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拖缆式浅地层剖面采集系统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拖缆式浅地层剖面地震资料采集系统中往往采用检波点组合的方式进行资料采集,当海水深度较深时,可以忽略组内距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当海水深度较浅时,这种采集方式容易导致波形畸变和高频信息丢失。利用多道地震的思想,对传统拖缆式浅地层剖面采集系统进行改进。新的浅地层剖面采集系统采用拖缆式施工、多道、无组合单点接收方式进行采集,即可以获得各检波点采集到的数据,同时改进数据记录的方式。新的采集系统中可以同时监控原始单炮记录、直接叠加后单道记录、时差校正后叠加单道记录、时差校正后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的调查要求,在渤海海峡海域进行了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外业采集系统主要由电火花震源、24道数字固体缆及采集系统组成,通过外业系统的试验、数据采集和外业质量监控,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分辨率可达2.5m。结果证明,本次使用的24道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测量技术是一种适用于海域浅部地层调查和构造调查的有效的调查技术方法手段,可广泛应用于浅海工程高分辨率勘测。  相似文献   

3.
PGS公司近日宣布,一种革命性的双传感器地震拖缆采集系统——Geostreamer即将投放市场。这项技术在海上地震记录研发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并成为首个成功将压力和速度传感器整合在一起的拖缆,大大提高了地震分辨率和深部探测能力,可以提供高质量清晰的地震图像。  相似文献   

4.
海洋工程勘察中,中浅地层剖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调查设备,其具有便携性、高效率、高主频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实际调查中,随机噪音、多次波等问题严重降低了地层剖面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同时,现场作业对海况的依赖性很强。文中从中浅地层剖面的野外采集设备和室内资料处理方面分析,提出立体震源、多道接收系统、带通滤波、预测反褶积和相关滤波等方法。立体震源拓宽了地层剖面资料的频带,获得了更深的剖面和更高的分辨率;多道接收系统使中浅地层剖面数据由单道变为多道,有利于室内资料处理;对于目前主流的单道中浅地层剖面数据,首先要识别噪音的来源和特征,再通过增益、带通滤波、涌浪校正,预测反褶积等方法来处理,最后获取的高质量地层剖面资料一定是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和多次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海洋拖缆主动源多道地震技术是应用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主要技术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藏勘探,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复杂多样,海底似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特征与水合物赋存并非完全对应。为提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矿体识别的可靠性,地震属性技术在水合物资源调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的关键属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及筛选试验研究。试验针对海洋高分辨多道三维地震数据,采用三维地震层速度控制综合处理技术完成了BSR区域的成像,提取了与BSR相关的多种地震属性,并对BSR地震属性体的内部特性进行了分析,实现了BSR特征水合物矿体的识别,并提取了BSR上方和下部结合层带的地震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合物赋存地层极其复杂的条件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海洋复杂浅地层水合物识别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6.
海洋工程勘察中,中浅地层剖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调查设备,其具有便携性、高效率、高主频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实际调查中,随机噪音、多次波等问题严重降低了地层剖面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同时,现场作业对海况的依赖性很强。本文从中浅地层剖面的野外采集设备和室内资料处理方面分析,提出立体震源、多道接收系统、带通滤波、预测反褶积和相关滤波等方法。立体震源拓宽了地层剖面资料的频带,获得了更深的剖面和更高的分辨率;多道接收系统使中浅地层剖面数据由单道变为多道,有利于室内资料处理;对于目前主流的单道中浅地层剖面数据,首先要识别噪音的来源和特征,再通过增益、带通滤波、涌浪校正,预测反褶积等方法来处理,最后获取的高质量地层剖面资料一定是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和多次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受大深度水体的影响,传统的海面拖曳式多道地震技术在进行深水地层探测时,目标地层深度处的菲涅耳半径非常大,水平分辨率低,难以满足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高精度探测需求。针对海面拖曳式地震探测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设计了一套可以在2000 m水深近海底作业的地震探测系统。应用耐压透声发射阵技术,克服了20 MPa外压环境和瞬时内压冲击对等离子体震源子波幅频特性的不利影响,研制的深拖等离子体震源的声源级达到214 dB,主频低于1000 Hz;水下控制中心采用集成SoC片上系统设计,可以对震源进行定距激发控制,进行近海底多道地震数据的连续采集。系统在2019年深海试验拖曳最大深度达2025 m,测试剖面数据显示最大地层穿透深度达380 m,纵向分辨率<2 m,横向分辨率<10 m,为深水海域沉积地层的深拖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对运用小排列高分辨多道地震系统获取的岱山岛大桥附近海域高精度的地震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处理,查明了调查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两个桥址方案进行了地质条件的对比。采用的地震系统参数:拖缆为24道,道间距为2 m,偏移距为46 m,枪容积为10 in3,频带范围为1~1 000Hz。结果表明:(1)采用了统一方法和流程对岱山岛大桥工程中所获得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保证了两种选址方案调查结果的一致性。(2)舟山本岛-岱西桥位(方案Ⅰ)和舟山本岛-双合山桥位(方案Ⅱ)海底地形平缓,不存在海底滑坡体等不良地质现象,调查区域虽分别有6条和5条断裂,但所有断层的上覆第四系均未发生错断,断裂均为非活动性断裂,两个方案桥位线均具有建桥的良好工程地质条件。(3)与单道地震相比,小排列高分辨多道地震系统能得到更为丰富的地层反射地震数据,而该系统比传统的多道反射地震方法具有作业方便、经济的优势,可见,该调查方法适用于近岸区域浅水工程环境的地质调查工作,是一种方便、实用和经济的地质调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地震技术方法是研究海底之下地层沉积特征的主要手段。针对地震资料特点和研究需求,开展了新近系以来的沉积特征的地震方法研究,利用资料净化、多次波压制和高分辨率岩性处理等技术方法,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采用基于多道地震叠加速度资料基础的速度分析和时间—深度转换方法,保证了沉积地层埋藏深度的计算精度;以海洋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的方法为指导,预测地层岩相并评判了沉积环境。CSDP-1孔的钻探结果证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对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底以下100~1 100m的沉积层的地质勘探中,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勘探可以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选取合适的地震采集参数,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技术同样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针对水合物勘探选取合适的地震采集和地震处理参数,可以提高浅部地层分辨率和水合物识别精度。海上地震采集参数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高的采样率为后续地震数据处理,提高剖面分辨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