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宁乡钾镁煌斑岩是寻找湖南原生金刚石矿床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通过对宁乡V号煌斑岩岩管岩石地球化学的分析及其与其它地区钾镁煌斑岩的对比,确定宁乡V号岩管煌斑岩与前人所研究的宁乡钾镁煌斑岩特征基本一致。但与西澳典型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相比,其SiO2、Al2O3、MnO的含量较高,MgO、TiO2、K2O含量较低,这可能与钾镁煌斑岩的岩浆来源及演化过程有关,显示其地幔源区来源相对于西澳钾镁煌斑岩的源区较为富集。  相似文献   

2.
云南哀牢山金矿带含碳酸盐球粒煌斑岩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哀牢山金矿带北段老王寨金矿区和北衙金矿区发现3条含碳酸盐球粒煌斑岩脉.岩脉中球粒为主要由白云石和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C同位素组成具岩浆碳酸盐(即碳酸岩)特征;基体的主要矿物组合、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均与矿区无碳酸盐球粒煌斑岩脉相似,为来源于交代富集地幔的钙碱性煌斑岩.结果表明,该区含碳酸盐球粒煌斑岩脉为区内喜山期煌斑岩岩浆演化到相对晚期硅酸盐-碳酸盐液态不混溶作用产物,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CO2和H2O为主的去气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测含碳酸盐地幔岩部分熔融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厘清碳酸盐熔体在金伯利岩岩浆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探讨Slave克拉通中部Lac de Gras地区约80~120km深处的高导成因,我们利用DS 3600t六面顶压机和Solartron 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1.0~3.0GPa、673~1873K温压条件下分别测量了含碳酸钠(Na_2CO_3)、碳酸钙(CaCO_3)和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地幔岩样品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地幔岩样品的电导率主要受到温度和组分的影响,而压力对其影响较小.在温度低于1023K时,含Na_2CO_3地幔岩样品的电导率明显高于含同比重CaCO_3和MORB的;温度达到1023K时,含Na_2CO_3地幔岩样品开始熔融;但在之后的200K温度区间内,该部分熔融样品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增加几乎不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或许揭示:地幔深部的碳酸质岩浆在快速上升过程中会同化吸收岩石圈地幔中的斜方辉石(Opx),进而形成金伯利岩岩浆,期间岩浆的电导率几乎不发生变化.含CaCO_3和MORB的地幔岩样品分别在1723K和1423K开始熔融,其部分熔融样品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加.依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可以用含碳酸盐的部分熔融样品来解释Slave克拉通中部Lac de Gras地区约80~120km深处的异常高导现象,并推测熔体中碳酸盐的熔体比例小于2wt.%.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金伯利岩是大陆板块内部碱性岩浆作用的产物。虽然体积较其它碱性岩小,但由于它是目前所知能富含金刚石的少数几种岩石之一,与其它岩浆岩相比,它来源于地幔更深的部位,并携带有各种上地幔捕虏体。因此,对金伯利岩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岩浆作用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已有专论(Mitchell,1986),它与地幔地球物理学的关系见D.L.Anderson(1984),专门讨论金伯利岩磁性特征的文章较少,虽然有些研究金伯利岩古地磁的文章,但只是作为通常的古地磁研究进行的,没有将金  相似文献   

5.
AMT测深法在金刚石矿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AMT(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雅库特和俄罗斯的Archangelsk金刚石矿区勘探中的应用.文章描述了金伯利岩岩脉的位置和形状、电性参数、围岩和上覆岩层特性.金伯利岩矿区位于易于被AMT方法确定的参考导电层之上,或者在高阻层之上.金伯利岩岩脉发育在金伯利岩矿区良导的局部边缘地区.这些良导区与地堑构造有关,其边界与基底和厚层沉积覆盖的弯曲褶皱相一致,并具有强破裂和利于金伯利岩岩浆渗透的特点.依据AMT数据,可很好地确定局部良导区,并作为最有远景的矿脉发育区.利用AMT数据可确定断裂带和区分矿区的构造断层.金伯利岩控制的断层一般被圈闭的岩墙充填,易于被磁法资料确定,而金伯利岩的围岩断层不包含圈闭的岩墙,由磁法难以测量,因此就可较好地确定金伯利岩.本文给出了由沉积层覆盖的简单地质条件下发现岩脉的例子,也介绍了包含几种不同类型金伯利岩如导电的斑状金伯利岩、并被圈闭和厚层沉积覆盖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确定岩脉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从“岩石圈减薄”到“克拉通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旗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6):2262-2269
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有早古生代(460 Ma)的金刚石和金伯利岩,表明该区的岩石圈厚约200 km;河南鹤壁有金伯利岩无金刚石,表明岩石圈厚度不超过150 km;而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厚度仅80~120 km,于是认为新生代岩石圈厚度相对于早古生代减薄了约100 km.但是,金伯利岩和金刚石是罕见的岩石和矿物,不可能代表...  相似文献   

