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梁山区早元古代地层层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根据吕梁山区中段1:5万盖家庄幅,马坊幅区调,发现前人所建立的下元古界野鸡山群以变质基性火山岩为核的向斜两翼岩性差异较大,岚河群在宝塔山一带呈倒转向斜产出,且发育两层基性火山岩,通过全区地层剖面分析,对比,认为下元古界黑茶山群、野鸡山群和岚河群并非依次上下叠置关系,而是侧向相关关系,并初步建立了早元古代岩石地层格架,这对早元古代裂陷海槽的盆地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吕梁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框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耿元生  李惠民 《地质学报》2000,74(3):216-223
通过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的吕梁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是:界河口群形成在2600~2400Ma期间。吕梁群近周峪组火山岩形成在2360~2350Ma期间,2124Ma时野鸡山群白龙山组火山喷发。赤坚岭杂岩约在2150Ma时侵位,随后发生了钾质花岗岩的侵入(2031Ma左右),界河口群和吕梁山群都爱到这次构造热事件的影响。芦芽山紫苏花岗岩在1800Ma左右侵位。  相似文献   

3.
豫西中元古代汝阳群层序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振宇  周洪瑞 《地球科学》1996,21(3):272-276
以沉积相为基础,通过对汝阳群的层序地层研究,初步建立了该区中元古代地层格架,共划分为6个层序,并讨论了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层序地层研究在前寒武纪地层的广泛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阴山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石地层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等从1990年开始,在研究阴山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群年代构造格架过程中,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法”和变质岩构造解析的方法,对阴山地区前寒琥系重新进行了厘定,采用单颗粒锆石U-Pb,Sm-Nd等时线同位素测年方法对各岩群进行了测定,初步建立了阴山地区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群的年代构造格架,将阴山地区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序列划分为;中太古代兴和岩群,晚太古代集宁群/乌拉山岩群,色尔腾山群,古元古代层侵纪  相似文献   

5.
中祁连东段花石山群与湟中群之间不整合关系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地块东段花石山群与群之间的接触关系,前人一般认为是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关系。但我们对湟中县东岔沟剖面花石山群、湟中群和湟源群的沉积、变形、变质特征研究表明:花石山群与下伏湟中群之间存在着沉积环境、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的间断或不连续性,接触部位上、下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因此认为花石山群与下伏湟中群可能为角度不整合关系。这一角度不整合的确定使得已经建立起来并广泛接受的中祁连地块东段前寒武纪地层格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豫西汝阳中上元古界层序地层划分及其岩石地层格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景勋 《河南地质》1997,15(1):29-35
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汝阳地区的中上元界汝阳群,洛峪群为一套河流相一滨海相一浅海陆棚相一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在该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该套地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在该地层中识别出2个I型整合界面,9个Ⅱ型不整合界面,划分了1个I类层序,9个Ⅱ类层序,并将中元古界划归一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该工区中上元古界的岩石地层格架。中上元古界岩石地  相似文献   

7.
认为胶东群应当完全解体,大于2500Ma的地层为第一期绿岩,2500-2300Ma的地层为第二期绿岩,2300-1850Ma的地层主要为孔达岩系;蓬菜群的时代,在否定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仍沿用前人确定的震旦纪为宜。胶北地体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基本格架是:以胶北群和齐山群组成的变质核为中心,粉子山群围绕其四周分布呈“洋葱状”构造。  相似文献   

8.
王世进  张成基 《现代地质》1999,13(2):217-218
山东省前寒武纪变质岩广泛发育,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查明了变质地层的层序,从原来划分的泰山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中剔除大量变质变形侵入岩,清理了地层层序,重新厘定的前寒武纪地层划分见表1。几点说明如下:(1)中太古代变质地...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山—阿拉善地区寒武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野外露头资料的详细分析,结合前人对该区的研究成果,对北祁连山—阿拉善地区的地层划分,构造演化及沉积相类型进行了研究。对香山群、韩母山群进行了重新厘定,将香山群的时代厘定为寒武纪—奥陶纪,韩母山群厘定为震旦纪—寒武纪。在研究区共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海岸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及深海—洋盆相。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  相似文献   

10.
山东胶北地体的前寒武纪地层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认为胶东群应当完全解体,大于2500Ma的地层为第一期绿岩,2500-2300Ma的地层为第二期绿岩,2300-1850Ma的地层主要为孔达岩系;蓬莱群的时代,在否定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仍沿用前人确定的震旦纪为宜。胶北地体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基本格架是:以胶北群和齐山群组成的为质核为中心,粉子群围绕其四周分布呈“洋葱状”构造。  相似文献   

11.
浙江东部火山岩地区的地层时代和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东地区地层特征与划分、同位素年龄等综合分析,结合近年来的新资料,认为该区前寒武纪地层由太古宙地壳物质再循环重熔结晶形成;芝溪头变质杂岩原岩可能由古元古界八都(岩)群与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地层组成,二者共同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发生变质作用;中生代大规模火山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磨石山群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以大规模喷发酸性火山岩为特征;永康群、天台群中的众多地层也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是不同火山构造盆地(洼地)喷发—沉积的同期异相堆积物或同期同物异名地层,以双峰式火山岩、"红层"为特征。  相似文献   

