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结河模式提出以来(Smith等,1980)已报道了其存在于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的现代与古代的实例,但还未见有报道存在于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的实例.笔者近年来在黔西纳雍地区含煤岩系龙潭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研究中发现了这种新型分流河道.该区晚二叠世晚期峨嵋山玄武岩浆喷发后,龙潭期沉积时构造基本处于稳定而缓慢下沉  相似文献   

2.
韩吟文  许继锋 《地球科学》1999,24(3):234-239
以四川和云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形成的峨嵋山玄武岩和同期形成的龙门山,墨江辉绿玢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与勉略,三江蛇绿岩套内的玄武岩的对比,从岩石的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特征比值分析,提出晚古生代扬子陆块西缘的基性岩浆适动经历了由特提斯洋壳俯冲诱发陆块内玄武岩浆的发生,洋壳消减和陆块内大规模玄武岩浆喷发及局部小规模岩浆活动的萎缩消亡3个发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杨文强  冯庆来  沈上越  Malila  K.  Chonglakmani  C. 《地球科学》2009,34(5):743-751
在泰国北部难河构造带Pha Som变质杂岩中发现保存很好的放射虫硅质岩、玄武岩地层层序.层状硅质岩含放射虫化石Follicucullus porrectus, 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其硅质岩SiO2含量均在92.5%以上, Al/ (Al+Fe+Mn) 平均比值为0.51, Ce/Ce*比值为1.14, 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玄武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与高场强元素以及轻稀土富集等洋岛玄武岩的特点.说明难河构造带中-晚二叠世之交存在洋岛型火山岩和靠近大陆边缘的深海盆地硅质岩, 代表了小洋盆的沉积组合.该构造带闭合时间应在晚二叠世与晚三叠世之间.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大厂层”形成环境及其成矿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黔西南的“大厂层”是一套强硅化蚀变岩层,也是找锑矿的标志层.它是早二叠世晚期海相峨嵋山玄武岩在潮坪—泻湖相的浅水海盆中喷发时,形成的一套岩性复杂的火山沉积相岩石.由于在半封闭的水体条件下,基性火山作用带来的火山气液中大量成矿物质在“大厂层”固结成岩阶段逐渐富集形成原始矿源层.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厂层”与黔西南锑、金等矿产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二叠世煤系中的沉积型硫铁矿床在我国已知各类硫铁矿床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更是我省硫铁矿床的主要类型。阿东-扯土硫铁矿位于云南省东部罗平县境,包括阿东、史家寨、扯土、色戈等产地。矿床产于峨嵋山玄武岩的古侵蚀面上,是滨海泥炭沼泽相强还原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羌塘盆地东部那益雄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东部那益雄组玄武岩作为裂谷演化最后阶段的喷发产物,其成岩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为裂谷的关闭时间和二叠纪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约束.在剖面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那益雄组玄武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全岩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那益雄组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为257.2±2.9 Ma,形成于晚二叠世;该玄武岩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轻微富集Ta元素而轻微亏损Nb元素,是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形成于裂谷关闭碰撞后的伸展背景.羌塘地块东部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玄武岩具有由OIB型玄武岩向火山弧型玄武岩过渡的演化趋势,表明羌塘地块东部板内裂谷在早二叠世打开,中二叠世进入裂谷演化阶段,于晚二叠世关闭.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玄武岩的地幔热柱成因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根据峨眉山玄武岩的岩石组合、岩相学特征将峨眉火成岩省分为盐源-丽江岩区、攀西岩区、贵州高原岩区和松潘-甘孜岩区。通过对研究区二叠世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对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与地幔热柱的关系及其火山喷发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系统归纳和总结。根据地层学关系大致确定峨眉山玄武岩的主喷发期是阳新世(中二叠)晚期-乐平世(晚二叠)早期,时限大致为259Ma-257Ma。峨眉山玄武岩微量元素地幔标准化曲线特征与OIB基本一致,反映出其成因与地幔热柱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娇  周洋  郭宏杰  熊昕  李德威 《贵州地质》2016,33(3):178-186
