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位向(Azimuth)的形变,采用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和有界最小二乘(BVLS)算法,以网格矩形位错元法对发震断层的几何产状、滑移及分布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以逆断破裂为主,断层面上最大位错量接近3.4 m,形变中心位于73.8040°E,39.5335°N,深度约5 km,震级估算为Mw6.6;地震发生在走向46°,倾角48°的断层上,发震断层长30 km,宽14 km,闭锁深度9 km,符合该地区浅源地震多发的构造特点,发震断层为乌合沙鲁断裂带.InSAR反演的滑移形变主要集中于地下2~7 km,表明乌恰地震为浅源地震,可能与该断层附近历史地震未完全释放的残余应力积累有关.同时,InSAR反演的断层位错分布呈现双破裂特征,震级分别为Mw6.5和Mw6.1,可能与本次地震的主震和余震相对应,也可能是由主震激发而产生的两组破裂.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20四川省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南段,但地表未发现明显破裂.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Radarsat-2雷达数据,获取了芦山地震同震的部分形变场,结果表明,近场区域的LOS位移发生视线向隆升,量值在7 cm左右.随后利用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型反演了断层面参数,综合反演结果及震源机制解最终确定了发震断层的初始模型,以形变场观测数据为约束,基于梯度下降法反演获得了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w6.45级,断层走向213°,倾角39°~43°,最大滑动位于地表以下约13 km深度位置,最大滑动量0.91 m,平均滑动角71°,整体上仍以逆冲滑动为主,兼具左旋走滑.推测在双石-大川断裂以东12 km处展布一条隐伏断裂,为本次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L’Aquila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该地震造成了300余人的人员死亡.本文联合不同波长、不同入射倾角的升降轨Envisat和ALOS卫星的差分干涉数据对该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的反演研究.研究首先对卫星雷达影像进行二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L' Aquila地震震区的完整InSAR同震形变场,然后结合四叉树和均匀采样方法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降采样.在此基础上,联合GPS形变观测数据,利用弹性半空间矩形和三角位错模型,以及断层自动剖分技术对断层面进行最优离散剖分,反演获取了发震断层的精确几何参数和最优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分布式三角位错滑动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观测到的地表形变场.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层是一个以正倾滑为主兼有少量右旋走滑的盲断层;基于观测数据最优确定的断层单元的最短边长为0.4 km,最长边长为6.3 km;此次地震的滑动分布主要发生在5~14 km深度的范围内,最大滑移量为1.07 m,释放的能量为3.43×1018N·m(Mw6.32),与地震学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4.
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是利用ABIC最佳模型参数选取方法和平滑的滑动分布作为约束条件,由形变观测数据计算发震断层滑动分布.本文基于日本列岛同震GPS观测数据和发震断层曲面构造模型,利用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Mw9.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为35 m,较大滑动分布在浅于30 km的震源中心上部,最大破裂集中在20 km深度的地方,其地震矩约为3.63×1022N·m,对应的矩震级为Mw9.0.模拟结果显示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更适用于倾角低于40°的断层模型反演.最后,本文基于上述方法获得的发震断层滑动模型,利用地球体位错理论正演计算该地震在中国及其邻区产生的远场形变,正演计算结果基本可以解释由中国GPS陆态网络观测到的同震形变.  相似文献   

