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叠纪生物礁广泛发育于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鉴于许多研究者从成礁的外部环境因素来探讨生物礁的发育模式,笔者从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的内部成礁因素分析,即从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质藻类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埋藏和保存特点方面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了华南二叠纪海绵礁的成礁模式。此模式不同于其它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的成礁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钙质海绵化石主要类别的基本特征,归纳了它们在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中的分布,对于不同地区的钙质海绵动物群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古生态讨论,初步揭示了钙质海绵在生物礁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礁体发育、消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吴亚生 《广西地质》1995,8(3):21-24
生物礁的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二叠纪生物礁的世界对比研究是二叠纪生物礁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提出了重现率这一适用于不同礁之间生物群对比的参数,并据之对广西隆林祥播礁与突尼斯礁的房室海棉和了对比研究,根据计算,祥播礁的房定海绵在突尼斯礁中的重现率70%。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二叠纪生物礁的类型、演化规律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按造礁生物种类的不同可将二叠纪生物礁分为珊瑚礁和海绵礁;按古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岸礁、台地边缘礁及点礁。生物礁研究的方法包括传统方法、结合成岩作用的方法、定量地层学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及地球物理方法等。最后对东昆仑地区最新发现的生物礁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与环境突变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国际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陕西渭北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地区石川河剖面和后周公庙剖面的叶肢介化石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恢复了叶肢介化石的面貌和组合特征,从而利用叶肢介化石组合来进行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其中,石川河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4属8种,后周公庙剖面共产出叶肢介化石2属3种.据此,该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叶肢介化石由老到新可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是晚二叠世晚期的Pseudestheria minuta-Pseudestheria xinjiangensis组合,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的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opsis vilujensis组合和早三叠世早期的Magniestheria subcircularis-Cornia germari组合,并且通过这些叶肢介化石组合可以大致建立不同沉积区之间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另外,两条剖面上都存在叶肢介化石与海相化石同层产出的现象,认为通过研究陕西渭北地区由于多期次海泛事件所导致的海、陆混合生物群,有望建立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与海相地层的生物地层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6.
据生物群落及其古生态、礁岩骨架结构和碳酸盐岩微相的初步研究,东昆仑早一中二叠世生物礁主要含5类造礁生物和7类附礁生物;具8种骨(格)架类型,包括6个生物群落;11类与礁建造有关的岩石分别组合成6种生物礁相.前人划分的3种礁在该区均很发育.礁相组合与横向分布表明存在4种发育模式,即潮滩丘状礁模式、台缘障壁礁模式、复合障壁礁模式和深水灰泥丘模式.该生物礁属钙质海绵-钙藻造架礁.与我国华南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二叠纪礁相同,只是其规模罕见,标志长期稳定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福泉桅杆坪地区寒武系底部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以炭质印模的形式保存有大量宏观后生动物化石.化石微细特征保存较差,多属于疑难化石.该化石组合以化石个体较大的蠕虫状化石和疑似杆壁虫类化石为优势分子,还常见管状类化石、遗迹化石,以及少量的软舌螺、海绵骨针等化石碎片.该化石组合紧位于镍钼多金属层之上,与遵义等地区的松林生物群(牛蹄塘组下生物群)的层位相当,化石组成基本一致,但优势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福泉地区牛蹄塘组蠕虫状化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生物群面貌,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演化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信息.对该化石组合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为这种特殊生物群的古环境恢复和埋藏学研究提供有利的古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蔡峰  王玉净 《沉积学报》1996,14(4):61-69
在西沙群岛琛航岛一井晚第三纪生物礁中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和9个生物化石群落,与在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惠州33-1-1井发现的7属16种造礁钙藻,7个生物化石群落() 及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莺6井发现的5属21种造礁钙藻和5个生物化石群落() 一起,并列为迄今在研究区发现生物礁的三大典型研究剖面。本文较详细地从比较沉积学的角度讨论了这三个生物礁的异同点。生物礁最为重要的鉴定标志就是它具备典型的生物骨架结构。利用有关三个生物礁化石群落的鉴定成果、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剖面演变规律的资料,指出皮壳状与坚硬分枝状珊瑚藻(Melobesiae)、直立分节状珊瑚藻(Coralinaa)和仙掌藻(Halimeda)在成礁过程中形成格架,扮演了“开路先锋”、“主力军”、“收容队的角色;尤其绿藻门仙掌藻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骨架生物之一在西沙生物礁中形成剖面序列,对于完善成礁理论和探索中国的“Messinian”事件-“南中国海”事件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意义。三地生物礁因陆架海与陆缘海的区别而在沉积环境方面有所不同;成礁基有碳酸盐台地、古老的前第三纪基岩或“海台”;主要成礁期为中新世不同阶段;重要的岩石类型包括珊瑚藻礁灰岩与白云。  相似文献   

9.
