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温度和海水比重对文蛤幼虫生长发育和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蛤(Meretrix meretrx Linné)是我国沿海常见的重要经济贝类。文蛤含有相当多的维生素A,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和重要的水产品出口种类。 进行文蛤幼虫阶段的生态习性的研究对文蛤的人工育苗生产及对自然海区文蛤资源的繁殖保护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79年6—7月,我们在江苏省启东县浅海养殖埸进行了本试验工作,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花纹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ITS2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江苏和广西两个地区不同花纹文蛤群体的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2)的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文蛤群体和江苏的群体相比较,仅发现江苏群体在333—336bp处发生了缺失,江苏群体内不同花纹文蛤个体间的ITS2也发生了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证实了序列分析结果,广西文蛤群体和江苏文蛤群体间发生了遗传变异,江苏文蛤群体内部也发生了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各壳色的形态分化及养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壳色为目标性状,于2009年进行了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群体选育研究,建立了红壳色选系子一代(Fl),对子一代壳色种类、分布频率及其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测量和分析,并对各壳色的形态、生长速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壳色具有多态性,红色、黄色、白双、黄双、波纹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8%、8.55%、0.53%、14.83%、0.50%.红壳色亲本的子代中出现红色∶花色=3∶1,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聚类分析与欧氏距离矩阵结果表明,文蛤波纹与黄色遗传距离最近,白双与黄双遗传距离相近,与红壳色的遗传距离最远.主成分分析显示白双文蛤与黄双文蛤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重叠,波纹文蛤与黄色文蛤具有较高的重叠率,而红壳色文蛤相对分散,从而进一步说明5种壳色文蛤的遗传距离关系.经过1a同池养殖,子代壳长多数已达到10~30 mm,红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20%,花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18%,且红壳色文蛤的相对比较生长速度比花壳色文蛤快10.41%.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的壳长与壳宽、壳高、粒重存在一定的回归关系.红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02 4x1-0.556 0(R2=0.992 0)、y3=0.8103x3+0.620 0(R2=0.995 6)、y5=0.000 3x25.9029(R2=0.991 9),花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495 3x2-0.419 2(R2=0.990 9)、y4=0.798 5x4+0.793 5(R2=0.995 6)、y6=0.000 4x26.845 8(R2=0.993 4).研究结果为文蛤的红壳色定向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蛤属(Meretrix)16S rRNA基因及ITS1序列的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及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分析的方法,以近缘属的青蛤(Cyclinasinensis)为外群,对文蛤属的文蛤(M.meretrix)、丽文蛤(M.lusoria)、帘文蛤(M.lyrata)和斧文蛤(M.lamarckii)4种贝类进行了系统学研究。经ClustalX多重比对及DNAsp软件分析后,用PAUP4.0分析软件,计算出种间序列的碱基转换/颠换频率,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帘文蛤与该属其他三种的分歧时间较早,两类序列与其他种类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在0.25866—0.28218和0.15644—0.20104之间。文蛤与丽文蛤间的16SrDNA及ITS1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4805和0.04201,拓扑结构图显示关系很近,并且二者的分布区大面积重叠,其序列间的转换/颠换频率接近种内单元型(haplotype)间的序列变化,鉴于它们的贝壳形态有一定差别,应归为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地理亚种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5.
采用GC-MS联合二维核磁的方法,对文蛤均多糖结构进行解析。运用双酶辅助水提的方法,提取文蛤粗多糖(MMPX),分离纯化得到文蛤均多糖,并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和核磁共振波谱(1D,2D NMR),对文蛤均多糖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文蛤中提取得到文蛤粗多糖(MMPX),经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文蛤均多糖Fr.2A,其单糖组成为葡萄糖(Glc)。GC-MS分析发现,Fr.2A存在三种残基单元1,4-Glcp、T-Glcp和1,4,6-Glcp,摩尔比为5.58︰1.26︰1.0;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Fr.2A是以α-(1→4)与少量α-(1→6)连接为主链,并存在少量的α-(1→6)和β-(1→4)支链的新型水溶性D型吡喃葡聚糖。  相似文献   

6.
