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周边地块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退耕林地、退耕草地、耕地(甘蔗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15 cm表层土壤,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磷全量与易利用组分及其关系,以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退耕还林还草、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氮、磷全量及易利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后林地和草地土壤pH值显著升高,大团聚体、速效氮显著增加,微团聚体、速效磷显著减少。(2)退耕后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较耕地显著增加,林地和草地分别是甘蔗地的1.98和1.88倍,分别是玉米地的2.15和2.04倍。林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较耕地也明显提高。对于磷,草地全磷(1.04 g·kg-1)最高,其次玉米地(0.81 g·kg-1),且甘蔗地和玉米地的可溶性磷均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在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方面,林地的OC/TP、TN/TP显著高于草地和耕地,而草地和耕地没有显著差异。(3)土壤容重、团聚体结构、pH、速效氮、速效磷都与土壤碳、氮、磷全量与...  相似文献   

2.
2001年8月13-20日“新疆东天山地区铜矿找矿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委托新疆地质调查院承办。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工程技术部、基层工作部、计划财务部、科技发展中心和东北、华北、华中、中南、西南、西北项目办公室,以及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6家地质调查院和重庆地质勘探总公司的负责人,新疆国土资源厅、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吉林、内蒙、黑龙江、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广东、海南、云南、台湾等省区,湖北、湖南、福建、西藏、辽宁、新疆等省区亦有零星分布,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1984年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和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共同发出开展“中国玄武  相似文献   

4.
近日,国土资源部、中农办、发改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成7个联合检查组,赴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14个省(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抽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属性和人类活动方式, 西北干旱区黑河上游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别于中下游地区, 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过程对全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对象, 以1987年, 1999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 运用转移矩阵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林地、 草地、 耕地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过程, 揭示了其变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 1)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阶段明显, 林地、 草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在1987-1999年和1999-2010年两个阶段转化显著, 林地持续减少, 草地先减少后增加, 耕地持续增加; 2)单一土地类型分布格局差异大, 林地呈东多西少, 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 草地呈东多西少, 南多北少格局; 耕地集中分布于河谷和城镇居民点周围及山前地带; 3)人为因素是影响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浙江地质》2011,(8):30-30
7月20日至28日,国土资源部、中农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成7个联合检查组,赴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14个省(区、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抽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极其严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扩张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再加上生态退耕、灾害毁地等,我国耕地减少速度加剧。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耕地面积仅剩18.27亿亩,  相似文献   

8.
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黔桂岩溶山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1990-2015年2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黔桂岩溶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2)贵州高原区以草地大幅减少和林地增加为主要特征;黔桂峰丛洼地区以水域面积增加和草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广西丘陵区的主要特征是耕地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3)贵州高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经济和人口因素为主要驱动力;广西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经济因素和农业结构水平为主要驱动力;农业因素对黔桂峰丛洼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作用明显。未来应提高贵州高原和黔桂峰丛洼地区岩溶山区草地生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森林植被恢复的同时加强草地资源保护;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黔桂岩溶山区应减少优质耕地占用,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建设山地特色城市。   相似文献   

9.
李先 《吉林地质》2021,40(3):83-87
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耕地的储备资源,对我国的粮食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经济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开展其调查与评价工作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本文以东丰县为例,阐述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选取11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县宜耕可开垦土地主要类型是内陆滩涂和其他草地,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主要类型是废弃的砖瓦窑和采石采砂场.评价结果可为今后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战略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覆盖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驱动因素。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建设、经济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21世纪前十年中国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此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不但能支持中国碳源/汇的评估和碳收支估算,还可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面向对象(object-based)的分类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和HJ-1卫星数据,结合大量外业调查数据生产了30m分辨率的2000年、201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ChinaCover);采用像元二分法生产了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这两个数据集对中国土地覆盖10年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表面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湿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人工表面的快速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大规模减少是这一时期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的最主要特点;土地覆盖类型转换中,耕地转换为人工表面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耕地的扩张主要来自三江平原和新疆绿洲的农业开发。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估指标显示森林、灌丛和草地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横断山以及武夷山等局部地区的森林质量呈退化趋势;塔里木盆地周围、青藏高原东部、太行山、吕梁山等地区的灌丛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新疆天山南部、呼伦贝尔等地区的草地出现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谈女星介(Cypridea)在我国出现的最低层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ypridea(女星介 )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它的最早出现时代 ,除欧洲为中侏罗世外 ,都见于晚侏罗世。在我国Cypridea分布广泛 ,已在辽、吉、黑、京、冀、晋、蒙、沪、鲁、苏、皖、浙、赣、闽、豫、鄂、湘、粤、桂、琼、滇、川、陕、甘、宁、青、新等 2 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渤海、黄海海域发现。关于Cypridea在我国出现的最低层位有着不同的意见 ,或上侏罗统或下白垩统。究其原因 ,或是对生物群认识上的分歧 ,或是对含化石地层划分上的异议。通过对四川、湖北、冀北、辽西、甘肃河西走廊、青海、陕甘宁盆地、新疆及东南沿海Cypridea出现最低层位的分析 ,将它们中女星介出现的相同、相似的属种与英国Purbeck层CinderBedsMember上下层位的带化石对比 ,确定了我国晚侏罗世及晚侏罗—早白垩世临界时的生物群 ,从而确认Cypridea在我国出现的最低层位为上侏罗统。  相似文献   

