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北部盆地上侏罗统广泛发育,但野外露头地层普遍出露不全。Hildesheimer Wald地区Wendhausen 6井和Süntel山地区Eulenflucht 1井完整钻遇了上侏罗统牛津阶和启莫里阶地层,为分析该区晚侏罗世沉积演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古环境变化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岩心描述和岩石薄片镜下观察,根据不同层段的颗粒成分、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在2口井的岩心中共划分出14个岩石类型,分别形成于碳酸盐岩斜坡和三角洲环境。建立了该区牛津阶和启莫里阶垂向沉积演化序列,垂向上由Heersum组到Süntel组,沉积环境逐步由外陆棚、内陆棚、临滨过渡到了开阔台地、潮坪环境,表现出了相对海平面降低的进积过程。同时对不同沉积相中保存较好的以低镁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牡蛎壳进行原位Mg/Ca值(古温度指标)测试,得出该区牛津期至启莫里期总体表现出了古气候变暖的趋势,且共有3次气候变暖过程。这一古气候变化与由沉积相分析得出的古气候变化一致,且同苏格兰、俄罗斯台地古温度变化趋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古气候是控制该区沉积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且牡蛎壳Mg/Ca值可以做为一个古气候指示指标应用于其他地区的古气候分析中。  相似文献   

2.
德国北部盆地上侏罗统广泛发育,但野外露头地层普遍出露不全。Hildesheimer Wald地区Wendhausen 6井和Süntel山地区Eulenflucht 1井完整钻遇了上侏罗统牛津阶和启莫里阶地层,为分析该区晚侏罗世沉积演化过程及其所反映的古环境变化规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岩心描述和岩石薄片镜下观察,根据不同层段的颗粒成分、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在2口井的岩心中共划分出14个岩石类型,分别形成于碳酸盐岩斜坡和三角洲环境。建立了该区牛津阶和启莫里阶垂向沉积演化序列,垂向上由Heersum组到Süntel组,沉积环境逐步由外陆棚、内陆棚、临滨过渡到了开阔台地、潮坪环境,表现出了相对海平面降低的进积过程。同时对不同沉积相中保存较好的以低镁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牡蛎壳进行原位Mg/Ca值(古温度指标)测试,得出该区牛津期至启莫里期总体表现出了古气候变暖的趋势,且共有3次气候变暖过程。这一古气候变化与由沉积相分析得出的古气候变化一致,且同苏格兰、俄罗斯台地古温度变化趋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古气候是控制该区沉积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且牡蛎壳Mg/Ca值可以做为一个古气候指示指标应用于其他地区的古气候分析中。  相似文献   

3.
罗布泊AK1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永  赵振宏  林景星 《地球学报》2004,25(6):653-658
通过对罗布泊东部阿奇克谷地中部AK1孔沉积物中易溶盐组分及氧化物特征的研究,综合沉积序列及岩性变化特征,初步分析了罗布泊阿奇克谷地晚第三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演化。结果表明,阿奇克谷地第三纪晚期即开始出现成化湖泊沉积,易溶盐以SO2-^4、Cl^-、Na^ 为主,各离子含量最高;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与古气候均有明显变化,早更新世气候以干冷为主,中更新世易溶盐组分中各离子浓度明显降低,以Cl^-降低最显著,气候转为温湿;中更新世晚期气候湿润,湖相沉积范围扩大,为罗布泊湖的一次大发展期;晚更新世以来湖泊环境波  相似文献   

