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腾冲地区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航空磁测、人工地震、地热等资料,综合分析了腾冲地区的火山机构、喷发机制。推测在曲石-蒲川的重力高下面存在壳内浅成高位基性岩浆房。整个火山机构包括曲石-蒲川下伏的基性岩浆房和通过两侧龙川江断裂与腾冲-盈江断裂,以及通过断裂喷出地表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2.
在火山监测研究中,通常采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如测震学、大地水平测置和精密水准测量、地热地温、重力地磁、地电等观测,以期得到火山活动动态资料,进而判定火山活动情况,进行火山喷发预报。目前,在火山监测研究中还广泛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吉林伊通-大屯地区有长达80Ma的火山喷发历史,为探讨该区深部地质演化提供了条件。从晚白垩长春大屯火山(92.5±0.5Ma)到伊舒地堑内第三纪伊通火山群(31Ma、9~15Ma),玄武岩碱性逐渐增强,Dy/Yb比值逐渐升高,根据地幔动态熔融模型计算获得的玄武岩最终形成深度由约50km变深至110km。根据岩石圈盖效应推测该区晚白垩纪以来岩石圈厚度逐渐增厚。伊通第三纪碱性玄武岩显示了均一的地球化学组成;类似洋岛玄武岩(OIB)的微量元素分配模式和Nb/U比值,以及低(~(87)Sr/~(86)Sr)_i、正ε_(Nd)(t)同位素特征暗示它主要来源于软流圈。与第三纪碱性玄武岩相比,晚白垩大屯拉斑玄武岩具有相对偏高的Ni、Cr和Sc,高Ba/Th、Rb/Nb、Ba/Nb比值,高(~(87)Sr/~(86)Sr)_i和低(~(143)Nd/~(144)Nd)_i。这些特征可能与软流圈熔体与古老富集地幔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关。伊通-大屯玄武岩的演化特征反映了岩石圈在板内岩浆作用中所担当的不同角色:第三纪时,岩石圈并没有在物质上直接参与岩浆作用,但岩石圈对上涌软流圈起到了机械阻挡作用;而在晚白垩岩浆作用中,岩石圈的间接和直接作用都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4.
李志群  任治  张泰身 《地质论评》1999,45(7):940-945
腾冲火山活动始于上新世,形成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 岩及英安岩4大类,分为两个喷发旋回,4个喷发期。主要景观由全新世的第四期火山机构组成,景观分为火山锥、熔岩被、火山地热、火山与热水观赏石等。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是挤压造山带的产物。腾冲火山群深部存在熔融岩浆囊,是休眠火山,但岩浆囊内绝大部分岩浆已喷发。结合人文景观,腾冲火山群是不可多得的科学考察和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5.
吉林双辽七星山新生代玄武岩的特点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岩石学、稀有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确认吉林双辽七星山火山是在国内含超镁铁岩包体的火山中唯一喷发于早第三纪的钠质系列碱性玄武岩火山群。该火山群中部三座山所产富橄碧玄岩系幔源原生岩浆直接喷发于地表的产物,并携有大量超镁铁岩包体;东部和西部五座山中的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粒玄岩同样来源于上地幔,但曾经历过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文中根据本区的特点和新的参数,重新计算了原生岩浆的几个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水文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日本鹿儿岛县阿多火山陷落盆地的地下热水系模式。在地热作用及火山喷气作用的影响下,深循环的海水被加热形成本源热水,本源热水在上升途中发生气一液分离,产生两类性质不同的地下热水.热水出露地表,由于浅层地下水的混入,形成了本区的指宿及开闻温泉群.浅层地下水及表层水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五大连池裂谷型富钾火山岩带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五大连池火山群为中心的小古里河—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近SN向的裂谷型富钾火山岩带,除了科洛火山群的火山活动从晚第三纪持续到第四纪,其它火山主要限于第四纪的喷发活动。按照岩石学和化学成分,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富钾火山岩分别命名为白榴碧玄岩和白榴玄武岩。富钾火山岩的岩石学、主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钾火山岩来自交代的EMI地幔。  相似文献   

8.
