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水稻是感温、感光性较强的作物,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期,对温度、水分、阳光都有一定的要求。据初步统计分析,广西各地三月和五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对早稻产量影响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4219和0.5075;双季稻安全生长期(从早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日期开始至秋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21℃的日期为止的天数)的长短又与晚稻产量相关极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6275。而大气环流宏观特征对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决定的意义,它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作用,比单一的气象要素要全面得多。所以,近几年来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选用环流因子来估算作物产量,效果较好。本文试对大气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2.
通过汉中4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气温≥10.0oC的保证率,7月10日—8月20日的逐日降雨频率,7—8月连续两天以上降雨频率,7—9月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分析,确定汉中水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为7月下旬,其次是8月上旬;汉中盆地晚熟组合应在4月10日前,中熟组合应在4月20日前播种育秧才能获得水稻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讨论日本列岛及韩国半岛地区,重点是具有东亚地区气候特征的气候系统变化,目的是了解水稻产量变化的地区性及气温偏差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资料库中各观测点逐年气象观测资料,求出韩国月平均气温的半年值。韩国国内观测点共有70多个,从中选出分布大致均匀的观测点16个,平均了各地各月的月平均气温作为代表韩国的月平均气温。由于地点不同观测年份也不同,所以平均值统计时间为1976~1995年,计算平均值时采用的地点(图略)。就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来说,韩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出现。在异常气候条件下预测日本、韩国水稻产量的方法@杨晓丽$黑龙江省气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省南充市1989—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水稻单产数据,分析5月上旬至8月下旬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与水稻单产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基于气象因子的水稻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5月下旬降水量、6月中旬平均气温、7月下旬日照时数、8月下旬日照时数和降水量与气象产量显著相关,建立南充水稻产量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度平均达95.4%,预报准确度达91.2%,2019年模型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北方水稻低温冷害指标持续适用性检验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农业气象指标的可持续适用性检验与比较,对提升农业气象业务能力意义重大。应用北方地区代表县(市)1960—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和历年水稻产量资料,计算冷害温度指标界定水稻冷害发生的正确率,对中国北方水稻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常用的指标进行应用效果检验,并比较适用性差异。结果表明,界定水稻延迟型冷害的5—9月气温指标稳定适用,正确率达到78%左右,可持续性好;积温差额指标也比较稳定,可以继续应用;但是积温距平指标判定冷害的正确率较低,多数地方不宜继续使用。界定水稻障碍型冷害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时间指标比较稳定可靠,多数县(市)可以继续应用,但少数县市应暂停使用;日最低气温指标界定冷害的正确率略高于日平均气温指标。多年来,这些指标尽管要素和原理不变,但在适用性及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年代和区域差异,应选择使用并及时修订过时的指标,以适应气候变化和水稻栽培。  相似文献   

6.
曲江县春季低温阴雨及与本县水稻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曲江县1971—2000年30年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曲江气候特征,探讨曲江县春季低温阴雨出现概率、低温阴雨年景及其趋势规律:用最长持续日数因子及日平均气温T≤12℃总日数因子来综合分析出当年低温阴雨年景;在水稻产量取材方面,本文选取曲江县1976—1995年20年水稻的早、晚稻产量资料(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并用当年产量与最近五年产量滑动平均进行比较而得出增减幅,寻求低温阴雨年景与曲江县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并从水稻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及曲江气候特征综合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继田  和治城 《气象》1986,12(9):37-37
我国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高度最高的地区,种植的极限高度在这里的宁蒗县永宁乡上瓦都村海拔2710m处。这一地区的绝大多数水稻品种为黑谷。抽穗开花期在8月中、下旬,多年旬平均气温分别为17.1、17.0℃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18℃,全年无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的时间,稳定通过15℃的结束日期,80%保证率多年平均为8月24日。高原水稻何以能在这样低的温度下开花结实?这是农业和农业气象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弄清高原水稻开花结实的气象指标,研究这类水稻的生态适应性,对引种、育种及农业气候分析利用都是很有益处的。 一、观测地点及方法 观察地点选在海拔2400m的滇西北丽江坝太和村。此处历年水稻产量不稳定,大田平均亩产200斤左右,暖年200—300斤,冷年百斤上下,已属水稻分布的温度下限地区,水稻开花时期易遇到不利气象条件。 观察品种为黑选5号,采用编号挂牌定穗观察,每10穗1组,从8月29日至9月7日,每日定10穗,  相似文献   