贵州罗甸云干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岩发育,尤其在云干地区出露丰富的、保存完好的造礁海绵化石,笔者初步野外观察和采样后将剖面划为A、B、C、D四段,由下至上分别为含有孔虫泥晶海绵骨架岩、泥晶海绵骨架岩、亮晶海绵骨架岩和含叶状藻海绵障积岩。初步共鉴定出纤维海绵纲下4科6个属和房室海绵纲下8科11属;其中,发现的雷妮亚科Leiniidae的雷妮亚属Leinia,为国内首次发现报道,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另通过对造礁海绵房室海绵属统计,将本礁和贵州紫云、广西隆林的二叠世生物礁进行房室海绵相同属重现率进行计算比较,发现本礁和紫云礁重现率更高,说明他们的造礁生物群团相关性更加密切,群落结构相似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刘冬洋  喻美艺 《贵州地质》2017,34(2):104-108
贵州罗甸云干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岩发育,尤其在云干地区出露丰富的、保存完好的造礁海绵化石,笔者初步野外观察和采样后将剖面划为A、B、C、D四段,由下至上分别为含有孔虫泥晶海绵骨架岩、泥晶海绵骨架岩、亮晶海绵骨架岩和含叶状藻海绵障积岩。初步共鉴定出纤维海绵纲下4科6个属和房室海绵纲下8科11属;其中,发现的雷妮亚科Leiniidae的雷妮亚属Leinia,为国内首次发现报道,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另通过对造礁海绵房室海绵属统计,将本礁和贵州紫云、广西隆林的二叠世生物礁进行房室海绵相同属重现率进行计算比较,发现本礁和紫云礁重现率更高,说明他们的造礁生物群团相关性更加密切,群落结构相似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及其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东昆仑马尔争地区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地层剖面的深入研究, 详细阐述了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生物礁的演化和层序地层, 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生物群落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了12个造礁旋回, 归纳出5个三级层序, 并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与扬子地台的二叠纪生物礁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了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生物礁发育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黔南扁平村晚石炭世生物礁生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黔南紫云猴场镇以西约4 km扁平村发现了新的大型生物礁组合。该礁产于马平组Triticites带内,时间上隶属于晚石炭世晚期。通过对该礁组合中生物群落的详细研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组合面貌不同的6个群落。其中成礁生物群落有两个:珊Ivanoviacfmanchurica,叶状藻Eugonophyllum和菌藻类蓝细菌群落及珊瑚Formitchevella群落。前者各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独立发育构成小点礁,彼此平行排列,形成下部点礁层;后者由大型笙柱状排列的Formitchevella构成其上部主礁体。这些群落代表了生物礁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示了在造礁过程中生物种类更替演化的特征,而群落演化与成礁有一致的对应关系,并控制着该生物礁的发育和规模。以特征生物Formitchevella为代表的造礁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特征和礁体生长发育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石炭纪礁体中都是独特的,构成了晚石炭世罕见的非藻造架生物礁。扁平村生物礁的发现,丰富了世界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的类型,为研究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演化、礁体生长及建立生物礁生长动力学模型提供了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13.
辽西建昌县喇嘛洞镇肖台子地区出露一套沉积地层,富含介形类、脊椎动物及大量植物化石.经区域地层研究,结合1:2000地质剖面实测以及对该剖面各层化石的采集,并对植物化石进行重点研究,确定了此套地层位于义县组之上,属于九佛堂组.生物化石组合面貌与“热河生物群”晚期群落特征一致,其时代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4.
藏北索县—巴青地区中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县、巴青地区均位唐古拉山脉的南侧,属于羌塘地层区,其中,索县的桑卡拉佣组和巴青马如的布曲组中均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六射珊瑚Schizosmilia、层孔虫Parastromatopora以及双壳类Liostrea。在分析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特征基础上,根据研究区造礁生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将生物礁划分为5个造礁群落,即SchizosmiliaParastromatopora,Parastromatopora,Schizosmilia,Liostrea和Cyanobacteria-Liostrea造礁群落,并阐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特征。根据群落在纵向上的组合与发育特征,分析了造礁群落的演化与海平面的变化特征,其中,Schizosmilia-Parastromatopora,Parastromatopora和Schizosmilia三个群落构成了索县地区造礁群落的演化序列,Liostrea和Cyanobacteria-Liostrea构成了巴青地区造礁群落的演化序列,造礁群落演化分析表明,群落演化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群落演替,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索县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第二种形式为群落取代,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最后,阐述了研究区的生物礁的发育特征与成礁方式,认为研究区主要成礁方式有造架作用、障积作用和黏结—障积作用,其中前两者主要体现于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后两种主要见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  相似文献   

15.