7.
詹瑜 《地球》2020,(2):72-77
在已知宝石中,钻石是集最高硬度、强折射率和高色散于一体的宝石品种,她美丽、耐久、稀少和难以得到,对250公吨的岩石、砂和砾石进行加工处理之后,人们才能得到1克拉的钻石。因此,也被誉为"宝石之王"。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拥有钻石资源,非洲南部、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是世界主要的钻石产区。其中,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产出的金刚石达到宝石级的比较多,澳大利亚出产的工业级占比较高,在澳洲的钾镁煌斑岩体中发现的粉色钻石,品质优异。  相似文献   

8.
湘东北钠质煌斑岩地幔源区特征及成岩构造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湘东北中生代陆内拉张带中发现了一组特殊的钠质煌斑岩. 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等与常见钾质煌斑岩具有明显差异. 岩石以富Na2O高TiO2和Nb, Ta, Nd, LREE弱富集及不出现负铕异常为特征. 微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组成具有洋岛玄武岩(OIB) 地幔源区性质, 87Sr/86Sr初始比值平均为0.705332, 143Nd/144Nd初始比值平均为0.512650, ε Nd(t)为+3.5~+3.9, 构成特殊的钠质煌斑岩地幔源区, 其形成主要是来自软流圈含挥发分的流体/熔体交代岩石圈底部原始地幔. 测得钠质煌斑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6.61 Ma, 代表湘东北燕山晚期由挤压到拉张的构造转换时期. 钠质煌斑岩形成于大陆内部软流圈地幔上涌的地幔热点式构造环境. 软流圈地幔上涌是导致钠质煌斑岩形成和制约湘东北燕山晚期陆内拉张的主要地球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9.
云南六合深源包体与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的深源岩石包体中首次发现富Na微晶玻璃体 .研究表明 ,超镁铁质包体为原始地幔部分熔融的结晶产物 ,微晶玻璃来自包体成岩后地幔去气产生的交代流体 ,是深部地幔交代作用的直接表现 .通过地幔交代作用 ,不仅导致碱质和大离子不相容元素以及成矿元素和挥发份的聚集 ,而且孕育了碱性岩浆 .因此 ,富碱斑岩中的幔源包体及其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特征为研究和揭示滇西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示踪物 .  相似文献   

10.
辽西发现金伯利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西金伯利岩异常区位于辽宁省锦州地区葫芦岛市附近,与名的辽南瓦房店含金刚石金伯利岩区隔海相望。该金伯利岩异常区主要由两个次一级的异常区构成:石灰窑异常区和马家沟异常区,二相距约30km。石灰窑异常区位于葫芦岛市西北30km,西起龙泉寺东至万家屯,面积约50km^2;马家沟异常区位于葫芦岛市以西约35km,西起郭屯东至邢屯,总面积约60km^2。  相似文献   

11.
南秦岭勉略构造带三岔子镁铁-超镁铁杂岩可划分为两个岩块: 三岔子古岩浆弧和庄科古洋壳残片(蛇绿岩). 三岔子古岩浆弧主要由岛弧型安山质熔岩、玄武及玄武安山质辉(闪)长岩、安山质岩墙、斜长花岗岩及部分超镁铁岩组成, 它们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如高场强元素(Nb, Ti)亏损和低Cr, Ni含量. 该类岩石的轻稀土富集和富钾的特征及斜长花岗岩中含有9亿年锆石捕掳晶特征表明它们可能发育在南秦岭微陆块南缘的活动陆缘环境. 斜长花岗岩的岩浆锆石U-Pb年龄为(300±61) Ma, 它表明勉略古洋盆在石炭纪已开始向南秦岭微陆块下消减. 这一年龄和大别山浒湾构造带洋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的形成时代(309 Ma)一致, 它说明勉略洋在石炭纪可东延至大别山. 三岔子古岩浆弧中类似高镁埃达克岩的存在表明这一俯冲洋壳是年轻(< 25 Ma)而且较热的大洋岩石圈.  相似文献   