8.
辽宁水稻年景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61—2015年东北地区2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指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86—2015年辽宁省水稻单产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水稻产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基于大气环流对长期天气过程影响的滞后性,考虑预报因子的显著、稳定性和独立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水稻年景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辽宁省水稻实际产量、趋势产量、气象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发生气候突变时间分别为1992、1997和1994年,实际产量与气象产量的关系较密切;(2)水稻年景预报模型经F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预报基本正确率为81.9%,用该模型预测2014、2015年水稻年景,均接近实际值。  相似文献   

9.
潮州市近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水稻生产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潮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生产的气候资源十分丰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水稻生产期间也出现了温度变暖的趋势。本文主要分析影响潮州市水稻生产农业气象因子的阶段性变化特点 ,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 ,实现水稻生产优质高产高效。1 潮州市水稻生产农业气象条件的变化特点1 .1 气温上升 ,积温增多水稻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要求在日平均气温1 0℃以上 ,而且当热量条件累积到一定程度后 ,才能完成其生育过程并获得产量。在潮州市 ,早稻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日平均气温 1 0℃以上活动积温3 1 0 0℃左右 ,晚稻需要 3 …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的水稻气象产量预报模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1951—2010年江苏省水稻产量及同期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因子膨化及相关分析,研究了水稻气象产量的影响因子及影响时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逐步回归、PCA-BP神经网络以及PCA-GA-BP神经网络3种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7—9月份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气温、降水的变化最为敏感,气温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2)两种神经网络模型预报效果好于回归模型;(3)遗传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比未优化模型的训练速度提高了70%左右,预报精度也提高了4.3%。  相似文献   

11.
1引言方正县是水稻寒地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发源地。但多年来一直强调4月15日左右开始育秧,5月15日左右开始插秧。由于每年气温高低回暖的早晚变化很大,用统一的时间来要求是不科学的。近几年来结合方正县的水稻生产和气象资料分析,从温度上初步确定了水稻适时育秧与插秧期的温度指标,并进行了科学的预报,对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指导水稻高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初步分析根据资料分析和实例,确定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为育苗最适宜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为插秧最适宜期。用这两个指标对方正县35a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日平均气温稳…  相似文献   

12.
春季低温阴雨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2、3月份日平均气温≤12℃,且持续3天以上或口平均气温≤15℃,每天日照小于2小时,且待续7天以上断续有小雨的天气过程,称为低温阴雨。此时正是我省早稻的播种季节,对早稻谷种和秧苗都威胁很大,严重的年份,会造成大面积烂科烂秧,从而影响全年的水稻生产。本文根据低温阴雨出现的一般规律及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做一简要分析,为水稻高产提供依据。1低温阴雨对早稻产量的影响60年代以来我省出现了9年严重的低温阴雨天气,分别是1964、1968、1969、1974、1982、1983、1984、1985、1988年,除1968、1984年外早稻是增产的。可见低温…  相似文献   

