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汉剖面重矿物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钟铧  刘招君等 《世界地质》2001,20(3):279-284,312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沟中生界地层标准剖面上重矿物的系统分析,初步查明了蚀源区母岩类型主要为中低级变质岩,沉积岩及中酸性岩浆岩和基性火山岩。提出了重矿物特征指数ATi和GZi的韵律性和相关性的存在,并依此把大煤沟剖面中生代地层划分为5个重矿物韵律层,分析了它们在揭示源区岩性变化及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ZTR指数变化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根据ZTR指数规律性变化把中生代盆地划分为早侏罗世早期的初始断陷阶段,早侏罗世中期的主断陷阶段,早侏罗世晚期的断坳转换阶段,中侏罗世的坳陷阶段及晚侏罗世之后的反转萎缩阶段。  相似文献   

2.
卜香萍  石永红  李忠 《地质科学》2012,(4):1116-1129
本文以鲁西隆起区盆地及周边盆地砂岩中碎屑重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重矿物的稳定性分析,以及通过不同源区重矿物组合的差异,探讨了鲁西隆起及周边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物源及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鲁西盆地中生代早期早中侏罗纪时期主要源区为鲁西隆起,中晚侏罗纪时期主要物源为胶东地区和鲁西隆起,而早白垩世时期主要物源为胶东地区,其次才是鲁西隆起。晚白垩世沂沭断裂带盆地物源主要是鲁西隆起和胶东地区,鲁西隆起贡献量大于胶东地区。重矿物的稳定性也折射出源区构造演化历史。早-中侏罗世至中-晚侏罗世,鲁西盆地重矿物物源由鲁西隆起向胶东地区的显著转变,暗示着苏鲁造山带自三叠纪形成之后,经折返抬升,至晚侏罗世之前已经到达地表。重矿物的含量变化显示,早白垩世中期和晚白垩世中期鲁西盆地内沉积了大量的鲁西变质岩矿物组合,并且不稳定重矿物含量急剧增加,我们推测鲁西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中期存在两次构造抬升。  相似文献   

3.
李伟  吴智平  周瑶琪 《地质论评》2005,51(5):507-516
在采用各种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各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对中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恢复。以此为切入点,对济阳坳陷区中生代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划分为5期盆地原型:早-中三叠世为一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为弱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受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为断陷后的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4.
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重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分布受物源、构造背景和古气候、古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是盆山演化研究的良好指示剂.本文通过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中新生代地层的野外观察和重矿物分析,将库车坳陷中生代沉积与南天山隆升的分异作用分为4个阶段,即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第三纪古新世至中新世、上新世(5 Ma)以来,并认为最后一个阶段南天山隆升作用最强烈.将库车坳陷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分为3个阶段,即早三叠世(干旱-半干旱)、中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湿润-半湿润)、晚侏罗世以来(半干旱-干旱).  相似文献   

5.
重矿物继承了源岩特征,能够揭示沉积盆地与源区之间的源汇联系。扫描电镜(SEM)及自动矿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重矿物从人工显微镜下鉴定逐步走向自动化定量分析。本文在传统显微镜识别的基础上,分别应用扫描电镜-能谱仪/背散射成像(SEM-EDS/BSE)技术及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进行重矿物的鉴定和统计,对比总结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并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生代物源区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基于SEM的两种分析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对各种重矿物进行厘定和统计:其中SEM-EDS/BSE对矿物的统计更加灵活;TIMA能够快速、准确得到多种矿物信息,但需注意蚀变矿物对原生矿物统计的影响。根据重矿物组合、重矿物成熟度(ZTR指数)及前人报道的U-Pb年龄、古水流数据,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生代物源主要来自扎伊尔山,其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哈拉阿拉特山隆升并开始为克拉玛依与白砾山地区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自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自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相似文献   

