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近年来川西北山前坳陷地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激发了勘探工作者向更大区域和更多层系探索的愿望。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参考,本文系统讨论了川西北南华纪以来的盆地性质、构造—沉积格局及油气成藏条件。川西北经历了南华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新生代3大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格局受燕山期龙门山、米仓山造山带以及向盆地逆冲推覆形成的冲断系统控制。其中龙门山北段冲断系统总体表现为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扩展的“前列式”构造变形,在盆山结合位置,深部构造楔向造山带方向消减了大部分位移,造成前渊坳陷部位构造变形急剧减弱。川西北燕山期前陆盆地之下保存了南华纪—中奥陶世和泥盆纪—中三叠世两期完整、连续的裂陷层序与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龙门山与米仓山急剧隆升并向盆地大规模推覆,造成前渊坳陷内的海相层系急速埋藏增温,进入成藏高峰。由于山前冲断带自中-晚侏罗世(~160 Ma)以来处于抬升和剥蚀状态,而前渊坳陷始终处于埋藏状态,油气保存条件要优于山前冲断带,因此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根据沉积充填与沉积演化分析,昌都盆地中生代为一个叠合型盆地,晚三叠世为一个陆内断陷盆地,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萎缩期,侏罗纪为一个受东、西两侧造山带挤压而形成的山间坳陷盆地。喜山期,昌都盆地经历了强烈的改造。昌都盆地存在3套烃源岩,即阿堵拉组和夺盖拉组潟湖相泥岩和沼泽相含煤岩系、中侏罗统东大桥组深湖相泥岩和灰岩; 4套储集岩,即甲丕拉组河流相碎屑岩、阿都拉和夺盖拉组滨岸相和三角洲相碎屑岩、波里拉组颗粒灰岩和白云岩。有利油气构造均形成于侏罗纪末,与三叠系的生油阶段基本吻合,可形成较好的油气成藏,其中昌都-察雅香堆为最有利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酒泉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及控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综合地震、测井、地质等各类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塔东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断裂系统。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多期叠合的复合型盆地,塔东地区主要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基底形成阶段(前震旦纪)、残余古隆起形成阶段(前侏罗纪)、陆内坳陷盆地阶段(侏罗-白垩纪)、内克拉通盆地阶段(新生代)。塔东地区断裂系统的发育具有分组性、分期性的特点,北东向断裂体系形成较早(加里东-印支期),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体系形成较晚(印支-喜山期)。受断裂系统控制,塔东地区在垂向上可划分为前震旦系基底、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四大构造层,其中古生界与中新生界构造层在形成、演化上具有巨大的差异性,构造格局截然不同。在明确了构造格局与断裂系统的形成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塔东地区的三级构造单元,从而很好的指导了该区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进展。  相似文献   

6.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差异变形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的发育经历了基底形成、坳陷、断陷及构造反转等阶段的演化,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坳陷盆地发育期(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期(晚侏罗世)、走滑盆地发育期(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和盆地消亡期(新近纪—第四纪)等5个阶段。控制合肥盆地构造-沉积格局的关键构造变形期为:早燕山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合肥盆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十分明显,自南往北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带,即金寨—舒城逆冲—伸展叠合构造带、六安—肥西逆冲推覆-断陷叠合构造带、淮南—定远冲断-断陷叠合带。这种南北方向的构造分带性受NWW向展布的断裂带控制。笔者依据对盆地各构造形变区勘探潜力的分析,确立了淮南—定远冲断-断陷叠合带为Ⅰ类远景区,即最有利的构造形变区;六安—肥西逆冲推覆-断陷叠合带为Ⅱ类远景区,即有利构造形变区;金寨—舒城逆冲-伸展叠合构造带为Ⅲ类远景区,即较有利构造形变区。  相似文献   

7.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盆地格局的演变、沉积中心有规律的迁移、沉积特征(与构造活动相关的砾岩及其分布)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是准南前陆盆地燕山期构造活动相对活跃的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喀拉扎砾岩、白垩系清水河组底砾岩为一套形成于邻近高地附近的剥蚀产物或冲积产物,其分布特征及成因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局部挤压和构造隆升较为活跃的产物,也是盆地边界萎缩、盆山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证据,同时天山明显隆升并导致天山南北早白垩世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准南前陆盆地烃源岩大量生排烃、圈闭形成、油气运聚成藏与燕山期构造活动关系密切;燕山期发育的储层是准南前陆盆地的主要油气储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砂砾岩和不整合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油气分布,是今后寻找有利隐蔽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目标之一;燕山期古构造及其形成时间与油气成藏期的良好匹配决定其油气成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博格达南、北缘成盆过程演化及其对油气形成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博格达地史演化为主线,探讨博格达构造域成盆—成烃—成藏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博格达构造域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分期性、分段性,其演化历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①泥盆纪—早二叠世西博格达为陆内裂谷阶段,东博格达经历泥盆纪—石炭纪裂谷演化阶段后于石炭纪末期裂谷回返形成褶隆;②晚二叠世—侏罗纪西博格达为裂谷后坳陷阶段,东博格达褶隆进一步隆升形成界山雏形,南缘进入弱压陷—挠曲沉降阶段;③侏罗纪末期—第四纪西博格达裂谷开始回返隆升成山,北缘形成阜康前陆,东博格达界山雏形再度隆起,南缘形成前陆。成盆—成烃—成藏演化史表明,西博格达经历裂谷后期坳陷阶段湖相烃源岩发育(P2),后期(T-J)深埋,晚期(J末-Q)裂谷回返隆升造山致使油气破坏阶段,造山前期远源运聚成藏较为有利;东博格达南缘经历多期压陷-挠曲沉降,发育湖-沼相多套泥质、煤系烃源岩(P2-J2)互层,前侏罗纪构造格局控制上二叠统油气系统远源运聚成藏,侏罗纪末期以来造山运动所形成的构造格局控制中、下侏罗统油气系统源内(或近源)垂向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9.