江苏文蛤(Meretrixmeretrix)属于较为独立的地理种群。为提高江苏文蛤苗种生产能力,于2003年12月到2004年11月在江苏沿海海域的东凌、新港、吕四、大丰等采样点,定期取样,计算文蛤各采样时期的丰满度,并及时测量水温,对性腺进行直接和显微切片观察,以研究其性腺发育特点。观察表明,其发育可分为5个期:形成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及耗尽期。形成期在3~4月,水温10.5~16.5℃;生长期在4~5月,水温18~20.5℃;成熟期在5~6月,水温24~25℃;放散期在6~8月,水温24~32℃;耗尽期在9月以后,直到11月份,水温从24℃左右下降到10℃左右。水温在10℃以下时,文蛤的生长发育处于停滞状态,从11月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初。江苏文蛤性腺发育的时间比辽宁文蛤早1个月左右,比广西文蛤迟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7.
首次对广西沿海文蛤的生态环境及其与资源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水域水温、pH、溶解氧适宜,营养盐含量居中,但在丰水季节,径流影响较大的断面盐度明显偏低,对文蛤的繁殖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贝类养殖比较集中的营盘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较严重,径流影响较大的断面次之;水环境因子对文蛤资源量的影响,以潮间带水域影响较大,潮下带水域影响较小;底质类型以砂—粉砂—粘土混合型的文蛤资源量较高,细砂型次之,中粗砂型较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浙江乐清无花纹和有花纹文蛤外套膜的全蛋白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质谱和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分析。经PDQuest软件分析,在pH4—7,分子量14.3—200kD之间,无花纹文蛤样品中检测到682±24个蛋白质点,有花纹样品检测到600±35个蛋白质点,平均匹配率为84.5%。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文蛤共有256个点存在差异表达,这些差异点可能与贝壳的颜色和花纹形成有关。其中98个点为无花纹文蛤特有,57个点为有花纹文蛤特有,另有101个点在表达量上存在两倍以上差异。在无花纹贝壳中发现分子量为42kD左右,等电点为6.4左右,与库蚊的肌动蛋白(分子量为41.7kD,等电点为5.3)匹配率较高;分子量为29kD,等电点为5.6,与飞鱿的肌动蛋白(分子量为29kD,等电点为5.25)匹配率较高的两个蛋白质。在有花纹文蛤中发现了分子量为27kD左右,等电点为4.8,与丽文蛤属的肌浆钙结合蛋白(分子量为20.8kD,等电点为4.98)匹配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的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水泥池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用阴干与流水结合的方法刺激亲贝能获得理想俏产效果。(2)在水温28.0~29.1℃,比重1.0160—1.0187,pH值8.2-8.4条件下,用亚心形扁藻作文蛤D幼的开口饵料和壳顶幼虫饵料,生长快(日增长高达24.5μm)、成活率高(72.3%)、浮游期短(仅5-6天)。(3)文蛤眼点功出水泥池无砂底附苗试验获得成功,且单位面积附苗量高达433.3万颗/m2。(4)室内水泥池铺砂培养文蛤稚贝,前期生长快,但当壳长达300μm后,稚贝分泌一种粘液,生长和成活受到影响。建议定期翻池洗苗,当壳长达500μm后尽早将苗移至池塘内砂滩培养。  相似文献   

10.
文蛤净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用食品级二氧化氯消毒海水净化文蛤,通过L9(33)的3次重复正交试验,以菌落总数的杀菌率为指标,摸索出用4倍的消毒海水[二氯化氯浓度10×10-6(m m)]在充氧状态下净化文蛤,8h换水1次,净化时间共24h的净化工艺.该工艺经中试能使文蛤肠道的细菌总数杀菌率达到70%~93%,大肠菌群的杀菌率达99%左右,卫生指标达到SC T3013 2002和GB2744 1996的规定.研究表明其净化时间必须随着文蛤污染度的增加而延长.同时进行余氯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证明净化文蛤未检出余氯的残留.  相似文献   

11.