7.
应用数理统计及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大三江盆地群主要盆地20口钻井早白垩世城子河组和穆棱组砂岩中的重矿物进行了重矿物ZTR指数、稳定指数以及组合特征分析.城子河组和穆棱组重矿物ZTR指数等值线图都具有由边部向中心逐渐增大的趋势,而这两个组的重矿物稳定系数整体也较低,反映出成盆初期重矿物稳定性弱的特点,并根据重矿物种类将研...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其南缘发现了一系列油气田,但博格达山前带油气勘探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究其原因可能为博格达山体与周缘凹陷的盆山关系认识不够,以及后期演化对成盆成烃的控制与约束作用认识不够深入。沉积盆地中保存的碎屑物质记录了盆地在沉积过程中周缘造山带岩石圈特征和盆地动力学性质,而沉积重矿物由于其自身的稳定性全程参与在这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中,所以碎屑重矿物是源区母岩信息的重要载体。根据重矿物碎屑的磨圆情况、含量变化、组合特征以及不同重矿物指数等矿物岩石学特征,研究侏罗纪时期博格达山隆升过程,为博格达山隆升发生在中侏罗世头屯河时期提供有力的佐证。依据重矿物特征将侏罗纪博格达地区构造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晚期,构造相对稳定阶段;中侏罗晚期-晚侏罗世,构造隆升强烈阶段。并结合前人的构造热年代学、U-Pb年龄,古水流等研究成果,认为在早侏罗世-中侏罗晚期,博格达山地区为汇水沉积区,物源主要来自卡拉美丽山,在中侏罗晚期-晚侏罗世,物源来自于博格达山,认为此时博格达山已经隆升。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上库力组重矿物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拉尔盆地兴安岭群上库力组自下而上可分出5个重矿物组合:磁黄铁矿-锆石-白钛石-锐钛矿组合,黄铁矿高含量组合,黑云母-白钛石-锆石-钛铁矿组合,菱铁矿-白钛石-黑云母-电气石组合,白钛石-黑云母-菱铁矿-石榴子石组合.不稳定矿物含量高,不同层段呈现高低韵律性变化则与火山-沉积作用强弱交替变化的环境有关.较高的ATi指数反映母岩应为中-酸性火山岩.ZTR指数不高说明重矿物的成熟度较低.由下至上陆源重矿物变少,尤其是上库力组D段(凝灰岩段),自生黄铁矿占很高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10.
活动造山带地区形成的沉积物包含极其丰富的构造信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和北祁连断裂交汇处的酒西盆地在早新生代时期受到强烈的构造活动,于盆地内形成了巨厚的早新生代沉积物,全面记录了盆地周边的构造运动和隆升过程。对酒西盆地火烧沟剖面和红柳峡剖面早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表明,40~30Ma沉积物中重矿物组合、形态和特征指数ATi、GZi及ZTR具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不同阶段:①不稳定矿物阶段(骟马城段,40.2~37.9Ma),②较稳定矿物阶段(乔家段,37.9~35.3Ma),③不稳定矿物阶段(红柳峡段,35.3~33.4Ma),④极不稳定矿物阶段(白杨河组,33.4~30Ma)。结合大量沉积学特征可清楚表明,酒西盆地在40~30Ma期间经历了4个阶段:①构造活动阶段(40.2~37.9Ma),②构造稳定阶段(37.9~35.3Ma),③逆冲走滑阶段(35.3~33.4Ma),④强烈逆冲阶段(33.4~30Ma)。  相似文献   

11.
沈丽琪 《地质科学》1983,(3):239-245
本研究以广东曲仁煤田两套红色地层为对象。工作中各选择了中侏罗统和上白垩统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进行碎屑重矿物组合、标志特征,重矿物成因和演变,韵律特征和矿物或熟度等研究,初步查明了它们的蚀源母岩类型;揭示了重矿物组合和区域岩石类型变化的原因;指出以重矿物为标志的韵律性和标志层的存在;探讨了矿物成熟度在重矿物研究中的意义;进而提出了划分、对比两套红层的重矿物标志。  相似文献   