4.
沉积物颜色和粘土矿物对库车坳陷第三纪气候变化的指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双建  张然  王清晨 《沉积学报》2006,24(4):521-530
库车坳陷第三纪连续的碎屑沉积,记录了丰富的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信息。在详细的磁性地层年代学基础上,对库车坳陷北部第三系沉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沉积物颜色测定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库车坳陷第三纪沉积物颜色变化与全球第三纪温度的变化有一致的趋势,随着全球气温的降低,沉积物的颜色的红色指数降低。粘土矿物的组合和含量变化在13 M a出现了一个转折,在此之前,库车坳陷泥岩样品中的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和绿泥石,指示干旱的气候环境。在13 M a之后,库车坳陷的粘土矿物组合变为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指示干冷与温湿交替的气候环境,与亚洲内陆季风气候加强相对应。由此,可以认为库车坳陷第三纪13M a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藏北安多地区毗邻羌塘盆地南界,属于藏北地层分区。研究区沙木罗组地层为一套稳定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依次发育风化壳沉积,潮坪相沉积以及混合台地相沉积,有大量生物礁产出。本文通过对沙木罗组地层中采集到的18件样品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结合沉积相分析,旨在探索本区晚侏罗世古海平面升降、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古气候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Ni、Sr、Cu、V、Cr、Ni/Co及δ~(13)C等变化能反映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而Mn、Na、Sr/Cu、P、Ti及δ~(18)O和Z值的波动能指示古气候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古环境演化共经历了3个阶段:(1)风化壳阶段的强氧化环境;(2)潮坪阶段的半氧化半还原环境;(3)台地区与三期生物礁建造相对应的3次氧化与还原环境转换。古气候演化也经历了3个阶段:(1)风化壳区的干旱气候;(2)潮坪区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3)台地区3次干湿气候的频繁转换,分别与本区的3个造礁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根据福建九龙江河口ZK1孔及ZK7孔沉积物AMS(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 14C测年、古地磁和剖面特征分析,进行该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依据粒度特征,结合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和Sr/Ba等环境代用指标进行沉积相分析,重建了该区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九龙江河口第四纪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至全新世晚期。(2)上更新统沉积可划分为下部龙海组洪冲积相和上部东山组河漫滩相沉积,中间有10 ka的沉积间断,末次冰期又再遭受风化剥蚀作用,推测有5~6 ka的风化剥蚀期。(3)全新统最早沉积年代约为14 ka BP,依次出现河口湾相、河口砂坝—分汊河道相、潮滩相沉积。(4)根据年代学数据和沉积相变化,重塑了该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过程,为该区的第四纪研究和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弥渡地区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弥渡地区哀牢山断裂带两侧的两个小型盆地内新近系三营组砾岩层砾性、砾度、砾态和砾向等的详细研究与分析,结合盆地基岩地层特点和周边构造带的岩性组合特征。对比了两盆地的砾岩层组合特征,得出两者皆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盆地,其中南涧盆地为一套冲积扇—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其砾石成分组合在盆地不同位置有较多的差异,反映了其物源供应条件较复杂;而金宝山盆地虽也呈现冲积扇—辫状河—洪积相粗碎屑沉积的特性,但其砾岩组合特征表明水动力条件相对南涧盆地弱,且砾石层沉积前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就盆地基岩及周边地层岩性特点,结合砾石扁平面倾向统计,南涧盆地砾石主要来自盆地基底及周边高山,而金宝山盆地的砾石则主要来自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西缘的哀牢山构造带。  相似文献   

8.
在P—T界线生物大灭绝事件以后的早三叠世早期,上扬子地区广泛沉积了低能环境纹层状微晶灰岩、灰质页岩或条带状灰岩沉积,代表了P—T事件之后早三叠世最早期上扬子地区所处的古特提斯海海洋循环的近乎停滞;该套低能环境静水沉积广泛见于江油、广元、旺苍、重庆等地剖面中。上覆于停滞海洋沉积之上的是角砾状灰岩、扁平砾石灰岩、丘状交错层理颗粒灰岩、沙纹层理粉砂岩等和风暴作用有关的动荡海水沉积;低能环境沉积与动荡海水沉积之间常见冲刷、侵蚀界面,这都反映了上扬子地区从停滞海洋到动荡海洋的地质记录。川西北地区角砾状灰岩分布面积大、成因特殊,而扁平砾石灰岩是早三叠世典型的与风暴作用有关的错时相灰岩。沉积岩石显示的从静水条件到与风暴有关的动荡水条件的环境变化,预示着早三叠世早期生物大灭绝以后不同寻常的古海洋和古气候变化。P—T生物大灭绝可能对早三叠世早期古气候和大气循环起到了显著作用,P—T事件后生物对整个地球系统的调节作用减弱,地球系统向极端情况发展的趋势将得不到有效制约,全球古环境与古气候可能因此变得极端恶劣。  相似文献   

