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景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2):125-135
强烈新构造运动造就宏伟、稀罕、绚丽的三江并流带地质奇观,蕴育丰富、珍稀的旅游地质资源。本文就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类型、景观单元及其等级、景观系列、景观结构、展布特征及区划、特色进行剖析,推荐观赏三江并流旅游地质景观的特色景观组合及精品线路。  相似文献   

2.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位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域,是高山峡谷地貌的代表性地区,其拥有的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地形限制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较为落后。针对高山峡谷地区地形垂直变化大,景观类型复杂多样难以直接识别的特点,对传统旅游地质资源调查方法进行了改进。遵循“景观区划与筛选—资料准备与分析—野外核查-综合再分析”的思维顺向延展过程,即首先根据成景规律对调查区进行景观区划,通过地形图和叠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筛选确定重要地质遗迹,有目的地开展资料系统收集和分析准备,在不同区带确定景观代表性路线进行工作部署和开展野外调查(核查)。该方法适用于缺乏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资料、未经开发的地区,强调前期旅游地区划、综合多种数据分析结果后的旅游地质资源筛选、路线规划过程,具有精准调查、全面发掘、成果转化率高的优势。通过该方法,对“三江并流”核心区——贡山进行了高山峡谷地区旅游地质景观详细调查,快速查明了贡山县域内旅游地质景观97处,查清了区内的旅游地质景观类型和清单,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区的旅游地质资源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特征,论述了"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分类及其结构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类生态环境的形成机制:"三江"并流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大气环流与"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三江"并流区的立体气候和相应的生态环境;植被的持水与蒸腾作用反过来改善空气湿度,促进区域降水,因而生态环境与区域气候呈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提出了保护和改善"三江"并流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具体措施:一是封山育林,在荒漠区植树造林,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率;二是保护湿地资源,修建水库和人工湖,扩大水域面积;三是"三江"并流区水电与矿产开发过程中要严把环保关,防止植被进一步毁坏.  相似文献   

4.
三江并流带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缝合线部位,新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地势陡峻,地质环境异常脆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区内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人资源极为丰富,是西部大开发中极有前景的地域,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护三江并流带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在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对策。本针对该区新构造运动发育、岩石强烈破碎的特点,分析在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给区域环境地质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处治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义昭 《地质通报》2006,25(1):282-294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分区与编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认为,旅游地质资源是指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地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旅游地质资源具有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科学性等主要特点。作者提出以旅游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为基础,以其地质特点为依据,将我国的旅游地质资源划分为35类;以控制旅游地质资源区域分布规律的自然地质地理条件为依据,对全国进行了探索性的旅游地质资源分区,将全国分为4个旅游地质资源区和11个旅游地质资源亚区。  相似文献   

