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查清沙蜇大量暴发的原因,采用黄海北部的沙蜇亲体进行自然受精获得了数百万的螅状体,除海月水母和发形霞水母在消化腔和雌体的性腺中完成受精外,上述其余种类均为体外受精,霞水母属的2个种类的浮浪幼虫在形成螅状体前先形成一个具角质的浮浪体囊,沙蜇、海蜇、黄斑海蜇和Stomolophus meleagris螅状体繁殖新螅状体的唯一无性繁殖方式是足囊繁殖,霞水母可通过足囊和由匍匐茎形成囊胞两种方式繁殖新螅状体,海月水母(A.aurita)螅状体繁殖新螅状体的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足囊繁殖、出芽生殖、匍匐茎生殖、纵向分裂、内繁殖体和外繁殖体生殖,同时有直接发育现象,Rhizostoma pulmo的无性繁殖方式有足囊,出芽生殖,匍匐茎,浮浪体芽。  相似文献   

2.
长期低温条件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验生态学手段,研究了长期低温条件对海蜇螅状体保育存活率和横裂生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蜇横裂生殖后的螅状体经过1a的长期低温保育后,其存活率约33%,显著高于不采用低温条件保育螅状体的成活率.横裂生殖后的螅状体经长期低温保育后仍具有横裂生殖能力,碟状幼体释放率仍然高达15%,其横裂生殖能力可与正常螅状幼体相比.采用长期低温环境条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海蜇螅状体的存活率,并可以恢复促进海蜇的横裂生殖效率,相关结果可以为海蜇苗种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1984-1985年,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调查船,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考察时,用底栖生物拖网采获了许多水螅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发现其中有辫螅属(桧叶螅科)的一个种,形态特异,与该属的已知种均不相同,确认为新种。  相似文献   

4.
孙明  董婧  王爱勇 《海洋与湖沼》2012,43(3):562-567
采用控制光照强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白色霞水母无性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400lx组螅状体的相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螅状体足囊、囊胞繁殖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呈现出400lx>800lx>1200lx>0lx的趋势。在设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螅状体足囊、囊胞繁殖出现的时间随光照强度的减少而延迟。800lx组的足囊萌发率最高,但各试验组足囊萌发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期间始终是400lx组螅状体的横裂率最高,试验结束时,0lx组螅状体的横裂率最低。试验结果说明,适当的光照度对白色霞水母螅状体生长、螅状体足囊、囊胞繁殖和横裂生殖均有促进作用,强光条件或完全无光照条件不适宜白色霞水母螅状体的生长并可使横裂生殖延迟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横裂生殖是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螅状体产生碟状体的重要阶段。为了解螅状体横裂生殖过程中体内渗透压调节变化情况,本文研究了海月水母螅状体横裂生殖过程中Na~+-K~+-ATP酶(NKA)、V型H~+-ATP酶(VHA)、Na-K-2Cl协同转运蛋白(NKCC)、碳酸酐酶(CA)和水通道蛋白(AQP4和AQP9)等渗透压调节蛋白或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正常盐度条件下,VHA、NKCC和CA基因在12 h内表达量显著上升,实验开始48 h内各渗透压调节基因表达量趋于稳定。NKA、AQP4和AQP9基因表达量在横裂前期无显著变化。横裂间期AQP9、VHA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横裂期NKA、VHA、AQP4及AQP9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NKA酶活性在横裂期显著上升。螅状体横裂生殖过程中体内存在离子再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足囊生殖是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抵御恶劣环境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对维持和扩增海月水母种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海月水母足囊产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首次构建了海月水母产囊和非产囊螅状体转录组的表达谱,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探究驱动足囊生殖的分子机制。转录组测序共检测到44 873个基因,筛选过滤后共发现2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5个基因在产囊螅状体中显著上调,105个显著下调。本研究挖掘出了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和VTG-2)和角蛋白(基因Hornerin)等调控海月水母足囊营养储备及几丁质形成的潜在功能基因。此外,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ErbB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参与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生物学过程在产囊螅状体中显著下调,基底膜组织、运动正调节等参与细胞迁移的的生物学过程在产囊螅状体中显著富集,表明这些生物学过程在足囊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本研究为海月水母螅状体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董婧  孙明  王彬 《海洋与湖沼》2012,43(3):556-561
白色霞水母是我国沿海主要致灾水母种类之一,利用野外调查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盐度对白色霞水母螅状体存活、生长和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盐度对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霞水母螅状体生存的盐度上限为35,下限为12.5,生长最适盐度范围为15—32.5。盐度30和32.5组螅状体横裂率最高,与其它各盐度组的螅状体横裂率差异极显著(P<0.01)。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上限为35,下限为15,生长最适盐度范围为20—35。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报道了在青岛海采集的水螅虫类、羽螅科的一种新记录 佳美羽螅(Aglaophenia whiteleggei Bale)并将这种羽螅和1927年Hargitt根据厦门标本建立、而后又由林绍文报导的采自舟山群岛嵊山的多荚羽螅(Lytocarpus ruttingi Hargitt)作比较,发现它们在形态特征上完全相同,应该认为多荚羽螅是佳美羽螅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青岛沿海采集的水螅虫类,羽螅科的一种新记录——佳美羽螅(Aglaophenia whiteleggei Bale),并将这种羽螅和1927年Hargitt根据厦门标本建立,而后又由林绍文报导的采自舟山群岛嵊山的多荚羽螅(Lytocarpus nillingi Hargitt)作比较,发现它们在形态特征上完全相同,应该认为多荚羽螅是佳美羽螅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