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茅茶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生境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思茅6种不同生态类型茶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获取土壤节肢动物3209个,分属5纲21目。优势类群为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中的蜱螨目和弹尾目;原尾目、鞘翅目、膜翅目、蜘蛛目和结合目等大型土壤节肢动物为常见类群。结果表明:多层次茶园群落中,其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量、密度较高;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则以生境条件好、管理措施强、茶叶产量高的7-9龄茶园好于生境条件差、管理强度弱、产量低的3龄和30龄单一种植茶园;随土壤层深度的增加,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哀牢山西麓川河河谷残存有较大面积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其周围分布着思茅松林.采用典型取样法,对季风常绿阔叶林及思茅松林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而思茅松成熟林以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为绝对优势.在季风常绿阔叶林的29株样树树干上共调查到附生植物共36种,但在思茅松林中几乎找不到附生植物.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成熟林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2和1.70;相对于思茅松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都更复杂,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由于该区域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受到了较为严重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地森林植被的保护与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并采取适当的人工抚育措施,促进该区山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3.
福建宁德市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10月,我们对宁德市滨海湿地及红树林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表明:宁德市滨海湿地及红树林资源较为丰富,现有秋茄林面积为93.2hm2,是福建省红树林资源的重要分布区;但同时亦存在红树林面积逐年下降,天然林比重下降、人工林比重上升,林分质量,郁闭度等级、树高等级、集约度、树龄等都有所下降的现象,红树林仅为上世纪70年代末的13%左右。为此,制定湿地及红树林保护法规,拟订和实施红树林保护恢复与发展规划,提高造林和管护成效,实施抢救性保护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鱼类资源现状,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对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和采样,研究了该湿地公园中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和生态类型,分析了该湿地公园中鱼类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中,记录了9目14科41属53种鱼类,以鲤科(Cyprinidae)物种为主,其物种数量(31种)占该湿地公园中鱼类总物种数量的58.49%;鱼类群落的优势物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常见物种为鲤(Cyprinus carpio)、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达氏鲌(Culter dabryi);53种鱼类的生态类型以湖泊定居性类群的物种为主...  相似文献   

5.
2011年8~10月,对北京市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11座公园河、湖湿地进行了植物现状调查,共记录了水生植物42种,隶属于22科35属。42种植物中,有沉水植物5种,占被调查的植物物种总数的11.9%;浮水植物7种,占总数的16.7%;挺水植物30种,占总数的71.4%。挺水植物是被调查植物资源中的优势生态型。采用二歧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s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方法,将调查的143个植物群落样方划分为9种植物群落类型,其中,荷花+香蒲-睡莲+萍蓬草-苦草+金鱼藻群落(Com.Nelumbo nucifera+Typha orientalis-Nymphaea tetragona+Nuphar pumilum-Vallisneria natans+Ceratophyllum demersum)、芦苇+千屈菜+野慈姑-金鱼藻+石龙尾群落(Com.Phragmites australis+Lythrum salicaria+Sagittaria trifolia-Ceratophyllum demer?sum+Limnophila sessiliflora)、荻-王莲+凤眼莲-轮叶狐尾藻群落(Com.Triarrhena sacchariflora-Victoria sp.+Eichhornia crassipes-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为北京市典型的3种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且前二者为优势植物群落类型;其余6种为零星分布的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湿地资源以河流湿地为主,各地州市湿地资源面积不一,以普洱、昆明居多;按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云南重点调查湿地85处,其中滇西北地区数量最多,多达25个,占云南省湿地总数的29.41%,湿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分析了云南省湿地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野生动物资源数据,探讨了3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湿地中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类学特征和数量特征。在3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湿地中,共有32科44属60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8科123属18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分别占全国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物种数的54.05%和55.76%。3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湿地中的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哺乳类物种数分别与河流湿地面积、湖泊湿地面积显著正相关,鸟类物种数与人工湿地面积显著正相关,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野生动物资源,在加强对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天然湿地保护的同时,应该关注库塘、输水河等人工湿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对银川市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银川市湿地面积、类型、区域分布特点,总结了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措施和对策,为银川市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非培养法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艾比湖湖底沉积物原核微生物菌群组成,并与已有盐湖原核微生物菌群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湖泊由淡水湖向盐湖演替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实验获得艾比湖原核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并从NCBI数据库下载赛里木湖、柴窝堡湖和顿巴斯他乌盐湖3个湖泊的非培养原核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数据。用不同盐湖细菌和古菌16S rRNA序列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与其理化指标进行典型性相关分析。同源比对及聚类结果显示,艾比湖湖底沉积物中细菌包括4个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克隆文库的6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9.4%,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3.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2.6%,此外含有未分类类群20.6%。古菌含有两个门,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98.3%)和盐纳古菌门(Nanohaloarchaeota,1.7%)。不同盐湖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随盐度增加,盐湖细菌从变形菌门向拟杆菌门演替;古菌从奇古菌门和泉古菌门向广古菌门和盐纳古菌门演替。RDA结果显示,Na+、Cl-、SO42-和矿化度对盐湖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结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K+、Mg2+和Ca2+对艾比湖菌群结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原核微生物群落会随着湖水盐浓度的增加和盐湖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10.
