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信息     
首次发现紧贴黑洞视界的磁场 欧洲空间局的国际1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室观测到了在1毫秒内即将要掉入黑洞的超高温物质。但这些物质并没有就此完全消失,其中一些最终死里逃生。没有人愿意靠近黑洞。在距离其视界(物质甚至是光一旦进入就无法再出来的边界)几百千米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黑洞是宇宙的怪物,它激烈地涡旋,疯狂地吞噬进入它视界的一切,连以每秒30万千米速度运行的光线也不放过。佩是偏偏有一些不怕死者与它为邻,这些宇宙“勇士”是一些恒星。它们的命运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四维稳态伪黎曼时空中的Hawking辐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一类四维稳态伪黎曼时空中的未来视界普遍会产生 Hawking 辐射,辐射温度与视界的表面重力成正比。史瓦西黑洞、Reissner-Nordstrom 黑洞、de Sitter 宇宙和 Kerr-Newmann 黑洞的 Hawking 辐射都作为本证明的特例而出现。与匀加速探测器不同,匀速转动的探测器测不到 Rindler 辐射。  相似文献   

4.
张冰  乔国俊 《天文学进展》1998,16(4):260-273
简要介绍有关黑洞的理论及其一肺形式,详细综述在星系中心及X射线双星中搜寻和证认黑洞的原理、方法及现状。在星系层次,除活动星系核中心可能存在的黑洞外,在邻近星系中已找到至少11个黑洞候选者,但观测所主的最小尺度仍比黑洞视界高几个量级。  相似文献   

5.
聊过了黑体,聊过了黑洞,现在我们来聊聊“黑夜”。“夜黑佯谬”是个老话题了,本刊也曾登出过多篇好文章来介绍或论述它。这次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这个佯谬。其实夜黑归因于字宙存在视界。而且像前两篇(黑体。既黑又不黑;黑洞的视界,既黑又不黑)介绍的一样,论述宇宙的视界也是既黑又不黑的,而且还要强调我们的宇宙既有粒子视界又有事件视界。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们对黑洞Bekenstein-Hawking熵的量子修正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黑洞熵对数修正项的系数.在广义不确定关系(GUP)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了推广的广义不确定关系(EGUP),运用面积定理计算了3类时空的黑洞熵的修正值,得到的黑洞熵的修正项的系数是正的.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对单视界时空适用,而且对有内视界的黑洞时空依然成立,并且在EGUP基础上计算出黑洞熵的修正值.相比GUP基础上得到的黑洞熵,EGUP可以应用于大尺度时空下,所以应用范围更广.此计算方法简洁明了,物理意义明确,可为黑洞熵对数修正值系数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上文我们了解到虽然黑洞对外来辐射有像黑体一样的具有百分之百吸收而不反射的特性,但由于黑洞的“视界”对辐射是一个“只允许进而不允许出”的单向膜,所以它不能象黑体一样发出热辐射。  相似文献   

8.
裸奇性与宇宙监督假设 物理学家把物质密度和引力强度均为无穷大的点叫做奇点。奇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以恒星为例,一个质量大于3倍太阳的恒星在演化到晚期时,很难抗衡引力收缩而保持自身的稳定,终将坍缩为一点。但任何一个以这种方式坍缩的球状天体人们是探测不到的,这就是黑洞,因为在该天体周围形成的视界(Eventhorizon)将它包裹起来,而按照广义相对论,逸出视界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两位天文学家说,约有25000个黑洞就像围绕着中心营营飞叫的苍蝇隐藏在我们银河系的核心。 虽然,在银河系中已探知有10个恒星级黑洞候选者(见本刊1998年第4期第10页),但一些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充斥着由爆发恒星形成的黑洞,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米拉尔达(Jordi Miralda Escude)和古尔德(Andrew Gould)认为,这些黑洞会在银河系中心形成黑洞集团:因为这些黑洞倾向于将它们的部分轨道能量传递给在运动中不时遇到的较小的天体,丢失能量的黑洞便将向银心落去。但这种迁徙是极其缓慢的,两位科学家的计算表明:在银河系已存在的100亿年的生  相似文献   