12.
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的侵位年龄和铂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江海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122-127
煌斑岩广泛分布于云南老王寨金矿区并与金矿体密切共生. 煌斑岩中金云母的40Ar/39Ar定年表明, 其侵位时间为(30.8 ± 0.4)~(34.3 ± 0.2) Ma, 而Au成矿作用时间为(26.4 ± 0.2)Ma. 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示踪表明, 金矿床中的Au不可能源于原始煌斑岩浆. Au沙江-红河带煌斑岩与中温热液Au矿在时空上的共生原因是它们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3.
莫济海 《地球》2013,(9):104-106
斑岩型铜矿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其规模大、埋藏浅、易开采,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地质学意义,一直以来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注意,研究的角度多样。本文从斑岩铜矿的成因、含矿岩浆氧化状态与成矿关系以及斑岩铜矿与埃达克岩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近期斑岩型铜矿的研究动态。已有的研究表明,斑岩铜矿的含矿岩浆形成于高氧逸度环境,但形成于碰撞环境和形成于俯冲环境的含矿斑岩其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及形成过程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金伯利岩的物化探异常特征及勘探方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伯利岩是金刚石的成矿母岩之一.金伯利岩的分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管状、脉状,具有成群、结带分布的特征;它具有磁性强、电阻率低、微量元素Cr、Ni 、Nb含量高的特征.地表物化探异常多为椭圆状、条带状且与断裂构造共生.综合物化探异常与矿体吻合较好;金伯利岩岩体形状空间分布与围岩的物性差别,决定了异常大小强弱、反映明显程度; Cr、Ni 、Nb的元素异常范围与金伯利岩管(脉)的形状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有针对性选用综合物化探方法、采用合适的测网寻找金伯利岩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山东蒙阴地区的金伯利岩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研究,该地区物探工作采用了重力、磁法、常规电法以及大地电磁法等手段,并对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藉此得出了该地区的金伯利岩地球物理物理特征.研究认为,重力、磁法、常规电法、大地电磁法等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着互补作用,且效果较为显著.但以往对金伯利岩特征研究的文章中,并没有将金伯利岩的古地磁特征归纳总结,本文补充了古地磁的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利用磁滞回线、磁畴状态分析、剩磁磁化率和感磁磁化率测量等,对辽宁复县金伯利岩岩体群的磁性矿物成分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金伯利岩中的磁性矿物成分主要是单畴、似单畴颗粒磁铁矿,它们主要是在金伯利岩岩浆后期,即汽水热液期,在相对快速冷却的环境下形成的原生磁性矿物.在古地磁研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同位素测年结果,给出了该区金伯利岩的古地磁结果,为中国东部早古生代的古地磁研究提供了补充和验证.  相似文献   

17.
松树沟纯橄岩体是东秦岭造山带规模最大的超镁铁岩体, 出露面积达20 km2, 纯橄糜棱岩、粗粒纯橄岩占岩体出露面积的95%以上. 岩石组合、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全岩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原生岩浆包裹体等方面研究揭示该岩体是熔体多孔隙流动渗滤成因纯橄岩块体. 与Oman等蛇绿岩剖面底部熔体渗滤成因纯橄岩席和方辉橄榄岩中纯橄岩脉的对比研究显示, 该岩体具有低的Al2O3, CaO和HREE丰度, 高的强不相容元素以及Zr和Hf含量. LREE富集的稀土模式和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都显示与Oman纯橄岩有明显不同. 结合橄榄石中原生熔体包裹体的发现, 认为该岩体是地幔柱源高镁熔体大尺度渗滤流动改造其顶部高度亏损地幔橄榄岩形成的纯橄岩块体. 岩体产出的地质背景支持其与新元古代超级地幔柱在扬子板块的物质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8.
山东蒙阴和辽宁复县古生代金伯利岩中产有众多的地慢岩捕掳体(橄榄岩、榴辉岩)和巨晶矿物.通过对这些捕掳体中石榴石以及石榴石巨晶的电子探针、离子探针微区分析及有关模拟计算,发现这些石榴石在捕获前都受到过金伯利岩质的硅酸盐岩浆不同程度的交代改造.其中辽宁复县榴辉岩型石榴石受地慢交代作用的影响很小,反映原亏损地幔石榴石的组成.相反,山东蒙阴橄榄岩中的石榴石和所有石榴石巨晶则受到了交代流体的彻底改造,并与流体相达到完全的平衡,因此反映的是富集地幔的特征,据此可推测中国华北克拉通下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在古生代金伯利岩岩浆喷出之前已受到过相当强烈的交代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金川超镁铁岩侵入体及超大型硫化物矿床的成岩成矿机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金川超镁铁岩侵入体赋存有超大型硫化物矿床 .岩体中、西段为岩浆通道 ,岩相对称分带 ,矿体产于中部的纯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中 ;东段产状较缓 ,岩相为垂直分带 ,矿体位于岩体底部 .各类岩石均具堆积结构 .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中西段以流动分异为主 ,东段为重力分异 ;原始岩浆属拉斑玄武质 ;块状矿石系压滤作用产物 ;后续岩浆的补给和混合补充了成矿物质 ;硫化物不混溶程度受挥发分制约 .对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山东幔源岩浆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系统研究了鲁西早白垩世碳酸岩、方城玄武岩、胶东白垩世煌斑岩、蒙阴古生代金伯利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组成特征. 古生代金伯利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集中, δ13C和δ18O分别在&#8722;4.8‰~&#8722;7.6‰和+9.9‰~+13.2‰之间, 属正常情况, 而白垩纪3类岩浆岩的碳氧同位素则变化较大, 并暗示当时的地幔源区可能局部受到过含有机碳的地壳物质的混染. 白垩纪3类岩浆岩的锶钕同位素一致显示了EMII型富集地幔的源区特征, 暗示了再循环地壳物质对地幔源区的改造. 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特征的系统对比显示, 华北东部克拉通下岩石圈地幔在早古生代、早白垩世、第三纪时期的特征互不相同, 表明该陆下岩石圈地幔自古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次改造过程. 目前的资料暗示, 第1次改造过程可能主要发生在三叠纪-侏罗纪, 带有缓慢渐变的特征, 第2次改造过程主要发生在白垩纪, 显示为快速突变. 种种迹象表明, 华北东部早白垩世(尤其是120~130 Ma)可能是华北东部中生代动力学体制转折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