长湖湿地水生植被演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06年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长湖湿地历史资料,对长湖湿地1985年至2006年21a间水生植被的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湖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长湖现有14个水生群落,其中挺水群落3个,浮叶群落3个,沉水群落8个。优势群落发生了变化,从1985年的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群落演替为1999年的微齿眼子菜(P.maackian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群落;进一步演替为2000年的苦草、微齿眼子菜群落,至2006年演替为莲(Nymphaea nelumbo)、莲 菰(Zizania na-duciflora)群落。优势群落生活型由沉水型转变为挺水型,植被覆盖度由100%减少到30.35%;群落总生物量为2202.08t(未包括挺水植物群落生物量),其中狸藻(Utricularia aurea) 轮叶狐尾藻(M.verticillatum)群丛最大为1633.48t,微齿眼子菜 日本茨藻(N.gracillima)最小为0.43t。群落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从1195.67g/m2增加到1850.53g/m2。人类的活动如过度养殖、打捞水草及污水排放等导致了长湖湿地植被面积、种类及总生物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植被调查数据和环境数据对研究区植被群落组成、物种组成与环境关系进行数量生态学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TWINSPAN分类法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的44个调查样地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分别是垫型蒿+紫花针茅群落、纤杆蒿+紫花针茅+藏沙蒿群落、高山嵩草群落、三角草群落、砂生槐+水栒子+白草群落、冷蒿群落以及金露梅+固沙草群落。(2)DCA排序显示,样地和物种的分布格局主要受经度和海拔因素的影响。(3)CCA排序的结果再次表明,经度变化引起的温度和降水的改变是控制整个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植被群落类型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子,并将自然植被分成了针茅、沙蒿等为优势种的荒漠草原群落(源头地区),固沙草、青藏薹草为优势种的高寒草原群落(中游地区),以及灌丛、农田等植被群落(雅江与年楚河汇流处)。  相似文献   

12.