川滇黔等地在二叠世晚期发生峨眉山玄武岩短期内大规模溢流喷发。滇西地区发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均被认为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产物,但在滇东地区却一直缺少该类岩石组合的报道。本文在滇东建水地区首次发现了腊里河超基性岩体,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表明该超基性岩先期形成年龄为(246±5.2)Ma,为晚二叠-早三叠世的产物,后期中侏罗世晚期(169.6±2.0)Ma(MSWD=3.5)发生岩浆活化。该超基性岩Mg#值平均为78.73,稀土元素表现出略微右倾的平坦型特征,Rb、Sr、Ba、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相对亏损,Ta异常富集。其地化特征表现出富集型地幔源区特征,与峨眉山玄武岩成因关系密切。晚二叠世建水地区由于地幔柱活动形成地表溢流玄武岩,在深部岩浆房由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超基性侵入岩,到中侏罗世晚期,伴随着华南地区发生多期次构造运动,先前存在于岩浆房中的超镁铁质岩经过后期热液改造活化,沿着断层裂隙侵入地表。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和云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形成的峨嵋山玄武岩和同期形成的龙门山、墨江辉绿玢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与勉略、三江蛇绿岩套内的玄武岩的对比,从岩石的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特征比值分析,提出晚古生代扬子陆块西缘的基性岩浆活动经历了由特提斯洋壳俯冲诱发陆块内玄武岩浆的发生、洋壳消减和陆块内大规模玄武岩浆喷发及局部小规模岩浆活动的萎缩消亡3个发展演化阶段.扬子陆块内玄武岩浆主要来源于正常或富集型地幔,在发生和萎缩阶段部分岩浆源自亏损型地幔.扬子陆块西缘晚古生代时期的基性岩浆活动是全球岩石圈构造活动的局域表现,与特提斯洋的俯冲-封闭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王炎阳  徐备  程胜东  廖闻  邵军  汪岩 《岩石学报》2014,30(7):2055-2062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五道石门水库出露一套由灰绿色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和硅质粉砂岩组成的火山-沉积岩系。枕状玄武岩主要出露于水库大坝南岸,枕体呈不规则椭球状,长轴约0.4~1.0m,边部具有冷凝边,内部气孔和杏仁状构造较发育。镜下观察其矿物组成主要为细长条状斜长石和少量辉石,间粒结构。前人研究认为它们属于早古生代蛇绿岩,本次研究对枕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锆石测年结果大致可分为四组,依次为262~290Ma(A组,15颗)、301~345Ma(B组,5颗)、446~572Ma(C组,6颗)和763~948Ma(D组,5颗)。其中A组锆石呈长柱状,自形,长宽比约2∶1~3∶1,Th/U值介于0.22~0.98;振荡环带较宽,体现了基性岩浆锆石的特征。15个点的谐和年龄为277±3Ma,应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表明五道石门枕状玄武岩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应属大石寨组。其余三组锆石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状或短柱状,振荡环带较窄,且没有270~280Ma的生长边,表明可能是基性岩浆上升过程中从围岩捕获的锆石,表明五道石门玄武岩可能发育在具有晚元古-古生代基底的陆壳内,暗示早二叠世晚期本区处于板内拉张环境。五道石门枕状玄武岩曾被认为是早古生带大洋蛇绿岩,但综合我们的年代学结果和对锆石类型的分析,它应属早二叠世晚期伸展环境中基性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南盘江坳陷及邻区海西晚期岩浆岩分布显示有从中、西部大规模玄武岩喷发→中东部中酸性岩浆活动→东南部花岗岩侵入的演化规律。其中,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西地区的偏基性岩浆活动受北东和北西向深断裂控制明显, 尤其以此两组断裂交汇处的岩浆活动强烈, 盆地构造背景属大陆伸展裂谷环境;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东地区为偏酸性岩浆活动, 主要受东吴运动形成的钦防造山带的控制,属大陆边缘造山带或岛弧造山带环境。岩浆活动的模式为: 早二叠世末期, 在研究区中、西部地壳强烈拉张应力作用下, 扬子板块向南东仰冲于云开地体之上, 钦防海槽关闭, 沿北东向的博白 岑溪断裂带发生陆 陆碰撞, 其动力来源可能与邻区的“峨嵋山玄武岩省”相关。海西晚期盆地的沉积特征也反映出岩浆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云南建水荒田铅锌矿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锌矿赋存于下二叠统灰岩与上二叠统玄武岩之间玄武质、灰质角砾层中,与早二叠世海相火山喷发玄武岩有关的火山沉积—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矿床,后期构造对矿床富集有一定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若谷 《沉积学报》1987,5(4):78-89
本文从沉积序列、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生物共生组合以及古地理位置等探讨了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晚期的沉积相和沉积模式。提出了晚二叠世晚期沉积模式为缓坡型生物浅滩边缘沉积较深水碳酸盐-硅质岩边缘海槽环境。晚二叠世晚期(长兴期)由于华力西运动的波及和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的活动,海侵继续扩大,导致了碳酸盐台地发生破裂分化,出现了岩相和生物相分异明显,深沟纵横交错的古地理格局。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晚期属边缘海槽沉积。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地史演化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王立全  潘桂棠 《地质学报》1999,73(3):206-218
