学价值,其极具观赏性的独一无二形态使得红色岩溶具有重要的旅游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区岩溶组合形态分为垄岗谷地中山、垄脊槽谷低—中山、岩溶峡谷中山、溶丘谷地低山四种类型。岩溶洞穴主要分布在卷洞河流域、包鸾河流域、乌江干流、长江干流。岩溶发育分布特征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碳酸盐岩岩性组合是其物质基础: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云南宁蒗泸沽湖区岩溶洞穴特征及泸沽湖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蒗泸沽湖区岩溶洞穴类型多,三个洞穴层与三级岩溶台面伴生,洞穴沉(堆)积物丰富,有开发利用和重建高原古气候环境的研究价值。泸沽湖湖底由二叠纪火山喷溢中心的环状、放射状火山基底构造和北西向、北东向为主导的基底断裂断陷组成,而湖区则是3500m 高程以上洞穴层的部分洞水出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