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了大亚湾海域13种石斑鱼(Epinephelus spp.)寄生单殖吸虫群落,结果发现有10种鱼感染单殖吸虫,占调查鱼种类的四分之三,检获单殖吸虫16种,隶属于3科5属,其中拟合片虫属(Pseudorhabdosynochus spp.)10种;除鞍带石斑(E.lanceolatus)和拟青石斑(E.fasciatomaculosus)外,8种鱼可分别感染3—7种单殖吸虫;感染单殖吸虫种类最多的是玳瑁石斑(E.quoyanus)达7种,次之是青石斑(E.awoara)和养殖的橙点石斑(E.bleekeri)均感染6种;各单殖吸虫种类中,感染强度最大的是拟合片虫(P.serrani))(棕点石斑,E.fuscoguttatus)128只/尾,次之是石斑拟合片虫(P.grouperi)(青石斑)62只/尾,接下来是斜带拟合片虫(P.coioidesis)(大斑石斑,E.macrospilos)59只/尾和杯阴拟合片虫(P.cupatus)(玳瑁石斑)49只/尾;平均密度最高的是棕点石斑上检获的拟合片虫128只/尾;在检获的16种单殖吸虫中,8种可分别寄生于2种或2种以上石斑鱼,石斑鳞盘虫(Diplectanum grouperi)和拟合片虫在6种石斑鱼上都能检获,符合广寄生单殖吸虫种特征。有5种鱼检查尾数5尾以上的,其中玳瑁石斑单殖吸虫感染率最高62.07%,其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宿主体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物压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沿岸海洋的仙菜科红藻(Ceramiaceae,Rhodophyt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了我国仙菜科新记录属——盖氏藻属(新拟名)Gayliella T.O.Cho,L.McIvor et S.M.Boo。该属目前在我国共有5个种,即短毛盖氏藻(新拟名)Gayliella pmbriatum (Setchell et N. L. Gardner). T. O. Cho et S. M. Boo、优美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βaccidum (Kützing) T. O. Cho et L. McIvor、泰式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taylorii (E. Y. Dawson) T. O.Cho et S. M. Boo、马沙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mazoyerae T. O. Cho, Fredericq et Hommersand和横轴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transversalis (Collins et Hervey) T. O. Cho et Fredericq,其中前3个种为由仙菜属Ceramium归并的物种,后2个为我国的新记录种。本文对此2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并讨论了它们与中国已报道的横列仙菜Ceramium gracillimum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海洋仙菜科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在南海鱼类胆囊中发现寄生粘孢子虫(Myxosporidia)角形虫属Ceratomyxa五新种。其中的肾形角形虫C.reniforma和石斑角形虫C.epinephela寄生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桂山角形虫C.guishanensis寄生于青石斑鱼E.awoara,陈氏角形虫C.cheni寄生于黄鳍鲷Sparus lalus,(鱼祭)角形虫C.clupanoda寄生于斑(鱼祭)Clupanodon punctatus。  相似文献   

4.
1975年5月,在浙江温州和福建福鼎外海,采得鱼类标本若干,经鉴定其中有2新种,分别隶属于后颔臆科和(鱼叚)虎鱼科,并定名为无斑叉棘腾Stalix immaculatus Xu et Zhan sP.nov,和斑头栉(鱼叚)虎鱼Ctenogobius puncticeps Deng et Xiong sp.nov.,所有模式标本均存于国家水产总局东海水产研究所。现就两新种的特征分别记述如下。 无斑叉棘鰧(新种)Stalix immaculatus Xu et Zhan sp.nov.(图1)  相似文献   

5.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养殖品种,目前已形成工厂化生产规模。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海水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养殖牙鲆出现了各种疾病(曲凌云等,2000; Mo Zhaolan et al.,2001).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9~2000年,山东省荣成、威海、青岛胶南及黄岛地区养殖牙鲆大面积发病,疾病发生时间多在每年的6~11月.病鱼多为3~10月龄。本文作者对以上牙鲆发病地区进行了临床病症的调查,并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6.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北移越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Chang et Xia)是江蓠属的一个重要物种,其繁枝变种体(G.tenuistiptata vat.liui Zhang et Xia)具有重要的养殖经济价值。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北部沿岸的潮间带海区。鉴于该变种体具有生长较快、可营养枝体进行繁殖、能适应在人工裁培条件下的塘池养殖、管理操作技术难度不大、经济效益较好、适合群众性各种规模放养等特点,因  相似文献   

7.