黔南石炭纪生物礁造礁群落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南紫云猴场扁平村发育有石炭纪全球罕见的大规模典型的后生动物骨架礁,该礁体的主体部分由大型笙状群体四射珊瑚Fomitchevella建造而成,下部发育点礁层,形成了罕见的、独特的石炭纪礁体类型。对该礁体的造礁群落详细研究,尤其是对Fomitchevella造礁群落的研究后发现,造礁群落内生物结构、物理结构决定了群落的整体面貌而造礁群落的营养结构是维持这种面貌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这3个方面共同作用来达到复杂的造礁生态体系的平衡。在礁体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维持了一个相对复杂的造礁生态体系的平衡发展。群落的整体面貌、生态体系都是由群落内的关键种所决定的,如果将群落内起到核心作用的物种从群落内移走,那么群落的性质,生物的组成和功能都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索县、巴青地区均位唐古拉山脉的南侧,属于羌塘地层区,其中,索县的桑卡拉佣组和巴青马如的布曲组中均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六射珊瑚Schizosmilia、层孔虫Parastromatopora以及双壳类Liostrea。在分析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特征基础上,根据研究区造礁生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将生物礁划分为5个造礁群落,即Schizosmilia-Parastromatopora,Parastromatopora,Schizosmilia,Liostrea和Cyanobacteria-Liostrea造礁群落,并阐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特征。根据群落在纵向上的组合与发育特征,分析了造礁群落的演化与海平面的变化特征,其中,Schizosmilia-Parastromatopora,ParastromatoporaSchizosmilia三个群落构成了索县地区造礁群落的演化序列,Liostrea和Cyanobacteria-Liostrea构成了巴青地区造礁群落的演化序列,造礁群落演化分析表明,群落演化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群落演替,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索县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第二种形式为群落取代,这种形式主要发育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最后,阐述了研究区的生物礁的发育特征与成礁方式,认为研究区主要成礁方式有造架作用、障积作用和黏结-障积作用,其中前两者主要体现于桑卡拉佣组生物礁中,后两种主要见于巴青布曲组生物礁中。  相似文献   

17.
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780~542 Ma)保存有许多经典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宏体化石记录, 一直是我国新元古代, 特别是南华系和震旦(伊迪卡拉)系地层对比的标准区域。本项研究重新考察了部分重要的标准剖面和化石点, 重点采集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云南“江川生物群”, 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的宏体化石, 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集成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综合记录了华南晚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宏体化石特征, 组合面貌, 据此提出了华南晚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序列。宏体化石的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多细胞的宏观后生动、植物普遍出现了组织分化, 器官形成和发育创新, 以及生物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复杂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以震旦(伊迪卡拉)纪的三个宏体化石组合为代表: (1) Anhuiphyton—Thallophyca—Paramecia 宏体藻类化石组合, (2) Enteromorphites—Doushantuophyton—Eoandromeda—Sinospongia 宏体化石组合, (3) Paracharnia—Gaojiashania—Cloudina—Longfengshania 宏体化石组合。由于华南震旦纪宏体化石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 与国外末次冰期后大量出现的伊迪卡拉型生物群(阿瓦隆生物群, 庞德/白海生物群和纳马生物群)如何对比, 还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的南、北方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8.
鄂西地区早奥陶世分乡期生物群落演化与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秉理  朱忠德 《沉积学报》1997,15(4):97-102
鄂西地区下奥陶统分乡组生物群按其生态特征划分为3个生态组合,10个化石群落或埋藏群:(1)壳相组合:Tritoechia-Pelmatozan群落?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相组合:Archaeoscyahia群落?Ar-chaeoscyphia-Calathium群落?Batostoma-pelmatoxoan群落?Batostoma群落?Calathium-蓝绿藻群落;(3)静水相组合:Acanthograptus-Dendrograptus群落?Nanorthis-Psilocephalina埋藏群?Yichangopora?群落?它们之间随环境变化显示出由壳相组合→礁相组合→静水相组合→壳相?礁相组合的演化序列,造礁生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演替和取代?群落演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分乡期至红花园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是一个海水不断加深复又变浅的海侵-海退旋回,这与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晚期至阿伦尼格早期世界性海平面升降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生物礁与生物演化的主流无关,并且它们的历史有一个和水平海底生物群极不相同的模式。然而,生物礁和其它海相群落之间在演化上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相似性:(1)三个显生宙演化动物群的组成控制了生物礁的组成和生态结构。(2)地质记录中的巨大绝灭事件削减了生物礁。(3)生物礁符合水平海底群落的演化模式,缺乏生物礁的阶段是因为生物群中缺乏造架生物(如中晚寒武世),或者是因为在造架生物重新演化出造礁的生活方式之前的绝灭事件导致了生物礁的缺乏。  相似文献   

20.
广西隆林下二叠统生物礁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吴亚生 《地质论评》1989,35(1):52-59
本文首先讨论了该礁的生物组成。在此基础上,对礁体进行群落古生态学研究,从而划分出五种群团和十种群落,并对群落的演替及生活环境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礁体的沉积岩石学研究,提出了礁组合岩石结构类型的概念,共划分出六大类十二种岩石结构类型,并讨论了它们的形成环境。最后,讨论了礁发育的特点及海绵礁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