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鲜水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测量资料,就场地布设的总体设想、两条短基线布设方案的比较以及跨断层测量资料的应用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以期使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工作更趋完善,在监测断层现今活动和地震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构造、前兆二判式鉴别了唐山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并论述了卢龙M_L6.2级地震前的中期异常和短临前兆特征。以此为据,阐明了这次地震是在1981年下半年华北区域应力场明显加强时,唐山7.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反向逆冲异常运动所造成的。 宁河、唐山、东台子三处短水准形变异常的相应出现,再次表明即使埋设在地壳运动强烈区土层中的跨断层短水准测线亦有较好的监测地震的能力,而其所受干挠通常是可以识别和排除的。  相似文献   

3.
耿达短水准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其他跨断层资料,对耿达短水准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耿达短水准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异常为当地居民修建生活小区所致,不应视为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4.
本文仅就北京西北延庆县张山营短水准所跨断层两盘的岩石热膨胀性的测量结果,讨论了该处的热形变特征,从而使消除热形变干扰后的短水准曲线中的地震异常幅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室内外一体化导航路网的快速生成与更新对面向行人的跨场景导航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单一场景下的导航路网构建,对于跨室内外场景的导航路网自动生成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对偶图思想与二维平面多边形中轴变换(Medial Axis Transform)算法,提出一种室内外一体化导航路网自动生成方法,并以某建筑CAD平面图及周边路网环境为基础数据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原始数据的几何、拓扑、语义信息自动构建导航路网,并支持室内外跨场景的最短路径查询,在最短路径查询效率上较传统分场景寻路模型整体提升10.18%;相较单一场景下的导航路网,一体化导航路网可结合语义信息将室内及室外导航路网有机统一起来,解决跨场景寻求最优路径的问题,为最优路径规划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发震断裂两侧水准点高程变化的特征提出,布设跨断层垂直观测系统时须考虑到断层两侧相对运动,垂直应变积累以及水准点位不稳的影响。并结合跨断层短水准测量的现状,对系统的布设和施测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在天津联合召开了跨断层地形变测量专题学术总结交流会。会议以短水准、短基线监测预报地震能力的评价和形变台(点)干扰因素与地震异常识别的研究为其宗旨。18个单位、55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西澳大利亚州钾镁煌斑岩含金刚石较高,而透辉石的矿物学特征是识别钾镁煌斑岩的主要标志。西澳大利亚州钾镁煌斑岩主要造岩矿物透辉石具有长柱状、长宽比为3—9,无色或纯白色, c∧Ng40°—41°,正延长,(110)与(110)解理面交角≈90°,有(100)聚片双晶,底面为六边形短锥,光性正2V≈60°的特征。特别是短双锥状底面可以做为钾镁煌斑岩矿物学一种特有标志。  相似文献   

9.
云南文山5.3级地震跨断层形变短期前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云南东部的断层网络视为一个互有关联的动力学系统,利用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对该系统15条跨断层短水准和14条短基线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8月云南文山5.3级地震前,断层形变短期异常明显,且水平运动异常较垂直运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角钢套箍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分析与设计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套箍系数、混凝土等级和钢材屈服强度为控制参数,设计15根剪跨比为1.5的角钢套箍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基于简化的钢材本构模型和考虑套箍效应的约束高强混凝土本构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有限元建模的合理性;考察不同套箍系数、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角钢屈服强度等级对角钢套箍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考虑缀板对混凝土的套箍效应,引入缀板影响因数,利用1stopt软件反演影响因数与套箍系数之间线性关系,建立角钢套箍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计算表达式,提出轴压短柱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建议。结果表明,套箍系数比其他参数对轴压短柱的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更加显著,为该短柱在新建和改造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平差处理后的Ⅰ、Ⅱ等水准测量成果和跨断层短水准测量成果,对广西近期地壳垂直运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近期地壳垂直运动以继承性为主。近期广西地震活动也明显具继承性。  相似文献   

