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99~202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速度场在祁连山-海原地震带两侧呈现出明显的“南大北小”特性。发震断层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层两侧挤压速率为3.1 mm/a,走滑速率为3.9 mm/a,这与走滑为主的震源机制解一致。门源地震位于主应变率场和面膨胀率场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梯度带上,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率场和应变率第二张量不变量高值区边缘地区。同震库仑应力触发了大部分的余震,对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加载作用。综合地壳形变特征和库仑应力等分析结果认为,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长江峡东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分析峡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的基础上,根据构造形变、水系分布、震源机制与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应力实测、模拟实验等多种途径综合分析了现代构造应力环境,认为本区现今处在大范围引张力背景上迭加了北东-南西向压应力的联合作用,由此决定了中强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其发震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3.
甘宁青地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甘宁青地区大地垂直形变,断层形变和GPS水平形变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和有形变资料积累以来本区域多次中,强地震活动,对本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中强以上地震蕴育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甘宁青监测区主要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态势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2)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来自青藏块体持续NE向挤压运动;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3)区域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及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是蕴育中,强震的标志,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幅度最大的部位,而往往发生在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4.
利用活断层等资料计算了青海东部地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及地壳形变场趋于一致。认为,晚第三纪以来,该区地壳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GPS观测看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演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利用1992、1995、1996、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动态演化。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服从中国大陆板块的整体应力应变场,但也有动态起伏。从主应变场看,1992~1995年,整个华北地区主应变场的方向比较一致,即主压应变方向为NEE-SWW,主张应变方向为NNW-SSE,应变量东部大于西部;但1995~1996年则相反,西部应变量大于东部,而且应变场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偏转,西部主压应变方向为NNE-SSW,而东南部地区为NEE-SWW;到1996~2001年西部地区主压应变又恢复到NEE向,整个华北地区应变量也趋于平衡。比较GPS观测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华北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可以看出,其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宁夏北部(青铜峡、吴忠以北)地区近二十年来垂直形变场的演变特征,并与陕西关中地区垂直形变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表明:1977年前,宁北与关中出现准同步垂直形变反向,八十年代以来两地垂直形变程度不同地都有加速趋势。最后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鄂西地区十多年来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特征。讨论了形变异常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关系,最后,从地形变的角度对鄂西地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的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地震局成立以来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手段监测构造形变的结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两期GPS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形变皆受到区域应力场的控制,构造形变的总体特征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尤其是闽东南地区为地壳形变较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以及福建沿海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对福建沿海构造形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段线性速率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川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多期区域垂直形变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垂直形变场的信息分离与动态特征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了川西地区地壳运动现状及未来地震危险区。结果表明:川西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场出现转折,呈逆继承性运动,同时运动强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0.
福建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统一处理了福建GPS网1995~2003年期间5期的观测资料,采用两个平差方案获得了两组站速度结果,两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果显示:福建沿海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具有一致的SE向运动,运动方向与该地区NW向断裂带走向和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在长乐-诏安和政和-海丰两条断裂带南北两段形变速率较大,在闭锁的中段形变速率很小;长乐-诏安断裂带呈右旋活动状态,沙县-莆田-南日岛断裂呈左旋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江苏地区垂直形变图》、《江苏地区垂直形变速率图》及跨断裂剖面水准等有关资料,分析研究了江苏地区二十多年来地壳垂直形变特征后认为:本区现今地壳运动基本上继承了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形变受主要活动构造带控制,在某些断裂的复合部位形变差异明显。并据此对未来地震危险区作了估计:郯庐带中南段,特别是嘉山、五河、盱眙一带强震背景不容忽视;茅山断裂带,特别是溧阳老震区附近,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条件;盐城沿海一带及其海域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利用首都圈地区4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分别计算2001~2005年、2005~2007年、2007~2014年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绘制垂直形变速率图并选取部分水准路线绘制剖面图,结合主要断裂分布及活动性,分析首都圈地区形变趋势。结果显示,前两个时间段内首都圈地区形变特征以趋势性运动为主,呈现东西升、南北降的特征;最新一期数据表明,东西部形变出现趋势性转折,尤其是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出现大幅下沉,预示了该区域应力场变化呈现加强态势。  相似文献   

13.