在海洋环境里,发光细菌广泛地存在于水体,鱼和头足类的发光器官、体表和消化道中.由于它们能发光,较易分离,计数方便,国外一些学者常选择它们作为海洋细菌生态学研究的材料.不过,以往国外对发光细菌的研究,多侧重于发光机制和分类方面,而其生态学研究,早期只有Beijerinck(1889,1916)在北海等处作过观察.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扩增、克隆获得了岱衢族和闽-粤东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线粒体基因全长序列,并扩增了各25条样本的高变区域,测序结果可分成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闽-粤东族含3个类型:D1-N1、D1-N2和D2型;而岱衢族样品均为D1-N1型;设计出能区分不同分型的鉴别引物J1和J2,且优化了鉴别条件。结果表明:根据凝胶电泳的图片,如果样品分型为D1-N2和D2型,则100%为闽-粤东族;如果样品分型为D1-N1型,则该样品为岱衢族的概率为86.2%,为闽-粤东族的概率为13.8%。研究结果为岱衢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 OF MINE TAILINGS ON THE PRODUCTION OF PLANKT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ine tailings at levels of ca 30 and 300 ppm were added to two plankton communities contained in 60 ton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Ecosystems (CEE); a third CEE was used as a control. The mine tailings caused (1) a delay in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chlorophyll a maxima; (2) a shift in the size spectrum of primary producers towards autotrophic flagellates compared with diatoms in the control; (3) a suppression of heterotrophic microflagellates; and (4) an increased production of zooplankt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Zooplankton were observed to have consumed tailings but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as a result of tailings additions.  相似文献   

14.
杨春蕙  刘琦  王迎宾 《海洋与湖沼》2022,53(5):1219-1224
当渔业资源出现衰退时,加强资源增殖放流以养护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量对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增殖放流的实施会对基于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估的结果产生影响。基于2001~2015年间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渔业数据,采用增殖剩余产量模型,对东海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及取得MSY时所需捕捞努力量(EMSY)和原存生物量(BMSY)进行了评估,并与传统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年增殖放流量约在3×106~95×106尾之间时,三疣梭子蟹年产量逐渐增加, MSY在14.2×104 t和14.6×104 t之间, EMSY基本在15×104吨位左右。增殖放流量增加,其对应的MSY也越高,能承受的EMSY也越高(从15×104~15.4×104吨位之间),相反BMSY则减小(从188.4×104 t降至186.6×104 t)。与传统的Schaefer模型评估结果相比,增殖剩余产量模型由于考虑了增殖放流生物量的因素,得到了MSY和EMSY有所增加,而BMSY有所下降的结论。研究结果有望为该研究海域三疣梭子蟹可持续地捕捞、放流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有害藻华对海水养殖、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灾害.近20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等甲藻形成的有害藻华在东海海域连年暴发,其频率高、危害大,形成及演变机理复杂,对藻华原因种进行监测是开展有害藻华预警和防控的...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pepoda in the Jiulong Estuary is studi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February 1983-January 1984 shows that the salinity of the Jiulong Estuary varies from 0.04 at Station E (head of estuary) to 31.7 at Station C (mouth of estuary). The distribution of copepoda is obviously affected by salinity.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species, Shannon-Weaver H' index of diversity, species richness d and species evenness J' of copepoda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Especially between the Station D and the Station C, being dominated by three predominant specie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apears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copepoda with salinity, the copepoda may be divided into five ecological groups, i.e. fresh-water, low-salinity estuarine, meso-salinity estuarine, neritic and oceanic groups. Their horizontal succ  相似文献   

17.