1960年2月10日在我国海南岛以东外海,水深210米,首次采得蜥(鱼衔)科(Draconettidae)鱼类3尾。经鉴定,其中一尾为蜥(鱼衔)Draconetta xenica Jordan et Fowler,1903;另两尾,在与其他记载过的种类比较研究后,认为是一新种,根据体具深褐色珠形斑点,定名为珠点蜥(鱼衔)Draconetta margarostigma sP.nov.,现描述如下。 珠点蜥(鱼衔)Droconetta margarostigma Cheng et Tain sp.nov(图1) 背鳍Ⅲ,14;臀鳍13;胸鳍25;腹鳍1-5;尾鳍12。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栖息在我国淡水鱼苗培育池及水稻田中的6种原蚌虫(隶属于甲壳门,鳃足纲,介甲目,蚌壳虫科)进行了分类记述。其中的兖州原蚌虫Eocyzicus yanzhouensis sp.nov.及拟莱阳原蚌虫E.paralaiyangensis sp.nov.系2新种。分别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佩里原蚌虫E.perrieri Daday,1914,多刺原蚌虫E.spinfer Durga Prasad et al,1981及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文中附有6种原蚌虫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54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次: 1.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4; 2.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3.戴维原蚌虫E.davidi(Simon,1886)Brtek et al,1984; 4.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5.兖州原蚌虫,(新种)E.yanzhouensis sp.nov.; 6.拟莱阳原蚌虫,(新种)E.paralaiya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9.
中国两种新紫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岸线漫长,南北环境条件各异,特别是水温,变化很大,紫菜种类较多,已报道过的有十一种。现在,我国人工养殖的紫菜,在长江以南主要是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在长江以北主要是条斑紫菜(P.yezoensis Ueda)。我们认为,可以作为养殖对象的种类,必然不止上述两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紫菜种类进行全面的调查,以便能因地制宜地选择各地最适宜的紫菜养殖品种,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紫菜生产事业创造条件。我们在全国沿海地区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尚未报道过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水产学院著名养殖专家L.R.道纳逊(L.R.Donaldson)教授,从事鲑科鱼类养殖与育种工作多年。他得悉我国目前缺少优良的鲑鳟鱼类品种之后,即积极帮助我院引进优良品种。今年三月份,他从西雅图空运虹鳟发眼卵给我院后,我院水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海鲚鱼生态习性及其产量变动状况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一、概述 鲚鱼是鲚属(Coilia)鱼类的泛称,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我国有记录的共8种,除去同物异名或错误记载,目前大家一致承认的共4种,即:刀鲚(长頜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凤鲚[C.mystus(Linneaus)]、七絲鲚(C.grayii Richardson)和短頜鲚(C.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刀鲚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凡通海的江河如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均能见到。凤鲚在我国海域分布十分广泛,北起  相似文献   

12.