12.
沂沭断裂带垂直形变与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利用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分析了沂沭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结果表明:NNE向的沂沭断裂带与NW向断裂活动性质有所不同,沂沭断裂带主要为压性逆断活动,北西向断裂带为张性正断活动,与地质考察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沂沭断裂带及北西向断裂带都具有分段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完全规格化缔合勒让德函数递推算法的适用性是衡量算法优劣的重要标志。从第一相对数值精度、第二相对数值精度和计算速度等方面对4种常用的递推算法--标准向前列递推算法、标准向前行递推算法、跨阶次递推算法和Belikov递推算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向前行递推算法适用范围最小;对于cosθ∈[-1,1],在1 900阶内,标准向前列递推算法、跨阶次递推算法和Belikov递推算法均适用,且第1种算法速度最快;在3 000阶内,跨阶次递推算法和Belikov递推算法适用,且后者更优。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白水县铁牛河岸边二级阶地黄土层中有一形似牛头的“铁块”,其来历始终不甚明确.为查明“铁块”的成因,从1986年起开始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光、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分析及铅同位素组成研究,最后终于得到了明确的鉴定结果。该“铁块”为一古代人工铸铁,既非铁陨石,也非地球上的自然铁。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根据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第四纪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和利用首都圈地区跨断层位移最新的观测资料求得的北京地区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和区域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了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上7处跨断层位移测点的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得出了首都圈及邻近地区即将进入下一个地震活跃期的结论。认为:1)跨断层位移观测资料能够直接反映区内主要断层的最新活动情况;2)断层现今活动与地震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相互对应,均有活跃期与平静期相互交替出现的活动特征;3)断层活动强弱是区域主压应力强弱的表现,亦是孕震强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拟在茅山断裂带沿线布设若干个断层气连续观测点,建组断层气观测网。以茅山竹矿地区为例,通过断层气测量的初步结果,结合地质、人工地震、跨断层短水准等多种手段联合分析研究区断层的活动性,从而确定断层气定点观测的点位,为组建断层气观测网的选点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二十多年来大面积水准及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资料,首次系统讨论了山西断陷带的总体垂直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活动构造带内,垂直差异运动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是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福建天马定点形变台形变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褶积滤波的方法对福建天马跨断层短水准观测点近15年(1986~200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和分析,归纳出了福建及其沿海地区中强震发生前该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强震短临前兆信息的判别是个难题。作者把震源区、孕震区及其周围的构造网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对地形变、地下水、水氛、地磁、宏观等大量资料进行了动态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过去尚未认识的新特征。从而提出了一套判别短临信息的动态群体标志,包括:在震源区内、外呼应地出现短临趋势前兆和源外突变前兆等新的前兆类型、前兆时间准同步、临震回复、向震中迁移、不同类型时空叠加等群体特征,以及回复比、范围比、速率比、迁移视速度、时间变异系数、时间震级方程等统计关系。这套标志——群体动态图象,在近年中国大陆历次强震中重现,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与相对稳定性。 文中还提出了短临前兆的实质是在震源内、外力场复合作用下能量的传递、加速累积与预释放的观点。它能在时空域内统一地解释迄今为止所观测到的各种短临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室内定位技术、BIM-GIS技术和室内地图研究的发展,室内位置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作为室内位置服务的关键技术之一,室内路径规划成为研究与应用热点。但是早先的路径规划技术往往基于单层网络拓扑模型而设计,由于模型缺少楼层之间的连通信息,而不能实现跨楼层导航算法分析;而后随着跨楼层导航算法的出现,跨楼层的路径规划、导航及定位得以实现,但这些跨楼层导航算法基于楼层连接通达规则,往往需要多次遍历楼层信息,运算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电梯、扶梯、楼梯等楼层间连接信息,设计、实现了基于楼层连接表的室内多层路网分析模型,并采用逐层分析的方法和多次网络分析,实现室内跨楼层的带有多个途经点路径分析。整个技术框架包括跨楼层路网生成模块、位置点接收模块、网络分析模块、循环控制模块。算法方面,本研究采用双向遍历的A*最短路径分析算法,通过网络路径分析,最终将满足约束条件的规划路径显示在移动设备上,帮助用户实现跨楼层、多途经点的定位与路径导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