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养殖渔业生态系的特点、问题和解决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庆彪 《海洋科学》1994,18(5):15-17
随着养殖渔业的发展,一些生态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例如,70年代日本养殖扇贝大量死亡[3];80年代末,日本海面养鱼渔场老化,赤潮频繁发生,缺氧水团不断扩大,鱼类生长缓慢,死亡量增加。80年代以来,我国养殖对虾水域富营养化,虾病越来越严重,养殖扇贝有时也发生大量死亡。这些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养殖渔业发展的因素。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曾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虾贝混养、贝藻间养等。这些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解决上述问题应遵循什么途径,很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探讨。养殖渔业水体是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上川岛公湾海域环境对其网箱养殖容量限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单个网箱产生氮(N)和磷(P)的负荷量,并以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N和P的最高限制值作为控制值,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公湾海域环境对其网箱养殖容量的限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公湾海域环境所能承受的网箱养殖容量规模约为65000个网箱。  相似文献   

3.
上川岛公湾海域环境对其网箱养殖容量限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计算单个网箱产生氮(N)和磷(P)的负荷量,并以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N和P的最高限制值作为控制值,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公湾海域环境对其网箱养殖容量的限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公湾海域环境所能承受的网箱养殖容量规模约为65000个网箱。  相似文献   

4.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已经成为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水产养殖的重要产业,其养殖面积和规模在沿海省市迅速扩大,因为淡化养殖技术已基本过关,淡化养殖已开始向内陆发展。L.vannamei经过逐级淡化可在淡水环境中养殖,且在淡水环境生长快,抗病力强,养殖周期短,养殖密度和产量高。中国有丰富的淡水养殖水体资源,淡化养殖前景看好。L.vannamei淡化高产养殖同传统海水养殖有相似之处,表现为水体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水体生态系统脆弱,易失衡,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养殖密度高,盐度低,养殖水体藻类优势种中后期以蓝藻为主,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目前国内淡化高产养殖技术不完全成熟,还有一些养殖环节需要继续探索,有些养殖户在没有掌握淡化养殖和水质调控技术情况下,就盲目扩大养殖面积,或随意增加养殖密度,致使淡化高产养殖风险较大。近几年有关L.vannamei养殖和疾病防治的研究报道较多,对淡化高产养殖水体的生态理论研究还不够。作者是在大量调查淡化高产养殖虾池水体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高产虾池水体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及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初步探讨淡化高产养殖的生态模式和人工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室内受控条件下,在虾、贝、藻的多池内循环养殖的基础上,采用残饵污染控制技术减少残饵生成量,并针对对虾养殖中产生的主要目标污染物质及其存在形态,镶嵌以相应的生物修复技术,探讨了综合生物修复技术对对虾养殖生态系统自身污染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虾、贝、藻及生物滤池综合生物修复技术可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悬浮物、溶解无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含量。残饵即时修复技术可显著减少残饵生成量,但梭鱼和沙蚕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对综合生物修复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生物修复技术中大型藻类对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修复能力略显不足,在实际修复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大型藻类固氮速率和系统内生物排氮速率的平衡关系,并确保能满足大型藻快速生长最佳的水层空间。单靠微生物滤池对水体中有机物的修复能力并不理想,需辅助增加泡沫分离等技术,提高系统对大分子胶体的去除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现场对虾养殖环境的综合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相对稳定的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能源、物流出发,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提出完善海洋立体化多元生态养殖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水产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水产养殖业飞速发展的同时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 :病害严重、养殖对象的规格和品质下降、死亡率增高等[1]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养殖容量有关[2]。养殖容量是近年来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本文拟就养殖容量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探讨。1定义容量来源于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方程 [3],也称容纳量、负荷力等。容量有环境容量、生态容量和养殖容量之分[4]。对于养殖容量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Garver和Mallet于1990年将…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态模型研究近海贝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建立了一个贝藻混养生态模型,并应用于桑沟湾栉孔扇贝、太平洋牡蛎和海带混养生态系统的模拟。这一模型在个体生长模型的基础上模拟种群的生长情况;通过模拟不同播苗养殖和收获方式下的产量,以及不同混养方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确定养殖容量。采用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养殖密度分别增加到目前扇贝和牡蛎放苗量的2倍和15倍时总产量最高(达到养殖容量),但单位面积产量和产量/播苗比减少,因此效益是下降的;扇贝放苗量增加到目前的15倍,牡蛎增加到30倍时会导致养殖生产崩溃,同时生态系统也发生改变:在目前养殖密度下,桑沟湾向黄海输出初级生产产品,但是当放苗密度增加到15~20倍时,桑沟湾需要黄海向其输入初级生产产品。上述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迅速模拟养殖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在多元养殖管理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水养殖中水质、气象参数的自动监测和预警需求, 采用YSI 600R 多参数水质仪和TRM-ZS2 型自动气象站作为养殖现场水质和气象参数在线监测仪, 结合GPRS 无线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 设计开发了海水养殖多环境因子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在线、连续地对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含量、盐度4 个水质参数以及风速、气压、太阳辐射、雨量4 个气象参数进行测量, 并提供了养殖自动预警功能。系统能实时对海水养殖风险的潜在因子进行监测, 可解决采用人工方式无法满足大规模、集约化海水养殖环境因子监测需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产业,基于广阔的海水养殖环境,深入挖掘水体和沉积碳汇资源种类,系统开发增汇技术体系,对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渔业碳汇切入,阐述了养殖环境中包括生物体、微型生物介导的水体和沉积等主要碳汇资源的形成过程机制与耦合关系,旨在系统挖掘中国特色碳汇资源并完善增汇技术体系,为“双...  相似文献   