8.
德钦县城位于三江并流腹地,地质环境背景复杂.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德钦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杨世瑜 《云南地质》2008,27(4):391-407
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形成旅游地质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旅游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旅游地质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前人未触及,探索性极强。本文根据旅游地质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探讨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理念与途径;从云南旅游地质开发特点、旅游产业构建实践,探讨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化、旅游地质产业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22,(1):前插1-前插2
"西南三江"位于中国西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并流地区,是特提斯构造带由东西转向近南北的转折部位,该构造域完整记录了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特提斯洋形成与消亡,以及随后两个大陆拼合、碰撞等地质演化历史,是全球最复杂的造山带和中国最重要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之一.数十年来,前人在西南三江地区开展了基于翔实地质资料的深...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区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性强 ,危害严重。治黄重点在中游 ,中游关键在地质生态环境的改善。笔者较系统论述了本区自然地理、国土资源、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黄土高原隆升机制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基岩及第四纪地质、矿产和景观旅游资源、生态地质等地质生态综合调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萧山地区地质演化简史和国土资源优势,分析了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提出了应该进行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外营力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等12 个方面的工作,论述了旅游、环境和土壤地质研究的有关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的《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收集到的区域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开发利用历史及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效应及开采潜力进行了分析,从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三个方面说明了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瓦拉亚窟”洞穴系统地处怒江峡谷,岩溶发育动力条件优越,在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约4 km2的狭小范围发育了垂向分布超过五、六百米,洞系总长达27 km以上,洞体巨大,岩溶发育演化地史形迹丰富,是滇西北及青藏高原南延区域规模巨大的迷宫式溶洞系统。具有空间上分层、分支及形变复杂多样,溶蚀、沉淀、侵蚀、搬运、沉积形态和物质丰富多彩的景源特征,对“三江并流”区喜山运动以来的地质演化、岩溶作用与水文地质研究等皆有重要的价值。笔者根据前人探洞考察资料,结合新的区域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调查等资料,以及现状考察了解获得的信息,以地质学、自然资源学和美学理论为指导,对“瓦拉亚窟”洞穴系统的形成条件、结构体系和景观、形成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评价了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提出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环境地质学与岩土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三峡库区区域性地质环境因素是控制该区重力侵蚀发生发展的基本环境因素.建立由其决定的库区重力侵蚀基本模式、稳定性判据及工程地质稳定区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力侵蚀对三峡库区城镇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以及对城镇形成、发展、变迁、消失、规模、功能及格局的作用.这对促进库区城镇发展、山区开发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文与环境地质专业服务对象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林业草原、水利水务、农业农村、应急管理、交通住建等政府职能管理部门,服务范围涵盖资源能源调查监测、水土污染评价防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等社会经济领域,水工环队伍是资源、环境、生态、空间等国土要素调查评价、利用及保护和监测预警的重要专业技术力量。本文在总结甘肃省地矿局“十三五”期间的水文与环境地质工作在提供资源能源保障、地质技术服务方面的主要成就和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成果的基础上,依托行业技术优势和发展基础,结合国家及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部署,面向政府需要和社会需求,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地矿局“十四五”期间水文与环境地质业务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设想和思路。对地勘单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水文与环境地质工作新要求,规划部署和构建相应的新发展格局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邢怀学  李亮  葛伟亚  田福金  余成 《地质论评》2019,65(4):1031-1037
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区内1999年地质大调查以来的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以环境地质问题分区作为普染色,运用GIS技术编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环境地质图,该图件能够反映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特征、地质资源、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内容。本文从编图的基本原则、编图范围、主要内容、图面表示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研究发现,以环境地质问题分区作为环境地质图主要内容的编图方法,比以往采用环境地质背景分区的方式更能直观地反映区内的环境地质问题,可以更好地为国土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对该区水、土壤、大气、区域稳定性、生态资源、地层条件、放射性、矿藏、地方病、旅游地质及垃圾等进行环境现状综合评价。利用ISODATA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并利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出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为中上等水平。  相似文献   

19.
蒲俊兵 《中国岩溶》2022,41(3):429-440
作为现代地球科学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岩溶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并未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面对全球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及问题复杂多样且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等情况,文章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岩溶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十年国内外岩溶研究相关学科发展情况的分析,以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指导,讨论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这一重要问题。文章围绕岩溶动力系统的四大功能和岩溶区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实际,从地质学、地理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环境学、水文学等与现代岩溶学研究相关的学科出发,尝试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其主要的学科分支包括岩溶地质学、岩溶地貌学、岩溶水文地质学、岩溶环境学、岩溶工程地质学、岩溶生态学、岩溶资源学、全球变化岩溶学、洞穴学等九个分支学科,并简要阐述了各分支学科的科学内涵和定位。分支学科的构建,体现了国际岩溶科学研究中相关研究方向和学科发展独立性和交叉性的统一,体现了国际岩溶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于国际岩溶科学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环境地质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资源与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资源与环境间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关系,说明了地质作用是资源与环境形成的源泉,从而论证了地质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详细论述了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的内涵,探索了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进而讨论了环境地质学科的分类,文章用“以地质环境为实,以环境地质求真”来反映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之间的关系。本文还详细叙述了环境地质工作与地质环境行政管理工作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地质环境是环境地质工作的对象,环境地质学科是环境地质工作的理论基础。环境地质工作内涵广泛,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地质环境行政管理则是一项以环境地质工作为基础、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工作。文章还提出了做好环境地质工作应给予组织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