10.
本利用李立新和刘辽导出的黑洞视界附近的辐射态方程,计算了约束在一个球形盒子中的自引力辐射体系的熵(不含中心黑洞和含有中心黑洞两种情况)。与Sorkin等人的计算比较,本的结果不会出现发散困难,而且体系的总熵(包括中心黑洞的熵)的上限正好等于坍缩后形成的同质量的黑洞熵。作认为,自引力辐射体系坍缩的合理模式是先形成中心黑洞,然后中心黑洞逐渐长大直至整个体系全部坍缩为黑洞。在坍缩过程中,任一中间态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有关黑洞的理论及其表现形式,详细综述在星系中心及X射线双星中搜寻和证认黑洞的原理、方法及现状.在星系层次,除活动星系核中心可能存在的黑洞外,在邻近星系中已找到至少11个黑洞候选者,但观测所及的最小尺度仍比黑洞视界高几个量级。在恒星层次,利用动力学判据,人们己在大质量X射线双星和软X射线暂现源中找到至少10个强候选者,并利用辐射判据找到更多的候选者,但目前仍然没有找到黑洞双星区别于中子星双星的决定性判据.所有这些说明,迄今尚未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黑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李立新和刘辽导出的黑洞视界附近的辐射态方程,计算了约束在一个球形盒子中的目引力辐射体系的墙(不含中心黑洞和含有中心黑洞两种情况).与Sorkin等人的计算比较,本文的结果不会出现发散困难,而且体系的总摘(包括中心黑洞的墙)的上阳正好等于坍缩后形成的同质量的黑洞嫡.作者认为,自引力辐射体系坍绩的合理模式是先形成中心黑洞,然后中心黑洞逐渐长大直至整个体系全部坍缩为黑洞.在坍缩过程中,任一中间态的媳总是比末态的黑洞墙小,到坍缩过程结束总熵才等于对应的黑洞摘.这一结果为黑洞滴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新闻速递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14,(11):16-19
拥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最小星系 使用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个超大质量黑洞出现在了一个十分不可能的地方。对超致密矮星系M60-UCD1的观测显示,在其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由此使得它成为了拥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最小星系。这说明可能还有更多的超大质量黑洞被错过了,它们对于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带有电磁荷的直线加速黑洞的视界几何特征,利用广义动量算子得到黑洞的视界面方程,尝试地使用分离法初步找到视界的基本几何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许多年前,人们就已猜想存在着质量为太阳几倍的黑洞,但无法确定它们的形成机制。通过对一个近距黑洞及其伴星的长期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底。 由于黑洞本身是看不见的,研究它们的惟一的方  相似文献   

16.
动态Dilaton—Maxwell黑洞中Dirac粒子的Hawking辐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动态Dilaton-Maxwell黑洞背景下Dirac方程的退耦与分离变量,并通过适当的变换在动态Dilaton-Maxwell黑洞的视界附近找到了静止质量不为零的Dirac方程的有物理意义的解,导出了Hawking热谱公式、辐射温度和视界面方程。从而解决了Dirac粒子在Dilaton-Maxwell黑洞背景下Hawking蒸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黑洞在宇宙中并不罕见,但由于它们不寻常特征,从未有人直接观测到一个黑洞。最近,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多兰认为哈勃空间望远镜可能提供了黑洞存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在Kerr-Newman时空中Dirac粒子的Hawking蒸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得到了Kerr-Newman黑洞视界附近Dirac方程的解,并与Klein-Gordon方程的解作了比较。把刘辽、许殿彦的工作首先从准极端Kerr黑洞推广到准极端Kerr-Newman黑洞,然后又进一步推广到一般Kerr-Newman黑洞,从而证实了一般Kerr-Newman黑洞辐射的Dirac粒子的能谱具有黑体辐射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用在brick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embrane模型 ,计算了缘于任意自旋场的非静态黑洞———Vaidya黑洞的自由能和熵。结果表明 ,玻色子场 (自旋s =1,2 )和费米子场 (自旋s =1/2 )的熵都恰好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 ,这与静态和稳态的情况相同。而且 ,玻色子和费米子场的熵具有相同的形式 ,二者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20.
采用在brick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embrane模型,计算了缘于任意自旋场的非静态黑洞——Vaidya黑洞的自由能和熵。结果表明,玻色子场(自旋s=1,2)和费米子场(自旋s=1/2)的熵都恰好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这与静态和稳态的情况相同。而且,玻色子和费米子场的熵具有相同的形式,二相差一个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