腾格里沙漠植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格里沙漠植被在维持沙漠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生物多样保护及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腾格里沙漠植被类型,分析了典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结果表明:(1)腾格里沙漠植被类型较多,有6个植被型组、17个植被(亚)型、35个植被群系,具有典型的荒漠化草原植被特征。植被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南部流沙分布较广,植被类型单一,北部戈壁与沙漠交错分布,植被类型及物种组成相对丰富。(2)腾格里沙漠共有天然种子植物60科201属382种,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和灌木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4.50%、25.92%和21.99%,乔木、寄生草本和水生草本数量较少。(3)腾格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中,一年生草本占有较大比例,多年生草本次之,灌木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灌木常为群落优势种,属于群落稳定层片,而一年生草本数量随降雨变化较大,属于不稳定层片。(4)群落多样性南北差异较大,沙漠南部群落物种组成相对单一,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on-wiener指数、种间相遇率相对较低,沙漠北部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多样性指数高,生态优势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湿地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明确该湿地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保护与土壤微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参与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地球化学循环的功能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总结了土壤含盐量、土壤深度、植物类型、水淹状况和湿地类型等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综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中亚硝基菌属(Nitrososphaer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真菌、固碳细菌、甲烷氧化细菌和产甲烷菌介导的碳循环、解磷菌和丛枝菌根真菌介导的磷循环、delta-变形菌纲下的硫酸盐还原菌介导的硫循环,在区域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物降解中起到重要作用;子囊菌门、变形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微生物是功能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耐盐微生物;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中与污染物降解相关的功能微生物,对利用土著植物和耐盐微生物构建被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系统进行了展望,以期从微生物角度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2 400 m2样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群落山坡和山洼部位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老龄杉木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71科,119属,168种;蕨类植物种类比例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成分占的比例最高(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27.59%和34.55%),热带性分布成分占优势(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70.11%和74.55%),体现了群落的中亚热带性质;各层次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包括幼苗幼树)>草本层>乔木层;坡位因子对老龄杉木群落生态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对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资源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南沙区共有红树植物12科15属16种,包括真红树植物6科7属8种和半红树植物7科8属8种;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南沙湿地公园、洪奇沥东岸14涌至17涌滩涂、仁隆围和义隆围东部河岸、蕉西水闸、大角山海滨公园、沥心沙大桥桥脚、沙仔岛、坦头村等地;红树林群落可以分为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无瓣海桑群落、桐花树群落、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群落、无瓣海桑+老鼠簕群落、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群落、秋茄(Kandelia obvata)群落、假茉莉(Clerodendrum inerme)群落、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群落、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群落、桐花树+老鼠簕群落、秋茄+桐花树群落、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群落和海杧果(Cerbera manghas)群落等15种主要群落类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南沙区的红树林资源,建议在宜林地补种红树植物,划定红树林重点保护区域,加强红树林监测和对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治理,积极开展红树林生态旅游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2 400 m2样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群落山坡和山洼部位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老龄杉木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71科,119属,168种;蕨类植物种类比例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成分占的比例最高(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27.59%和34.55%),热带性分布成分占优势(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70.11%和74.55%),体现了群落的中亚热带性质;各层次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包括幼苗幼树)>草本层>乔木层;坡位因子对老龄杉木群落生态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湖地区沙生植被遥感解译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桂琛  彭敏 《中国沙漠》1991,11(3):44-49
应用遥感技术解译青海湖地区沙生植被的影象物征,地面群落学调查结合的方法,将环湖地区沙生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其分布特点表现为:(1)沙丘边缘环带状分布;(2)沙丘间呈孤岛状分布;(3)沙堤带状分布;(4)湖水退缩后的沙地植被演替。为本区沙生植被的保护及沙化治理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基于NPWP的云南植物保护优先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飞龄  胡金明  武瑞东 《地理学报》2013,68(11):1538-1548
本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NPWP-National Protected Wild Plants)为指示物种,基于云南各县(市、区)的NPWP信息统计,应用Dobson 算法系统筛选出云南植物保护优先区,并利用已建自然保护区信息评价所筛选的植物保护优先区及其关联生态(亚)区的保护现状。结果表明:在75%和100%的NPWP保护水平上,分别筛选确定了河口县等7 个和24 个县/市/区为植物保护优先区,其中75%保护水平上的7 个植物保护优先区是云南植物多样性保护最关键地区;在75%和100%保护水平上,分别有4 个和8 个植物保护优先区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低于5%,亟待加强建设;2 个生态区和7 个生态亚区的自然保护面积百分比都明显低于10%,未达到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10 年的基本目标;应将I-25-03、I-25-04、I-28-07 生态亚区纳入云南植物保护地体系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9.
以北海市红树林分布区为研究区,设置调查样地,采用灰色统计分析与美景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北海市红树林景观美景度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样地中,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群落、桐花树+秋茄(Kandelia candel)群落、白骨壤(Aricennia marina)+秋茄群落、海漆群落(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群落、桐花树+无瓣海桑群落(Sonneratia apetala)、白骨壤群落的平均美景度值依次减小;北海市红树林景观美景度的影响因素为潮汐、鸟类活动、滩涂完整性、红树林与海堤结合状况和红树林斑块面积,其对红树林景观美景度的贡献率依次变小。  相似文献   

20.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 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 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 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