9.
四川义敦地区早中三叠世义敦群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对四川义敦地区中下三叠统党思组、列衣纽涉及到的9幅1:5万区调图幅和18条剖面、沉积等厚线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区主体部分在早中三叠世沉积环境经历了深海盆地海底扇中-外扇相→深海盆地浊流相→下斜坡相→上斜坡相→外陆棚相→外陆棚-上斜坡相的演化。岩相古地理图上的沉积等厚线显示,该区有上麻绒盆地和义敦盆地等2个沉积中心,在拉纳山一带还出出现有拗陷盆地。  相似文献   

10.
<正>新疆乌恰县萨热克铜矿是砾岩型铜矿,赋矿层位为库孜贡苏组(J3k)砾岩,库孜贡苏组砾岩属于冲积扇相沉积,砾石的分析能查清萨热克铜矿含矿砾岩的物源区,确定含矿冲积扇的流向,从而为该区隐伏矿产的查找提供必要的参考。砾石分析包括:每块砾石的长轴长度、圆度和砾石成分。然后对砾石类型进行十进制划分,从小到大分别为细砾、中砾、粗砾(朱筱敏,2008)。圆度分别为近圆状、长条状、极长条状。然后以8个点砾石的测量数据为基础,用长轴长度数据进行粒径Φ值概率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斜坡相沉积是海相烃源岩的有利发育区。本文从元素地球化学入手,结合岩石、古生态特征,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位元素赋存与迁移规律、沉积水体的变化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分析,系统探讨了该区奥陶系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烃源岩分布及海底热流体活动的关系。认为水体深度、还原性、生物量及海底热流体的存在是海相生烃岩发育的重要条件。西缘北段桌子山组及南段三道沟组等台地相沉积及其以下地层,其沉积水体浅、开阔,还原性差,使有机质难以保存,不利于生烃岩的发育;而北段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及南段的平凉组第一段等斜坡相沉积,其水体深而闭塞,还原性强,并且存在海底热流体活动,可形成有机质丰度较高的海相生烃岩。从而为评价该区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构造-气候事件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部位,为环境变化敏感带。通过系统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与古气候演化的较高分辨率研究,划分了第三纪以构造-气候作用下的17个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的七大阶段,将研究区的地质事件与同期的柴达木盆地干旱植物、珠江口和渤海湾海平面、大西洋海氧同位素演化阶段对比研究表明,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具有可比性,同时具有很好的第三纪时期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游仲华 《沉积学报》1985,3(3):115-124
笔者对采自太平洋中部170°E至178°W,6°到17°S,即新赫布里底群岛至乌佛阿岛,斐济群岛到埃利斯群岛间海区(见图1)的10个站位,20个海底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该区的地质构造受西太平洋岛孤活动带的控制,海底地形复杂,水深变化大。火山活动频繁,区内散布许多白垩纪至老第三纪形成的火山岛和水下火山体。第四纪以来,火山活动依然十分频繁[1]。根据海底地形,水深和沉积物的差异,将该区分为三个小区。(1)斐济群岛和霍恩群岛以北海区,水深一般小于2500米,但深度变化大,地形复杂,水下火山体和珊瑚礁星罗棋布,沉积物以钙质生物沉积为主。( 2)北斐济海盆,水深多为3000-400。米,海盆边缘散布着许多水下火山体,沉积物以钙质生物沉积一火山碎屑沉积为主。(3)美拉尼西亚海盆南部,水深5000米左右,海域开阔,水下火山体较少,沉积物以多源性红粘土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14.
在皖北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滨海潮间或潮下高能动水陆棚,陆源碎屑岩相的粉砂-细砂岩沉积地层中,发育了一组同沉积变形构造。剖面上整体为丘状,可识别出涌流破碎砾石堆、下陷回填砾石堆和震裂砾石堆3部分,下垫层为液化均一层。在它的左侧及下分层发育液化卷曲变形,包括震褶层和液化角砾岩。根据这些发育特征可以确定这组同沉积变形构造为古地震成因。其形成机理是在古地震应力作用下该处发生饱水沙层液化,并形成局部范围的地震能、重力能、与液化能多能量叠加使液化沙层局部爆发,推动沙层流动喷涌与破碎,局部破碎物短暂涌至海底,又下陷回填至液化沙层的负压带,形成由涌流破碎砾石堆和回填砾石堆组成的砾石丘构造。其成因类似河流阶地富含水的砾石丘、沙丘及混杂堆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孔雀河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主要沉积盖层的古地理,古气候以及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条件等方面对该区就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前景进行了浅析,肯定了该区是寻找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区,并进一步指出了该区开展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米兰科维奇理论从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驱动气候波动的角度出发,对第四纪时期古气候的周期性特征做出了成功的解释。近年来对更长尺度的贝加尔湖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晚中新世-上新世的气候变化具有40ka的周期性变化,气候环境演变和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密切相关[1,2]。古气候的周期性演化研究要求研究材料具有较准确的时间标尺、连续记录的地层和较高的样品分辨率。中国黄土高原地处中纬度地区,对太阳辐射的变化比较敏感,保存连续完整的晚第三纪风成沉积为研究长尺度的气候变化周期提供了可能,但限于一些气候代用指标在晚第三纪地层中的适用性,古气候变化周期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蜗牛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蜗牛化石是风成沉  相似文献   