11.
As shellfish aquaculture activities grow in the US, researchers, practitioners, resource users, and others have questioned how much development can be accommodated by natural and social systems. In a unique application of the normative evaluation approach to shellfish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uses data from a mail survey to (1) examine Rhode Islanders’ support for aquaculture in general and in RI waters; (2) investigate how different features of an aquaculture farm influence normative evaluations; and (3) explore areas of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among stakeholder groups for social carrying capacities associated with aquaculture in RI coastal waters.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respondents do not strictly support or oppose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stead support depends on the waterbody where the aquaculture is occurring, the amount of area used for aquaculture, and ways in which aquaculture is conducted. Social norm curves show that levels of acceptabilities for shellfish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 two RI waterbodies decline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aquaculture activities. Comparisons among sub-sets of respondents highlight disagreement among groups on the level beyond which shellfish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s no longer acceptable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Results from normative evaluation studies can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physical,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ies; management goals and objectives; other resource uses and values; and desired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to inform policy discussions about shellfish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 coastal waters.  相似文献   

12.
环境因子对海蜇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隶属于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Hizostomadae),海蜇属(Rhopilema)[1]。海蜇为进化比较保守的两胚层动物[2]。丁耕芜等[3]首次报告了海蜇的整个生活史。海蜇生活史具有刺胞动物门典型的世代交替特征,分为两个世代:水螅体世代和水母体世代。在水螅体世代整个过程中,海蜇螅状体于海底基质上营固着生活,以无性生殖  相似文献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icroheterotrophic community of bacteria and Protozoa in marine systems is reviewed. In surface waters, bacterial production may be linked to cycles of photosynthetically produc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released from living phytoplankton. The bacteria then form a principal food resource for grazing Protozoa which are themselves potentially available for exploitation by higher trophic levels. Recent data sugges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tozoa and their bacterial prey may be a good deal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is simple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 implies. Ciliates may show either "steady-state" or strongly cyclic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bacterial prey, whose community may in turn be supported to a large extent by the releas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by the ciliate population. This implies that the low standing stocks of bacteria commonly recorded in many pelagic systems may be sustained, as well as exploited, by bacterivorous Protozoa. In other systems, bacterial production may enter the larger zooplankton directly without involvement of the bacteria-Protozoa-bacteria loop. However, the microheterotrophic community of bacteria and Protozoa in general represents a competitive pathway down which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carbon from primary production may be channelled, compared with that flowing directly into the grazing zooplankton and thence to fish. Despite the high primary production which characterizes temporally unstable areas such as the southern Benguela upwelling system, the carrying capacity for fish may therefore be considerably less than that which might be anticipated for a simple herbivore-dominated food chain.  相似文献   