12.
刘英才 《地质与资源》2013,22(5):415-418
东北地区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元数据的采集范围为东北地区已经完成建库的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元数据信息来源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国土资源厅资料馆和地调院资料室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以及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的馆藏资料.东北地区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元数据已经全面建成,元数据共有201幅,其中,辽宁40幅,吉林31幅,黑龙江61幅,内蒙古(东部)69幅,基本覆盖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和辽东-吉南成矿带.目前,该数据库已进行网络发布,提供实时应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To evaluate the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cluding droughts, floods, tropical storms, snowstorms and hail disast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Chinese geographical features,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are analyzed. In particular, thes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fluence to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data from 2004 to 2010, we kn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very different about different disasters. Provinces like Heilongjiang, Liaoning, Jilin, Inner Mongolia, Gansu, Shanxi and Yunnan are serious affected areas of drought influence. And Anhui, Shandong, Jiangsu, Henan, Jiangxi, Hubei, Hunan, Guangxi, Sichuan and Heilongjiang are serious affected areas by floods and heavy rain. While Guangdong, Fujian, Zhejiang, Shanghai, Jiangsu and Shandong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ropical storms, Henan, Hebei, Hunan and Hubei are serious affected by snowstorms and hail disasters. Then, a novel method based on grey cluster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 total of 31 provinces are considered to evaluate the integrate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loss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Xizang, Qinghai and Ningxia belong to the lighter loss grey class. Jiangxi, Hubei, Hunan, Hainan, Sichuan and Gansu belong to the serious loss grey class. Other regions belong to the general loss grey class that the influence caused by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not better than the lighter loss grey class and not worst than the serious loss grey class.  相似文献   

14.
Land use patterns are changing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vulnerable in an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Inner Mongolia. Modeling studies can be done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iffering land uses such as cropland, forest and grassland. Such studie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predict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cks and using land resources efficiently.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OCD of surface soil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soil type, slope and elevation, were selected for a study in differing land uses of Duolun County,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variation in SOCD among the soil types followed the same order in the three land uses: chernozems > meadow soils > bog soils > castanozems > gray-cinnamon soils > eolian soils. The sensitivity of SOCD to land use change was different for the six soil types. Both th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returning forest from cropland induced the greatest variation in SOCD. (2) SOCD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soil type and elevation in each land us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CD and slope in the forest. (3) Statistical models showing SOC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developed an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predicting SOC stocks in Duolun County, Inner Mongolia.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的冬季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冬季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对比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对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 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为低值中心,外围辽宁东部,吉林南部,黑龙江东部、中北部、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区为高值区;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增加的线性趋势,1980年代中期以后冬季降水量的高值和低值都有明显的增大;年降雪日数年际变化呈线性增加趋势. 1948-2011年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呈明显的线性减弱趋势,弱东亚季风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内蒙古东南部等少数区域外,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冬季降水量都和东亚冬季风呈负相关. 对应地,东北地区冬季降水量增大,年际变化的幅度变化增大,降水日数增量较小,这可能与东北地区冬季极端降水天气和干旱天气增加有关. 在东亚范围内,我国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多年200 hPa U风增强、500 hPa高压减弱、850 hPa东海南风增强,冬季降水少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rural eco-environment public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in 2003–2006 with the method of non-parametric data envelope analysis-malmquist (DEA-Malmquist). The basic conclusion is: first of all, Inner Mongolia, Jiangsu, Zhejiang, Hainan, Tibet, Shanxi, Ningxia and Shanxi, Heilongjiang, Shandong and Gansu are the benchmark units, while Guangdong, Jilin, Liaoning, Guangxi, and Guizhou provinces are far from the frontier and inefficient in fund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Secondly, in the entire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iscal support to rural eco-environment investment during 2003/2004 and 2005/2006 was improved and stable, while it degenerated in 2004/2005. Finally, there are 23 provinces in China that have growing and stable technical efficiencies in rural eco-environment public expenditure.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中国1990—2000年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和自然区划图,将中国分为6级城镇用地区。第一级城镇用地分类包括辽东胶东山地丘陵、华北平原、鲁中山地丘陵、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粤桂闽丘陵平原、华北山地丘陵。这些地区城镇用地比重高,城镇扩展速度快,城镇扩展面积占全国城镇扩展面积的71.47%,城镇扩展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占全国的69.88%;其中华北平原占全国的24.54%,淮河及长江中下游占20.15%。城镇扩展占用的主要是耕地资源,占其扩展面积的78.96%;其次农村居民点用地占10.2%,林地占4.48%,草地占2.6%,水体占1.56%,独立工矿用地占1.43%,未利用地占0.77%。城镇居民点用地扩展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从而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未来工作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地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简述东北地区区域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等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讨论了存在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认为未来在东北地区应加强战略性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全区研究程度,加强低山丘陵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在东北西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以解决生活用水、经济建设用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的地下水勘查工作,加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地热资源勘察工作,对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格应加以补充、完善,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加强矿山环境地质工作,开展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预报、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16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的重点地区.结合近年来地质大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区内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做了较系统的总结与研究.在以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本区1999年以来大调查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并对地质调查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大兴安岭成矿带“十一五”矿产调查评价工作部署建议,为今后该区地质调查工作的进一步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国家对地质资料信息在大区的服务定位,介绍了东北大区地质工作性质和特点及当前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需求,明确了社会化服务的定位,提出了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