鉴于池塘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种内相残现象严重,螯足缺失率较高之实际。本研究对三疣梭子蟹的螯足进行了缺失处理,设置了无螯组(C0)、1螯足组(C1)和2螯足组(C2),在实验室内食物资源不足条件下,探讨了螯足数量(螯足缺失)对三疣梭子蟹摄食行为和竞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螯足数量对三疣梭子蟹的索食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2)缺失螯足(C1,C2组)的三疣梭子蟹均可正常摄食,其中C0组蟹可用第一步足代替螯足抱持食物,将食物送入口中,表现出明显的行为补偿策略,但其啃食速度较慢,啃食耗时是C2组蟹的2倍;(3)C0、C1、C2组三疣梭子蟹均有部分个体同时抢占2份食物,其比率与个体具有的螯足数量有关,螯足越多,同时抢占2份食物的比率越高,其中C2组中有20%个体同时抢占了2份食物,而C0组仅有3%个体同时抢占了2份食物;(4)从螯足数量不同的三疣梭子蟹遭同类抢食的次数、比率来看,螯足数量越多的三疣梭子蟹,抢食欲望、抢食能力越强,而且更趋向向双螯均缺失个体发起抢夺性攻击,表现出明显的"强欺弱"现象;(5)螯足缺失直接影响了三疣梭子蟹对食物的保护,其中C0组中50%个体持有的食物可被同类抢走。整体上,缺失单个螯足对三疣梭子蟹摄食和竞食行为的影响不大,而缺失双螯将严重影响了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和竞食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来流对槽道推进器流体动力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主动操纵装置的船艏侧推器,其侧推效率受船速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变化。为能有效地进行操纵控制,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人手,研究了艏侧推器受船速影响的流体动力性能,并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获得了一种理论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双齿围沙蚕、泥鳅、黄鲫、福寿螺4种不同饵料强化培育胴长(6.50±0.20)cm的曼氏无针乌贼,用曼氏无针乌贼肝脏和卵巢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变化、亲体产卵量、卵径、卵子孵化率及其幼体成活率等指标来评价4种饵料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鲫组曼氏无针乌贼肝脏与卵巢中∑EAA、∑SEAA、∑EAA+SEAA、∑NEAA、∑AA含量在第一次卵巢成熟与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黄鲫组乌贼肝脏DHA/EPA在第一次卵巢成熟时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DHA、DHA/EPA、∑n3PUFA、∑n6PUFA、∑n3/n6PUFA都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乌贼第一次卵巢成熟卵巢DHA、∑n3PUFA、∑n6PUFA、∑n3/n6PUFA及在第二次卵巢成熟时卵巢DHA、DHA/EPA、∑n3PUFA、∑n3/n6PUFA均显著高于其它投喂组(P<0.05),该组第二次卵巢成熟时∑n6PUFA百分含量与沙蚕组无显著差异(P>0.05).产卵量多少顺序为黄鲫组>沙蚕组>泥鳅组>福寿螺组(P<0.05);孵化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福寿螺组>泥鳅组>沙蚕组(P<0.05);所产卵子平均直径大小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幼体成活率高低顺序为黄鲫组>泥鳅组>沙蚕组、福寿螺组(P<0.05).各指标吻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生物化学方法对栉孔扇贝外套膜中的一氧化氮合酶(EC1.14.13.39,NOS)活性进行了研究。组织化学显示结果表明,帆状部上皮细胞呈NOS强阳性,血细胞和神经纤维呈阳性;外套触手内有较多近圆形细胞和大量波浪形神经纤维呈NOS强阳性;边缘膜内有大量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分别呈NOS强阳性和阳性,外套环走肌束附近和血管内皮周围均有大量近圆形的强阳性细胞分布;中央膜有大量近圆形阳性细胞聚集成团块或分散分布。免疫组化显示表明,血细胞、帆状部和边缘膜上皮细胞呈神经型NOS(nNOS)和内皮型NOS(eNOS)弱阳性,而呈诱导型NOS(iNOS)阳性。生化测定结果表明,总NOS(tNOS)活力和一氧化氮(NO)含量均为中央膜最高,边缘膜次之,外套触手较低,帆状部最低,其中结构型NOS(cNOS)活力也是帆状部的最低,而iNOS活力则是外套触手的最低。栉孔扇贝外套膜可能是其神经系统中NOS的发生中心,NO-NOS体系可在其免疫防御和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