葛军 《化工矿产地质》2003,25(4):213-218
河南省水洞岭铜锌多金属矿床硫同位素特征显示出海相火山岩型矿床特有的混合硫(幔源硫+海水硫)特征;矿区内铅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在铅构造模式图上主要落在地幔及造山带之间,反映其源区以地幔铅为主,并混有造山带、上地壳铅的特征,表明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作用。由此建立该矿床的火山喷发沉积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晚白垩世玄武岩至少经历了4期以上的火山喷发事件,其中大屯富峰山的4期火山事件时代分别是:98 Ma,83~82 Ma,80 Ma,及78~77 Ma。研究表明,其岩石特征与早白垩世火山岩疏远,而与新生代玄武岩更具亲缘性;因此可将晚白垩世视为喜山期构造—岩浆阶段的开始。吉林省晚白垩世玄武岩的研究对探讨中国东部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油气勘察证明,隐伏的晚白垩世火山群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内蒙锡林浩特鸽子山火山地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鸽子山火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东南,处于大兴安岭-大同新生代火山喷发带中段,是锡林浩特-阿巴嘎火山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玄武质火山。火山喷发物的分布面积约55km2,主要为降落火山渣、溅落熔结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流,成分主要为碧玄岩,晚期有少量的橄榄拉斑玄武岩,碧玄岩中含有较多二辉橄榄岩包体和辉石及歪长石巨晶。火山由锥体、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席组成,锥体由早期的降落锥和晚期溅落锥复合而成。火山口经历多次塌陷而成为破火口。锥体西侧及北东侧出露两个仍保留了原始形态的熔岩溢出口,熔岩流类型为结壳熔岩,由多个岩流单元组成,局部地区的熔岩流中发育较多保存完好的喷气锥、喷气碟或喷气塔。火山碎屑席主要分布在锥体的东侧,厚度由锥体向外逐渐减薄。火山活动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为爆破式喷发,形成火山渣锥和碎屑席,属亚布里尼型喷发,晚期主要为溢流式喷发,形成溅落锥和大规模熔岩流,其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全新世。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龙岗火山群南龙湾第四纪火山碎屑颗粒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红梅  许建东  林传勇  赵波 《岩石学报》2008,24(11):2621-2630
爆炸性火山喷发形成的碎屑颗粒的粒度、分选性、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等特征与火山喷发的机制、岩浆与水作用的程度、搬运过程等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以此为线索,研究了龙岗火山群南龙湾火山的一个剖面,以探讨其喷发类型和特征。在该剖面上采集了不同层位火山碎屑颗粒样品,然后进行显微形貌观测、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形貌观测。显微镜下观测表明,射汽爆发、射汽岩浆爆发和岩浆爆发的碎屑颗粒具有不同的成分和形貌特征。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粒度与喷发类型之间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不同的爆发类型具有不同的分维值D范围。SEM分析可以提供有关火山喷发特征对火山碎屑颗粒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南龙湾火山喷发为爆炸式喷发,包括早期的射汽岩浆爆发,到岩浆爆发至晚期以射汽爆发为主的射汽岩浆爆发的不同阶段,该区火山喷发的不同时期,水参与喷发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龙岗火山群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龙岗火山群的区域地质构造、火山体分布、喷发活动时代、岩石类型及岩石化学特征等,进行概略的论述。火山群分布面积约1170km~2,共有大、小火山167个,它们主要受北东和北西走向断裂的控制,火山口处于上述二组断裂的交汇点上。按其喷发时代由老至新分为四期:①中更新世中期(大椅子山组),有33个火山锥体,分布于龙湾—龙泉湾断裂以西地区,喷发物由火山熔岩、火山集块岩、火山弹组成:②晚更新世(新开岭组),喷发活动集中在东部的新开岭—四海一带,共有134个火山锥,喷发物为玄武质火山熔岩:③全新世早期(四海组),它是早期火山的又一次复活,以火山熔渣堆积为主;④全新世末期(金龙顶子组),它分布较小,且喷发强度亦大为减弱,以溢出相玄武岩流为主。  相似文献   

13.
