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地质学是由本文作者提出的一门新的地学分支学科,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社会学和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社会地质学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当前人类社会所普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球科学的统帅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尺度跨度、所涉及的学科跨度以及应用和服务对象的跨度之大有别于其它学科(吴正文,1995)。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相继被引入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七十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岩石圈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使得构造地质学这一学科无论在研究深度上还是研究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环境地质学是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环境地质学基本任务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质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预测地质环境变化的趋势,以期达到认识,保护、控制、利用和改造地质环境的目的。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地质学科,当前世界上与环境地质有关的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李友贵 《湖南地质》1994,13(2):127-129
第二讲环境地质学的兴起与发展1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历史状况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地球,因而地球环境,是环境科学的最基本内容。在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分工有利于单学科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各学科减少了联系、互相渗透、促进的功能。特别...  相似文献   

5.
环境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承祐 《地质通报》2006,25(11):1247-1256
环境地质学与其他地质学科的最大区别是,把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地质作用营力加以研究,这是前所未有的.面向国民经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兴起与发展,环境地质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关注气候变化、海岸带发展、城市化、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要重视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规律,特别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作用相互关系的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和群测群防,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研究重点.持久地为社会、为公众、为政府服务,提高地质科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提高公众对环境地质学的认知与认同,才能采取共同行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水文地质数值模型基础的薄弱性问题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地质学正在面临参与全球性大学科领域的新局面。把“三水”视为一个整体,将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研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人类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各种全球或区域性变化,从而进一步有效地指导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顶非常重要的课题。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由局部到整体,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  相似文献   

7.
地质科学基础研究稳定发展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目的在于丰富人类认识地球的知识,掌握自然发展规律为人类服务。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基础科学一样,具有积累性、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特点,需要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和社会环境。然而,地质学在不断丰富人类知识的同时,可为人类社会发展寻找更多的不可再生资源,并对改善环境、防治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历史经验表明,地质学的广阔应用前景和社会发展急需,既可促进地质学的发展,但又最易使其基础研究受到冲击或被忽略,这是我国地质基础研究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部普及性的《地质学简史》已由我院马列主义教研室自然辩证法组编出.该书服务对象是地质者专业的学生以及哲学、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讲授地质学简史章节或开设地质学简史选修课时,均可作为参考教材.这本书的特点是联系社会的发展来观察地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认为人类从大自然(地球)分化出来之后,就作为对立面和地球打交道,在适应、认识、改造、掠夺、保护大自然(地球)的过程中,总结与发展了地球科学.因此,地球科学史和社会生产、社会制度、人类的全部斗争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门新兴科学的兴起与发展都是社会需要而直接推动的结果。自8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突出特点是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一般的游山玩水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们的需要。由于旅游往往与地质关系密切,旅游学和地质学的联姻便使这门新兴的学科——旅游地质学应运而生。旅游地质学主要研究与旅游有关的地质学问题,反过来探讨与地质有关的旅游发展及资源开发规划问题。许多学者指出,旅游地质学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科  相似文献   

10.
1 古地理学和古地理学报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演化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岩石学、沉积学、自然地理学、海洋学、气候学、天文学、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生命科学等。因此,古地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而且与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活和生存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自然控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如何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论述了“控制自然与自然控制”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述了学科交叉点的锐意创新与实现自然控制的关系。以及对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哪些学科、领域的优势和大胆开拓创新的交叉学科领域等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强调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区域资源、环境状况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勘行业如何科学地预测其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制定地勘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对行业内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与开发,关系行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本文分析了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战略的角度介绍了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界定自然的定义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以及做到和谐发展的主要标志。指出对人类来说地球是最大的自然,并列举了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不和谐事例。笔者在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了实现人地和谐应做的努力:①树立地球科学新思维。②改造人的世界观,尊重自然,做到三态平衡。③与时俱进,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过去,策划未来。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性发展与现代生态自然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玲  黄冬梅 《吉林地质》1998,17(1):51-5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自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性质和特点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表现为人类生存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人类对生活质量、目标的反省。为了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理性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避免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恶化,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  相似文献   

15.
人居环境是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量化人居环境适宜性有助于引导区域人口规划,促进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大数据,运用GIS技术,从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1 km栅格为基本单元,对上海市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空间测度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79~45.57之间,空间分布上呈现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递减的态势,整体分布趋势与人口密度相关性较高。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一带,土地面积较小,人口密度大,承载压力较大;发展潜力较高的中等适宜区主要涉及外环及新城区域,土地面积大,是未来人口导向的潜力区。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不掠夺后代发展需求能力的发展。它要求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在地球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运作;要求社会发展不能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而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提高人类福利。社会资本概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它不但使人类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且运用社会资本可以限制自然资本开采、并减缓其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制造资本利用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介绍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从促进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环境保护以及缓解贫困等方面,阐述了社会资本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史洪岳 《地质论评》2000,46(4):393-399
地质作用、地质环境、医药矿产与人类生存、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建立和发展医药地质学有利于科学、系统、深入地探究其内在关系,促进地质学在生命科学中发挥就有的作用。医药地质学建立的思想基础是人地同一理论,实践基础是药用矿产在人类防病,治病和保健中的广泛应用及科学研究,技术支撑是无机、有机成分的微区、微量等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的进步。本文论述了医药地质及其建立的基础,展示了医药地质学在地质学和生命科学发展中  相似文献   

18.
胡光 《吉林地质》1998,17(1):71-75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际社会为了保证人类社会正常发展于70年代提出来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保持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损害其后代的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能带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能给本以恶化的人口、资源、环境带来难以想向的破坏。即由于人口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由于科技水平限制,对资源能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地质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永双  孙璐  殷秀兰  孟晖 《中国地质》2017,44(5):901-912
环境地质研究是以人-地相互关系为核心、促进人类与地质环境协调共处的重大课题,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环境地质研究是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重要使命,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应涵盖城市地质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综合防治、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地球关键带相关问题研究等,强调学科交叉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Marilyn Little 《GeoJournal》1995,35(2):123-135
The liberation of development is the release of geographic research from the domination of the economic model. Much of human activity across the globe has been rendered marginal by the focus on economic growth as the only measure of development. Our inability to observe, record and analyze development that does not generate income has affected geographers' ability to contribute to the current discourse on the dichotomy between human progress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only one of three forms of development: human, social and resource. It is dependent on the first two and must be considered a neutral factor i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s a human-centered approach in development theory as one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other.Alternatives to the economic model have been motivated by political and or religious principal. This paper uses an umbrella term, One-World Development movement, to describe the many alternatives pursued globally. Three examples of the movement are explored: voluntary simplicity, alternative trading organizations and multiculturalism/liberation theology.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social development worldwide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been impelled by the m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