鲈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鲈鱼Lateolabrax,japonie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是广泛分布在温、热带海域里的(鱼旨)科Serranidae鲈属Lateolabrax鱼类。在我国各海区以及朝鲜、日本的近岸浅水区常年皆有分布。因其生长较迅速,又常可做为养殖对象。 有关鲈鱼早期生活史的研究,水戶敏(1957,1960,1966)、千田哲资(1955)和内田惠太郎(1958)等人,曾就鲈鱼的受精卵、初孵仔鱼或稚鱼的形态分别作过简要的描述。我国还尚未见该种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研究报告。本文就鲈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海洋作为地球上尚未充分开发的重要疆域而备受重视。中国以海水养殖业为基础的“蓝色农业”在缓解人口增长对陆地农业的压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海水微生物流行性和暴发性病害相继发生,严重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相建海,2003)。为了防治细菌性病害,大量的抗生素药类被应用于养殖过程的各个阶段,巨大的选择压力导致了海水养殖水域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的显著增加,养殖生物耐药病原菌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微生物病害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培养的水产养殖品往往携带耐药细菌,通过食物链传递,将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构成威胁(Sorum et al.,2002)。一些海产生物病原菌本身也是人类病原菌,如一些海洋弧菌(French et al.,1989;Wong et al.,2000),这些水陆两栖人畜共患病原菌耐药性的获得及这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外,由于大多耐药因子的可传播性,海水养殖环境中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Sorum et al.,2002)。大多数抗性决定子(耐药基因)是在可移动和传递的遗传载体,如质粒或接合转座子上,可在不同菌株甚至是不同种属细菌间相互传递(Ferber,1998;OBrien,2002)。再加上养殖水体的半封闭性(池养中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换水)或全开放性(滩涂或近海的网箱或筏式养殖),耐药细菌有可能被潮汐和海流带入近岸的非养殖区及海滨旅游区,通过菌间遗传物质的传递,耐药基因有可能被传入环境中的人体病原菌,大大增加了人体耐药病原菌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Miranda et al.,2001;Thayumanavan et al.,2003)。大量抗生素的使用还改变了养殖海域及临近自然海区细菌群落的结构及种类和功能多样性,破坏了生态平衡和海洋正常的生命过程(Chelossi et al.,2003)。养殖水域作为可能的抗药因子的孳生地、储藏库和扩散源(Miranda et al.,2002;Rhodes et al.,2000),已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世界上一些水产养殖国家相继开展了养殖水体耐药细菌的调查研究,并有一些国家已对养殖中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方法、使用剂量、残存量及检测标准进行了行政化的规范和管理(李爱华,2002)。目前我国对海水养殖水体细菌耐药危害的认识明显不足,许多需要进行的研究尚未开展,为更有效地防治耐药细菌病害,避免耐药基因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传播扩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资源,提高养殖产品卫生质量,保护海滨旅游环境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我国开展海水养殖环境耐药细菌及其抗性机理的调查研究已是刻不容缓,这项工作的重点应在于查清耐药因子的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治理的科学办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20世纪滥采乱捕导致的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竭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希望这种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状况不会再度在海产养殖业中出现。我们应该把海洋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提升到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高度来对待,避免海洋成为耐药因子孳生、繁衍、传播和扩散的潘多拉魔盒。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东海大陆架进行过多次综合调査,获得了一些钥孔?科的标本,经整理鉴定有凹缘?属Emarginula和天窗?属Puncturella下隶的六个种:其中串珠凹缘?Emarginula hosoyai Habe、脆凹缘?E. fragilis Yokoyama、整齐凹缘?E. concinna A. Adams、羚天窗?Puncturella dorcas Kira et Habe和帽天窗?P. pileolus (A.Adams)等五种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5.