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的火山喷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野外调查及火山喷发观测记录入手, 结合国内外火山研究的新进展, 在火山成因类型、喷发方式及喷发前兆等方面讨论了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的火山喷发特征。指出老黑山、火烧山的火山成因类型属于单成因火山, 喷发方式不是简单的中心式喷发, 而是经历了裂隙式喷发后转为中心式喷发。通过火山喷发观测记录的分析及与国外火山对比, 揭示出此次火山喷发是有前兆的, 其前兆特征对监测预报未来火山喷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黑山、火烧山火山碎屑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德都县五大连池火山群中部的老黑山、火烧山,是该火山群中最新的两座火山,其最后喷发时间为1719—1721年。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松辽裂谷带与小兴安岭隆起交界处,四周为深大断裂所控制,火山通道则位于次级断裂交汇处。区内地层除第四系火山岩外,尚有石炭系千枚岩、板岩,白垩系砂、页岩,第三系砂砾岩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侵入体有华力西及燕山期花岗岩。本区火山喷发为中心式,老黑山在前,火烧山在后,脉动式溢流和韵律式爆发相间,构成面积近7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和比高分别为166米、70米的老黑山、火烧山两个火山  相似文献   

15.
乌兰哈达第四纪火山群位于内蒙古中部、华北克拉通北缘,大体上处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与华北克拉通—中亚造山带界线交汇区域,行政区划上属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该火山群周围发育大量的新生代地堑盆地、活动强烈的断层以及广泛分布的火山岩。火山群西侧是新生代河套断陷盆地,东侧是上新世—第四纪商都盆地。区域内EW向断层与NNE向断层第四纪以来活动明显。火山群周围有大面积分布的晚渐新世—第四纪形成的集宁玄武岩(汉诺坝玄武岩)。长期以来,乌兰哈达火山群被归入集宁玄武岩;近年来,这一火山群中陆续发现晚更新世—全新世火山活动的证据,逐渐成为火山研究的热点。乌兰哈达火山群由8座火山组成,即红山、火烧山、那明山、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南炼丹炉、黑脑包和北尖山。这些火山大多具有多个火山口和锥体,共由20个火山锥组成,其中包括17个火山渣锥,3个熔岩锥。12个火山渣锥底部直径为60~160 m,另外5个渣锥底部直径为300~680 m,熔岩锥底部直径为70~90 m。这些火山锥形成NE和NWW两个线性排列。初步的火山岩K-Ar测年研究表明,红山、火烧山和黑脑包3个火山形成于0.22~0.36 Ma,属中更新世晚期。其他火山的风化程度明显较弱,尤其是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南炼丹炉和北尖山,这4座火山保存着较为完整的锥体,熔岩流表面裸露,喷气锥、绳状熔岩、结壳熔岩这些熔岩流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地质景观得以保留,表明它们形成时代较晚,推测火山喷发时代在晚更新世—全新世。由此推断乌兰哈达火山群有早晚两期火山活动:中更新世晚期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NWW走向的乌兰哈达—高勿素深断裂附近,火山喷发规模较小,喷出熔岩也相对较少;而晚更新世—全新世喷发的火山主要在NE走向的线性排列上,这一规律连同新发现的NE向的喷发裂隙支持在这一方向上存在断裂构造。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区域上NE向的主压应力作用在NWW走向的乌兰哈达—高勿素深断裂上,使其形成左旋逆走滑,并衍生出NE走向的张裂,这些NWW走滑断裂与NE张裂一起控制了乌兰哈达第四纪晚期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第四纪火山群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白志达  王剑民  许桂玲  刘磊  徐德斌 《岩石学报》2008,24(11):2585-2594
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中部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一带,地处蒙古高原南缘,距北京约300km.火山群坐落在太古宙乌拉山岩群和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之上,面积约280km^2。火山活动可分为晚更新世(30.56+2.59kaBP;21.05+1.79kaBP)和全新世两期,火山喷发总体为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晚更新世形成一系列呈北东和北西向线形展布的溅落锥,其中黑脑包为熔壳状火山锥。大部分锥体主要由玄武质熔结集块岩及碎成熔岩组成,已遭受一定剥蚀,但多数火口形态仍清晰可辨。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火山受同一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主要包括3座中心式喷发的炼丹炉火山,火山均由碱玄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组成,属斯通博利式火山。