在地震剖面地质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塔里木盆地断裂系统在中央隆起带的形成演化及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中加里东I幕(早奥陶世末)、II幕(晚奥陶世末)和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中新世末以来)共3期大规模断裂系统.这些断裂系统的活动控制了中央隆起带构造演化过程和隆坳格局的变迁,其中巴楚隆起经历了加里东中晚期隆后斜坡和海西-燕山期前隆,至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最终定型为挤压断隆.塔中隆起形成于中加里东I幕构造运动,至中加里东II幕构造运动定型,而塔东隆起则形成于中加里东II幕构造运动并基本定型;将塔里木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的演化过程划分为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形成、解体和消亡(即陆内前陆和挤压坳陷形成)3个演化阶段,认为中加里东两期断裂系统的形成是塔里木海相克拉通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巨层序、6个超层序、17个层序。震旦纪—中泥盆世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疆克拉通板块的裂解与拼合,塔里木盆地演化则经历了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和志留纪—中泥盆世弧后前陆盆地两个阶段。巨层序Ⅰ代表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超层序ⅠA代表震旦纪裂谷盆地充填沉积;超层序ⅠB和ⅠC代表寒武纪—早奥陶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的沉积;超层序ⅠD代表中、晚奥陶世弧后拉张盆地充填沉积。巨层序Ⅱ代表弧后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塔东地区超层序ⅡA代表志留纪挤压挠曲为主的弧后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塔西南地区超层序ⅡB代表中、晚泥盆世主要以构造负荷作用为主的周缘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地层的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在大部分Ⅲ级层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盆地处在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才对其层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希明 《新疆地质》2001,19(4):246-250
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控制,中新生代盆地类型由早期三叠纪的陆内浅坳、前陆盆地最终转化为统一的陆内盆地,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盆地发展阶段的相区-相带组合特征。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其特征,对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库车坳陷是在晚二叠世之前的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历经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古近纪的伸展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的演化而形成的。基底中的软弱层、侏罗系煤层和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与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泥)岩构成了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抬升的滑脱面,与自山前向盆地内部逐渐趋缓的地表面构成楔形体。该楔形冲断体的内部结构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带与纵向分段"特点,NW向的阿瓦特-喀拉玉尔滚和NE向的库车横向构造转换带将其分割为乌什、拜城与阳霞3个构造区段。构造层发育特点决定了库车坳陷发育三叠-侏罗系的区域展布的有效烃源岩和(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储盖组合;分层变形特点导致盐下层形成叠瓦冲断构造组合,冲断层成为油源断层;叠瓦式的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组合导致了复式天然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即在大北-克拉苏式的构造带上每一冲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独立成藏,复合连片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目前拜城北、克深、克拉苏背斜带已呈现这种趋势;撕裂断层则决定着构造带上具体的油气富集区段。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地质结构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油气田分布的分区性。  相似文献   

13.