金沙江结合带是一条古特提斯弧后洋盆消亡的俯冲消减杂岩带。弧后洋盆形成于早石碳世-早二叠世。晚泥盆世晚期已具有雏型,早二叠世是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早二叠世 晚期向西俯冲,在金沙江结合带中形成3条消减杂岩带。金沙江弧-盆系于志留纪末在早古生代变质“软基底”的基础上开始生成、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泥盆纪弧后裂谷盆地阶段(D)、早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弧后洋盆阶段(C1-P1)、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洋壳俯冲消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的二叠纪火成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早二叠世旋回以大面积的玄武岩喷发为特征,以正长岩的侵入为结束,在西部的柯坪-巴楚表现最为强烈,塔北隆起的西段也有反映;可能是巨地幔柱活动的记录.中—晚二叠世旋回在塔北隆起以酸性岩喷发为主,夹安山岩,伴有少量玄武岩和辉绿岩并可延续到早三叠世.(中-)酸性熔岩呈近东西向展布,是南天山洋消减的造山作用在板内的反映,故塔北地区二叠纪挤压隆起,隆起强烈的部位发生次级纵张(西段为近南北向)并有玄武岩喷发.早三叠世玄武岩与中—晚二叠世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尚有差异,可能表征造山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因南天山洋的闭合东早西晚,塔西地区中二叠世的基性岩活动与塔北地区有不同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丛林  史晓颖 《中国地质》2006,33(2):436-443
在对测自桂西地区的田林八渡、那坡坡荷、百色平圩、阳圩等地晚古生代的深水相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玄武岩地球化学分析以及重要的构造地质事件研究的基础上.对右江盆地晚古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做了阐述,提出了右江盆地自早泥盆世晚期开始出现大陆边缘裂离,先后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阶段(早泥盆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洋壳盆地形成阶段(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洋壳盆地强烈扩张阶段(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洋壳盆地收缩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洋盆封闭快速充填阶段(中三叠世晚期)的完整沉积盆地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9.
北祁连地区二叠纪植物群自老而新可分5个植物组合:(1)早二叠世早期Neu ropterispseudovata—Lepidodendronposthumi组合;(2)早二叠世中期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iumalatum组合;(3)早二叠世晚期Alethopterianorini—Lobatannularissinensis组合;(4)晚二叠世早期Yuanisstriata—Cladophlebisozaki组合;(5)晚二叠世晚期Iniopterissiberi ca—Lobatannularialingulata组合。该区晚二叠世早期(窑沟组)曾出现过一次植物危机事件,而晚二叠世晚期由于大量亚安加拉植物(如Iniopteris,Comia,Pursongia,Zamiopteris和Calipteris等)的入侵,植被又得以复苏。北祁连二叠纪大部分植物群属华夏植物群;但晚二叠世晚期为华夏—亚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相似文献   

20.
班公湖-怒江洋打开时间的地层古生物约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以春  张予杰  袁东勋  徐海鹏  乔枫 《岩石学报》2019,35(10):3083-3096
西藏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是争议性较大的科学问题。班公湖-怒江洋两侧的拉萨地块和南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层序的对比可以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时间。从地层层序上来看,拉萨地块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结束之后是一由碎屑岩到碳酸盐转变的稳定地层序列;而南羌塘地块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东西向存在较大的相变,西部下二叠统吞龙共巴组之上存在间断面,不整合于上二叠统吉普日阿群之下;而东部下二叠统到中二叠统都是玄武岩和灰岩组成的鲁谷组。古生物地理上,南羌塘地块晚二叠世含有典型暖水的类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与拉萨地块形成显著差别;南羌塘地块中二叠世主要的Eopolydiexodina类动物群也与拉萨地块的Nankinella-Chusenella类动物群产生明显差异;再者,南羌塘地块早二叠世晚期的类、珊瑚类和腕足类都呈现明显暖水的特征,但这些动物群在拉萨至今未有报道。综合南羌塘和拉萨地块地层层序、古生物地理特征上的差异,班公湖-怒江洋至少从中二叠世(~269Ma)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班公湖-怒江洋在中二叠世以前和冰期结束之后的时间段内打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