5.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L'Aquila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该地震造成了300余人的人员死亡. 本文联合不同波长、不同入射倾角的升降轨Envisat和ALOS卫星的差分干涉数据对该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的反演研究. 研究首先对卫星雷达影像进行二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L'Aquila地震震区的完整InSAR同震形变场,然后结合四叉树和均匀采样方法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降采样. 在此基础上,联合GPS形变观测数据,利用弹性半空间矩形和三角位错模型,以及断层自动剖分技术对断层面进行最优离散剖分,反演获取了发震断层的精确几何参数和最优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分布式三角位错滑动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观测到的地表形变场. 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层是一个以正倾滑为主兼有少量右旋走滑的盲断层;基于观测数据最优确定的断层单元的最短边长为0.4 km,最长边长为6.3 km;此次地震的滑动分布主要发生在5~14 km深度的范围内,最大滑移量为1.07 m,释放的能量为3.43×1018 N·m(Mw6.32),与地震学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6.
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是利用ABIC最佳模型参数选取方法和平滑的滑动分布作为约束条件,由形变观测数据计算发震断层滑动分布.本文基于日本列岛同震GPS观测数据和发震断层曲面构造模型,利用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Mw9.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为35 m,较大滑动分布在浅于30 km的震源中心上部,最大破裂集中在20 km深度的地方.其地震矩约为3.63×1022N·m,对应的矩震级为Mw9.0.模拟结果显示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更适用于倾角低于40°的断层模型反演.最后,本文基于上述方法获得的发震断层滑动模型,利用地球体位错理论正演计算该地震在中国及其邻区产生的远场形变,正演计算结果基本可以解释由中国GPS陆态网络观测到的同震形变.  相似文献   

7.
2016年2月6日台湾西南部高雄市美浓区发生了MW6.4地震.本文结合ALOS2卫星升降轨、Sentinel-1A升轨SAR数据,采用两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了该区域的同震形变场,形变结果表明震中西北部以抬升为主,最大视线向形变量约为11.2 cm.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和多峰值粒子群(MPSO)算法,利用InSAR和GPS形变数据联合反演了美浓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结果表明震源中心位于22.920°N,120.420°E,深度约12 km,发震断层长度约15 km,走向角307°,倾角16.5°,平均滑动角为51.5°,此次地震是以逆冲倾滑兼左旋走滑的破裂模式.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得到最优倾角为15.7°,GPS和InSAR最优权比为18:1,最优平滑因子为0.06.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利用非负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线性反演,结果显示最大倾滑和走滑量分别为51.7 cm和55.3 cm,对应矩震级为MW6.38,略小于GCMT (MW6.4)的结果.通过与已有文献的比较和对该区域断层构造的分析,发现美浓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单一断层的解释更为合理,我们推测发震断层是位于左镇、后甲里等断层之间的一条东南-西北走向往东北倾斜的盲断层,并初步推测2010年MW6.3甲仙地震也同该断层有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欧洲空间局新发射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1对同震SAR影像,采用30m×30m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去除地形效应,应用枝切法解缠,得到了2014年8月2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地震的地表同震形变场。为了获取最优同震形变场,对比使用了90m×90m分辨率的SRTM数据去除地形相位,以及最小费用流方法进行相位解缠。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造成形变场在LOS方向(Line Of Sight)的最大抬升量和最大沉降量分别达到了0.1m和0.09m。基于获取的同震形变场,采用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进行敏感性迭代拟合,获取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及部分震源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41.3°,倾角为80°,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平均滑动角为-176.38°,最大滑动量达0.8m,位于地表下约4.43km处。此次地震累计释放地震矩1.6×1018N·m,约合矩震级M_W6.14。  相似文献   

9.
安徽两次中等地震发震断层参数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拐角频率的方向变化,用最小二乘法反演了2005年寿县ML4.1级、2006定远ML4.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与震中附近实际断层的参数基本一致,破裂速度均小于S波的速度,且破裂长度为0.2-0.3km。  相似文献   

10.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2004,26(5):474-480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获取的宏观震中区的同震形变场,结合对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野外考察等资料分析,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宏观震中位于库赛湖东北侧,宏观震中区发震断层可分为两个形变中心区域,其中西段长约42 km,东段长约48 km,整个发震断层主破裂段长90 km;由干涉形变条纹分布格局可清楚地判断出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特征;断层两盘变形特征不同,南盘变形程度明显大于北盘;宏观震中附近最大斜距向位移量为288.4 cm,最小斜距向位移量为224.0 cm,宏观震中发震断层最大左旋水平位错为738.1 cm,最小地面左旋水平位错为551.8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