柴窝堡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柴窝堡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指出了该盆地以发育挤压性构造为主,具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特征。盆地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晚石炭世裂谷盆地、二叠-三叠纪前陆盆地、侏罗纪伸展坳陷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破裂前陆盆地和晚第三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多期构造运动和多种原型盆地的叠加使柴窝堡盆地的构造格局复杂化。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卡拉库姆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区域地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阿富汗-南塔吉克斯坦盆地和卡拉库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古生代以来地质演化对盆地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奠基在前南华系结晶基底之上,中亚两个盆地奠基在南天山洋闭合之后形成的前二叠系褶皱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的盖层沉积明显受到了南侧“原特提斯(北昆仑)”、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由于北昆仑带向西尖灭于北帕米尔,中亚两个含油气盆地的中-新生界则主要受到南侧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中亚两个盆地的海陆交互相和礁灰岩相侏罗系向东到塔西南相变为陆相,这从烃源岩的角度决定了塔西南与中亚两个盆地中-新生界不同的含油气性。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主要存在于前陆盆地的陆相地层中,它与下伏古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叠加作用提高了其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15.
Deep-large faults in the central continental margin of eastern China are well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egularit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s, four fault systems were divided: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fault system, the Qinling-Dabie-Sulu orogenic belt fault system, the Tanlu fault system and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Okinawa trough fault system. The four fault systems exhibit different migration behaviors.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fault system deflected from an EW to a NE direction, then to a NNE direction during the Indo-Chinese epoch-Yanshanian epoch. The thrust-nappe strength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fault system showed the tendency that the strength was greater in the south and east, but weaker in the north and west. This fault system faulted in the east and folded in the west from the Indo-Chinese epoch to the early Yanshanian epoch. At the same time, the faults also had a diachronous migration from east to west from the Indo-Chinese epoch to the early Yanshanian epoch. On the contrary, the thrust-nappe strength was greater in the north and west, weaker in the south and east during the late Yanshanian epoch-early Himalayan epoch. The Tanlu fault system caused the basin to migrate from west to east and south to north. The migration regularity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Okinawa trough fault system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age became younger in the west. The four fault systems and their migration regularities wer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four different geodynamic backgrounds.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fault system derived from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The Qinling-Dabie-Sulu orogenic belt fault system derived from the collision of plates and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The Tanlu fault system derived from the strike-slip movement and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Okinawa trough fault system derived from plate subduction and retreat of the subduction belt.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2005, 35(5): 554–563 [译自: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黑龙江省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由佳木斯地块和完达山地体复合而成.佳木斯地块以加里东期变质岩及花岗岩为主,东缘发育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完达山地体在中-晚侏罗世就位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并在早白垩世早期逆冲到佳木斯地块之上,形成具有前陆盆地性质的大三江盆地.大三江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遭受逆冲、走滑构造改造.敦密断裂以北的诸多盆地均属大三江盆地改造后的残余盆地.这些残余盆地和完达山地体之下可能存在隐伏的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大陆边缘沉积.三江盆地东部是古近纪断陷的主要发育区,可能存在一与佳依地堑平行的深断陷.隐伏的大陆边缘沉积和断陷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王毅 《沉积学报》1999,17(3):414-421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巨层序、6个超层序、17个层序。震旦纪-中泥盆世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疆克拉通板块的裂解与拼合,塔里木盆地演化则经历了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和志留纪-中泥盆世弧后前陆盆地两个阶段。巨层序Ⅰ代表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超层序 Ⅰ A 代表震旦纪裂谷盆地充填沉积;超层序Ⅰ B 和Ⅰ C 代表寒武纪-早奥陶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的沉积;超层序Ⅰ D 代表中、晚奥陶世弧后拉张盆地充填沉积。巨层序Ⅱ代表弧后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塔东地区超层序Ⅱ A 代表志留纪挤压挠曲为主的弧后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塔西南地区超层序Ⅱ B 代表中、晚泥盆世主要以构造负荷作用为主的周缘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地层的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在大部分Ⅲ级层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盆地处在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才对其层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部含油气盆地具有四大类型有利油气成藏构造带,包括前陆带、中央隆起带、凹陷背斜带和斜坡构造带。前陆带还可分为前陆隆起带、前陆逆冲断裂带及前陆逆冲前锋带三个亚类。这些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聚集,构成了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复合连片,形成不同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前陆带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北缘、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南缘、吐哈盆地北缘、酒泉盆地南缘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央隆起带仅在塔里木、准噶尔两个盆地发育;凹陷背斜带的典型实例为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中部的英南构造带,另外还包括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哈德逊东河砂岩不整合超覆尖灭带和准噶尔盆地漠区坳陷的莫西断鼻等;斜坡构造带以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斜坡构造带为代表,它由地层不整合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形成复合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古近纪弱断陷阶段,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坳陷阶段和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挤压反转阶段。沉积构造演化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展布,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两次挤压反转期是圈闭构造的主要形成期,控制盆地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