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酸盐溶解、沉淀控制下的反应-迁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碳酸盐岩中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的溶解和沉淀化学反应为基础,阐述了反应模型和水流模型,建立了化学动力学方程-水流方程的关系,并且采用解析法-数值法混合解法求解济南岩溶区的反应-迁移模型,计算该区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水动力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确定性和随机性特点出发,提出了地下水流系统确定-随机性数值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地下水流系统参数估计、状态预测及地下水位观测网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流系统确定—随机性数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确定性和随机性特点出发,提出了地下水流系统确定-随机性数值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地下水流系统参数估计、状态预测以地下水位观测网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对新发展的建模方法手段、模型计划方法以及模型计算软件作了简要的归纳和评述,最后以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用于成矿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为例,说明地球化学反应模型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对了解反应体系中物质的形态,分布、迁移和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引用Lichtner P.C.的渗透-扩散-化学反应三耦合的时空连续性方程和准稳态近似法,建立了成岩作用过程中流体-矿物反应的地球化学动力学数学模型,并设计了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和编写了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6.
浅层地下水氟的质量平衡反应模型及其化学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邢台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系统为例,本文运用地下水质量平衡反应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浅层地下水氟的质量平衡反应模型。确定了从氟的淋溶一移带至氟的富集带,沿水流路径在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含氟和其它(矿)物相的质量转移数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浅层地下水氟的化学演变过程和形成机制,使氟的水文地政治协商会议化学分带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化学行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用LichtnerP.C.(1988,1992)的渗透-扩散-化学反应三者耦合的时空连续性方程和准稳态近似法,建立了成岩作用过程中流体—矿物反应的地球化学动力学数学模型,并设计了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和编写了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8.
浅层地下水系统氟地球化学行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溅辉 《地质学报》1995,69(3):267-276
本文以重要的命必需元素氟为研究对象,选择地方性氟病比较严重,浅层高氟地下水形成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河北邢台山前平原为典型研究区,在大量野外工作和模拟实验研究基础上,应用国外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地下水地球化学定量研究方法-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以及多反应组分系统水动力弥散运移与化学反应耦合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系统氟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定量研究了大气降水入渗条件,水-非饮和带非  相似文献   

9.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研究突破了静止的固体地球观。开放体系、不平衡和动力学的研究构成了以地球内部流体为目标的前缘领域。矿物-流体体系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5种:封闭、“封闭”、单向流动开放体系、流体缓冲体系和岩石缓冲体系。18O/16O交换机制主要为扩散控制和表面控制,后者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矿物蚀变反应,前者则缺乏之。花岗岩-流体体系主要包括浅成系统、深成和/或者长期活动系统以及均一化平衡系统。花岗岩-流体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大多属于开放体系不平衡类型。同变形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本质在于变形与流体化学反应的藕合作用。流体循环与质量传输机制主要包括平流或渗透、扩散以及平流-扩散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薛禹群  张政治 《地质学报》2000,74(4):353-362
本文建立了内陆单斜构造内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三维可混溶溶质运移模型。同时,为了尽可能提高模拟精度,还建立了区域二维水流模型和水质模型,为三维模型提供边界条件。模型应用于描述柳林电厂水源地咸-淡水界面运移特征,模拟效果良好,还据此预报了咸水入侵的可能性并探讨了淡水流的强弱对咸-淡水界面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当今国内外地面沉降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针对上海地面沉降现象,就准三维水流-一维耦俣沉降模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模型的下一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烃源岩热解生烃动力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术元  郭绍辉 《沉积学报》1997,15(2):138-141
本文利用热解气相色谱仪(Py-GC),对我国吐哈盆地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热解模拟实验,采用等温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求得了烃源岩热解生成油和气的动力学参数,结合地温梯度等地质参数,计算出了吐哈盆地具有代表性的井位,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油、气生成率和生成强度。该方法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与以往使用的资源评价方法相比,将更为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过程中的地下水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吉林省松嫩平原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盐度逐渐增高,土壤盐渍化程度逐渐加重。作者采用3个模型(区域地下水流系统模型,风化-溶滤模型和蒸发-沉积模型)来模拟盐渍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模型与区内的地下水运移,土壤岩石的风化和沉积地质过程相一致,其中地下水是盐的迁移,聚积和排泄的主要地质载体。  相似文献   