13.
盘锦水稻产量灾损风险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和文  李春  曹士民  杨文艳 《气象》2008,34(5):38-43
应用滑动平均模拟方法,计算了盘锦地区1977-2006年30年水稻趋势单产,并据此求算出气象产量.以减产率>5.0%界定灾年,分别从不同气象灾害损失等级出现的概率、变异系数等角度综合分析了盘锦地区水稻生产的灾损风险.并通过计算水稻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寻找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和气象灾害.结果显示:盘锦地区水稻产量波动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减小,盘山县的灾损风险大于全市水平;热量条件的丰欠是造成盘锦地区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中5-10月≥10℃的积温,5、6月份的平均气温及9月份平均最高气温对产量影响显著;而在5月、6月和9月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冷害,这与实际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4.
低温阴雨是我省早稻育秧期间严重的气象灾害。轻则影响早稻秧苗质量,重则造成大量烂秧,浪费种子,耽误农事。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春季低温阴雨特别是倒春寒严重的年份,早稻往往增产,而晚稻则多会减产。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低温阴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以便为开展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提供参考。1低温阴雨年景划分根据低温对水稻秧苗的影响,通常将日平均气温<12C连续3天或以上,或日平均气温<15℃连续7天或以上的天气过程,定义为一次低温阴雨过程。低温阴雨轻重年景定义,则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如持续时间、平均气…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59-1998年当阳市的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以及同期水稻产量资料,采用morlet复值小波变换与小波功率谱方法,分析了近40 a来当阳市水稻气候产量、降水量以及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的时频特征,并采用交叉小波方法探讨了气候产量与降水量、气温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气候产量与降水量均具有5 a以及2-4 a的显著周期变化,与气温均存在2-4 a的显著周期变化,而且气候产量与降水量、气温在时域分布上也存在着某些相似性特征;气候产量与降水量、气温存在着密切的相关,相关关系随振荡周期尺度的不同而不同,且气候产量与降水量在5 a和9 a时间尺度上的相关程度最大,与气温在11 a时间尺度的相关程度最大;气候产量与降水量在2~4 a、6~10 a、11 a以及16~20 a时间尺度上呈负相关而在准5 a时间尺度上呈正相关,与气温在2~4 a、6~8 a、10~12 a以及16~20 a时间尺度上呈正相关而在准5 a以及9 a时间尺度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滇中水稻冷害的强低温长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裁云 《气象学报》1983,41(3):305-312
本文分析了昆明(能代表滇中地区)3—8月月积温及8月平均气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水稻冷害的低温指标。 本文得到:3—8月500毫巴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弱是影响昆明同期气温高低的重要因素,而该副高的强度有较好的持续性,故可据该副高1—2月的强度,预报滇中水稻冷害低温的有无。 另外得出:西太平洋副高春夏季的强度,在上年11月已有反映,故可更早作出有无水稻冷害低温的估计。  相似文献   

17.
2001~2002年对豫东地区旱稻气候适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与旱稻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分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水分供应不足,旱稻生育天数延长.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开花后6天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2 ℃的天数与空秕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在17~30 ℃范围内,温度越高,灌浆时间越长,穗粒重越高.干热风使产量降低30%左右.通过试验,确定了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气象科技》1976,(1):32-32
为作好春播服务,我局找到了棉花、水稻、玉米、杂交高粱春播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具体为: 棉花:平均气温10—12℃,5厘米地温12℃以上,土壤湿度为18—22%,利于播种和出苗;日平均气温3℃以下,遇有连续5天左右的连阴雨低温天气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天门市1979—2010年棉花蕾期至吐絮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等气象资料和棉花产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天门棉花关键生育期气候变化和棉花产量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棉花蕾期至花铃期、吐絮期两个时期的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蕾期至花铃期平均气温与吐絮期最高气温与棉花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棉花蕾期至花铃期、吐絮期两个时期的降水量变化波动较明显,前期变化较平缓,后期波动频繁,振幅增大。两段时期降水量与棉花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3)棉花蕾期至花铃期、吐絮期两个时期的日照时数均呈明显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对棉花产量影响不大。(4)棉花产量呈明显增长的趋势,平均每10a产量增加99.0kg/hm2。(5)棉花产量可以与棉花蕾期至花铃期和吐絮期降水量、蕾期至花铃期平均气温以及吐絮期最高气温建立极显著的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气象因子对湖南油茶产量的影响及其产量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6—2013年湖南省不同县市多块油茶样地的产量资料和同时段近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光照及降水等资料,在对油茶产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不同样地油茶树龄、品种和土壤等对产量影响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油茶不同物候期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并利用气象因子建立了油茶产量模型。结果表明:湖南省油茶开花期的平均气温、果实膨大高峰期的降水日数、油脂转化期和积累高峰期的日照时数及花芽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是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利用气象因子构建的油茶产量预测模型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