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3、1999和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和1980年以来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分析了昆仑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水平运动演变与断层异常活动的一些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水平运动与变形强度减弱,断层形变异常发育。结合块体和构造研究认为,青藏块体内部8.1级大震的蕴育和发生,对块体边界构造区域影响显著;震后调整和应力转移可能加速块体东北部某些构造部位应变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上海定点形变异常特征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上海松江地震序列距佘山形变观测点约18 km,距查山形变台约32 km。地震前这两个定点的形变观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结合形变资料和震源机制解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异常的应力方向与该区域的背景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认为,观测到的形变异常很可能反映的是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太阳辐射对北京地区跨断层垂直形变测量的干扰,指出太阳辐射对该地区测点引起的最大热形变量可达0.72mm。在形变资料分析中,必须排除这种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取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1998~2018年GPS观测数据,基于插值法计算湖北地区的形变和应变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北地区地块运动稳定,无明显的形变梯度带,水平运动方向为东向微偏南,速率为5~9 mm/a,平均值为6.2 mm/a;垂直速度场平均值为-0.96 mm/a,以下降运动为主。面膨胀率结果显示,湖北地区具有4个面膨胀高值区和4个面挤压高值区。最大剪应变率场显示,在湖北中部地区形成一个高值环形带,湖北历史地震主要发生在应力应变高值区边缘带。巴东和秭归小震频发与长江三峡水库水位反复加卸载有关,GPS形变和应变无明显对应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东地区38个GNSS基准站2011~2016年连续6 a的观测数据,对山东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壳垂向形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变量最大的区域为山东西南部地区,形变速率约为-24.0 mm/a;西北部地区形变速率较大,为-15.0 mm/a;东南部以及沿海地区沉降速率较小,为-0.5~3.0 mm/a;而在中部地区(泰山山脉)呈隆升趋势,形变速率为0.3~5.0 mm/a。  相似文献   

18.
山西地区近期垂直形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及太原地区最新的 5 0年尺度的形变资料 ,分析、研究了区域形变场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认为山西地堑系的垂直形变场反映出其周围山区及次级隆起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升 ,盆地主要呈趋势下降的总体特征。太原地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南部地区的沉降速率大于北部。地堑系内这种垂直形变场的态势 ,说明本区构造的垂直差异活动既有继承性、又有新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壳运动新特征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通过对华北地区GPS资料、垂直形变资料和山西断裂带GPS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2001年的地壳运动与以前有一定的不同,主要表现为:①首都圈地区的垂直运动强度有明显的提高,并在京西地区形成了四象限形变图像。②山西断裂带北段水平运动与趋势运动几乎相反,以代县为中心,北部区段相对向东运动,南部区段相对向西运动。③华北地区1999-2001年水平运动的变化特征为:天津-大同地带差异性活动最为突出,失去了原有的左旋活动特征,并显示有东西向挤压的迹象;北京地区则表现为南北向挤压。这样的结果可能表明,华北目前存在着应力扰动或调整的行为。若这种行为持续作用,未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与强度将会有所提高,大同至天津之间的区域及以代县为中心的周围地区则可能成为未来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一个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20.
采用形变速率、静压订正及固体潮调和分析等方法从多种形变资料中提取粤闽交界地区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信息,并据此研究了形变异常的特征。最后,从形变机理、异常信息合成及信息可信度评估等方面讨论了该区地震形变前兆的可信度。认为该区震前形变速率及地壳物性等反常变化可视作地震形变的中期前兆,震兆异常具有准同步群体性、发展阶段性和空间分布密集性等异常时空分布特征,震兆可信度达0.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