14.
渗流场分析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讨论了复杂地质环境中渗流场的反分析问题,利用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结合最优化技术,通过对地下渗流场的模拟和寻优,求得描述地下含水介质非稳定渗流场的重要参数--渗透系数和给水度的模型解,并应用于各向同性的多孔介质渗流场反分析实例中。  相似文献   

15.
唐仲华  鲍征宇 《地球科学》1999,24(5):533-535
热质输运-反应体系对于热液成矿,污染物迁移等均十分重要,该体系包括热质输运,流体渗流,地球化学平衡计算,多组分化学反应-输运过程耦合等动力学过程。介绍了求解热质输运-反应动力学是数拟合有限体积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相似文献   

16.
三维非稳定流含水层储能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建立了一个三维含水层储能模型。它是由一个描述地下水运动的水流模型与一个描述含水层中热量运移的热量输运模型耦合而成。为了考察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对含水层中热量输运的影响,地下水流被处理成三维非稳定流。该模型被应用于上海群井储能试验,储能模型用特征线Douglas-Brian ADI法求解。通过本模型与稳定流储能模型的结果相比较,发现本模型的结果较好,诸观测孔各时段的绝对误差均值为0.65℃,平均相对  相似文献   

17.
流体的热力学前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哲儒 《地学前缘》1996,3(3):80-88
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流体的热力学前缘研究领域如下:(1)流体体系的p-V-T-x相关系研究,主要对象是H2O-CO2-盐类多组分体系高温高压下相图的实验和理论研究。(2)矿物在流体中的溶解度及溶解后在流体中溶解类型的形式和热力学性质——平衡常数(或Gibbs自由能)及各种偏摩尔性质的研究。(3)流体热力学模型化研究,已研制出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包括多种矿物、溶解类型的热力学数据库和模拟热液平衡、矿物溶解性质、反应路径和水—岩相互作用的实用程序。(4)超临界流体的相关系和化学反应等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对认识地球内部的演化将有重要意义。(5)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使分析单个矿物包裹体成分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型计算及预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本文利用非稳定准三维水流--一维沉降耦合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解,以上海行政区为计算区域,对1981-1992年地下水采灌量、水位及土层变形量等实测资料进行数值模拟,利用1993-1998年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表明所确定的数学模型是合理可信的,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地下水可开采量及地下水流场和地面沉降的预报。  相似文献   

19.
GWMS三维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系统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保定)是国内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探评价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单位。我所结合科研和水文工程项目,在国外先进软件基础上,开发研制了地下水资源评价系列应用软件。全部软件基于Windows环境,完全可视化操作界面。软件实用高效,适合于各类水源地或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预报。在国内已拥有众多用户,并得到用户一致好评。 GWMS-3D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系统简介 用于二维或三维地下水水流和污染质/地热运移数值模拟和预报。GWMS\|3D模型基于Galerki n有限元方法,系统提供了方便的图形化数据编辑方式和多种结果表达形式,使得模型建立和改进更快捷高效。 ●系统主要特点: ◇自动网格生成,节点减、边界扩缩,局部网格加密 ◇模型以工程文件形式记盘,便于随时改进; ◇参数数据可视化方式输入和编辑;模型可即时改进,三种边界类型任意变动 ◇水流模型能够对复杂边界和多含水层的地下水系统进行模拟预报运移模型和水流模型完全耦合,可考虑延迟、弥散、细菌或放射性衰减等作用过程 ◇模型运行结果直接以彩色平面等值线、流向图或时间系列图等方式显示或打印输出 ◇易于在原模型区域创建子模型,以便地下水系统细化分析研究 ●联系方式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保定)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35号邮编:071051 联系人:潘世兵邢卫国 电话:0312-3132642(O),3161729(H),13903223951 E-Mail:span@bd-user.he.cninfo.net  相似文献   

20.
热质输运-反应体系对于热液成矿、污染物迁移等均十分重要.该体系包括热质输运、流体渗流、地球化学平衡计算、多组分化学反应-输运过程耦会等动力学过程.介绍了求解热质输运-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指数拟合有限体积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