12.
辽东本溪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非常发育,出露齐全。文章运用沉积学、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依据辽东本溪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岩相岩石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参考前人层序地层划分意见,将该区青白口系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对层序内部的体系域进行研究,建立了本溪地区岩石地层格架和地层模型,认为该区青白口系在不同阶段的盆地演化过程继承了前期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3.
卫彦升 《山西地质》2012,(3):114-116,118
本文主要对吕梁山地区古元古界野鸡山群中的白龙山组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采用了目前较为前缘的地学理论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和火山喷发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音诺日公地区前寒武系的厘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巴音诺日公地区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将该区1:20万区调阿拉坦敖包幅、庆格勒幅前寒武纪14个组级地层单位重新厘定为7个(构造)一岩石地层单位,经区域对比,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将其分别归属于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柳树沟岩组、点力素泰岩组,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书记沟组、增隆昌组和阿古鲁沟组,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哈拉霍疙特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燕山地区原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的年代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年龄为1368±12 Ma,1370±11 Ma,1366±9 Ma);在研究区金州大和尚山侵入于“桥头组”辉绿岩也获得新元古代锆石U-Pb年龄(904±15 Ma~1125±38 Ma).这些年代数据使我们认为对于辽南地区前人所划“震旦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应进行重新考虑.本文以岩石地层和旋回地层为实际材料,生物地层和事件地层以及年代地层为手段,从长岭子组能否作为标志层入手,对辽南地区中-新元古界进行了系统研究,否定了长岭子组在地层对比中的标志层意义,首次提出葛屯组才是金县地区与复县地区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志,并将复县地区的五行山群置于金县群之上,从而将辽南地区“震旦系”由老到新重新厘定为中元古界旅大群、革镇堡群和金县群与新元古界永宁群、细河群和五行山群.以碎屑岩为主要特征的岩石组合与海底火山喷发事件,将辽东半岛南部旅大群与蓟县剖面长城系进行了对比;以碳酸盐岩为主要特征并含丰富的叠层石Paraconophyton-Conophyton-Baicalia-Chihsienia等组合的革镇堡群与蓟县剖面蓟县系对比;富含叠层石Linella-Gymnosolen-Katavia-Cuijiatunia-Xingmincunella组合的金县群可与下马岭组对比,从而将金县群首次置于中元古界上部.含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Tawuia-Longfengshania组合和蠕形类化石Pararenicola-Paleolina组合的永宁群-细河群-五行山群与加拿大新元古界小达尔群-含铜白云岩对比,永宁群-五行山群的时代应为新元古代早期.据此,笔者全面调整了徐淮胶辽吉中-新元古界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为在我国建立中-新元古界系一级的地层单元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年代学意义.同时,由于对该区中-新元古界重新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确认了大连上升是中元古界与新元古界的分界面,并大体相当于北美格林威尔运动在华北地块上的响应,为探讨燕山地区与徐淮胶辽吉中-新元古代的沉积特征,海水进退归程,构造运动以及重建Rodinia超大陆提供了地层资料,具有重要的古地理学和古构造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吕梁运动新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秀夫  王雪英 《地质论评》1984,30(2):177-178
传统地质学中一个褶皱幕或一个造山运动的确立是根据地层柱中的角度不整合面及其伴生的有关热事件。一个间断时间很长的角度不整合面当然不宜作为运动或褶皱幕命名的依据。吕梁运动最初命名地点在吕梁山北段的鸡儿墕附近(李四光,1939)。后来研究表明,那里的地层是寒武系霍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于野鸡山群(相当于滹沱群)之上。不整合面所表示的时间间隔长达十数亿年,代表了晚前寒武纪期间多次运动的叠加区。因而一些地质学家,包括有影响的地质  相似文献   

17.
重新厘定后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从下至上包括上太古界蚌埠群、下元古界五河群、中元古界凤阳群。它们之中发育了三期褶皱。由蚌埠群、五河群组成的东西向线状紧闭等斜褶皱与其间变形较弱的中岳期混合花岗岩穹窿共同组成区域基本构造格架。区内还发育了东西向右旋韧性平移剪切带,以及南北向韧性逆冲剪切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地质》2010,(8):1263-1263
为了推进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地层的研究工作,促进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地层格架划分和含矿地层对比逐步取得共识,经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和全国地层委员会协商,于2010年6月14—19日共同组织召开了扬子地台西缘前寒武纪地层野外现场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江南造山带东北段歙县岩群和昱岭关群是皖南地区重要的前寒武纪地层单元。本文对皖南地区歙县岩群昌前岩组和昱岭关群井潭组凝灰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测年研究,获得昌前岩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52±6 Ma和840±11 Ma,井潭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809±10 Ma,为皖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地层的对比增添了可靠的年代学依据。根据最新获得的锆石U-Pb年龄数据,确定歙县岩群的时代与江南造山带区域范围内梵净山群、四堡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以及溪口岩群相当,其上覆的昱岭关群与下江群、丹洲群、板溪群、马涧桥组、登山群以及上墅组等地层单元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年代学研究的进展和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中国近十年在前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1)近年获得的大量锆石SHRIMP和LA-ICPMS U-Pb年龄,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BIF和相关地层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2)新的同位素年龄表明,一些以往认为是早前寒武纪的地层或地质体(康定岩群、额尔古纳岩群)的主体是新元古代的地质体;(3)大量的锆石原位定年数据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孔兹岩系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4)长城群的底界年龄应小于1 670Ma,很可能在1 650Ma左右;(5)根据新的同位素年龄对中元古代的年代地层格架进行了重新划分;(6)大量新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揭示华南地区以往认为是中元古代的地层(板溪群等)实际应是新元古代的。随着研究深入也提出了需要研究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2.5~2.3Ga是否存在缺少地质记录的寂静期?(2)长城系下部的地层何在?(3)中元古代上部系级年代地层单位的建立;(4)青白口系岩石地层单位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