扇蟹科Xanthidae在西沙群岛蟹类区系组成中占绝对优势,约占总种数的50%以上,其中以中、小型的个体居多。它们生活于潮间带的珊瑚礁中,多数具有美丽的颜色。其中有的种含有毒素,不能食用,如花纹爱洁蟹Atergatis floridius (Linnaeus)、铜铸熟若蟹Zosimus aeneus (Linnaeus)及颗粒扁足蟹Platypodia granulosa (Ruppell)等;经研究证实,所含蟹毒是一种麻痹毒素paralytic toxin,食后会引起四肢麻木,昏迷,严重者导致死亡(Hashimato et al.1967; Inque et al.1968)。本篇记述扇蟹科蟹类40种,隶于24属,其中31种为我国新记录(文中种名后具有*号者);有两种系采自中沙群岛,在此一并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沿海岸采集的褐藻门(Phaeopyta)短毛藻科(Elachistaceae)短毛藻属(Elachista Duby)海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2个新种,即长海短毛藻E. changhaiensis Luan et Ding sp.nov.和暗色短毛藻E.fusca Luan et Ding sp.nov.。文中对此2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特征描述,并对新种提供了相应的英语特征描述,以及较完整的其他分类学信息,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长海短毛藻藻体黄褐色,长同化丝直径7~22μm,多室囊长95~150μm,由23~38个小室组成;短同化丝长200~350μm,由11~24个细胞组成。暗色短毛藻藻体暗褐色,长同化丝直径8~14μm,多室囊分枝,长75~150μm,由27~39个小室组成;短同化丝着生于长同化丝的基部,长0.13~0.33mm,由5~13个细胞组成。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沿海,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养殖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随着养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优良的对虾品种已势在必行,于是遗传育种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国家把生物技术在对虾上的应用列为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课题。 近年来海洋生物多倍体诱导引起了水产养殖界的广泛兴趣(楼允东,1984;吴宝玲等,1986;姜卫国等,1987;王子臣,1990;相建海等,1992; Stanley,1981; Johnstone,1985;Downing,1987; Gosling,1989; Cai et al,1991),主要原因是三倍体较二倍体的生长速度快,长出的个体也比二倍体大,可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多倍体的诱导方法对染色体调控、性别决定和人工雌核发育(蔡难儿等,1995)等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对虾的多倍体诱导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应用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改良对虾品种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凝花菜提取琼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伍龙畅 《海洋科学》1984,8(1):33-35
凝花菜(Gelidiella acerosa(Forssk)Felam et Haml)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性海藻;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真红藻亚纲(Florideae)石花菜目(Gelidiales)凝花菜科(Gelidiellaceae)。在我国主要产于海南岛沿海、台湾省南部及湛江等地。  相似文献   

19.
海水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国外已有相当数量的报道,特别是脂类中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Izquierdo et al.,1989a; Izquierdo et al.,1989b; Watanabe et al.,1994)。但迄今为止,我国鱼类营养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幼鱼和成鱼阶段,仔稚鱼阶段还未见报道。目前,我国养殖的名贵海鱼,如真鯛(Pagrosomus major)、黑鯛(Sparus macrocephal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的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30%,某些营养要素的缺乏或不足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加快我国海鱼养殖的发展,保证生产所需的优质种苗的供给,开展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工作者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n-3HUFA是海水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最为重要(Watanabe et al.,1989a; Watanabe et al.,1989b)。由于轮虫、卤虫等活饵料中DHA和EPA的含量很低,远不能满足海水仔稚鱼的需要,因而,有关学者通过选用优质单胞藻、制作油脂酵母、投喂富含n-3HUFA的人工微型佴料等方法强化活饵料。Watanabe等(1983)最早将富含n-3HUFA的鱼肝油等制成乳化油,直接加人培养活饵料的海水介质中,当富集于活饵料体内的n-3HUFA达到最大值时,将活饵料作为活的营养载体投喂给仔稚鱼,即可将外源n-3HUFA转移至仔稚鱼体内。该方法简便、实用,现已被推广(Izquierdo et al.,1989b)。 本研究采用乳化油直接添加法,人工调节卤虫体内n-3HUFA含量,探讨n-3HUFA对黑鲷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红鱼海上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红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学名为Sciaenopsocellatus,中文直译名为眼斑拟石首鱼,在台湾等地又称红鱼、红姑鱼、斑尾鲈、黑斑红鲈等。体型与鮸鱼、大黄鱼近似,体色微红,尾鳍基部通常有1~4个黑色圆斑。美国红鱼原产墨西哥湾及美国西南部沿岸,是美国重要的商业养殖鱼类。1991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该鱼的仔鱼进行入工养殖,对其在我国的生态、生长特性、养殖技术做了初步研究,并于1995年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一代美国红鱼鱼苗[1~5]。美国红鱼具有生长快、适温广,能在海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