火山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基本未遭受剥蚀。锥体由早期降落浮岩渣和晚期溅落熔结集块岩组成。熔岩流分布受地形制约,总体由北西向南东流淌,最长熔岩流约18km。熔岩流覆盖在全新世河谷砂砾石、风成沙和沼泽沉积物之上,表明火山喷发的时代应为全新世。熔岩流类型主要为结壳熔岩,其中胀裂谷和塌陷谷发育。熔岩流前部发育挤压脊、喷气锥和特征的熔岩琢群。熔岩流前缘抵达白音淖一带,堰塞水系形成莫石盖淖和乌兰胡少海等火山堰塞湖。乌兰哈达火山群是蒙古高原南缘目前发现的唯一全新世有过喷发的火山群,是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是研究蒙古高原南缘现代地壳深部结构及其活动性的天然“窗口”。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火山分布与断裂关系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大连池是世界陆内单成因火山的典型代表,明确断裂与火山排布关系对研究此类火山活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表观察与遥感图像解译,结合区域构造、地表出露断裂或破裂带、火山喷发时间次序(如一些火山存在由SW向NE依次喷发的规律)、区域剖面图以及不同向排布的火山规模规律等现象,研究了五大连池陆内单成因火山群火山排布与断裂的相关关系,认为五大连池地区具有NE,NW和近E-W三组方向的7条断层。区域大地电磁资料以及东北地区深部构造研究也支持这一分析。由于这三组方向的断裂还出现于火山活动之前的花岗岩之中,加之地震数据、地质历史时期的应力状态以及河流阶地研究显示在火山活动时期本地区不存在活动断裂,这些断裂应该形成于五大连池火山活动之前,并在火山作用过程中为岩浆提供了向上运移的通道,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地表火山分布,即三组火山沿NE向断裂排布,两组火山沿NW向断裂分布,两组火山沿近E-W向断层排布。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当今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是导致当前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是地质源温室气体的主要释放类型。在当前强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背景下,定量化地评估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的温室气体释放通量,对于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联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大陆重要的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温室气体的释放特点,重点综述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研究的近期成果,并进一步讨论了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成分与释放通量的连续观测在中国活火山监测与减灾防灾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琼北火山群是雷琼火山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我国东南沿海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以及玄武质岩浆活动过程的重要窗口.该区第四纪火山主要沿NW向的长流—仙沟断裂集中分布.研究区内火山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且典型,火山机构完整、保存程度高,火山喷发方式多样.本文在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将该区火山地质遗迹及相关资源分为6个大类、4个类、14个亚类及39个小类,并将之与我国典型的新生代火山地质遗迹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其火山地质及相关资源方面的优势,重点指出琼北地区第四纪火山的地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火山活动与深部碳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火山活动是导致地球深部碳向地表输送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促进了地球层圈物质交换与深部循环作用.目前,火山活动与深部碳循环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火山喷发向大气圈中输送CO2气体的通量与总量; 2)火山气体的来源及其演变历史; 3)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例如,大火山岩省、洋中脊和俯冲带火山活动)对地球深部碳循环贡献的差异.文章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阿什库勒火山群1951年阿什火山喷发物斑晶中原生岩浆包裹体和基质玻璃的实验室测定表明,阿什火山喷出的气体成分主要由H2O,CO2,S,Cl和F组成,利用"岩石学方法"计算的阿什火山喷发向大气圈输送的CO2气体总量为1.01×109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