12.
“北京人”遗址洞穴堆积物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先后报道。近年来,作者分层测制了周口店第一地点西壁、南壁、探井以及上砾石层和下砾石层等几个剖面。还在周河口、羊耳峪东岭、三福村采集样品55个。所有样品均进行筛分,分级进行镜下鉴定,单矿物系统折光率测定,个别矿物辅以X-射线分析,分别对轻、重组份物质成分、百分含量做了系统计量,并着重研究重组份特征。本文是在这些工作基础上,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划分、沉积物来源和古气候变迁等进行讨论。 一、物质来源和蚀源母岩 野外观察和沉积矿物成份分析表明,第一地点洞穴堆积有洞壁崩塌和外部携入两个来源。碳酸岩角砾和碳酸岩岩块大量出现,在特定层位尤其发育,它们是洞壁崩塌的产物。外来物质尽管矿物含量时有变化,但矿物种类大体相近,构成不同矿物组合。轻组份有石英、酸性斜长石、微斜长石、白云母组合,千枚岩、角岩、板岩岩屑组合以及滚圆状石英、石英岩、硅质岩岩屑组僵。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下白垩统沉积充填演化及构造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乌南凹陷下白垩统可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以断裂坡折带为界,乌南凹陷可划分为西缘陡坡带、东缘斜坡带、乌南次洼带、乌中低凸起、巴彦塔拉断裂带等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对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沉降史的分析,下白垩统可划分为裂陷初期、裂陷早期、裂陷中期、断-拗转换期和拗陷期5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发育火山岩-冲积扇盆地层序、冲积扇-浅湖盆地层序、深湖-半深湖盆地层序、半深湖盆地层序和浅湖盆地层序,各二级层序的发育演化和沉积相构成受构造演化的控制。东缘斜坡带和巴彦塔拉断裂带附近是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银根盆地下白垩统沉积相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盆地周缘大量野外地质剖面详细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银根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演化。银根盆地下白垩统为典型的内陆湖盆沉积,形成了厚度达2000m以上的砂砾岩、泥岩夹碳酸盐岩、中基性火山岩,局部见油页岩和蒸发岩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以辫状河为主)、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类型。沉积体系的分布及演化主要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沉积阶段,反映了断陷湖盆由发生、发展直至萎缩的一个完整旋回。早白垩世早期为湖盆初始断陷阶段,中期为强裂断陷阶段,晚期为湖盆萎缩阶段,每一沉积阶段在湖盆的不同部位发育了特定的沉积相类型及组合。  相似文献   

15.
辽河坳陷西部高升以北地区湖盆深陷期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青春  贺萍  鲍志东 《中国地质》2010,37(6):1618-1627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高升以北地区湖盆深陷期经历了初始断陷阶段→快速沉降阶段→稳定沉降阶段→剧烈沉降阶段→短暂回返阶段共5个阶段。湖盆初始断陷阶段,沉积区主要处于中北部,以冲积扇-浊积扇-湖泊沉积为主;湖盆快速沉降阶段,沉积区南扩,以浊积扇-湖泊沉积为主;湖盆稳定沉降阶段,沉积区覆盖了整个研究区,以扇三角洲-浊积扇-湖泊沉积为主;湖盆剧烈沉降阶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浊积扇-湖泊沉积为主;而当湖盆进入短暂回返阶段时,北部出露地表遭受剥蚀,沉积区南退,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湖盆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沉积方式、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等均受湖盆演化阶段控制。同时油气储集砂体的发育、油气圈闭类型等也受湖盆演化特点的影响,湖盆陡坡侧易于形成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等,缓坡侧则易于形成地层及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6.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充填的层序地层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火山岩十分发育,火山喷发岩的盆地充填样式与其在盆地中喷发的构造位置和构造断阶样式有关。根据火山岩的喷发构造位置和赋存情况,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的盆地充填样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沿断裂喷发-赋存样式、在上升盘喷发-赋存样式和在下降盘喷发-赋存样式。这些火山岩的充填样式具有不同的几何学特征。在层序发育过程中火山的喷发与火山岩的充填分别出现在低水位早期、低水位晚期和水进期。在层序地层格架中不同火山岩的充填样式影响或控制了盆地的地形、沉积作用类型、沉积体几何学和层序结构。这种构造[CD*2]火山活动背景下的层序地层模式可以作为油气勘探的地质模型,进行储集层预测。  相似文献   

17.
徐兴雨  王伟锋 《地球科学》2020,45(5):1754-1768
所谓隐性断裂带,是指在断裂发育早期,主断面形成之前的裂缝发育带或一系列地质体定向律排列所反映的弱变形断裂趋势带.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隐性断裂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在重、磁、区域地质等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油气勘探、野外考查等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分别识别出了盆地级、坳陷级、凹陷级和圈闭级的隐性断裂带,按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等.研究表明:按照从隐性到显性的顺序,可将隐性断裂带的演化分为盖层密集裂缝发育期、雁列式断裂线性展布期、断裂面断续形成期、断裂面陆续连通期以及断裂面连通且产生断距的显性断裂期5个基本阶段.隐性断裂带调节了盆地的构造格局、分割凹陷、隆起、加速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控制沉积体系的展布、改善储集层和输导体系,对油气的生成和运聚成藏都有着重要影响,隐性断裂带的发育区,往往是油气聚集靶区.   相似文献   

18.
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地5幕较明显的沉降;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及中新世早期为曲线上升段,反映盆地的抬升剥蚀。(2)盆地沉降作用自中生代至新生代总体由东向西迁移,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3)盆地构造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古近纪叠加断陷盆地以及新近纪坳陷盆地等3大发展阶段,其中,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是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