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径流还原计算中淤地坝拦蓄水量还原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洪波  俞奇骏  王斌  陈克宇  顾磊 《水文》2016,36(4):12-18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分布密集,对天然产汇流过程扰动较大,给径流还原或水资源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淤地坝影响下的径流还原计算方法对区域水资源评价或径流设计有重要意义。以黑木头川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还原系数法和径流系数法计算了殿市水文站控制产汇流区的淤地坝逐年拦蓄水量,并将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了还原系数法的适用性。还原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表明:1971~2007年殿市水文站产流区内的淤地坝平均年拦蓄水量为86.21×104m3,与径流系数法计算所得到的拦蓄水量基本一致,相对误差仅为1.36%。同时,研究发现单位控制面积分摊后的拦蓄水量在年际变化上并不显著,基本维持在某一区间内。研究结果表明还原系数法不仅可用于洪水还原,也可较为准确地计算淤地坝影响区的淤地坝拦蓄变量。作为河川径流还原计算方法或淤地坝影响的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评价研究的计算方法之一,可与径流系数法进行交叉验证,进而获得比较准确的淤地坝拦蓄水量。且由于淤地坝年拦水量空间分摊后,单位控制面积的拦水量基本稳定,故在淤地坝上游无明显人类活动的情况下,可据此初估已知或近似区域淤地坝控制流域面积条件下的淤地坝年拦蓄水量,为黄土高原地区今后开展水资源评价和径流预报提供一条简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5)
论证了加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肃淤地坝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黄河流域甘肃淤地坝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淤地坝建设前期规划和设计质量、探索淤地坝建设投资新机制、加强淤地坝建设的质量管理、创新淤地坝运行模式、建立淤地坝信息监测机制、加强市县技术的支撑作用,促进甘肃淤地坝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胡小平  李小东 《地下水》2011,(1):168-169
甘州区从2009年整体推动新农村建设,先后有15个乡镇65个行政村规划采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进行冬季供热和夏季制冷.以甘州区为例,分析了水源热泵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现状,提出新农村建设中水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足于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目标,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内涵,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框架,以黄山高原地区泾河流域为例,估算其1970-1996年水土保持年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368亿m3.研究成果丰富了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理论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浅析淤地坝工程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彩琴 《地下水》2006,28(3):109-110
淤地坝工程在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其效益也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宜川县淤地坝工程建设的实践,对淤地坝工程的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4月8日,二六三大队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组,这标志该队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后,我省各地高度重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以合村并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我省推进“三化”协调,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及时纠正,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全国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时机,抓住机遇,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的思路和对策,积极稳妥地落实和推进“增减挂钩”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对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集约和持续利用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始终是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章丘市紧紧抓住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首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市(县)(以下简称挂钩试点工作)的机遇,准确把握政策,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蓝图,精心组织实施,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整理新模式,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走出了一条突破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小城镇功能、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就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作出部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村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村镇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不是第一次提出的工作目标,但党中央在新的背景、新的形势下,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审时度势,又一次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作出了全面部署,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岳鹏翼 《地下水》2009,31(6):137-139
分析了口泉沟南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补、迳、排条件,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建设淤地坝利用地下水,建设一定数量的渗井利用洪水补给地下水。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大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仅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突出这一战略重点,要从建设用地供给、农村宅基地规划、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解决“城中村”、“空心村”等方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国土所作为乡镇(办事处)的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14.
孟志军 《浙江地质》2009,(11):34-3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土资源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近几年来,绍兴市国土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职能,在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严格依法规范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为新农村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15.
淤地坝是黄河中游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利用高精度测量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测量技术和MAPGIS的分析功能,结合淤地坝内泥沙颗粒的沉积旋回和沉积物的分析,对内蒙南部砒砂岩分布区内一淤地坝内的泥沙淤积速率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结果表明该淤地坝的年平均泥沙淤积总量是41651.419 t/a,年平均淤积速率是10371 t/a·km2.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国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为全国和地方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7.
《浙江地质》2009,(6):26-29
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重大的、长期的、历史性的战略任务。旧村改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范畴,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开展农村危旧房(旧村)改造工作精神,以危旧房(旧村)改造工作为平台,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摆在国土资源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安徽省霍邱县彭店新农村示范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为例,通过露采坑回填、排水系统修筑等工程措施以及植被重建等生态措施治理后,不仅消除了矿区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土地利用类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还改善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实现了废弃矿山与新农村建设点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废弃矿山对新农村建设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中心的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已成为我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程和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符合国家要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有力的支持了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更成为了加快新农村规划建设行之有效地重要手段,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有利于集约、节约用地,缓解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近年来,各地立足实际,完善措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造成设施不配套、土地不能充分利用等状况。枣庄市山亭区提出了以宅基地换房的方式,可以破解用地难题,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