17.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冰  谭秀成  刘宏  李凌  夏吉文  邹娟  海涛 《沉积学报》2009,27(3):404-409
对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深入研究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储集空间以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储层发育在滩体中上部,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结合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及成岩演化等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认为,该区鲕滩储层为早期岩溶成因,早期大气淡水淋溶是针孔鲕粒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海底古地貌高地鲕粒滩为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早期孔、渗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气候决定了早期岩溶的强度,控制了储层发育程度。埋藏溶蚀和构造破裂对储层具有一定的优化改造作用,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8.
粤北丹霞盆地晚白垩世丹霞组沉积相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丹霞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典型代表,在地貌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丹霞地貌成景地层(晚白垩世红层)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巴寨剖面丹霞组的野外观测、砾石统计、室内砂岩样品薄片鉴定及粒度分析,进行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巴寨剖面丹霞组出露巴寨段和锦石岩段,前者以砾岩为主,发育粒序层理及平行层理、底侵蚀面、叠瓦状构造等,而后者以发育大型交错层理的风成砂岩夹古土壤为特征。在盆地其他位置,可见丹霞组白寨顶段砾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在巴寨剖面的晚白垩世丹霞组红层中,可以识别出正粒序层理砾岩、逆粒序层理砾岩、平行层理砾岩、无沉积构造砾岩、大型交错层理风成砂岩、中—薄层砂岩、古土壤7种岩相。巴寨段砾石大小主要为0.5~9.5 cm,成分以脉石英、石英砂岩及砖红色砂岩为主。锦石岩段砂岩粒径为0.03~0.5 mm,分选性好,以跳跃组分为主,指示风成环境。丹霞组从巴寨段到锦石岩段沉积物粒度变细、沉积速率由快变慢,指示了由河流主导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向沙漠沉积体系的转变,反映了古气候向干热变化,锦石岩段的风成砂岩可能与东亚中纬度地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古气候广泛的干旱化有关。丹霞组沉积末期(白寨顶段),古气候条件再次变湿,降水增加,河流将粗粒碎屑物再次搬运到盆地发生沉积,新的冲积扇叠覆在锦石岩段风成砂岩—古土壤序列之上。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晚第三纪塔里木盆地至藏、滇一带古构造和古地理气候背景及地层沉积特征。重点讨论了古气候对煤和盐类矿产沉积作用的影响,提出了今后找矿工作的动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用自然伽玛测井(GR)曲线反演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方法在国际上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了进展,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应用其反演2.85Ma B.P来的古气候变化也取得了成功。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冷科1井和雨33井自然伽玛曲线并结合孢粉等地质资料进行了古气候与沉积环境分析,证明GR曲线是有价值的古气候研究参数。GR值的大小及古气候的干湿变化和沉积水体的深浅变化均有内在联系,GR曲线振幅与频率的变化快慢反映出沉积环境动荡与稳定的相对特征,据此对两口井的沉积环境演变作了具体分析。结合古气候与沉积环境综合分析,GR曲线的异常波动还具有特殊的指相意义。GR值增大-古气候加湿-沉积水体加深的同步表现特征是一般性规律,构造-古地理背景的变动可改变这一对应关系,因而提供了研究古地理演变的信息,进一步丰富了GR曲线研究的地质涵义。说明在侏罗纪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上,GR曲线是一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