14.
选取昌黎县海岸线人工化指数、海域开发资源效应指数、海水水质等指标构建昌黎县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昌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受入海悬沙量变化和入海污染物的影响文昌鱼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承载状况为严重超载,因此需要采取控制污染源,加强监管等手段来改善文昌鱼生长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5.
袁旸  线薇薇  张辉 《海洋科学》2022,46(7):105-119
随着人类活动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化,许多渔业资源的开发速度已经超过其再生能力的上限,渔业资源衰退趋势愈发显著。因此,渔业资源亟待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来保护和利用有限的渔业资源。Ecopath生态通道模型是一种研究生态系统特征与变化的经典模型,除了可用于分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评估生态系统的成熟稳定程度外,该模型还可以评估物种的生态容量,为增殖放流活动等渔业资源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渔业资源生态容量研究。本文综述了Ecopath模型的原理、建立和调试方法,归纳了生态容量的概念以及国内基于生态通道模型评估渔业资源生态容量的进展以及不同水域生态系统下的特征参数对比,最后提出了模型的限制性以及发展前景。本综述重点归纳了不同水域生态系统下的物种生态容量评估研究,旨在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增养殖活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胜浩  赵林林  刘玮  王波  张朝晖 《海洋学报》2019,41(12):121-133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亟待突破承载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的技术瓶颈,并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定量评价关键技术。本研究基于“资源量?消费量”模型,通过调查与实验分析获取特定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鱼类营养级等关键参数值,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Tait沿岸海域能流模型来估算海洋生物资源总量,然后根据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或年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来计算该海区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的阈值。根据2016年对日照辖区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该海域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以C计)为428.22 mg/(m2·d),浮游植物年生产量为918.51万t,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分别为3.85、3.92和3.90,利用营养动态模型计算海域渔业资源(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年生产量为3.89万t;根据Tait沿岸海域能流模型计算日照10 m等深线以内浅海的除去壳重的贝类资源量为5.50万t。按照年人均水产品摄入量为21 kg,计算出日照辖区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总和为192.86万人;按照年人均摄入蛋白质量为30 kg,计算出日照辖区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总和为16.87万人。本文建立了一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定量评价技术,对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建立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监测预警机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可视为将海洋资源环境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广义生产行为,因此受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本研究基于资源环境边际效应的经济学视角,以对海洋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填海造地建设为研究重点,通过基于GIS的海洋资源环境边际机会成本评估和基于边际效应分析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理论和方法,重新认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海域管理绩效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为区域海洋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新的方法体系;关键成果是构建基于边际效应分析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模型将海洋资源环境纳入宏观生产投入要素,由宏观要素的边际收益测算承载力极限阈值,其中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的正确评估是承载力评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REMEDIATION IN POND AQUACUL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来富  江兴龙 《海洋与湖沼》2013,44(5):1270-1275
当前我国池塘养殖多数仍沿用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高密度养殖、饵料大量投喂、池塘水质恶化、病害频发等。然而传统的应对方法主要是大量换水, 由此产生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临近水域, 已导致污染扩散、水环境恶化、水域富营养化等系列问题。为降低池塘养殖面源污染, 确保池塘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介绍了目前运用于修复池塘养殖水环境的生物修复主要方法, 包括: 微生物修复法——微生态制剂和固定化微生物、植物修复、动物修复法、生物膜法、几种生物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等方法, 展望了生物修复方法在池塘养殖水环境修复方面的应用前景, 认为池塘养殖生物膜修复法因具有良好且稳定的水质改良、节能减排及增产增效等效果而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海域承载力的定量化探讨--以辽宁海域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对海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有关承载力研究的成果,依据近几年辽宁海域开发现状,采用状态空间法对辽宁海域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辽宁海域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但是承载状况总体趋于好转。本文还对其今后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探讨了提高辽宁海域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海水养殖是舟山开发利用海洋的主要经济活动,也是舟山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为促进舟山更好地发展海水养殖业,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基于2006-2018年舟山海水养殖的相关数据,对舟山养殖海域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舟山养殖海域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养殖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养殖海域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养殖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幅度较大,并与海水水质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